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局长声称普京曾遭暗杀,谁最有可能是凶手?
刺杀一国元首,是最无耻、最懦夫的行为。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很多外国的总统和领袖曾遭遇过暗杀,比如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被暗杀的次数多达638次,成为全球遭遇暗杀次数最多的人;包括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也不例外,像林肯总统、肯尼迪总统都被暗杀成功身亡。
还有掌握全球最庞大核武库的普京,也难免会遭遇不法分子的惦记。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局长布达诺夫就公开说过,普京在两个月前曾遭到过暗杀。
这句话虽然没有得到俄罗斯的公开承认,但是乌克兰官方既然敢说这句话,就说明针对普京的刺杀行为很大程度上可能确实发生过,只是觉得不光彩,没有对外公布罢了。
那么问题来了,在当下,究竟是谁胆子那么大,竟然敢对普京大帝下黑手呢?
这里,我根据各方矛盾,简单分析一下可能实施暗杀的幕后势力:
第一:美国特工,暗杀普京符合美国的全球霸权利益。要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最热衷于搞暗杀的国家,尤其是中情局特工一直被视为最合适的暗杀能手,前面所提到的古巴革命领袖老卡拉斯特罗一生六百多次暗杀,很大一部分都是美国中情局派遣的。
可以说美国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无论对方是国家元首,还是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富豪等,只要有损美国利益,或有损美国霸权推进,就会成为被暗杀的对象。俄罗斯知名媒体人、俄罗斯记协主席索洛维约夫被暗杀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身为俄罗斯时政节目主持人的索洛维约夫频频批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毫不客气地揭露痛斥美欧西方歪曲、污蔑的丑陋嘴脸,成了乌克兰和美国的眼中钉。于是在美国中情局的策划下,怂恿乌克兰安全局特工深入莫斯科对其实施暗杀;幸运的是美乌特工的暗杀行动早就被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局盯上了,就在美乌暗杀前一刻被俄特工一锅端。
说实话,美乌特工竟然跑到俄罗斯家里对一位手无寸铁的媒体人实施刺杀,可见他们有多嚣张!那么他们暗杀普京大帝也就无可厚非。再说了,俄乌冲突爆发后,就有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在自己的推特上公开号召俄罗斯人暗杀普京总统,当时他是这样说的:结束这一切的唯一方法就是俄罗斯的某个人把这个家伙干掉。
这就意味着美国内部已经有暗杀普京大帝的苗头,在美国统治阶级眼里,普京治下的俄罗斯是美国最大的安全竞争对手,也是美国推进全球霸权的最大阻碍,如果能拿下普京,那么俄罗斯能否再出现一位普京那样的铁腕人物就不一定了,对美国来说是重大利好。
第二:乌克兰特工,暗杀普京是对其发动对乌特别军事行动的报复;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军接连摧毁了乌克兰海军、空军、防空系统,使得乌克兰武装仅剩下陆军部队还保持一定的战斗力,整个国家的国防力量受到严重削弱;不仅如此,乌克兰武装在战斗中损失的人数,至少有上万人。
在乌克兰领导层眼里,普京决定发动对乌特别军事行动,是对自己的主权侵犯,是非法的、非正义的侵略行为;是普京造成了乌克兰众多的人员伤亡、是普京让乌克兰成了一片废墟。不排除乌克兰安全机构为了终结俄军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而去冒险刺杀普京。
只要刺杀能成功,对乌克兰来说既是一种报复心理安慰,又是一种快速结束苦难的有效手段,他完全有跃跃欲试的动机。
第三: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暗杀普京是他们极端狂热的丑陋本质;我们知道,普京之所以决定要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就是因为乌克兰国内充斥着大量的新纳粹势力;以“亚速营”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武装,在乌东部地区犯下了滔天罪行,以至于普京专门在军事行动中提出了“去纳粹化”的目标。
俄乌战争整整三个月了,俄军强势突击亚速营武装,这伙狂热分子从一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嚣张跋扈,遇到战斗民族后,乖乖举手投降,成了俄军的战俘。尤其是围攻亚速钢铁厂,俄军足足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给予亚速营一伙极大的安全压力。
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些亚速营极端分子很有可能为了保住老巢的安全,而采取冒险举动,妄图通过刺杀普京大帝的方式,上演一出“围魏救赵”的把戏;况且俄军在占领亚速钢铁厂后,还发现了一本《孙子兵法》,亚速营是不是对中国古代兵书中的招数活学活用呢?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我们再结合普京领导第二次车臣战争期间,以铁腕手段打击车臣极端武装,而多次受到刺杀威胁的案例,看看今天的对乌作战行动,剿灭亚速营武装的战绩,乌克兰境内的极端狂热分子有很大的作案动机。
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局长声称普京曾遭暗杀,谁最有可能是凶手?
这种事少不了美国的影子,不在前台也是幕后黑手!
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局长声称普京曾遭暗杀,谁最有可能是凶手?
应该是美国为首策动的暗杀。y
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局长声称普京曾遭暗杀,谁最有可能是凶手?
杀的了吗?人家是干什么出身的?与虎谋皮吗?笑话!就凭演员司机?抽二口?喝一瓶?不管是毒驾还是醉驾,司机都是翻车死掉了。
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局长声称普京曾遭暗杀,谁最有可能是凶手?
当是美国人!
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局长声称普京曾遭暗杀,谁最有可能是凶手?
臭国[吐][吐][吐](改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