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共存”的那些国家怎么了?

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已经持续了近两年时间,至今仍然未得到遏制。

反而又衍生出了很多变异病毒,传播速度更快、受波及范围更广,在全球197个国家中,只剩下朝鲜、土库曼斯坦以及大洋洲部分国家没有新冠病例。

持续不断的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七十多亿人口中已有2.3亿人感染过病毒,光死亡人数就高达487万人,每天的死亡人数仍然维持在数以千计的高位。

给本已艰难的抗疫工作雪上加霜。

一开始,还有很大一部分国家对抗击疫情信心满满,甚至采取病毒清零策略,坚决遏制病毒蔓延。

然而,现在全球有些国家开始出现拥抱西方世界所遵循的“与病毒共存”策略的趋势。

包括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等国,还有大洋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都放弃了清零策略,开启“与病毒共存”的模式。

他们之所以会追随美欧的“病毒共存论”,主要有两大因素。

第一:变异病毒来得太猛,根本无法完全遏制;新西兰早前宣布放弃“清零策略”时就讲明了,疫情反反复复,变异病毒持续蔓延,想彻底清零很困难。

新西兰的理由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挑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很多国家,都是以这种理由选择的“与病毒共存”模式。

不过,我想讲的是,与其说他们无法完全遏制疫情,还不如说是无法管住人。美欧西方那些国家的人多猖狂,政府根本管不住他们,聚会、商业、娱乐等行为,我行我素,能遏制住疫情才怪了。

看看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只要政府的疫情管控措施一严格,立马就有大量的人群走上街头,还不戴口罩地聚集在一起抗议。

对于美欧国家来说,既然他们国家的人不惧怕疫情,那就随他们去吧,“与病毒共存”的模式就这样散开了。

第二:新冠疫苗的普遍接种,降低了死亡率;

新加坡就是因为国民普遍接种疫苗后,在疫情持续不断的肆虐下,放弃了清零策略。目前,新加坡已有85%的人完成接种,成为全球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大幅降低了感染重症的风险。

高接种率带来的效果就是新加坡98%的本土病例只有轻微症状或无症状,仅2%感染重症,这让新加坡看到了曙光,有了重新开放的信心。

像新加坡那样的城市国家,如果持续严格封控,确实会严重影响他的经济,某种意义上说,新加坡采取“与病毒共存”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那么采取“与病毒共存”的模式究竟会怎样呢?

首先带来的必然是感染人数的迅速增加。就拿美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来说,他们自始至终都在拥抱“与病毒共存”策略,从未采取过严格的防疫措施,结果怎么样呢?美国感染了4500多万人,死亡人数超过了73万人。印度也有3400多万人感染,超过45万人死亡,甚至连尸体都来不及火化,到处乱扔。

还有最近刚宣布实行“与病毒共存”策略的新加坡,放开之后,连续多日的新增感染病例都在数千人以上。

根据研究发现,人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基本都会有后遗症。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就曾发表过观点,新冠病毒会破坏人体产生胰岛素的细胞,从而使健康人患上糖尿病。换句话说就是,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即使没有糖尿病,未来也可能会患上糖尿病。

日本国家全球健康与医学中心也对新冠病毒后遗症做出了说明,年轻人、身体较瘦的人感染过新冠病毒后更容易出现味觉和嗅觉障碍。

因此,选择“与病毒共存”的模式实际上就是在危害他们国家人民的健康。

当然了,也有例外,比如新西兰,他在宣布实行“与病毒共存”的模式后,并没有出现新加坡那种大规模疫情传播的情况,每天的新增病例保持在两位数。

这和新西兰自身的新冠疫情感染基数有很大的关系。

新西兰至今只有4759人感染过新冠病毒,死亡病例也才28人。新西兰地广人稀的特点,以及感染范围较小,使得新西兰即使选择“与病毒共存”的模式,一时半会也很难出现大规模感染的情形。

新加坡恰恰跟新西兰相反,新加坡是地少人多,流动性大,因此他选择“与病毒共存”的模式所出现的结果与新西兰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以说,“与病毒共存”的模式并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用的,只要放在印度、美国、巴西、欧洲这种人口多、还喜欢闲逛的地区,它带来的必然是危害。

总之,“与病毒共存”的模式绝不是最佳的选择,我们要想健康、安全,就必须坚持清零策略。毕竟新冠病毒不是流感病毒,它是致命的。

与“病毒共存”的那些国家怎么了?

马照跑舞照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