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权为何选择投降魏国,他的结局又如何?
黄权选择投降曹魏而不是东吴是基于现实窘境以及心理上的障碍,才做出最佳选择,那么具体到底如何,我们仔细的分析一下。
黄权为何要投降曹魏?黄权投降魏国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道路隔绝,无法返回。
按照先前刘备的部署,黄权军驻扎在长江北岸,以防止曹魏军的袭击。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南岸地区被东吴军占领,陆路被隔断;而水路也完全被东吴水军占领,这就导致黄权军连撤回蜀汉的路也没有,真可谓上天无门,入地无路。
第二原因:心理障碍需要克服。
既然无法撤回蜀汉,因此,摆在黄权面前的路有三条:第一条就是全部战死;第二条就是投降东吴;第三条就是投降曹魏。
第一条:全部战死。这条道路已经不可取,面对数量和战力占优的东吴军,贸然求战只不过是无谓的死亡而已,对于战局已经起不到任何有效的作用。
因此无谓的战死,被黄权排除在外。
第二条:投降东吴。既然打不过,那就投降吧,可是目前而言,东吴是死敌。如果贸然投降东吴,这对于蜀汉来看,无疑让刘备更加蒙羞,这让黄权军上下无法接受,至少从心理角度来看,这个坎无法迈过。
因此,投降东吴成了下下之选,也无法接受。
第三条:投降曹魏。慨然赴死依然不可能,投降敌人从心理无法接受,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投降曹魏。
曹魏和东吴一样都是蜀汉的死敌,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其地位远胜于东吴,可是以目前窘境来看,选择投降曹魏远比东吴要好过得多,毕竟目前击败蜀汉的是东吴,不是曹魏。投降目前的死敌,才是失败的耻辱。
因此,黄权经过权衡之后,决然选择了耻辱感最小的曹魏,以避开给蜀汉带来更多的羞耻或者蒙羞,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减轻了给刘备带来的羞耻感,从而克服作为降者心理上的障碍。
蜀汉和曹魏为何都敬重黄权呢?黄权投降的行为并没有给他带来差评,反而为世人所理解和支持,甚至大加褒扬,那么为何出现如此怪异的事情呢?
这就需要从蜀汉和曹魏两方面的情况来分析,以此解开这个谜团。
站在蜀汉的角度来看:
黄权之所以被蜀汉所原谅,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黄权尽职尽责。
作为臣子,黄权可谓尽职尽责,以他卓越的眼光规劝了刘备,他认为“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可是黄权的劝谏不但不为刘备接受,还让他率领水军为前驱,直接去抵御曹魏可能的夹击。
对于刘备的任命,黄权无怨无悔,依然接受,并且按照刘备的要求统兵驻扎在长江北岸,以抵抗曹魏可能的袭击。
第二,黄权投降曹魏免遭受辱。
蜀汉败于东吴,这对于刘备来是奇耻大辱,因此,刘备在败退白帝城的时候,就哀叹道:“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耶!”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刘备来说,被东吴击败,特别是不太出名的陆逊击败,却是一件奇耻大辱的事情。
因此,假如黄权不顾情面,投降东吴,那么其折辱的伤口将会更大,特别是黄权这样一个让刘备看重的大臣,更让人无法接受。
所以当黄权选择投降曹魏而不是东吴的时候,至少心理那个坎也要好受得多,不至于雪上加霜吧。
第三,刘备本人宽宏大量。
刘备向来以仁爱之风名于世,从而让许多有志之士纷纷来投靠,这也是刘备能够以弱胜强,从弱小逐步变得强大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刘备正是凭借他卓越的人格魅力赢得许许多人的拥护,这个也包括不得不选择投降曹魏的黄权。
对于刘备来说,黄权投降曹魏纯属自己不当行为导致,和黄权本人没有任何关系,错在自己,怎么能够将投降的责任归咎于黄权呢?
