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坎战役,在那么多物资情况下,是不是无论谁指挥都能打赢日本?

也可以这么说,但是苏方政府的军队总归要派出一个有本事的将领,也就是说,苏军根本不用派出像“朱可夫”这样的二战名将,就可以轻易的在“诺门坎”战役时打胜日本。

也不是说,在“苏军”武器装备完全盖过日本军队的情况下,随便派出一个人就能取胜的。比如让“意大利”人来指挥,在各种武器装备拥有绝对优势的局面,“意大利”人也可能会选择“投降”。至于“意大利人”的投降理由嘛,也可能说打仗太累、也可能说日本人会请客吃“意大利面”,也可能说“诺门坎”地区的蚊子太多等等。

那么,真实的二战“诺门坎”战役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呢,苏军相比于日军而言,最大优势在哪?

在武器装备上,二战的日本军队虽然在亚洲的中国战场“装**无限”,但是一遇到欧美国家的时候,比如日本所装备的坦克装甲车,在欧美军队装甲集团面前,简直就是军工级别的“成人玩具”。

无论在吨位体积,还是坦克所装备的火力,或者装甲厚度,日本在二战时期装备的所谓坦克还真连欧美国家的零头都达不到。

1939年发生的“诺门坎”战役,总共是持续了三四个月左右,而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日本关东军以全线战败、丢灰卸甲而告终。当时的日本关东军无论是在武器装备,还是在进攻或防守等战术上,都只能被朱可夫按在“诺门坎”草丛中蹂躏,且毫无招架之功,更没有还手之力。

并且,二战日本军队的第一坦克师,也是当时日军全国仅有的一个整编坦克装甲师,这支部队在当时日本军队高层眼里那是珍贵无比。不过它却在诺门坎地区对上了,擅于坦克作战、大规模兵团进攻作战的苏军“朱可夫”元帅。而最终的结果,就是这次被日本国内誉为国宝的唯一一只整编坦克装甲师,直接被朱可夫元帅指挥的苏军钢铁洪流打残。在整个“诺门坎”战役期间,“苏军”总共投入了近千辆坦克装甲车,虽然大多都以BT3、BT7、BT5等,这样的快速反应坦克为主,但也并不缺乏T34这些稍微具有重量级别的作战力量。

而日本所装备的89式战车与95式战车、甚至更多更小的“玩具坦克”,让日本装备的这些不中看又不中用的所谓装甲力量,与“苏军”的真正钢铁洪流作战,还真的是有点太委屈它了。

头条“军器战位”报道!

作者:牧小明

编辑:牧小明

发布:牧小明

作者 : 感谢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愿世界没有战争。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军器战位:关注每天为你讲解军事武器装备知识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军器战位”每天讲解军事知识

诺门坎战役,在那么多物资情况下,是不是无论谁指挥都能打赢日本?

诺门坎战役的意义,并不止于一个胜负结果,在战略、战术、人才方面,都对二战起了重大影响,不是如题主所说,物资够了,谁都打得赢。这样的认知,肤浅而且错误。

诺门坎战役,可以说是日俄在东北亚地区争夺利益和霸权的延续,最初时,日本刚崛起不久,在我国东北与白俄发生日俄战争,被白俄打得大败。而后,白俄衰落,日本又一次在东北与之发生战争,这次日本赢了,全盘接手了俄在东北的权益。日本这个民族就是得势便猖狂,自以为从此就可碾压俄国。至诺门坎时,就是日本自以为是地去挑衅苏联,使战役爆发的。而被打败后,日本的奴性又被打出,与苏联签订协议,再也不敢惹苏联,那怕在苏联被德进攻到最危险的时刻。日本有过“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方向之争,可以说诺门坎之败,使得北上派偃旗息鼓,而南下去招惹了美国,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这是诺门坎的战略意义。

战术层面:一战后,军事工业的进步,让坦克、飞机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新的战术思想也在形成,可各国发展并不平衡,比如英、法修建了马其诺防线,战术思想还在一战的堑壕战为主的思维,德国则有了以坦克为主的闪电战、钳形攻势,空地配合作战,伞兵作战等新的战法。可是,这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实战检验。而诺门坎战役之初,苏联还处于旧的军事战法中,在日本自杀式战法(这也是第二次日俄战争中,日本以为取胜的核心战法)面前,苦苦防守,也遭受了重大伤亡。而后期,苏联以陆空结合,飞机、坦克的钢铁洪流,把日本打得一败涂地,并形成了巨大心理阴影,这是飞机、坦克战术运用的最早战例实践,战术意义巨大,让苏联在后面的欧洲战场失利后,快速改变了战术思想,诺门坎战役贡献也是巨大的。(德军最初对诺门坎的研究甚至高于苏军)

而后续指挥苏军的,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苏联名将朱可夫,正是他用先进的战术理念,实践了陆空协同作战,并由此看到了这种立体战争和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威力,为此后朱可夫钢铁般的意志,打好了基础。这可不是任何一个指挥员都能具有的能力和心理。也正是通过这一战,让斯大林认可了朱可夫,在后来苏军节节败退,德军兵临列宁格勒城下的危难之时,启用朱可夫为前线统帅,而后在众多重大战役都由朱可夫担纲,成就二战第一名将。诺门坎之战,是朱可夫起步的地方,同样意义重大。

近些年,国际上出现否认苏联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贡献的浪潮,国内也有一些闻风起舞的跟随者,不停诋毁一些历史史实,这是不对的,少数人不是不懂历史,而是有意为之。这些人的心理是极不好的,客观事实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因自己的需要,而歪曲的解读历史。

诺门坎战役,在那么多物资情况下,是不是无论谁指挥都能打赢日本?

