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知道朱棣要篡位吗?如果知道朱棣篡位,为什么朱元璋不除掉朱棣?
朱元璋自以为火烧功臣阁,萨除了异姓王,就能确保朱门高枕无忧了。那里想到后院起火,骨肉相残。知道了,血吐三丈,死不瞑目了。
怪就怪在朱元璋,翻脸无情,手腕毒辣,不近人情。子孙有样学样,不遵仁道,不念亲情,丧尽天良。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知道朱棣要篡位吗?如果知道朱棣篡位,为什么朱元璋不除掉朱棣?
朱元璋在活着的时候是否知道自己的四子朱棣要篡位的问题,我认为当时朱元璋是没有认为朱棣会造反,在他的意识里,朱棣是一个可控的因素,也许在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皇孙朱允炆在他病榻前痛哭流涕的时候,也许会在大脑里一闪而过朱允炆如何应付得了朱棣的精明,也许朱棣会发动叛乱,但为时已晚,自己也改变不了什么了。
朱棣之所以会发动靖康之役,我认为朱元璋是有很大责任的。太子选立上。朱元璋最初立朱标为太子,这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朱标是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以往封建王朝大多坚持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制度和传统。在朱标为太子的时候,即便朱棣有什么想法他也不敢有什么举动。而其他皇子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可惜太子朱标早逝,接下来朱棣从中看到了希望,因为在朱元璋余下的这些儿子之中,只有他的实力和才能是好的,应该说他是最佳人选,但是朱元璋却走出了一步怪棋,他哪个儿子也没有立,而是立了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任者。这样的决定可以说引起了诸皇子的不满,尤其是朱棣的不满,这就为后来的靖康之役买下了隐患和伏笔。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而朱元璋为何没有在儿子中选择一位作为太子,包括没有选朱棣,我认为他的思想观念还是从全国的稳定角度来考虑的。但是,朱元璋采取分封制的办法,将自己诸多儿子封到各地,异姓人不可靠,大明江山还是要靠自己家人来驻守。
朱标画像
当太子朱标去世后,封在各地的诸皇子可以说都是在跃跃欲试,毕竟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皇帝谁不想当。朱元璋认为,在这一阶段,不管选择哪一个儿子作为太子的继承人,都会引起其他皇子的不满和愤恨,各封王就会与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之间产生隔阂和裂痕,这十分不利于大明江山的稳固。所以,朱元璋另辟蹊径,立自己的皇孙朱允炆为太子,这回诸家皇子就没有话说了,继续把守大明江山。
朱棣画像
虽然朱元璋知道四子朱棣在众多皇子中实力最强大,才能也最高,虽然他没有直接对其采取打压的措施,但是朱元璋以另外一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在警告诸皇子特别是朱棣,切勿有非分之想,做好自己的本分。而这种警告就来自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和良将。
朱允炆画像
因为不管是太子朱标还是朱允炆,他们的脾气秉性与朱元璋天壤之别,朱元璋就怕当自己去世后,自己的继任者镇不住那些功臣良将,导致自己江山不保的恶果,所以,他采取了杀戮的办法,为自己的继任者扫清障碍和威胁。而这样做不仅仅是在警告臣子,更是在警告其他的皇子,既然没有被立为太子,那就好做好臣子的本分,切勿有非分之想,否则下场与这些功臣们的结果一样。
同时,为了防止四子朱棣利用自己去世之机而篡夺皇权,事先就有明文的圣旨,那就是凡是没有朝廷皇帝的圣旨,不得随意离开封地进京,如果违背那就要按照谋反罪来处理的。所以,如果朱棣在得知父亲病重或去世私自来京,那就违反了圣旨,就可以派部队铲除。
而至于朱允炆继承大统之后,开始了削藩的工作策略,表面上看是朱允炆和朝廷臣子商量的结果,谁知道是不是朱元璋在去世之前对这件事就有所交待呢?