因此,刘备否定了要追究黄权的责任,并且将一切罪过归于自身,从而为黄权投降曹魏减轻了名声上拖累。
在这个方面来看,刘备做得比曹操要高明,比曹丕更是多几个量级差别。于禁投降不但没有得到曹操的理解,反而感叹自己识人不明,从而为后世总结于禁定了基调,导致于禁成了降人中的反面教材。
站在曹魏的角度来看
黄权之所以能够被曹魏所接受,同样也是源于三个方面理由:
首先,黄权本人的不卑不吭。
作为一个降者,大部分人为了获得新主的恩宠,无不做出低级下流的事情以获得对方的宽宥,可是作为被迫投降曹魏的黄权却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做出不卑不吭的态度,从而赢得了曹丕的敬重。
根据《三国志》黄权传记载: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
面对曹丕抛来的橄榄枝,大部分人都会借坡下驴,顺着对方的意愿来回答,可是黄权却没有这么做,反而大义凌然的说出了出自内心的想法:
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
黄权不卑不吭的说道:“我受过刘主(刘备)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又无法归还蜀汉,于是前来投降。况且败军之将,被免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能效仿古人呢?”
黄权的对答不但没有招来曹丕的记恨,反而赢得了尊重,于是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可谓恩宠之极。
其次,黄权对蜀汉的敬重。
作为投降的人,黄权除了本人在面对曹丕的时候不卑不吭外,还表现了对蜀汉上下的敬重,从而充分的表面了他高贵的品质。
其一,相信刘备的为人。当有人造谣说刘备已经诛杀他的家人时,他却依然相信刘备,认为刘备不会那么绝情绝义。
其二,敬重故主。当刘备去世的消息传来,黄权并没有表现出喜悦的表情来取悦曹魏,这个行为不但没有惹怒曹魏,反而赢得了敬重。毕竟忠义无论是对于敌人还是己方,都是可贵的品质。
其三,不愿意诋毁同僚。作为昔日的同僚,即使已经投降曹魏,黄权还是保持着对诸葛亮的敬重,并没有刻意的去诋毁。
最后,黄权并没有出卖蜀汉而获得利益。
黄权从公元222年8月投降曹魏伊始,到公元240年去世,黄权并没有做出危害蜀汉的事情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啻为有志有节的义士。
黄权的结局最后怎么样?作为一个投降的降人,像黄权这样受到两方认可的人物并不多,非常罕见。
一方面,刘备并没有追究黄权投降的责任,反而照顾他的家人,其留在蜀汉的儿子黄崇,官至尚书郎。
另外一方面,投降曹魏之后,黄权受到曹丕的看重,从而“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
到了曹丕的儿子曹睿时期,其恩宠不减,更是“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在公元240年去世的时候,被谥为景侯,其爵位被在曹魏的另外一个儿子黄邕继承。
至于黄邕这个儿子是从蜀汉带去还是到了曹魏之后又生的,那就难以考证。
总而言之,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黄权虽然历经三主:刘璋,蜀汉以及曹魏,可是无论站在那个位置上,都能够做到尽责尽忠的人臣之礼,从而受到各方的好评。
黄权为何选择投降魏国,他的结局又如何?
黄权的形象。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黄权当初投降魏国,是出于情势危急、无可奈何的选择。投降后,他得到了曹丕的尊重,可以说得以善终。
投降是事出有因黄权,字公衡,益州人士,巴西阆中人(今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他先后效命于刘璋、蜀汉及曹魏三个势力。尽管如此,回顾他的一生,堪称忠义。他在每一段经历都能恪尽职守,尽到了作为部下的本分和义务,无奈情势所逼,不得已做出易主的选择。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开始打算亲自讨伐东吴,以报当日袭取荆州并擒杀关羽之仇。黄权这时站了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刘备不听。同年刘备出征,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统率江北的军队以防备魏兵偷袭。次年,猇亭之战刘备被陆逊击败,蜀军败退。结果,黄权归路被断绝,归蜀已经不可能了。在面对东吴军正面进攻的情况下,他只能带领手下将士投降了曹魏。这之后有人向刘备提议严办他的家属,刘备却说:
