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与“流浪大师沈巍”,谁会更网红?
孔乙己与沈巍,在十六埔码头相会,孔乙己穿着长衫丶坐在路边喝绍兴土烧,讲当年祖上在京城做绍兴师爷的抖擞。身边围着小瘪三月笙和做跟班的阿笠。孔乙己醉了,月笙和阿笠笑了,学到了古文观止,后来在码头呼风唤雨。
沈巍坐在角落,破衣乱发,高声朗读子云则也,大谈垃圾分类。身边围着阿枚人丶王老师和杨记者,一时枚人欲做师娘,疯传海内外。只有一网站小职员,默默做着笔记。
不久,沈巍垃圾学网上应运而生,垃圾达人饱
受网上质疑,伤痕累累,小职员扶他进网站做
钟点工教员,脱胎换骨高谈《论语》和《诗经》。
小职员红了,垃圾分类是国策。沈巍白了,不再流浪是雪藏…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与“流浪大师沈巍”,谁会更网红?
孔乙己是个怎样的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一、爱读书。他虽然没中秀才举人,但不代表他没读过许多书。他嗜书如命,屡屡由于窃书被打。
二、传播知识。虽然孔乙己不是正规科班出身,但不代表他没有知识,他教孩子们茴香豆的几种写法,在传播知识,也是在彰显自己的身份。满嘴之乎者也,更加显示着自己与众人的不同,自己是知识分子。
三、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品和人格。孔乙己有着知识分子的人品和人格。他不赖账,虽然不能要个菜在店里面坐着慢慢喝酒吃菜,但他有着独到的人品,赊酒但不欠钱,无钱就不来讨酒吃。他又有着极高的人格,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在众人的取笑声中,他满嘴之乎者也维护自己的人格。
四、清高。孔乙己是贫穷的,但不管长衫怎么破旧,还是要穿的。这彰显着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执着和清高。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标志。
如果在孔乙己生活在现在,定然被看做是迂腐的。他不会变通,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见异思迁,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做学问的人生追求。
如果他被聘请为一个老师,肯定是个在课堂上兢兢业业的好老师,定然不会去校外忽悠赚外快。
他也能成为一个沈巍式的网红,不用自我喧哗便成为一个网红,因为“他总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包括大人和孩子。但他绝对不会和沈巍大师一样华丽转身,如蛇蜕皮鸟换羽毛不见自己原来的模样。
也许他会在社会多元思潮的冲击下无所适从,从而封闭起来,在自己的狭小圈子里浸淫儒家文化,或者拍个小视频之乎者也自我陶醉。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与“流浪大师沈巍”,谁会更网红?
鲁迅先生鞭挞的是万恶封建社会,压在贫苦老百姓头上“三座大山”,旧社会人们精神枷锁;而沈巍也正是封建余毒的受害者,沈巍的网红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正是鲁迅先生乐见的。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与“流浪大师沈巍”,谁会更网红?
孔乙己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流浪大师沈巍是孔乙己形象的一种活标本。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与“流浪大师沈巍”,谁会更网红?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虽是当时的下层知识分子,但他的学识只限于“之乎者也”之类,其思想水平实际上与那些不识字的“短衣帮”处在一个水准,因此,他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人们只不过是笑笑而己,不会成为“网红”。沈巍是现在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但他的学识己达到高级知识分子的程度,其思想水平比一般群众高出一大截,因此,他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人们因为他的满腹经纶、言谈惊人而钦佩,所以会成为网红。从这里也可看出过去封建政治思想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人们封建思想文化很深很厚,而现在的现代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教育不够普及和深入,人们现代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的薄弱。沈巍成为网红,我一是庆幸,二是同情。沈巍成网红是社会的悲哀,而不是欣喜。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与“流浪大师沈巍”,谁会更网红?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为我们底层文化人专门定位的一幅画像,至今,我们都可以从图像上找到许多人都影子,包括我们自己。
孔乙己迂腐得接近可爱!他永远不会红,他可以做一个代课老师,教授古代汉语。
沈巍先生莫名其妙地爆红,是因为有一大帮没啥文化却喜欢装着懂文化的年轻人追捧!
他的部分经历,与我们这一波社会底层人士产生了强力共鸣。
好多人生活压力太大,幻想归隐(逃避)却又不敢!塑造一尊神像吧,泥胎的!姑且拜拜!缓解一下小心脏的压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