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口刑场,多少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
菜市口刑场,指的是位于今天北京宣武门附近的处决罪犯的一处场地。
刚开始的时候菜市口其实还不是处决犯人的地方,就只是单纯的居民买菜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清朝把这里专门用来处决罪犯。
市口是清朝时设在京城的刑场,大体位置在今天的宣武门附近。
在明朝时,菜市口还不叫菜市口,而是叫菜市街,因为那里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那时候,它也不是刑场。
明朝时,京城的刑场设在西四牌楼,也就是今天的西四。一代名将袁崇焕就是在那里被凌迟的。
到了清朝,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就把京城的刑场从西四牌楼挪到了菜市街,同时更名为菜市口。从此,菜市口做了近300年的刑场。
有清一代,命丧菜市口的人犯有数十万,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同治皇帝时期的辅政大臣肃顺和光绪皇帝时期的戊戌六君子。
负责行刑的官差,俗称“刽子手”。由于职业的特殊,刽子手一般是祖传。据说,刽子手身上都有一股阴气。即使是大热天,靠近他们也会有一种凉飕飕的感觉。我猜,这应该是心理作用。
刽子手也有好坏之分。好的刽子手,不但可以一刀毙命,还能够掌握分寸于毫厘之间。比如,家属事先给他送了银子,他就可以既砍下犯人的头颅,又能保证犯人的头颅和脖子的一侧连接着。身首没有完全分离,也算是替犯人保了一个全尸。
搜索
菜市口刑场,多少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
菜市口是清代处决犯人的地方,在宣武门外,位于现在的北京西城区。听名字你就知道这里曾经是个菜市场。
早在明代菜市口就是北京重要的菜市场,不过明代处决犯人的法场并不在这里,明代处决死刑犯是在今天的西四。
西四明代又称呼“西市”,在北京的内城,原属于北京宣武区,2010年并入西城区。像是袁崇焕、于谦都是在这里被处死的。
清兵入关之后将内城的汉人全部强行迁走,内城只准旗人居住。自己住的的地方自然不愿意天天见血,于是清代的刑场就挪到了外城的菜市口。
(菜市口位置)
有清一代菜市口到底有多少人被处决并没有个详细的统计,在这里被处决的除了平民以外,也有很多王公贵胄。
仅1646年清军就在菜市口处决了明朝四十多位亲王,1674年平西王世子吴应熊在这里被斩首,1661年郑成功的老爹郑芝龙也在这里驾鹤。至于被处死的前明官员及其亲属更是不计其数。
而清朝的王公贵族在这里被斩首的也有很多,像是清初重臣苏克萨哈、清末辅政大臣肃顺都是在这里被杀的。
清政府之所以选择在这么热闹繁华的地方处决犯人,其目的就是希望借此起到威慑的作用。使得老百姓对朝廷充满恐惧,不敢轻易作乱。
与我们现在想像的不同,每逢处决犯人的时候菜市口都是人山人海,而沿途的街道的商铺都会在自家店门口摆上三碗酒以示送行。如果有犯人喝了哪一家店铺的酒,这家店铺的主人就算是积德了。
(今天的菜市口地铁站)
菜市口刑场,多少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
菜市口,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名字,说的跟我们日常去买菜的菜市路口是一个意思的,也确实是这个意思。但是北京城宣武门外的这个“菜市口”,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清朝紫禁城中的执政者们把这里当做了刑场,用以向外界宣扬权威、震慑宵小的所在。同时,这里也充斥着许多灵异传说。
在古代社会,随着人类的发展,法律也随之产生,慢慢经过时间与人们的探索、修改、完善,形成了文明社会的标志,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不管怎样的改变,其中一条法则:“杀人偿命”,却是始终未变,犯了错就要受到惩罚,杀了人就要偿命。
既然要执行死刑,哪行刑的地方自然就少不了,集中行刑的位置自然就应运而生。
在清朝,为了震慑那些心思不纯的民众,宣扬律法的和执政者们的权威,也为了“杀鸡儆猴”,杜绝再犯。因此,京城最繁华地段的宣武门菜市口就成了首选。
这个位置是京城菜农,菜贩子的集散地,每天都车水马龙,人流络绎不绝。左边是由匠人居住形成的“绳匠街”,右边是朝中达官贵人们的居住地,有着“宰相胡同”之称,也叫“神仙胡同”,清朝的龚自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藻,孙毓汶,陈宝琛,杨锐,李大钊,言慧珠等,都曾在此居住。
