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呈现低龄化趋势,小留学生如何克服孤独?

国外的教育相对国内宽松,因为其学校和老师也喜欢浪漫和自由啊(玩笑)。孩子的学习压力不大,有的时间玩耍。因此客观上孩子沒有压力山大。现在手机电脑也低龄化,漫画或兴趣可随心所欲。

中国人的孩子不比白种差,在国内压力下天性都被磨掉了,换个环境或许反而有出息。在异国他乡,其实小孩最先被潜移默化,外语学习和风俗都会很快适应。从做人等方面会很快融入当地社会,除了精忠报国和信仰方面平庸外,其他成长也很快的。

我老家有一小孩,十岁左右从香港到美国,父母开餐馆,周围尽洋人。从小洋阿姨顺带其上学,全班华人没几个,很快就和大家熟悉一起玩,后来还踢边锋呢,在国内绝不会踢球,父母都不是球迷,或者逼其画画学音乐。

有一次老师发现他有异样,悄悄走到他侧面,原来他一边看窗外的车一边素描。老师惊讶,平时不见画画,却出手不凡。

后来老师保荐他上了"天才学校"(国内应该是收费的业余兴趣学校吧)。

西方宽而重才,老师是会有发现好苗子而开心的。他的姐姐更优秀,小学就是校长助理(国内应当学生会长),在全洋人中老师看中人品和才干。大学本来志愿学医,老校长专信函学医漫长,可改国际金融,后来成了金融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平民化教育培养模式,小孩不会孤独和发愁,父母不用费心吧。

留学生呈现低龄化趋势,小留学生如何克服孤独?

中国的孩子大都有依赖父母依赖家庭的习惯,造成了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优势,却养成了依赖性,这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有关,有独立性的孩子在外面不会有孤独感,因为那正是孩子自由成长的天地。所以父母注意三点:

1、父母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孩子的天性就是需要和外界的生活环境融合的,有依赖性的孩子都是没有独立和个性的习惯,如果说父母替担心自己的孩子有孤独感,说明父母对自己孩子是否有独立性很清楚的,这样的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会孤独,因为他已经没有了自我优越感和存在感。

2、孩子需要融入到群体生活中!

在群体生活中孩子是不会有孤独感的,因为有他需要的成熟经历,孩子的心灵和精神就会更加成熟丰富,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智慧和气质,有孤独感的孩子是没有这些特质的。孩子的天性就是需要有一个自己自由发挥的空间,让自己的兴趣和潜力能够展现出来,这是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的表现。

3、孤独没有年龄大小区别!

孤独感是人性弱点的体现,也是心灵和精神上缺少关爱和与环境融洽的自我怯懦,孩子在外面的世界成长的会更快,所以有此问的家长才是杞人忧天的孤独,因为孩子离开自己了而感觉到孤独,从而想到孩子离开父母也会孤独,这正是父母突然没有了孩子的陪伴,自己才是失落的孤独的原因。

留学生呈现低龄化趋势,小留学生如何克服孤独?

孩子要有父母的陪伴,特别是在少年儿童时期。

留学生呈现低龄化趋势,小留学生如何克服孤独?

团队齐读、雇人陪读或结伴共读,皆可以消除孤独!

留学生呈现低龄化趋势,小留学生如何克服孤独?

14岁以下的不会有孤独的感觉,14-18青春期躁动,孤独的感觉不会强烈(除非被团体排斥)18之后就可以自我排解。

题主说的如何克服孤独,除了交盆友之外没别的办法,首先就要克服语言关,有语言基础才可以交盆友,否则就会被团体排斥。

留学生呈现低龄化趋势,小留学生如何克服孤独?

谢邀。

如果孩子感觉特别孤独,完全不适应说明这个年龄不适合去留学。

正常情况,想家是必然的,一开始不适应也是正常的,这取决于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很快交到朋友,适应过程会很短,有的孩子内向,需要更长些的时间才能适应。

如果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去留学,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很重要,固定时间通视频,了解孩子的心境,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鼓励孩子结交朋友,引导孩子发现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