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直到二战末才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

解决步枪威力过剩,一般都会从子弹装药量上面入手,也就催生了后来的中间威力枪弹。

因为在第1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各国参战的士兵使用的都是全威力型枪弹,使用这些枪弹的步枪有效射程,甚至能够达到800~1000米。

这在一战前期,参战双方都打堑壕战的时候,这种射程非常远的全威力步枪也非常受欢迎,毕竟敌我双方都躲在战壕里面进行对射,这个时候谁使用的步枪射程更远,那么谁就掌握了一定意义的战场主动权。

但是,这种步枪也伴随着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如果敌人真的接到命令发起冲锋的话,很多时候敌方炮火过后,冲锋的敌人很可能已经冲到了一两百米的距离。

那么这时拿着手动单发全威力型步枪的士兵就会吃大亏,因为这种步枪的远射程性能在这个时候已经毫无用处了,而因为射速慢等因素,可能还没等到下一枪装弹完成,敌人就已经冲到了你眼皮底下了。

所以,此种情况下也就催生了冲锋枪这种武器,冲锋枪有着非常高的射速,在全威力远射程步枪不管用的情况,可以对200米以内的敌人目标,组成一个子弹火力网。

而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是在二战末期才发现,德国早在1934年就已经开展了中间威力型枪弹的研发了。

因为在一战那种全威力型步枪与冲锋枪配合使用的战术,的确也在一小段时间内解决了一些难题,但随着坦克以及作战飞机的大量出现,这种作战方式似乎又觉得越来越不管用了。

举个例子,随着坦克、飞机配合步兵的战术出现,战斗的进程也变得越来越快,很多时候在一天的时间内,敌我双方就可以将战线在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的范围内推拉。

如果这个时候敌方部队有坦克配合步兵进行进攻,那么进攻的速度可是比往常要快得多,此时全威力单发步枪射速不够快,根本不可能对敌方步兵造成有效的歼灭。

而如果要等到敌人进攻到200米以内再使用冲锋枪,那这种方式可就太危险了,很可能仅几分钟内敌人就已经踩到你脸上了。

所以这个时候全自动步枪就出现了,既解决了单发步枪射速不足,也解决了冲锋枪射程以及精度低的缺点,全自动步枪一般可以对400米左右的目标进行有效射击。

如果全自动步枪在连发的时候,还用的是全威力枪弹,那么强大的后坐力谁都受不了,所以最后就选择了将装药量减少,也就催生了后来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当然有效射程也降到了400米上下(可以参考德国在二战中装备的“STG-44”型全自动步枪)

再说说小口径步枪,因为早期使用7.62毫米口径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虽然这种子弹的穿透力非常强,很多情况下可以打击防护状态下的敌人。

但是这种子弹也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杀伤力、射速不足(相比于小口径),也就是说这种子弹的穿透力强,但并不能在肌肉组织内进行翻转增加杀伤力。

所以也就催生了小口径子弹与步枪,小口径子弹研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大杀伤力,这种子弹拥有高初速、在人体内可以增加翻转以造成更大的伤害。

并且小口径子弹也可以大大的增加射速,比如说在丛林当中的遭遇战、或者是城市中的巷战,使用小口径子弹的优势远大于使用7.62毫米枪弹。

当然,因为小口径枪弹的重量减小,士兵在作战时也就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这也是小口径子弹的另一个优点。

“军器战位”

为何直到二战末才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

这个问题的题设是错误的,并不是在二战末期各国才认为步枪威力过剩,这个趋势从一战期间就出现了。

一战是一场很无趣的战争,虽然号称是世界大战,伤亡也很大,却很少有人回忆一战的经典战例。现在的人们回忆起二战,还能想起斯大林格勒的对峙,诺曼底登陆的辉煌。而回忆起一战,就只剩下两个字——血腥。

无论是索姆河战役还是凡尔登战役,双方都付出了上百万人的伤亡,却没有对战争起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客观来说,一战时期的战术没有跟上武器装备的发展,导致了一种非常尴尬的情况。

一战的战斗形式,主要是这样的:

堑壕战,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旋律。

一战中,各国的防御手段都很强,进攻手段却都很弱。坦克是一战中期才发明的,各国进攻的主要力量还是步兵。而没有防御手段的步兵在机枪和火炮组成的火力网面前就是活靶子,所以一战虽然伤亡很大,战线变化却很慢。一天的血战打下来,很可能战线只移动了几公里。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士兵都蜷缩在了战壕里。如果没有命令,谁也不主动进攻,拿着步枪互射,打打冷枪。由于战壕离的远,一战士兵的步枪必须射程足够长,所以一战的步枪主要以全威力步枪弹为主。毛瑟步枪(也就是通常认为的98K),莫辛纳甘步枪,都是那个年代的经典枪支。