都说知子莫若父,朱棣的性格朱元璋应该是最清楚的,朱元璋在活着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也是煞费苦心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和方法在他去世之后,也就变成了一堆废纸,最终朱棣还是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帝位,迁都北京,将大明王朝的统治推向了顶峰。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知道朱棣要篡位吗?如果知道朱棣篡位,为什么朱元璋不除掉朱棣?
朱元璋在死之前有感觉到朱棣未来要篡位吗?
我想,朱元璋正常是能感觉出来的。为何呢?因为朱元璋的识人看人能力强。
朱元璋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后来又做了大帅,最后还成了皇上。说实话,这样一个人能够当上皇帝,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从乞丐到皇帝,他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看清了多少世态炎凉。
经历丰富的他,对识人看人是很拿手的。朱元璋曾经就说到:论智慧谋略,咱算不上很厉害,但如果论识人看人,那咱绝对能排的上号!
所以,朱元璋应该是能感觉出来朱棣在未来的某一天会篡位的。并且朱元璋自己也认为,在他的二十几个儿子里面,朱棣是最像自己的,朱棣也最有英雄气。这样一个儿子,朱元璋肯定很了解他,没道理看不出朱棣的野心。
可朱元璋如果有看出朱棣将来会篡位,为什么不除掉他呢?
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看,一个是朱标死之前,另一个是朱标死之后。
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完全不用考虑朱棣会不会篡位。朱标没死之前,朱元璋完全不会去考虑朱棣会不会篡位。因为,他相信朱标有能力可以把握好全局,朱标绝对可以镇得住他的这些弟弟们。
几乎可以肯定,如果朱标登基做皇帝,他的这些弟弟们是不敢对皇位有什么想法的,包括朱棣。朱标跟朱允炆不一样,朱标跟很多大臣的关系都很好,跟这些弟弟们关系也不差,最关键的是朱标确实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头脑灵活,朱元璋又培养他多年,大家也都默认了朱标是未来的皇帝。
所以,朱标死之前,朱元璋是不用去考虑朱棣会不会篡位谋反的事情的。当时朱元璋的想法是朱标登基做皇帝,燕王朱棣镇守大都,抵抗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一个负责朝政,一个负责军事,一起保护大明的基业。
朱标死之后,朱允炆成为为皇太孙后,朱元璋想到了朱棣可能会有歪脑筋。朱标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说绝对是个沉重的打击,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多年的太子突然之间就去世了。在悲痛之余,还要选一个人来当储君。朱元璋选了谁呢?朱允炆。
朱元璋直接绕过了他的儿子们,选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做储君,这可让朱棣他们不高兴了。“我明明有机会可以当皇帝的,现在这皇位却给了一个小毛孩,你说气不气人?”
电视剧《朱元璋》里面,就有这样的一幕:朱元璋亲自宣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让藩王们和大臣们一起朝拜新的储君。大臣们倒没有什么话讲,但这些藩王们个个都无精打采,看起来十分失落。
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这个做法会让儿子们很失落,特别是朱棣,那朱元璋为什么不在死之前除掉朱棣呢?这就要追溯到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藩王了。
朱元璋不听大臣们的建议,执意要给自己的儿子们封王,其目的之一在于让这些儿子们都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够镇守边疆,而不需要依靠骄兵悍将。
自己的儿子再怎么样都是自己的儿子,自己人肯定比那些外人更值得信任。为了给之前的朱标,还有朱允炆登基扫清障碍,让他们能够安心的治理国家,朱元璋已经杀害了很多将领。
朱棣是自己最具有统兵才能的儿子,如果把他也给杀了,那么,要派谁去镇守北疆呢?要靠谁来抵御蒙古人的威胁呢?
朱棣有他活下来的价值,又是自己的亲儿子,朱元璋自然是不愿意杀了他,当然朱元璋也做了一些措施来应对藩王未来可能的造反。
再者,退一万步来说,朱允炆姓朱,朱棣也姓朱,不论谁做了皇帝,这天下都是朱家的天下。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朱允炆迅速开始裁撤藩王。事实上如果朱允炆没有削藩,或者说没削藩后没那么狠的话,朱棣还是有可能不起兵的。但被削的藩王们的下场大多是悲惨的,朱棣已经被逼到无路可退,就干脆直接起兵搏一搏了。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知道朱棣要篡位吗?如果知道朱棣篡位,为什么朱元璋不除掉朱棣?