在清朝时期,处决犯人都会放在秋后,也就是电视里“秋后问斩”的情节。每年交秋时分,大理寺,刑部,督察院和九卿,对一年中全国各地递交上来的重大案卷,进行一次会审,予以最终的审判,将罪大恶极之人“秋决”。
每当到执行“秋决”时,通常都是万人空巷地去围观。在犯人被处决前,官府会送上“断头饭”,让人饱食一顿,然后在刚亮时,将犯人压出来,走宣武门,过断头桥,穿迷市,一路走到菜市口。这个过程中,身份高的囚犯会有囚车押运,身份低的就只能戴着重枷,锁着脚镣,徒步走到刑场。
刑场一般都只是简单布置,搭个凉棚,摆两张桌子,刽子手们则是头戴红头巾,一身赤红行头,怀抱鬼头大刀,袒胸露乳,站在死犯旁边,等待午时三刻一到,就手起刀落,执行处决。因为刽子手一身赤红穿着,所以行刑也叫“出红差。”
人们对这个行刑过程并不如何害怕,每年秋决都会有大量的人去围观。菜市口属于“T”字路口,有3条并不宽敞的泥路,百姓们踏着还会对刽子手和囚犯们评头品足,或麻木地看着行刑,或兴奋地指手画脚,不知道他们的兴奋来自何处,看的又是什么?是十恶不赦的犯人被处死的快感,还是上层社会人士的斗争?亦或者是那些被冤死的人?百姓们,几乎已经被清政府愚弄成了冷血自私的文盲,让这些百姓们观看行刑,可以释放他们内心嗜血的一面,宣示皇权的权威。
那在这个被鲜血浸满了的“菜市口”刑场,有多少生命葬送在了屠刀之下?
在菜市口被处决的犯人,我们没办法统计,历史资料也很难收集齐全,只能通过一些野史书籍上的记载推断,在宣武门前的菜市口被处死的各色犯人,保守估计超过了10000人。其中有记载可查,最厉害的一个刽子手,名叫邓海山,他在菜市口干了10年的刽子手,共斩杀了300多人,可想而知,其他的筷子手也是“生意兴隆”的。但是,民间传说中,筷子手一生不能给超过100人行刑,否则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后来邓海山孤苦伶仃一生,断子绝孙,一人病死在家中都无人知,可谓凄惨,人们传说是他杀孽太深造成的。
那又有哪些名人死在这个菜市口呢?
1、赞襄政务王大臣 爱新觉罗·肃顺
这位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宗室,权臣。道光中期就任御前大臣,兼任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在朝堂中煊赫一时。后被咸丰帝重用,擢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成为了咸丰帝的心腹。在咸丰帝死后,与载垣、端华等八大臣被授为"赞襄政务王大臣。
在咸丰死后不久,慈禧太后鼓动慈安太后,与八大顾命大臣争权。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二日夜,慈禧太后与其同党发起政变,在肃顺在护送咸丰帝梓宫回京,行至密云时,将其捕获。不久后就宣布将他在菜市口问斩。
在行刑前,肃顺破口大骂,历数慈禧罪状。《清史稿·肃顺传》记载:“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已折矣,遂斩之”
2、戊戌六君子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逼签下丧国辱权的《马关条约》。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群情激奋,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下,发起了"公车上书",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但被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手中。后来他们在全国各地创办了报刊,成立“保国会”,发起舆论攻势,以求唤醒国人热血。
在他们的努力下,光绪帝下定了决心要改革。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并且连发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可惜的是,这次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极力阻挠,新旧派的矛盾开始加剧。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并且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后康有为、梁启超分别潜逃至法国和日本,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并于1898年9月28日在菜市口斩首示众。在行刑前,谭嗣同朝着监斩官刚毅的背影,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实乃真汉子也!