但一战中的将军们很快发现,步枪虽然在隔着战壕互射的时候作用很大。但是如果一方已经进攻到战壕里的时候,拿步枪的士兵非常尴尬。由于上弹慢,火力持续性差,很多时候士兵们甚至会抛下步枪肉搏,或者直接用刺刀较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战的枪支专家们发明了霰弹枪和冲锋枪。霰弹枪射速比步枪快,打击面很广,外号叫“壕沟清扫机”,而冲锋枪射速快,火力持续性强,在短兵相接时优势很大。

但一战后,各国军队依然没有抛弃老式的步枪,因为他们认为未来的战争依然是堑壕战,枪支还是要以保证射程为主。

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坦克对于陆地战争的形态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从德国发动第一次闪电战开始,欧洲人才明白——原来战争应该是动态的。

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完全颠覆了陆战的形式,各种穿插包抄,将准备固守的法国军队打的落花流水。步兵不再是战场的主流,坦克才是战场的主人。

因为有了坦克,堑壕不再具有了防御意义,敌对双方步兵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绝大多数的战斗在四百米之内的距离中发生,这时候,射速慢威力大的全威力步枪已经开始过时了。

除了坦克之外,机场的改变也决定了步枪的命运。

与一战中的重机枪为主不同,二战中发明了大量的轻机枪和通用机枪,机枪的使用场景不再局限于阵地上。机枪威力大,火力猛。专家们发现,一把机枪使用的好,其杀伤效果胜过几十个步兵。于是步兵火力的配置再次改变,从每个人都是一个战斗单元变成了以机枪为核心的战斗单元。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步兵班里,机枪手负责输出,其他人都是机枪手的辅助而已,他们更多的是负责警卫工作。

所以,对于普通单兵来说,他们需要一款以中近距离为主,火力持续性好的武器。

德国STG44突击步枪应运而生。

德国人削减了传统步枪弹的口径和装药量,但半威力子弹的装药量又要比手枪(冲锋枪)子弹大。这种步枪火力猛,射程始终(400米左右),是当时德军士兵普遍喜爱的一款武器,也收获了很好的战绩。只不过由于当时德国已经日薄西山,没有大规模装备而已。

突击步枪的成本要比全威力步枪高上不少,所以当时各国军队还是以长短结合的方式(全威力步枪+冲锋枪)来装备部队。只有个别土豪装备了突击步枪和半自动步枪,比如德国的STG44和美国的M1加兰德卡宾枪,二者都在战场上有很好的表现。

而在二战后,各国都加紧给士兵们换装突击步枪,随着质优价廉的AK47的发明,世界上彻底淘汰了全威力步枪,属于突击步枪的时代到来了。

为何直到二战末才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

步枪威力过剩这个问题并不是二战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而是早就意识到了,也一直在改进的,但是二战中的栓动步枪使用的全威力弹,基本无法避免步枪威力过剩的这个问题。

步枪威力过剩,并不是说枪的问题,而是坦克装甲车飞机大炮的广泛应用,让步枪的用武之地一步一步被压缩到了一定的范围内。二战中,人们都意识到,坦克的使用,让步枪最佳射击距离在400米以内,纷纷都截短了枪管。

为何之前的步枪枪管那么长?这和之前的作战形式有关,一战时期打的是堑壕战,两边战壕里能对射半年,距离远,对于步枪的射程要求高,射程不够根本打不到,这就是问题所在。一战那个时代,可以让士兵在战壕内聚精会神的瞄准射击。

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看看什么是步枪威力过剩。步枪威力过剩,简单理解就是,你的实战射击距离通常三四百米,而你的步枪有效射程却有一千米,多出来的这五六百米就叫威力过剩。

射程这个东西,并不是越远越好,射程远了,弹壳内的装药就多,明明两颗子弹的量,你装在一个里了,而你在1000米的距离根本打不到人。相反,距离近了,对精度要求就没那么高了,对于有效射程也没那么高了,这个时候要求的是射速,都贴脸射击了,你单发优势大,还是连发优势大?

