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禅让后是太上皇,汉献帝为什么禅让后不是太上皇?

唉,汉献帝禅让,不是要太上皇,可是要抱脑袋啊!魏代汉立,汉亡矣!

曹操早将三个女儿给献帝,总有一个是皇后吧。曹皇后怒骂曹丕兄:我的儿子不做皇帝让你做?

曹丕说:不要忘了阿爸重托,要为曹家尽忠。

曹后说:你连兄弟都不容,何况阿妹与外甥。

曹丕对天发誓:阿爸未竟的事业我丕来完成,曹植只会做诗不会打仗。你与献帝所做贡献

我坚决不忘,保你全家幸福到老。

明英宗禅让后是太上皇,汉献帝为什么禅让后不是太上皇?

明英宗被称“太上皇”,不是他禅位得来的。这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

明英宗年间,北方游牧民族瓦剌发展壮大,不断,瓦剌太师也先经常趁着向明朝朝贡的机会,索要更多的礼金。后来,被掌握朝政大权的宦官王振拒绝了。也先恼怒,引瓦剌大军开始攻打明朝城池。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加上自己也年轻,想施展一下拳脚,不顾劝阻。立两岁大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命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朱祁玉监国,自己统领大军御驾亲征。

由于宦官王振独断专行,行军路线一再变动,瓦剌大军主动北撤,依然命大军北进。瓦剌大军一战将明朝三万骑兵“杀掠殆尽”。无奈溃逃土木堡,兵部尚书一再请求退守居庸关,王振不同意。结果明英宗朱祁镇和明朝大军被围“土木堡”。

由于被瓦剌大军断了水源,明军出现骚乱,瓦剌大军趁势合击明军,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消息传到京城,朝中大乱,也先送明英宗回京,兵临北京。

兵部侍郎于谦主张抵抗瓦剌大军,并联合众臣上书皇太后,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要求立朱祁玉登基。皇太后同意应急,可是朱祁玉推辞不愿意。群臣再三请求,朱祁玉最终登基,史称明景帝。奉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

这是明英宗被称“太上皇”的来历,明英宗没有禅位。后来剧情出现反转,于谦带军打败了瓦剌大军,明英宗被俘虏一年后,又回到北京,被软禁七年后,明英宗的支持者,发起“夺门之变”,明英宗又当上了皇帝。于谦被杀。

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在无奈之下禅位给曹丕,这意味着东汉王朝的彻底灭亡。曹丕自己称帝,建立魏国。

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在世但已经退位的皇帝。朱英宗被称“太上皇”,是因为情况危机,他的弟弟朱祁玉登基做了皇帝,对他的尊称。而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是一个朝代的结束,魏国的开端,曹丕称曹操为“魏武帝”,汉献帝就根本是不搭噶了!

明英宗禅让后是太上皇,汉献帝为什么禅让后不是太上皇?

谢谢邀请。先总结一下一些有名的“禅让”

晋武帝司马炎,逼着曹奂禅让,曹奂没当成太上皇;

隋文帝杨坚,逼着宇文阐禅让,宇文阐没当太上皇;

唐高宗李渊,逼着隋恭帝禅让,隋恭帝没当太上皇;

唐太宗李世民,逼着他爹禅让,让他爹做了太上皇;

宋太祖赵匡胤逼着周恭帝禅让,周恭帝没当太上皇;

魏文帝曹丕,逼着汉献帝禅让,汉献帝没当太上皇。

清乾隆帝主动禅让给儿子,他还当了三年的太上皇。

明英宗被俘虏了,皇位被他弟弟顶替了当了太上皇。

1.总结一下共同点:

上述8个例子中,只有三个太上皇,还都得到了善终。

一个是唐高宗李渊,一个是明英宗朱祁镇,一个事清高宗乾隆。不同的是

唐高宗李渊的太上皇是被儿子逼着禅让的,

明英宗朱祁镇的太上皇是被兄弟逼着禅让的,

乾隆的太上皇是主动的,但是他一直到死都没真正放权。

除了这三位,剩下的那些被禅让的帝王们貌似都没啥好下场。

2.总结一下不同点:

唐高总李渊和明英宗朱祁镇的禅让都是被动的,一个是被儿子逼的,一个是被兄弟逼的。但不管怎么样,天下还是他们家族的天下。

汉献帝与曹丕逼着禅让,这可是将天下换了主人。汉朝的天下也变成了魏国的天下,这就是不同点。

3.特别说明一下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了,这个时候留守北京的于谦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朱祁镇当俘虏的时候便成了太上皇。

一年之后朱祁镇回到了大明朝,这就很尴尬了,天无二日,国无二度,大明朝怎么会有两个皇帝?于是景泰帝朱祁钰被将朱祁镇给囚禁了起来,这一关就是八年。

一直到景泰帝朱祁钰准备换掉明英宗儿子的太子位,明英宗发飙了,发动了夺门之变,又当上了皇帝。

所以明英宗朱祁镇他的人生历程就是:皇帝——俘虏——太上皇——皇帝。天下独此一份。

明英宗禅让后是太上皇,汉献帝为什么禅让后不是太上皇?

谢谢邀请!

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禅让分为两种:内禅和外禅,内禅是指将统治者位置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不会导致朝代更替,让位者通常被称为太上皇;而外禅则指的是将位置让给异姓,也就意味着朝代更替。

一、明英宗禅让的背景

正统年间,瓦剌进犯明朝边境,少年天子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听信太监王振谗言,御驾亲征,由于部队指挥失当,最终明军打败,精锐尽灭,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消息传到京城之后,大明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一派亡国景象。关键时刻,以于谦为首的一干大臣挺身而出,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铲除朝中奸佞,同时调兵遣将,布防京城,最终在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中成功击败瓦剌军队。经此一役之后,朱祁钰正式登基为帝,并拥立了哥哥为太上皇。

二、汉献帝禅让的背景

东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第三子,汉少帝的弟弟,在少帝被废后,刘协被董卓迎立为帝,是为汉献帝,后来,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刺死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献帝。后来献帝逃出长安,落到了曹操手中,被“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魏王之位,曹丕于是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汉献帝被逼无奈,最终禅位于曹丕,最终,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建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封逊帝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

由此看出,明英宗和汉献帝都是被迫禅让的,但是明英宗是禅位给自己亲弟弟,也就是内禅,因此被拥立为了太上皇,而汉献帝是被迫禅位给外姓的曹丕,禅让后,意味着东汉王朝被魏王朝取代,这是属于外禅,是不可能被立为太上皇的。

明英宗禅让后是太上皇,汉献帝为什么禅让后不是太上皇?

明英宗朱祁镇的“禅让”与汉献帝刘协的“禅让”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又被称之为“内禅”与“外禅”。

何为“内禅”

所谓“内禅”是指同一王朝内部帝王之间发生的“禅让”,这其中有的发生于父子之间、有的发生于兄弟之间……但是,“内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仅限于同宗之间。无论是权力斗争的结果、还是皇帝刻意作出的安排,在“内禅”范畴之内,皇位只“禅让”给自家人。

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远在蜀地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清高宗弘曆为践行自己年轻时任期不超过六十年的诺言,“禅位”给儿子清仁宗顒琰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点,“禅让者”和“受禅者”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禅让”发生之后,王朝的传承属性并没有变化,充其量也只是大宗的更迭而已。

何为“外禅”

所谓“外禅”仅仅是套用了“禅让”的形式而已,其实质说白了就是改朝换代!之所以选择“禅让”这种形式,无非是“受禅者”对正统地位的需要而已。因为是“禅让”,正统地址是“禅让者”“心甘情愿”让给“受禅者”的,“受禅者”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正统皇帝,仅此而已!除此之外,“禅让者”与“受禅者”之间已经没有任何传承关系了。“受禅者”建立的是另一姓氏的新王朝!

新王朝对于“禅让者”的处置也有所不同,南朝之前,新王朝对于前朝皇帝基本上还能给予名义上的“三恪”待遇,给他们封一个爵位,让他们安度晚年。如汉献帝刘协就被魏文帝曹丕封为了山阳公,晋武帝司马炎则走得更远,索性将曹元帝曹奂封为了陈留王。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地位由君变为了臣!在新王朝的框架内,他们的身份只是公、王,是臣!在刘宋开国皇帝刘寄奴开启“血腥模式”之后,这种名义上的“三恪”待遇也成了摆设,亡国之君鲜有善终者……