“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还是和以往一样照顾他的家属亲眷。
夷陵之战,黄权归蜀之路已经被遮断了,黄权和部下的生路也只有一条了。
从刘备的举动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刘备对黄权为人的认可,也能体会出黄权投降曹魏的不得已。
忠义高节受尊重黄权投降曹魏,以其忠义深受曹丕的敬重。
黄权先是被曹丕任命为镇南将军(伐吴时,刘备封他为镇北将军,这个很有意思。),封育阳侯,加官为侍中。这之后发生了两件事,使得曹丕对他更加敬重。
其一识破灭族谎言。话说突然有一天,有个蜀汉降兵告诉黄权,刘备把黄权一家灭族了,于是,曹丕下令为其发丧。这时黄权开始显露出过人的眼力,识破这个谎言,要求停止发丧。接着,对这个降兵进行了审问,验证了这个消息确实有误。
其二伤心悼念刘备。章武三年(223年),刘备逝世的消息传到了曹魏。出于除去劲敌的快感,曹魏众臣都在庆贺,但是唯独黄权很伤心。曹丕得知了此事,并没有对他进行责罚,对黄权反而更加信赖。
从对黄权和于禁两人不同的际遇,可以看出曹丕对属下的忠诚表现是非常在意的。
黄权后来又兼领益州刺史,尽管当时益州还在蜀汉的手中,但位阶是在提升。魏景初三年(蜀汉延熙二年,239年)十月,黄权又升任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这时的黄权已经进入了曹魏政权位高权重的行列。黄权于次年四月去世,谥号景侯,安葬于南阳郡独山南部。
有一点值得一提,黄权投降曹魏时,家人都在益州。当时有一子,名曰黄崇。尽管黄权投降,但家属还是得到了优待,黄崇后来出任尚书郎。后来在绵竹之战中,阵亡,为蜀汉尽忠而死。
(黄崇的形象。绵竹之战,黄崇多次劝诸葛瞻加速行军占领险要地势,但诸葛瞻犹豫不决,邓艾得以长驱直入。)
综上,黄权受到了尊重和信任,得已善终。他的儿子为蜀汉尽忠而死,尽到了作为蜀汉臣子的义务。
黄权为何选择投降魏国,他的结局又如何?
《演义》和历史中的黄权大致一样,被刘备下令驻扎江北,在夷陵道防御吴军、盯住魏军,由于刘备主力的溃散、长江被吴军封锁,黄权陷入孤立。从人臣的气节和忠耿出发,黄权被迫选择降魏,后正常去世。其子黄崇为了蜀国战死于绵竹。
胆略过人以驻扎江北关羽死后,刘备兴兵讨伐东吴。《演义》里,刘备任命黄权和程畿为参谋,随军出征,由于刘备命令水军顺流而下,沿着江边屯扎水寨,在地理方位上已经深入吴境。
黄权从战术运用的角度出发,向刘备劝谏:
“水军沿江而下,进则易,退则难。臣愿为前驱。陛下宜在后阵,庶万无一失。”
这里遵循了历史的原貌,黄权的意思是水军太过靠前,如果交战不利,后退困难,希望刘备坐镇后方,自己打头阵,如果战况不利,损失的也是自己统属的小股先锋,对蜀军主力和刘备都没有影响。
翻阅历史记载,来看看当时的蜀国战况。
吴班、冯习两人,作为蜀军先锋水陆并进击破了吴军,从巫县(现巫山县)一路打到了秭归(现秭归县)。
222年正月,刘备起大军从秭归出发,进军夷陵,命令马良前往武陵,安抚当地的蛮夷,一起起兵响应刘备。这段时间就发生了黄权劝谏一事。但刘备没有同意,于是自己领兵驻扎在江南的猇亭,命令黄权领兵驻扎在江北,以防魏军。
刘备的进攻方向是夷道,吴军孙桓驻防,一旦刘备突破此地,就可以深入东吴腹地,再与已经起兵响应的荆南蛮夷配合,给予东吴重创。
黄权的防御方向其实是吴军。从下方三国荆州区域的版图划分看,宜昌市下方的西陵即夷陵,是东吴这边改了名,这地距离魏国的区域较远。虽说是防御魏国,其实是盯住魏国、防御吴国,当时黄权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是吴班、陈式率水军屯扎在夷陵,黄权的部队稍微靠前,驻扎在通往夷陵的道路上。
所以,驻扎在江北的黄权,如果刘备一旦兵败,只能借助水军后撤,如果水军无力运输,黄权在江北、江南皆是吴国的版图境内,要想突围回到蜀国难于登天。
第一选择降吴;第二选择突围到魏国境内降魏;第三选择与东吴拼到全军覆没。
忠正耿直绝不降吴刘备伐吴的原因,是刘备说要为关羽报仇,姑且不论刘备是否真的为关羽报仇,以当时蜀吴两国交战,刘备讨伐东吴、无视赵云等人劝谏的坚决态度看,黄权知道作为臣子,万万不可投降敌军。