3、义和团教员
义和团是晚清时期的民间团体组织,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00年5月,慈禧得到信息,说是十一国公使要联合逼迫他“还权归政”于光绪帝。慌乱下的慈禧,为了保住地位,直接向这十一国宣战,并且立即召集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进宫。慈禧太后拿出数十万两,重赏这些在京津两地念咒打拳的义和团,要他们在天津攻打租界,在北京围攻使馆。是日,京师九门大开,大批义和团涌进北京,攻占了外国使馆,史称“庚子事变”。
这种行为很快遭到反击,十一国中的八国,组成联军,攻占了天津和北京,慈禧太后被迫出逃西安。
为平息八国联军怒火,义和团成了替罪羔羊,庄亲王载勋作为执行者被赐死,毓贤,董福祥等一一获罪,同时还有参与“庚子事变”的数百无知义和团百姓,一同被压往菜市口“枭首示众”。据说,行刑当天,刽子手都不够用,砍到最后鬼头刀都卷口了,10几名刽子手到最后只能用斧头行刑,而收尸的大板车装了30几车才拉走完。这次行刑应该是有记载中,处决人数最多的一次。
当然,在菜市口被处决的人仍然有很多,比如康熙朝前期的四大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新疆回变的领袖张格尔,湖北民变的领袖钟人杰,以及太平天国的将领林凤祥和李开芳等。这些名人都是在这个菜市口失去了生命。
而处决的人多了,民间传说的诡异事情自然少不了,其中最传神的,要数“鹤年堂”。
这个鹤年堂其实是一间药房,有着比同仁堂还要悠久的历史,他的总店就开在了菜市口的正前方,于是这里就成了招呼监斩官差和刽子手们歇息,吃喝等待时辰的场所,同时也是为囚犯准备“断头酒”的地方。每当秋决开始前一天,鹤年堂都会接到命令:明日行差,准备酒食,切勿外传,日后付款。到了第二日,药铺要关门停业,监斩官、刽子手们先集中在鹤年堂时大吃大喝一顿,酒足饭饱后,在鹤年堂门口放好监斩台,午时三刻一到,监斩官朱笔一圈,顷刻间人头落地。
据说鹤年堂最出名的是刀伤药和“安神药”,这种安神药服用后,可以减少囚犯的恐惧感,麻醉精神,行刑时不会太失态。
也因此,在民间传说中,每当行刑完,当天夜里都会有人来到鹤年堂敲门买刀伤药和安神药,掌柜的卖药收钱后,到第二天都会发现晚上所收的是冥币。
还有传说,在菜市口旁有一家生意很好的裁缝铺子,店里经常夜晚“遭贼”,丢失的都是针线。有一次,菜市口处决了一个“叛贼”,要三天才收敛,当天夜里裁缝感觉家里有人在翻找东西,胆小的他没敢出声,第二天发现针线不见了。在路过叛贼尸首旁时,发现了他自家的针线、剪刀,而叛贼的脖子已经缝了一圈密密麻麻的线,吓得裁缝直接搬走了。
这种残酷的行刑方式,在民国初期才被取消,而且菜市口也恢复了他原来的模样,不再是承载生命消逝的地方。
菜市口刑场,多少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
了解历史的只要一听到“菜市口”这三个字,自然就会想到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这里曾经是个杀人的地,“菜市口”顾名思义,一个菜贩子聚集卖菜的地方,一个路口,但是在清朝,这个繁华的地带却成了刽子手们杀人的刑场。
早在明朝的时候,刑场是设在北京的西四牌楼,也就是当时的西市,后来到了清代,朝廷为了杀一儆百起到震慑作用,清政府便把刑场改在了闹市的菜市场,也就是后来的菜市口。因为这里每天人来人往的,做买卖逛街的人,车水马龙不断。所以在这里处决犯人看热闹的人一定会很多。这样就可以免费做宣传,现场杀人演示,很大程度上也遏制了一些流氓地痞的嚣张气焰。
所以每年到了冬至前夕,被判处“秋后问斩”死刑的囚犯都会被带到菜市口这里斩首示众。久而久之,死刑犯人多了,这里也就自然成了阴魂不散之地。那么菜市口这个刑场到底有多少人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下呢?