明英宗与汉献帝的区别

明英宗与汉献帝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内禅”与“外禅”的区别。明英宗被俘之后,于谦等人推出了时为郕王的景泰帝朱祁钰,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场“合法政变”。随之问题就来了,景泰帝上位之所以“合法”,最大的原因就是明英宗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以及所谓国赖长君。他并不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为了强调自身的合法性,景泰帝必须给明英宗一个合理的定位。“太上皇”是最合适的安置方式,承认了明英宗皇帝的身份,景泰帝的皇帝身份才能“合法”。而“太上皇”又剥夺了明英宗的权力,一箭双雕。

此外,新一切都是在明王朝的框架内进行的,景泰帝依然是朱氏子孙!他的王朝依然是明王朝。但是,汉献帝面临的情况则截然不同。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魏文帝曹丕属于“外禅”,它只不过是改朝换代的一种形式而已。在“受禅”之后,魏文帝成了新王朝曹魏的皇帝,与汉献帝的那个汉并没有传承关系,他要的只是汉的正统地位而已。

那么,问题就来了,“太上皇”虽然可以没有实权,但是他仍然属于“皇帝”!如果魏文帝给汉献帝“太上皇”的名号,曹魏到底算什么?是汉王朝的延续还是新王朝?魏文帝这个皇帝又算什么?君还是汉献帝的臣?为了强调新王朝的独立性以及皇帝的“唯我独尊”,魏文帝不可能让汉献帝当这个“太上皇”,汉献帝只能是曹魏的臣!即便汉献帝死后被魏明帝曹叡以帝王之礼下葬,曹魏也在刻意强调这一点,给汉献帝的只是前朝皇帝待遇,与曹魏本身无关!所以他依然是汉献帝而不是魏献帝。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复杂的问题,无非就是“内禅”与“外禅”的区别而已。说白一些,“内禅”就是换皇帝却不改朝换代,而“外禅”则是将皇帝与王朝一起换掉的改朝换代!二者根本不具备可比性。汉献帝是幸运的,他生在了刘寄奴之前,起码还能以山阳公之尊寿终正寝。如果他生在刘寄奴之后,别说是什么“太上皇”了,能不能保住小命恐怕都很难说……

明英宗禅让后是太上皇,汉献帝为什么禅让后不是太上皇?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明英宗是明朝历史上唯一的太上皇,但他不是禅让的,是被迫成为太上皇的,天下还是他们家的。汉献帝禅让是将位置让给曹丕的,天下就不姓刘了,他肯定就不能当太上皇了。

我们先说明英宗朱祁镇。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率军进犯明朝北部边疆,前锋很快就逼近大同。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的鼓动下,不顾群臣劝阻,立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太子,令异母弟朱祁钰留守,自己率领50万大军亲征瓦剌。军政事务全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次变化,士兵疲惫不堪。后勤不及时,军队退至土木堡,瓦剌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

当时京城精锐都已经随明英宗出征,城内只有老弱残兵不足十万。于谦力排众议招各地兵马驰远京城,史称北京保卫战。

也先以明英宗要挟,于谦等大臣私立朱祁钰为帝,遥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以断绝也先的念想。一年以后双方议和,明英宗被送还北京,但此时明代宗朱祁钰不愿还政,软禁太上皇朱祁镇七年,公元1457年,明代宗病重,英宗在“夺门之变”中复辟,重登皇位。

从上面我们能够看到:首先明英宗朱祁镇当太上皇是被迫,按照现在的话是“被”太上皇了;其次他之所以会被遥尊太上皇是因为天下还是朱家的,只不过是由其弟弟当了皇帝,并没有改朝换代。

我们再来说下汉献帝刘协。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迁都许昌,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王、丞相曹操去世,曹丕继承王位。同年11月25日,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禅让,降为山阳郡公,保留天子礼仪,汉献帝将两个女儿嫁给曹丕。

从上面我们也能看到,汉献帝刘协禅让也是被迫的,而且禅让之后天下不再是刘家的了,而是成了曹家的,这是实打实的改朝换代。禅让后名义上汉献帝就成了曹丕治下的普通臣民了。

曹丕其实完全可以直接夺位,只是为了表示自己皇位来的名正言顺,才来了一出禅让的过场。天下都换主人了,如果刘协被尊为太上皇,那相当于曹丕给自己找了个爹,所以刘协不能成为太上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