这一点从早期黄权劝谏刘璋就可以看出。刘备进川后,举兵攻打刘璋,派手下将领去攻陷其他郡县,各郡县基本都望风归顺,只有黄权所在的广汉县闭城坚守,直到刘璋投降后,才投降刘备,这说明黄权知道做臣子如何尽到本分。
同理,蜀吴交战,刘备败兵溃退,黄权绝不降吴,《演义》里与曹丕的一番对话与历史大致一样:
“臣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臣督诸军于江北,被陆逊绝断。臣归蜀无路,降吴不可,故来投陛下。”
黄权被隔断在江北岸,虽然想要回到蜀国,但是无路可走,都是吴军,不得已才北上降魏,说明他有自己身为人臣的忠正耿直。再来看看当时黄权如何被截断退路。
刘备的主力在猇亭,张南为前部猛攻夷道孙桓,久攻不下。徐盛带兵攻占了几个营,陆逊先试探性攻击一次刘备大营,再用火攻。
随后朱然、韩当进攻宜昌西边的涿乡,刘备后路被截断,只能退守到马鞍山据险自守,被陆逊围攻损失万人,乘夜突围、留傅肜殿后才跑回永安。
这里原先陆逊在江北,如果要从江北渡江攻击刘备,必然要突破黄权所在的防区,所以小王认为徐盛带兵攻占的营区属于黄权,随后陆逊才能渡江。刘备被击溃后,江南全是吴军,黄权相当于被包围在江北。
更要命的是,刘备当时让水军舍船上岸,处处结营,仓促之间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加上吴国水军封锁江面,隔断了江南、江北的联系。
所以黄权没有水军帮助,根本没有退路可言,还收不到刘备的消息,处于孤立无援状态。
降魏的考虑降吴前面说了,黄权的人臣气节让他绝不考虑,只剩降魏和拼命。小王推测黄权降魏没有死战应该是考虑到部属的存活问题。
黄权带兵投降魏国后,被魏国曹丕封赏,共计有三百一十八人,其中有南郡太守史郃、庞统的弟弟参军庞林,史郃等四十二人被封为列侯,而被封为将军郎将的有百余人。可见黄权统帅的队伍规模不小。
他有自己的变通和考量,正如刘璋投降后,黄权就选择投降而不是死战。以当时被包围的情形看,如果魏国距离太过遥远,带兵入魏没有希望,黄权可能选择死战。但距离较近,所以为了部属的存活选择了北上降魏。
再加上黄权事先有过规劝,一直也以信义事奉刘备,他相信刘备能理解他投降魏国的无奈。事实证明,后来黄权家人在刘备的回护下得以保全。黄权也没让儿子黄崇投奔魏国,而在绵竹之战中捐躯被杀。
至于黄权本人的结局,在《演义》中没有交代,历史上,降魏后受到曹丕敬重,司马懿也器重他,写信给诸葛亮时曾提起,并被升封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于240年去世。
黄权为何选择投降魏国,他的结局又如何?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
黄权是地道的益州士人,也一直在巴蜀为官,先后效力于刘璋、刘备。
黄权思虑遐远、气度文雅,有着不输法正的军事谋略。大家只知道法正助刘备赢得汉中之战,却少有人知道其中也有黄权不小的功劳。
《三国志.蜀书.黄权传》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黄权绝对算是刘备集团继法正之后的第一军事参谋,也是伐吴大军中最靓的一张牌。
在夷陵之战前夕,黄权曾建议刘备切莫心急,顺水而下当循序渐进,并且表示愿为先锋以探敌虚实,但被刘备拒绝了。
蜀军的迅速推进看似泰山压顶之势,实际上刘备所面临压力很大。不仅要正面应对吴军,还要时刻防备着魏军。
而刘备就把黄权调至江北驻扎以防魏军。
《三国志.蜀书.黄权传》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
然而,当江南的蜀军主力遭到吴军反扑,兵败如山倒的时候,江北的黄权根本无能为力。
想支援,支援不了;想撤退,陆路被切断、水路被阻塞。不想临阵倒戈而投降孙权的黄权,最终无奈之下便带着江北军北上投降了魏国。
到了魏国的黄权也是很明确的对曹丕说出了自己投降的原因,就是走投无路。曹丕也接受了黄权,并任命其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
之后有传言说刘备杀了黄权留在益州的家眷,黄权表示根本不可能。实际上刘备也确实没有杀黄权的家眷,非但如此,刘备还十分自责,还重用了黄权的儿子。
魏正始元年(240),时任魏车骑将军的黄权去世,儿子黄邕承继爵位。
在蜀汉这边,黄权留在益州的儿子黄崇担任蜀汉的尚书郎。汉景耀六年(263)随诸葛瞻出兵抵御邓艾,最终于绵竹之战中阵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