是的,以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完全是吊打日本,换个人指挥照样吊打,只是打的轻重不一罢了。

诺门坎战役,是日军作死的杰作,本想着一雪前耻,结果被朱可夫按在草地上吊打,什么关东军,什么精锐坦克师,在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都是破铜烂铁。因为开战前两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根本就不在一个等级上,可以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苏联军事实力。1939年,苏联的铁、煤、石油的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德国,钢产量与德国相近。苏联的国防开支平均只占整个国家预算支出的43.3%,军费中很大部分用于军事装备研究生产。1939年已经生产出新型中型坦克T-34和重型坦克KV,并且量产装备部队,逐步替换T-26T-28,以及落后的BT系列坦克。

诺门坎战役苏联投入的兵力和装备。苏联方面主要是第57军、第11坦克旅、外蒙骑兵第6师、第1集团军,除了外蒙的骑兵,苏联的军队全部是机械化部队,总兵力大约8万人。装备最先进的坦克、飞机和大炮,其中坦克498辆、装甲车346辆,大炮542门,飞机515架整个战役共消耗18000吨炮弹,6500吨炸弹,7000吨燃料,4000吨粮食和4000吨物资。

诺门坎战役日本投入的兵力和装备。日本想一雪前耻,所以也下了血本。兵力为关东军第23师团,第7师团、关东军第1战车团,武器装备也算先进,主要是三八大盖、歪把子、掷弹筒和铁皮车。这样的装备在中国军队面前也许算是好装备,但是在朱可夫的钢铁洪流面前只能是破铜烂铁,所以结果就是,日军完备,最珍贵的战车部队成了破铁皮,还伤亡了2万多人,可以说被苏联彻底打趴下。

朱可夫作为苏联一流的元帅,军事指挥水平当属一流,有这样的兵力和装备,加上一流的指挥者,日军完败很正常,就是换个人指挥照样吊打,只是打的轻重不一罢了。

诺门坎战役,在那么多物资情况下,是不是无论谁指挥都能打赢日本?

确实,在武器装备物资压倒性的情况下,与朱可夫同级别的将领指挥,基本都会打赢日本,不过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一些。

首先,诺门坎战役苏军毫无疑问获得了胜利,可以用惨胜来形容,在武器装备数倍于日军的情况下,付出了更高的伤亡。不过这个惨胜不是说日军惜败,日本没有丝毫机会改变战局。惨的原因是大清洗之后苏军基层军官士兵的作战能力极其差劲,从之前的苏芬战争和卫国战争初期都能得到印证,若是换1944年的苏军来打,日军没有丝毫还手之力。

其次,要明白一个情况,诺门坎双方的军力对比,已经悬殊到一定程度,单靠战略战术,官兵素养已经无法改变战局,所以无论哪个将军来,都是必胜。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压制火炮542门,飞机500架。整个战役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1的火炮数量优势,3:1的兵力优势,弹药消耗量更是日军的10倍以上,在这样的火力,日军确实很强,给苏军造成的这样的伤亡,但是要说日军有翻盘的机会,大概谁也不会相信吧。况且苏军从来不是以小代价获取胜利的,二战后期平推整个西欧的几百万苏军,伤亡甚至都高于老弱病残的德军。

不过,一直有人鼓吹,日军一个三流师团差点击败精锐苏军可就过分了。日军的阵亡人数可一点都不比苏军少,装备确实远逊苏军,能够撑下来没有崩盘,说明日本人只能拿人命去填,战场上身绑炸药去炸战车的“肉弹”不在少数,整个23师团活着退出战斗的大概2000人,否则以日军的陆空火力水平,苏军不可能损失那么多的技术兵器。而且23师团一个在诺门罕加强了坦克,重炮的师团(各类编制加强下来都快成军级战斗集群了)怎么就被说成三流了。

诺门坎战役,在那么多物资情况下,是不是无论谁指挥都能打赢日本?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

诺门坎战役,在那么多物资情况下,是不是无论谁指挥都能打赢日本?

并不是,诺门坎战役作为一个使日本战略方向从北方转向东南的重要战役,日本也是做了许多工作的,比如,出动了日本最强悍的关东军,还有日本“国宝”第一装甲师团,还有许多的日本的精锐力量,战争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将领与将领之间的智慧,当然,苏联的工业也是很强大的,朱可夫元帅通过了这一战在苏军统帅部有了不小的名气,著名的“钳”型攻击是他最拿手的战术,如果换一个人来指挥这场战斗,虽然也会胜利,但可能伤亡人数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最后 以上是我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我以后会多多回答历史问题的[呲牙][呲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