历史上对于菜市口刑场究竟杀了多少人,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是野史上有人粗略估算了一下,说大概清朝死在这里的冤魂野鬼不少于一万人。我们知道清朝著名的“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还有《戊戌变法》的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等人都是被处死在菜市口的。据说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犯人康小八,也是在菜市口被千刀万剐的。
不管菜市口当年死了多少人,那段血腥的历史早已过去,晦气也早已散尽。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菜市口刑场,多少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
清朝死刑处决犯人的方式,主要有斩首、绞刑、凌迟、等等。而从时间上来说,死刑又可以分为立即处决、斩监候、秋决。清朝在北京的死刑犯处决地在菜市口。
菜市口菜市口,明、清两代京都著名的法定刑场。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气可是不小,明朝时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沿街菜摊、菜店众多,所以许多人都来此买菜,并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称为“菜市街”,清代时改称“菜市口”,此名一直沿用到今日。
使菜市口名声大振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将杀人的刑场从明朝时的西四牌楼(当时叫西市)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据说当年的刑场就设于今天的菜市口大街北侧十字路口附近,每到冬至前夕对判为“秋后问斩”的囚犯执行死刑。死囚在天亮前被推入囚车,经宣武门,走宣外大街到菜市口,囚犯由东往西排好,刽子手手执鬼头刀也依次排列,头被砍下来后,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清咸丰末年(1861年)“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六君子”都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以后“菜市口”逐渐成为“刑场”的代名词。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刑场被转移。以后这一带逐渐成为宣外大街最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
沿街菜摊菜店众多,并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称为菜市街,清代时改称菜市口,此名一直沿用到今日。
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夺得政权,实行首次垂帘听政时,受咸丰皇帝遗诏的八位赞襄政务大臣中的肃顺,就是在此被杀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谭嗣同、刘光弟等志士同仁杀害于此。据马芷庠编写的《北平旅行指南》记载:每逢秋后朝审,在京处决犯人众多之时,由东向西排列,刽子手执刀由东向西顺序斩决。所用鬼头刀五柄、凌迟分尸刀十柄,现存于历史博物馆。旧时,犯人被押出宣武门(顺承门),过断头(魂)桥,经迷市,送往菜市口法场,就不可能有生还的希望了。犯人被杀后,尸体被人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
菜市口的传说:据说菜市口附近有一家裁缝店,老板手艺相当好,生意自然不错,可是有一天,菜市口斩首了一位罪犯,夜晚的时候裁缝店的老板听见声音,等自己出去却发现贵重的物品都没有丢,等到第二天自己工作的时候发现针线筐丢了,于是出去找,刚好有人说菜市口又有一位罪犯被砍头了,结果裁缝跑过去看,发现自己的针线筐就在罪犯的旁边,而罪犯的脑袋和脖子也用针线连在了一块。
这是一直流传到今天都还有的说法,说是罪犯被砍头之后家属收尸的时候是需要自己把罪犯的头颅缝合起来的,所以后面有很多人贿赂刽子手,让他们砍头的时候留个神,千万别砍断……