其实朱元璋也挺喜欢朱棣,之所以没立为皇太子,是因为朱标为长朱元璋按常规礼教,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但朱标英年早逝,儿子朱允炆顺理成章继承了皇位。由于正常朱棣并没反对,也没显示有啥野心。但事情却坏在削藩的大臣身上,把矛盾推给了年幼皇帝朱允炆身上。朱棣以反对削藩为名,带兵进京兴师问罪。趁机夺了皇位,朱元璋在天之灵也想不到。还好皇权仍落在朱家,朱棣撑权未必是坏事,因为朱棣比允炆更卓越有远见。首先朱棣有战略思想,把首都迁往北京。把政治中心向北扩大,把长城以北少数民族统为华夏。朱棣时期成为明朝鼎盛时期。说白了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无论谁坐天下只要有德有能。顺应民心国强民富谁就贤皇帝,人民才幸福。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知道朱棣要篡位吗?如果知道朱棣篡位,为什么朱元璋不除掉朱棣?
首先明确一点,朱棣在朱元璋时期,绝没有谋反的心思。如若朱棣有谋反的心思,以朱元璋遍布天下的耳目,他不可能不知道,再以朱元璋对朱允炆的那无底线的溺爱,朱棣必然会被剥夺权力,可事实上在历史中,朱棣并没有被削权,反而是继续被重用,继续在北平掌握重兵,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朱棣根本就没有谋反的心思。
如此,既然朱棣在朱元璋时期根本就没有谋反的心思,朱元璋有为何要对朱棣动手呢?
再者即使是朱元璋怀疑朱棣会在朱允炆登基时,可能会有异动,但朱棣可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元璋再狠,可虎毒尚不食子,他怎会忍心杀自己的孩子呢?
因此,即使是朱元璋知道朱棣可能会对朱允炆不利,但朱元璋最多就只是削朱棣的权,也断然不会杀他。
自古君杀子,无一例外是子反父,如唐玄宗赐死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王,不就是因被武惠妃诬陷有谋反的嫌疑,从而被赐死的吗?但是毕竟是血浓于水,即使是“最是无情的帝王家”,有时候即使是子反父,皇帝亦不舍得赐死他,如康熙时期,太子胤礽被疑有谋反之心,康熙都说胤礽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可康熙亦不忍杀他,胤礽毕竟是康熙的亲生儿子,这亲情是割不断的。
试想连子反父,皇帝都未必舍得赐死自己的儿子,更何况朱棣从来都无反朱元璋的心思。因此,朱元璋为何要杀他?更甚者朱棣更是一心一意替大明朝镇守北平,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让明朝北境得以稳如泰山,如此朱元璋就更没有理由去杀自己这位劳苦功高的亲子呢?
虽说朱元璋对于某些开国功臣的确有些狠决,如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就达1.5万人,胡惟庸案更是前后诛杀3万余人,从中可看出朱元璋的确是有些狠辣。但对于自己的那些子嗣们,朱元璋却是另外一幅模样,虽严厉但却很疼爱,对于他们是无比的信任,当年他大肆册封子嗣为藩王时,他就曾说:“朕无北顾忧矣”,因此为了让他们拱卫明朝,朱元璋是给予他们重权,重兵。
而朱棣亦不例外,他被朱元璋派往北方重镇燕京北平,并被赋予重兵,辖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等约万余人的军队,并可节制周边数镇卫所。
当然,朱元璋虽从未对诸皇子的权力有过限制,也对他们从来没有失去信任。但在他临死前,为了不给朱允炆的登基造成麻烦,朱元璋还是留下一条后路,在遗诏中,他说道:“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就是他去世后,诸藩王不得入京,只需在藩国中祭奠即可。
如此看来,朱元璋那时候的确是对诸藩王有些猜忌,他也怕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登基后,镇压不住这些叔叔们,因此他还是给自己的孙子留了条路,就是不让他们进京,如此朱允炆也就能顺利登基。
不过不管如何,朱棣在朱元璋时期却是没有谋反的心思,因此朱元璋岂会对他干嘛呢?再者即使朱元璋知道朱棣可能会对朱允炆造成威胁,但朱元璋也断然不会杀他,最多就是削他的权而已。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知道朱棣要篡位吗?如果知道朱棣篡位,为什么朱元璋不除掉朱棣?
