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库门完全消失将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大损失?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上海有万国建筑之称。石库门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旧中国石库门留下了无数文人逸士的脚印,从石库门里走出大文豪鲁迅、沈从文,走出影帝金山、赵丹和影后阮玲玉、金桑子周璇等。
伟大的中共一大就是在石库门诞生。
大上海,石库门,承载着多少革命历史,有许多志士仁人在这里激扬文字,解放前最后的一道红色电波是李白烈士,从石库门发向了解放军,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石库门。
石库门,经历了列强凌辱和战火洗礼,今天笑的那么甜!
为什么石库门完全消失将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大损失?
代表上海市在那一段时期民居的特色,新城市在发展改造中,一些历史遗留的建筑已失去太多,永远无法复得。历史的文脉在这新城镇建设中的破坏,已威胁到古建筑文化的延续性与继承性。可惜啊!没有留于后人,只能追随历史的记忆中。它承载着上海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及时代的变迁过程。
为什么石库门完全消失将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大损失?
关于石库门的拆除,上海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从积极的方面说,是城市发展的需要,然而在情感方面,内心无疑是十分失落的。因为石库门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它记录了上海近百年来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是上海的历史名片,近代文化的图腾,一个时代的缩影。
今年春节,我带9岁的女儿从深圳回上海探亲,特意去石库门和大自鸣钟旧址探寻旧址。女儿不解地问:“都拆掉了还去干吗?”我回答:“石库门和大自鸣钟是上海人心目中永远也拆除不了的建筑,因为它们已经深深地烙刻在了脑海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上海近代文化的象征,石库门特有的生活方式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上海人的群体性格,石库门独有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上海人的精神寄托。石库门是上海人的城市记忆,文化符号消失的城市,城市味道将不再原汁原味。石库门是老上海人的城市印象,作为上海独居特色的建筑,其与众不同的风格与装饰纹样成为人们脑海中永不会消失的回忆碎片。
小编在写这个回答时,思绪仿佛飘到了儿时,耳边传来邻里依稀可辨的锅碗瓢盆声,感觉到了一丝久违的温情。
为什么石库门完全消失将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大损失?
路过,偶见詈骂“租借烙印”之糊涂文字,禁不住多言几句。
知否,上海开埠后,亦中亦西石库门,既是租界一道独特景观,亦是中华农耕文化和西方工业文化,邂逅、碰撞、融通之鲜活见证。沪人趋新谋变、兼蓄并包、重诺守信、循规蹈矩之性格禀赋,亦点滴浸润滋生于此。
知否,具有浓郁徽式风格的石库门建筑,东西厢房守正厅,天井仰望马头墙。惟二层格局,彰显西风东渐。时光久远,破损必然,但作为申城既往岁月之念想、之记忆、之激励,岂可一拆了之?
此题甚好,莫忘初衷。
为什么石库门完全消失将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大损失?
文化,是人类从昨日走向明天的进程中留下的印记。文化,也是人类行为的精神内涵,是一种生活氛围,一种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的特殊财富。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居住作为人最主要的行为之一,也是文化的一项基本内容。
上海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结合的大都市,海派文化是一种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开放性和变革性中孕育着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容,令上海人在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实惠。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海派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极富价值的艺术性,这一点已深深地融合在上海人的生活中,表现在其细腻、柔和的性格特征中。所以,海派文化可以作为上海地区独有的居住文化进行举例和分析。
海派居住文化最典型的物质表现形式就是曾经居住了60%上海人的石库门和里弄。现任市规划局副局长伍江博士曾经说过:“单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石库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走过百多年的历史,消失是正常的,而且石库门的结构也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 但是,石库门作为近代文化的象征是永存的,它是上海人开拓一种有别于传统方式的新生活的标志,是上海人走向新文明的开始,因此,如果石库门完全消失,将是上海历史和文化的重大损失,今天的上海人将有愧于后人。”
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是华洋混居的开始。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显然是洋文化的延续,然而又保留了天井、客堂等中国传统的东西,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石库门的生活方式又引出了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思想开放、性格随和、思路敏捷等等。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了一种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