为了弥补近战火力不足,人们推出了冲锋枪,射速快火力猛。火力不足导致的就是被敌人压制着打,根本无法抬头。

二战越到后期,坦克的使用就越来越多,巷战也越来越多。坦克的突击,直接把步兵的交火距离变成二三百米的交火距离了。尤其是巷战,即便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苏军都要装备大量的冲锋枪。一个巷战,动不动就百八十米的遭遇战,你这枪能打一千米,但是单发栓动有什么用啊,还是冲锋枪来的快啊。

而冲锋枪有了,还有一个问题也出现了,你冲锋枪的有效射程能打一百多米,最多二百米,而栓动步枪能打400米,中间这200-400米的距离,和400米开外的火力差不多,但是这距离很近了,严重的火力不足。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德国人开出了一个很好地解决方案,就是突击步枪。使用中间威力弹的STG44突击步枪,射速不低,精度也足够用,射程很好的弥补了200-400米距离内的断档。当时此枪一出,苏军以为德军人手一挺机枪。

实际上,全威力弹是很难用于突击步枪的,美国的BAR和M14自动步枪就是最好的例子,M14即便开了全自动,后坐力巨大,在越南的丛林里的遭遇战中,还是被AK47吊打,最后改改,变成半自动的精确射手步枪了,在阿富汗的治安战当中扬眉吐气,现在变成M14回头吊打AK47了。

可以说,突击步枪的出现,解决了步枪威力过剩的这个问题。实战证明,400米以上的距离,根本就不适合开枪打仗了,这个距离完全就是拿炮轰了。现在步兵班里的火力配置是,突击步枪+精确射手步枪+班用机枪,精确射手步枪和班用机枪都是拿来做火力延伸、提供支援的。

为何直到二战末才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

一战时,英法俄等协约国的军队,与德意志、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同盟国,更多的时候展开的是堑壕战,双方陷入了长时间的胶着状态,都待在壕沟内,乒乒乓乓地搂火,使用的都是直射距离远的栓动步枪。

二战时,除了美军大量装备M-1加兰得半自动步枪以外,德军装备的G-43,以及苏军装备的SVT-40这两把半自动步枪,毕竟数量非常有限,和各自装备的毛瑟98K及M-1891莫辛·纳甘步枪相比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当时,德军毛瑟98K栓动步枪有效射程高达800米,配上4倍观瞄镜,就是一把出色的狙击步枪,尽管此枪射击精度高,动作非常可靠,但发射时后座力却相当惊人。

事实就是地说,德国人在二战时期,就已先知先觉地认识到了栓动步枪威力过剩的问题,为此,特地开发了发射中间威力步枪弹的Stg44突击步枪。

毛瑟98K步枪发射的是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为解决自动步枪在发射时的稳定性问题,德国军工将毛瑟步枪弹弹长缩短,弹头减轻,发射药减少,遂研发成功了7.92×33毫米步枪短弹。

尽管7.92×33毫米步枪弹长度比原有毛瑟步枪弹缩短了三分之一,但发射时枪的后坐力却大为减小,解决了自动步枪无法连续准确射击的技术瓶颈。

于是,Stg44突击步枪横空出世,成了世界上第一把既融合了步枪射击威力,又有冲锋枪连续射击火力猛的自动步枪。

此外,除了德国人以外,日本人其实也已认识到了栓动步枪威力过剩的问题,日本人引进了德国毛瑟早期的M-1887步枪,由于7.92毫米步枪弹发射时后座力过大,身材矮小的日本兵根本吃不消,于是,日本军工就将口径缩小为6.5毫米。

日本人如此这般,尽管有效射程锐减之400米,但步枪的后座力明显减少,特别适合日本兵使用。此举,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节省了大量宝贵的铜材,这对资源紧缺的岛国日本非常有利。

综上,其实二战时期,德国人就已经发现了栓动步枪威力过剩的问题,为开发新型自动步枪,就将大威力的毛瑟步枪弹改成了短弹,有效解决了自动步枪发射时的稳定性问题。

日本也认识到了毛瑟栓动步枪威力过剩的问题,所以将其口径从7.92毫米缩小为6.5毫米,使得仿毛瑟M-1887步枪的金钩步枪即三八式步枪的前身,更适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使用。

苏联是战后认识到了栓动步枪威力过剩问题,在Stg44突击步枪的基础上,二战老兵卡拉什尼科夫发明了大名鼎鼎的AK-47突击步枪,并在越战中狠狠地教训了老美发射大威力步枪弹脱胎于M-1加兰得半自动步枪M-14自动步枪。

如梦初醒的老美,才直接跳过了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这道坎,一举研发并装备了世界上第一把5.56毫米小口径自动步枪M-16,引领了枪械领域的发展趋势,老美对栓动步枪威力过剩明显属于后知后觉,但研发小口径步枪,却反倒先知先觉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为何直到二战末才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

莫辛纳甘步枪所使用的7.62×54R大威力子弹,这枪早在一战之前就生产了,流入到我国之后被称作“水连珠”,所发射的7.62×54R弹在1500外仍然极具杀伤效果,我军狙击英雄张桃芳就用它的“骑兵型”击毙的300多敌人。

