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屈原这个人呀,有何依据?

屈原是一代忠臣,曾为楚王出谋划策。楚王荒淫不理朝政,大失所望,愤而投江以死谏。百姓感念其大义,每年端午赛龙舟丶包粽以纪念

屈公,留传至今。

屈原还是春秋大诗人丶大文豪,他及弟子宋玉都为中国的诗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许多杰作,千古传颂。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屈原这个人呀,有何依据?

谢谢邀请!当然有屈原这个人物,没有半点怀疑,若有怀疑的话,就好像有人曾经怀疑说,“杜甫是个女的”,一个“却看妻子愁何在”就击破谬论了,我想道理应该是一样的。最简单的三个理由就能证明有屈原这个人物。一是现在宜昌有屈原故里,说明他是宜昌人,有关他的事迹介绍非常清楚。二是每年端午节吃粽子就是对屈原的纪念。他正直、忠君、爱国得到楚国人民的爱戴,因受到楚国贵族的排挤,楚王昏庸,被流放南方,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国都,屈原含恨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人民怕鱼虾吃屈原,就包粽子扔到江里给鱼虾吃,这个习俗一直到现在。三是他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了“诗”的代名词,如“迁客骚人”中的“骚人”就是诗人的意思,“稍逊风骚”中的“骚”就是指“离骚”,可见屈原的文学贡献是很大的。以上这三点足以证明有屈原这个人物。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屈原这个人呀,有何依据?

春秋战国楚国兴旺,屈原大夫情系民众。秦国张仪纵横楚国,昏君中计屈大夫离国。楚国在当时国泰民安富饶之国,秦国虎视楚国也不是一日一夕,便派纵横家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王,许下秦国几城几地给楚国以结联盟,不料是一场骗局,楚怀王对张仪使者大为赞赏,屈原劝怀王万可不要听信张仪亡我国家,在怀王与屈原争持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挥剑指向楚国,屈原亲眼看到自己的国家已经要沦陷,屈原写了很多爱国诗篇,以投江含愤而去。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屈原这个人呀,有何依据?

《史记》列传第二十四,司马迁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何为同姓?以周代为例,陈国国君本姓妫,以国号为氏,陈庄伯名爰(袁),孙子以爰(袁)为氏,叫爰(袁)涛涂。楚国的先祖叫季连,季连有位后裔叫鬻熊,鬻熊的孙子以熊为氏,叫熊丽,熊丽的孙子熊绎是楚国的始封君。屈原先祖出于熊氏,有个本该名叫熊瑕的,以封地屈为氏,屈原为屈瑕后裔。

左徒的官阶与大夫同列,是楚王诸子以下的中层贵族。由于屈原“博闻强志(记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参赞国事,发布政令,接待使节,应答诸侯,是怀王不可或缺的心腹之臣。

屈原的才华和名望太盛,盖过了同僚,遭到上官大夫的嫉恨,积毁成谗,在怀王与屈原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

屈原先是被斥退,再遭流放,最后自沉汩罗江。这段屈辱愤懑的岁月里,屈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总名《楚辞》,其中《天问》、《离骚》、《九歌》、《怀沙》等篇章尤为今人熟知,回音传响经久未歇。瑰丽的语言,沉郁的情怀,直接开启了汉赋的发端之门,也是现代诗歌的文言版。如此鸿篇巨制,除了屈原的经历与才学,谁堪扛鼎?

司马迁距屈原两百年,传世的屈原作品是司马迁目睹口诵的,相信秦始皇焚书没焚掉《楚辞》。

早于司马迁数十年的贾谊在外放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写的《吊屈原赋》中悲愤地说“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铦。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周鼎兮宝康弧,腾驾疲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这段话有些古典,大意是“浊世的俗人,认为伯夷贪,盗跖廉;宝剑涩钝,铅刀锋利。丢弃精美的周鼎,却珍藏烂弓弦。乏牛主辕,跛驴拉帮。帽子套在鞋面上,不会是长远的办法吧。唉!先生你永远地甩开了这些龌龊!"贾谊距屈原一百四五十年,当年的长沙人对屈原的事迹耳熟能详,所以贾谊的感慨才这么深。

另外,屈原沉江,时当孟夏,即四月,可证端午节不是屈原的专例,但不影响屈原的存在。

你说屈原是不是实有其人呀?!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屈原这个人呀,有何依据?

屈原的影视形象

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据说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但是在民国时期,有的学者却怀疑屈原可能并不存在,这似乎也给端午节存在的合理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史记》中所载的屈原生平

关于屈原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非常有才华却遭到小人嫉妒诋毁,楚怀王受这些谗言蒙蔽,于是亲近小人,罢免并疏远了屈原。

司马迁雕像

屈原被罢免后的不久,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便与楚国约为合纵联盟,一起对抗强秦。但效忠于秦国的张仪假装脱秦投楚,以厚礼蒙蔽楚怀王,他对怀王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如果楚国能与齐断交,秦国愿意献上六百里土地。”贪心的楚怀王同意了,但他派使臣去秦国接受土地时,张仪却诡辩说当时约定好的是六里土地。楚怀王大怒,派兵讨伐秦国,结果兵败如山倒。后来,秦国拿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怀王恨极张仪,于是对亲国国君说他不要这些土地而要张仪,张仪到楚国之后,重金贿赂楚国的权臣靳尚和宠姬郑袖。二人在楚怀王说尽了张仪的好话,而楚怀王居然也被二人蒙蔽,放走了张仪。此时的屈原已经被疏远,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楚怀王说为什么要放走张仪,放走之后必有大患,楚怀王这才醒悟过来慌忙派人去追,但也于事无补。

