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潜艇部队数量最多,却为何还是惨败?
在整个二战之中,不单单是日本的潜艇数量居多,德国海军在装备的潜艇数量上可是比日本多出太多了。比日本潜艇数量多出已倍数计算的德国海军,装备的潜艇数量为世界第一,不过在苏德战场失利后,还不是一样战败投降了?并且比日本投降的时间还早,所以总归一点就是在二战时的潜艇部队根本就不是海上作战的正面主力。整个二战期间日本一共装备了近200艘潜艇,虽然这个数量还远远不及德国潜艇数量的一半,但是也绝对算不上少数。在二战中日本的潜艇战绩寥寥无几,终归原因就是日本没有像德国一样把潜艇组成集群进行攻击,使用“狼群战术”弥补潜艇在装甲与火力等等方面的劣势。二战中有些时候德国的潜艇“狼群战术”甚至可以围攻击沉、击伤英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可以说在二战中德国潜艇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就像德国的坦克装甲集团一样,其他国家的坦克都是分散装备用于支援步兵作战,而德国把所有坦克组成多个装甲师进行大规模的装甲集团进攻!例如在二战中日本研发的潜艇航母,这可是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如果当时日本把这些潜艇利用好,也可以完全对美国造成一些伤害性的打击。比如组织数量庞大的“潜艇航母”携带水上飞机,潜伏到美国本土海岸线附近在使用水上飞机对美国本土的港口进行打击。在战争后期,日本还造过大量的微型迷你潜艇,企图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使用这些微型潜艇对美国海军进行袭扰、偷袭作战。不过这根本就是垂死挣扎,在那时美国海军已逼近日本本土的情况下,这些潜艇只能作为美国火力强大水面舰艇的活靶子。最终日本还是战败投降!所以,在不管任何一场战争中,影响战争成败的因素非常多,该战败的国家终归还是会战败,不是能靠一两款顶尖武器装备就能挽回败局的。就如日本与德国一样,日本建造的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在二三十可是作为世界上火力最强大的舰艇,不过依然被美国海军的舰载机所击沉。德国陆军的各型战斗力恐怖的装甲坦克集团,到最后依然被苏联军队所耗死。
况且潜艇到目前为止都不能作为海上作战的正面主力,如果被水面舰艇所发现的话,最终的结果只能逃或者被击沉,怎么可能会挽回败局。用潜艇偷袭一下商船、运输船队还微微能发挥一下作用!
❤头条“军器战位”报道!
作者:牧小明
编辑:牧小明
发布:牧小明
作者 : 感谢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愿世界没有战争。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军器战位:关注每天为你讲解军事武器装备知识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军器战位”每天讲解军事知识
二战时期,日本潜艇部队数量最多,却为何还是惨败?
不能算惨败,战果还是可以的,在轴心国排名第二,在所有主要参战国里也能排上前三。-_-!
日本潜艇部队与德美两国的定位不同,是用于配合主力舰队作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德国没有主力舰队,潜艇部队就是用来破交的。美国人财大气粗,有富余的实力在配合主力舰队之余再派远洋潜艇执行破交战。所以某些言论认为日本潜艇部队用途不正的说法并不合理,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三国的国情军情不同。
退一步说,即使日本人将全部潜艇都用于破交战,又能取得多大战果?德国人可以放弃水面舰艇专心造U艇,反正欧洲大陆上用不着海军,但日本人造船的顺序里潜艇的优先级就差远了。加上战前已有的50多艘和战争中建造的60多艘潜艇,日本人一共只憋出来100多艘潜艇,这和U艇上千艘的产量无法相提并论,而且其主要对手美国人造商船跟造火腿肠一样,最高纪录是3天实现从铺龙骨到下水,并且将大量自由轮定义为一次性用品,跟这样的对手玩破交,用宝贵的潜艇去换商船不符合太平洋战争的实际情况。
日本人真要说有那么一丝丝逼和的机会,只能是不断击沉美军的主力舰只,不断消灭尚未形成绝对优势力量的美军主力舰队!从而让美军始终凑不够优势海军力量掩护陆军的反攻。主力舰的建造和训练跟商船的建造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事,从研发、设计、建造到训练,都需要时间去打磨,没有3-5年时间不可能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舰队。日本人的渺茫机会就在于用不断累积的军事冒险的胜利来换取美国接受妥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山本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名,因为他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充分利用了美军在加入大战前最后的松懈,发起了偷袭珍珠港,消灭了美军的战前舰队主力。后来执行中途岛海战,也是这种舰队决战思路的延伸。当然日本人在中途岛是玩砸了。
这也是日本潜艇部队必须将配合主力舰队执行舰队决战的根本原因。
二战时期,日本潜艇部队数量最多,却为何还是惨败?
日本潜艇从来都不是最多啊。。。
1939年欧战打响前,英国皇家海军共有潜艇58艘,法国海军有潜艇77艘,美国海军有潜艇99艘,德国海军有潜艇57艘,意大利海军有潜艇105艘。
日本海军有潜艇56艘。
1941年6月,德国海军有潜艇161艘,意大利有93艘,英国有54艘
1941年太平洋战争打响前,美国海军有潜艇113艘。
日本有65艘。
(下图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日本海军舰艇数量表)
1942年春,美国海军有潜艇124艘,英国海军有潜艇70艘,德国海军有潜艇300艘,意大利海军有潜艇90艘。
日本有60艘。
1943年4月,美国海军有潜艇139艘,英国有96艘,德国有426艘(其中半数待修)。
1943年7月,意大利海军计有56艘潜艇。
1943年上半年,日本海军有66艘潜艇,超过了离投降还有一个月的意大利。
1944年6月,美国海军有潜艇198艘,英国有136艘,德国有441艘。
日本有62艘。
苏联统计,1939年红海军有潜艇184艘,1941年苏德战争前海军有潜艇212艘,1944年6月有潜艇156艘。
综上,在有潜艇的各主要交战国家里,日本潜艇数量不仅不是最多的,而且经常是垫底的。
所以本题的前提就错误。
二战时期,日本潜艇部队数量最多,却为何还是惨败?