步枪口径标准化、制式化的初期,步枪的威力都很大!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军队的武器种类比较贫乏,基本上连队里的火力除了一两挺“马克沁”重机枪之外,也只有步枪和几枚手榴弹了,轻机枪、冲锋枪、轻型迫击炮、火箭筒…这些武器装备都是在一战期间有了雏形,二战期间得以完善,所以在连队火力单一的条件下只能是加大步枪的威力,以对付600米甚至更远的目标。春田步枪的标尺,隐约可见最远标尺距离为2700米,这个距离打到单个目标的概率几乎为零!通常情况下,大威力步枪打击超过1000米外的远距离目标,都采用营连分队集火射击的方式,比如说:一个营千八百人将村子包围,马克沁重机枪封锁要道,步枪在2000米外列队将枪的标尺设定好,然后举起同时开火…几轮下来可以起到马克沁低射速的效果,几千发子弹从天而降的杀伤效果也是明显的!德军98K步枪使用的是7.92×57毫米毛瑟弹,威力更是巨大的,由于枪管长,子弹发射药量多枪口初速很高,飞行弹道也更加平直,打击目标比较准确…所以98K和莫辛纳甘步枪经过改进都出现狙击步枪型号。

一战期间大威力步枪仍然是步兵分队的主要武器,特别是“战壕战”期间双方待在战壕内,在有“马克沁”重机枪压阵和战壕外多道铁丝网的阻隔下,用步枪相互对射,但这个时候步枪威力过剩的问题就开始显现了,双方战壕距离相隔400~600米的距离,而且都在深壕和防炮洞内隐蔽…能找到的目标非常少,800米外更远的目标受视觉和受枪加工工艺的限制,也打不到…即便是对方步兵冲击过来受地形、铁丝网、雷场的阻隔,行动也是很迟缓的!从400~600米的距离突击到战壕前需要很长时间,在这个距离内,防守一方对目标的视觉是清晰的,可以从容的射击!而且一战也催生了不少新装备,特别是坦克、飞机,等武器出现之后,陆军装备开始往系统化方向发展…步枪需要打击远距离目标的情景也再也不会发生了。到了二战中后期随着机械化战争水平的提高,武器装备更加多样化,步兵分队大量的装备了:轻重机枪、迫击炮,后期还大量的装备了单兵火箭筒…火力打击层次有了较明确的分工,3000米外由连属迫击炮进行覆盖、1000米外由重机枪招呼、600米则是轻机枪的射击距离…步枪的射击距离已经下降到了打击400米内目标了!这样的距离如果再使用大威力步枪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但二战初期各国军队装备的步枪也没啥新型号,多数仍然是一战期间完善的步枪,暂时没有新武器只能凑合用…。现代突击步枪的始祖德国的STG44,它的子弹口径是7.92×33毫米,虽然口径与98K一样,但威力显著的下降了,不过与MP38/40冲锋枪所使用的9×19毫米冲锋枪子弹相比,它的威力要大了很多!因为威力介于大威力步枪弹和冲锋枪弹之间,所以叫做“中间威力弹”。

总之,战争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催化剂”,根据战争的实际需要会诞生各种武器,步枪弹大威力时代是因为几乎没有其它武器,只能是“一支步枪打天下”!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式装备层出不穷,它们在射程和威力上都大大超过步枪,所以步枪根据战争的需要也要回归到适合它的射程和威力。

为何直到二战末才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

步枪威力过剩!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威力过剩?可以用我们的一个成语很好的解释一下。(杀鸡焉用宰牛刀)。就是说我的步枪在八百多开外一枪就能打死一头牛。而在战场上要面对的是比牛小很多的敌人。并且敌我之间的距离只有四百米甚至更近。

大家在抗日电视剧上看的在二战时期鬼子装备的38大盖是手动步枪,它的容弹量只有五发。并且打一枪需要拉一下枪栓。但是它的射程能达到450多米,精准度也高。它的口径是6.5毫米。

德国的98K毛瑟步枪它的口径为7.92毫米它的有效射程为800米。

美国的M1式加兰德步枪它的口径是7.62毫米它的有效射程为750米。

也就是说在没有狙击镜的情况下即使你能看到敌人,步枪的子弹也能打到但是你也打不中目标。(毕竟没有那么多神枪手)到了二战后期很多国家都换上了半制动步枪,并且大量装备了冲锋枪和狙击枪,大型坦克和装甲车的加入一下又拉近了敌我之间火拼的差距。也就是说在一百米之外你根本就看不到敌人。

步枪口径大子弹打的远。就意味着用的火药多弹壳与弹头的用料也多。同样的5毫米射程400米的子弹能杀死敌人,为何还要用7毫米射程800米的子弹那?这就是所说的步枪威力过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