战国地图

再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楚军大败。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希望怀王可以到秦国共商大事,屈原劝谏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但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力劝怀王前往秦国。楚怀王最终决定入秦,但一入秦境,秦楚怀王便被扣留了,秦国一次威胁怀王,强求他割让土地。怀王十分愤怒,不愿听秦国的威胁,最终死在了秦国。项羽的谋士范增曾言:“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返,楚人怜之至今,”说的便是这桩往事。楚人如此痛恨秦国,所以便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的流传,项羽以楚国大将后人名义起义,也因此得到了众多楚人的支持。

楚怀王死后,他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任用子兰为令尹。屈原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十分怨恨他,子兰得知后,令大臣们在顷襄王面前说尽了屈原的坏话,于是屈原被放逐。在这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坏境下,屈原不肯随波逐流,最终怀抱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百姓十分敬佩屈原,为了不让河里的鱼、虾吃掉他的尸体,就把米团投入江中,后来便演化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屈原画像

二、民国时候的“屈原否定论”

现在的我们,大多认为屈原是真实存在于战国的一个人物,但在民国时期,受疑古思潮的影响,一些学术大家却十分怀疑屈原是否存在,比如说胡适。

最早否定屈原存在的是叫廖平的一个经学家,他师从张之洞,在经学上造诣极深,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便是剽窃他的文章。廖平1912年所著的《楚辞讲义》中提出《楚辞》并非屈原所作,“《楚辞》“辞意重复,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为始皇所作仙真人诗,采风雅之微言,以应时君命。”他还认为司马迁所作的《屈原列传》也非原文。

电视剧《思美人》中马可所饰演的屈原

胡适在廖平基础上继续质疑屈原的存在。1922年胡适在《努力周刊》上发表了《读<楚辞>》一文。首先,他对最早记载屈原事迹的《史记》产生怀疑,他认为,“《史记》本来不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其次,他认为传说中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曾生在秦汉以前,因为屈原是一个理想的忠臣,但是战国时代不会有这种奇怪的君臣观念。依胡适所见,屈原是一种复合物,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与黄帝、周公同类,也就是说有关屈原的事迹是被后人“发明”出来的。

胡适先生

不过也有学术大家是极力批判“屈原否定论”的,比如说郭沫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屈原保卫战”。和郭沫若一样坚信屈原存在的,还有陆侃如、游国恩、周而复、姚雪垠等人。为了反驳“屈原否定论,”郭沫若根据《离骚》、《哀郢》考证出屈原生卒时间,还确认了屈原的诞生地。郭沫若的文章,论证了屈原不仅是一位热爱人民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怀疑派的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是非常不科学的。

郭沫若先生

三、“屈原否定论”的起因

“屈原否定论”的出现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关于屈原,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的《史记》之上,而屈原所在的战国中晚期的作品中皆不曾见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如《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公孙龙子》等一系列书籍皆无屈原名字的出现。而《史记》又有后人增补、窜入之嫌,《屈原列传》一篇中也有前后矛盾之处,所以上面关于屈原的记载不可全信。

但是仅凭以上原因就否定屈原是非常主观的,白起、蒙恬与屈原同处战国,他们也不见于战国的图书典籍,而始见于汉代图书,难道也要否认他们的存在?这种现象其实在先秦史中是比较常见的,有学者将之称为“先秦人物史料的‘年代隔越’”问题(详见参考文献1)。

文史君说: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才华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他的一生,“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在举世皆醉的世界里,屈原孤独而又痛苦,唯有死亡可以带给他解脱。出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或许是屈原最大的悲哀。

参考文献:

1、熊贤品:《“屈原否定论”的史料学思考》,《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12月。

2、墨青:《上世纪80年代关于屈原问题的大论争》,《文史杂志》。

3、胡适:《读<楚辞>》,《胡适文存二集》,1922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少年何愁)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屈原这个人呀,有何依据?

屈原!当然有这个人啊!否则《离骚》是谁写的呢?

屈原(约前343年-约前278年6月6日),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今湖北秭归),自称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官拜左徒,为楚王近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且有楚国第一诗人的美称,任三闾大夫,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主张楚国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多次反对楚怀王与秦国交好的举动。秦昭王在武关扣留楚怀王之后,继续辅佐楚顷襄王。楚顷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顷襄王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和子兰,楚顷襄王大怒,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因此被驱除出郢都,被流放于更偏远的江南地区。历时十八年。然而,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留下了千古绝唱《离骚》。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从行至长江边,作《怀沙》一赋。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后世端午节吃粽子即是为纪念屈原。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他留下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录共25篇。虽然有的篇章是否为屈原所作,还有疑议,但可以确定是屈原作品的还是占多数。如《离骚》,就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描写楚国的特殊名物。

屈原作品富于忠君爱国思想,斥责小人祸国,怨恨君主昏庸,具有振兴楚国的抱负,热切追求理想,甘愿以身殉国。屈原作品表现出个人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执著理想,独善其身,坚贞不屈,态度毫不妥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