我们先来看看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日本海军编有大量的潜水战队,主要有:
联合舰队直属:
第四潜水战队:旗舰鬼怒,潜艇6艘。
第五潜水战队:旗舰由良,潜艇6艘。
第三舰队所辖:
第六潜水战队:潜水母舰长鲸,下辖
第九潜水队:潜水舰/伊-123,伊-124
第一三潜水队:潜水舰/伊-121,伊-122
第四舰队所辖:
第七潜水战队:潜水母舰 迅鲸,下辖
第二六潜水队:潜水舰/吕-60、吕-61、吕-62
第二七潜水队:潜水舰/吕-65、吕-66、吕-67
第三三潜水队:潜水舰/吕-63、吕-64、吕-68
第六舰队(纯潜水舰队)所辖:
旗舰 练习巡洋舰:香取
第一潜水战队 特设潜水母舰 靖国丸、伊-9 下辖:
第一潜水队 潜水舰/伊-15、伊-16、伊-17
第二潜水队 潜水舰/伊-18、伊-19、伊-20
第三潜水队 潜水舰/伊-24、伊-25、伊-26
第二潜水战队 特设潜水母舰 さんとす丸、伊-7、伊-10 下辖:
第七潜水队 潜水舰/伊-1、伊-2、伊-3
第八潜水队 潜水舰/伊-4、伊-5、伊-6
第三潜水战队 潜水母舰 大鲸、伊-8 下辖:
第一一潜水队 潜水舰/伊-74、伊-75
第一二潜水队 潜水舰/伊-68、伊-69、伊-70
第二〇潜水队 潜水舰/伊-71、伊-72、伊-73
南谴舰队所辖:
第四潜水战队 轻巡洋舰/鬼怒 下辖:
第一八潜水队 潜水舰/伊-53、伊-54、伊-55
第十九潜水队 潜水舰/伊-56、伊-57、伊-58
第二一潜水队 潜水舰/吕-33、吕-34
第五潜水战队 轻巡洋舰/由良 下辖:
第二八潜水队 潜水舰/伊-59、伊-60
第二九潜水队 潜水舰/伊-62、伊-64
第三〇潜水队 潜水舰/伊-65、伊-66
从以上数据上来看,日本当时主要的作战方式偏向于数量作战,开战时日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潜艇部队,虽然数量规模特别大,但是日本对于潜艇运用却不是很好,比如大家都知道日本时不时就会有自杀作战,以及日本对于海上交通线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给日本当时所谓的敌人致命的打击,同时日本虽然有数量上的优势,但是量变没有引起质变,潜艇的质量不佳,例如当时有许多袖珍潜艇,潜艇过于重视速度,对战争的影响不大,总的来说,虽然数量规模大,但是日本当时的潜艇作战战术都是非常奇葩的,并且潜艇的质量不行,这才导致了日本的惨败!
二战时期,日本潜艇部队数量最多,却为何还是惨败?
感谢悟空邀答。风语者个人印象中,二战时期只有德军的潜艇最多,采用狼群战术,主要布控在大西洋作战。日本的潜艇数量并不多,和地面装甲一样,少且差! 个人评价完全三流水平,也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战果。不过日本人倒有不少潜艇,可能是共享了德国的先进技术吧,但做出的五十多潜艇都是很一般的,太平洋那么大,也没能掀起多大的浪,和美国作战,潜艇只是突袭时占便宜,如突袭珍珠港,战斗力差,经常用来搞运输,充当中途岛战役“东京快车”的“耗子”,偷偷摸摸运送兵源补给……不过,美军还是有部分舰艇是被日军潜艇击沉的,总体上印象无法和德军的潜艇战比。风语者一家之说,欢迎吐槽评论转发关注,看官谢过!
二战时期,日本潜艇部队数量最多,却为何还是惨败?
原因之一
定位
二战时期海军作战主力还是水面战舰
而潜艇的存在就想古代战场中的刺客,
日本的潜艇主要用来与大型水面舰艇对抗,而大型水面舰艇多少防御和反潜都有些水平,速度也大都比潜艇快。潜艇作为刺客还不是灵活的刺客,拿笨拙刺客跟肉盾缸一不小心就会挂,
像德国的狼群战术,潜艇主要用来破交战,德军最终损失807艘,击沉盟军商船与战斗舰船2882艘,重伤264艘,显然807艘的损失不是商船造成的
所以最终日军潜艇最大的战绩就是击沉了两艘盟军航母,除此之外大都当快递员了
另外,日军内部不团结海陆空军各军种之间、各大舰队的将领来自不同的家族,这些家族历史上都是在相互征战,直至二战也并不是很团结,如果当时讲战列舰与航母、潜艇编成联合舰队,水面战舰负责进攻航母负责侦查与护卫潜艇负责破交,这样历史可能会演变成另外的模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