菜市口斜对过儿有个鹤年堂,刀伤药出名。每次行完刑,夜里总有“人”拍门买刀伤药。后来,到鹤年堂买刀伤药也成了老北京的一句骂人俗话了。菜市口刑场老铺现在应该已经拆了。
刑场“菜市口”在现在北京哪里?一千年前的辽代,菜市口是安东门外的郊野,金代时是施仁门里的丁字街,到了明朝时成了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沿街菜贩菜店众多,所以城里的很多人都来这里买菜,并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称为菜市街,清朝时则改成为菜市口,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当年的刑场就设在今天的菜市口大街北侧十字路口附近,据《北平旅行指南》记载:每逢秋后朝审,在京处决犯人众多之时,由东向西排列,刽子手执刀由东向西顺序斩决。所用鬼头刀五柄、凌迟分尸刀十柄,现存于历史博物馆。旧时,犯人被押出宣武门(顺承门),过断头(魂)桥,经迷市,送往菜市口法场,就不可能有生还的希望了。等到这些犯人的头被砍下来后,就挂在或插在街中的木桩子上示众,尸体被人拖走,血迹随即被黄土垫盖上,慢慢地菜市口刑场也就逐渐成了刑场的代名词。
菜市口刑场,多少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清朝时期,只要说推出午门斩首,那全部是拉去菜市口砍头,在这里要提一下,如果有人去过故宫一定知道,真正的午门是从来没有杀过人的。 在当时流程一般都是这样,先是发布要在这里砍头的消息,人们观看完之后,立即用黄土盖上血迹,然后在这里卖菜,每次杀完人之后,菜市场生意都非常兴隆。
其实清朝统治阶级选择菜市口杀人是有深意的,实际上在真正的历史之中,朝廷是不会轻易的判一个人死刑,都要经过重重审核,确定无误才会将其砍头。每次砍头都是提前发告示,让人们都前来观看,起到一种震慑的效果,百姓们都爱看这种血腥的热闹,用这种方式来震慑百姓们,让他们不要有犯罪的想法。
菜市口是当时京城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人流量非常大,将这里选为刑场无疑是最好的,杀人之后消息会很快散播出去,达到统治阶级想要的效果。在菜市口刑场到底葬送了多少生命呢?大家所知道的都是一些出名的人物,比如肃顺,在比如变法的谭嗣同,他们都是在菜市口被杀。
清朝统治了二百六十七年,菜市口杀的人应该是不到七千人,不管是知名的还是不知名的,有人说最少杀了一万人,根据史料来看是不可能的,最多只有七千人,只有可能更少,绝不可能超过这个数字。
总结:不管菜市口当年死了多少人,那段血腥的历史早已过去,晦气也早已散尽。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菜市口刑场,多少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
清末变法,救亡图存,政体上要改成君主立宪,各部门法要模仿西方,叫法律移植。当时有守旧派称为礼教派,革新派叫法理派,两派就要不要变革法律激烈争吵,史称“礼法之争”。礼教派的代表人物是张之洞,此人从湖光总督任上调任军机大臣、大学士,张之洞说我大清的法律非常好,比如说单就死刑这一项,就比西方高明许多,他说他亲自查阅了历年刑部档案,说大清朝开国以来(除了战乱),全国每年处死的犯人不超过300人,如此仁慈的法律为什么要模仿西方呢。张之洞科举出身,廉洁自律,人称清流领袖;出任山西巡抚,颇有官声;调任两广总督,指挥中法战争,大获全胜;在两江总督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创办三江学堂,就是现在南京大学的前身;在湖广总督任上,创办自强学堂,就是现在武汉大学的前身。毛主席说中国人不能忘了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张之洞,说的就是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创办的汉阳兵工厂,史称汉阳造。张之洞最后死于军机大臣、大学士任上, 他身居中枢核心层决策, 查阅刑部档案应该能得到真实数据,况且以科举出身、传统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他亲自查阅刑部档案,说大清朝全国每年处死的人犯不超过300人的数字应该可信。张之洞的葬礼,黄兴和董必武都去吊唁,可见张之洞的威望之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