从一名放牛娃到九五之尊,朱元璋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艰辛,也远比那些“含着金汤匙出身”的贵族开国皇帝更清楚人性的黑暗面。
因此有关朱棣的野心,朱元璋不可能丝毫没有察觉。对这个行事风格很像自己的儿子,朱元璋远比其他人更了解他。
那为何朱元璋不替自己孱弱的皇孙除掉这个威胁呢,我想主要有两点原因。
朱元璋对待子嗣的态度尽管《明太祖实录》和其他一些洪武年间的史料被朱棣篡改了很多,但是有关开国功臣的清洗确实铁的事实。
这里不去议论朱元璋此举的对错问题,只谈朱元璋的心态。尽管在开国之初十分倚重各位文臣武将,朱元璋也大行封赏以示回报,但朱元璋始终对这些开国功臣怀有戒备之心。
在朱元璋心里,只有自家的血脉才是最靠得住的。当年朱文正还不那么糟糕的时候,朱元璋赖以为肱骨和心腹,把统领兵马的大都督交到了朱文正手里,十分看好这个大侄子。
然而朱文正的不争气让朱元璋大为光火,甚至最后亲自鞭死了朱文正,相信朱元璋此举也是悲愤交加。这种情况更加剧了朱元璋对“外人”的不信任,亲侄子尚且如此,遑论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当朱元璋苦于北方边境不稳,向北迁都又耗资太大的情况下,把自己的九个亲儿子封在北部边疆为王。其效果也是显著的,自己的亲儿子镇守边疆,既省却了拥兵自重的烦恼,也解决了南京距离北方过远的弊病。
因此,终洪武一朝,朱元璋对朱棣既有深厚的父子感情,又要倚重他镇守北疆,自然不会轻易杀掉。
更何况朱棣只是有野心、有嫌疑,会不会造反、能不能成事还在模棱两可,自古还没有仅仅因为怀疑就处死子嗣的皇帝。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的心态变化当太子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即使察觉了朱棣的野心也会在意。因为他相信自己选定的这个大儿子有能力镇住所有的藩王弟弟,换句话说如果朱元璋不相信朱棣有这个实力,就很可能该换太子来避免祸端。
而朱标的死让这一切变得更为复杂,饱受打击的朱元璋询问百官储君的人选,他自己也提出了燕王朱棣的选项。但是大臣们的反应让朱元璋看出维持嫡长子继承的必要性,再加上对朱标的感情,确定了皇太孙朱允炆为储君。
此时朱元璋不会不忧心朱允炆的未来,朱允炆本人也问过朱元璋如何对待这些持有重兵的叔叔。朱元璋把问题还给了朱允炆,让他自己答,朱允炆的答案是“先礼后兵”,徐徐图之。
朱元璋对此表示十分欣慰,就此终结了话题。在霄林天看来,朱元璋并不是因为对朱允炆的回答感到放心,而是他此时已经心力交瘁,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
事实上,一直渴望实现中华帝国霸业的朱元璋,一直在试图北迁都城,在个愿望就因太子朱标的死而打断。
对于朱允炆和藩王的矛盾,此时的朱元璋应该是一种“无能为力”、“自求多福”的心态。他既不能废皇孙立皇子,也不能为了保皇孙而杀皇子,他觉得一切只能靠朱允炆自己解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