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一定要杀了汉献帝的皇后伏寿?
如果说曹操前期杀人有些无厘头,凭喜怒哀乐,那么到了后期,每杀一个人却有其深刻的意图,并非一时兴起,比如公元214年12月,曹操诛杀汉献帝的皇后伏寿就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行为,那么曹操为何要这么干呢?
历史细节藏得很深,那么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就是表面原因,另外一个就是深层次的原因。
曹操杀皇后伏寿的表面原因是什么?首先,衣带诏案件的遗留。
公元200年正月初九,董承借衣带诏密谋诛杀曹操的事情被泄露,此事牵连非常广,他的合伙人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等人均被杀,而董承女儿董贵人也为曹操所杀。
此时的皇后是伏寿。
其次,皇后伏寿是目击者。
董贵人身为皇帝的贵人,已经身怀有孕,即使如此也不能幸免,被人从宫中拖出去杀掉了。皇帝不顾脸面的求情也无法避免,当时的皇后伏寿是旁观者,亲眼目睹了董贵人被人杀死。
作为一国之君的贵人说杀就被杀,即使怀孕也不放过,这个场景让养尊处优的皇后伏寿完全不能忘怀,在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即使时间流逝也无法湮灭。
时时刻刻地处于这种恐惧之中,无法安宁。
最后,皇后伏寿给父亲的信成了索命信。
贵为皇后的伏寿无法忍下这口气,于是给宫外的父亲伏完写信,将曹操嚣张跋扈的情形告诉父亲,并叙说董贵人的惨状,希望父亲能够效仿董承秘密图谋曹操。
伏完收到女儿的哭诉和要求后,感到非常害怕,一直不敢行动,直到公元209年去世也没有任何动作。
伏完收到这封信的时间大概是董承被杀后不久的事情,也即是公元200年后。
公元214年,也就是事情过去了差不多14年,当年伏寿写给父亲付完的信居然泄露了,最终曹操以此为理由,诛杀了皇后伏寿。
这一次,曹操更狠,不但将伏寿诛杀,还将她生的两个儿子,也就是皇帝的儿子也鸩杀,并将伏完一族百余人全部诛杀。
因此,表面来看,皇后伏寿被杀完全是因为当年的那封信,让父亲图谋曹操的事情而败露,从而引来杀身之祸,这也为曹操诛杀皇后带来一个完美的注解,那么这些都是真的吗?
我们继续分析一下,其深层次的原因。
曹操要杀皇后伏寿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分析完曹操要杀皇后伏寿的表面原因之后,我们看看这事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
首先,杀皇后伏寿的理由太牵强。
曹操杀伏寿的理由是她图谋不轨,但是这个理由似乎太过于牵强,因为时间跨度太大,对应的人也不对付。
其一,衣带诏发生的时间是公元200年,而伏寿图谋被泄露的时间是公元214年,中间跨度了14年的时间。那个时候伏寿写的信被她的父亲一直留着,等到14年后被人发现?一封如此机密,冒大不韪的信需要留着给人看?这封信是伏寿劝父亲伏完图谋曹操的信,而伏完留着这样的信干什么呢?让人发现?不合常理呀!
其二,伏完不是一个很好的同伙。伏完不是董承那样的人,董承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伏完不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
公元195年,伏寿被立为皇后之后,伏完就升迁为执金吾,第二年又官拜辅国将军,仪同三司。
汉献帝东迁之后,曹操擅掌控了朝野内外的权力,伏完交出自己的印绶,被改为中散大夫,后来又迁屯骑校尉。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曹操挟天子之后,伏完自愿交出自己的权力,担任了闲职,逍遥自在的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再过问朝政。
因此,伏完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即使她的女儿写信给他,他确实不敢也不愿意采取行动,那么他完全没有必要留下这么一个定时炸弹在身边,随时让它爆炸呀。
正是如此,伏寿被杀的理由确实太过于牵强,不合常理。
其次,伏寿一直占据着皇后的位置阻碍了曹操。
既然伏寿图谋不轨的理由太过于牵强,那么她被杀的真实的理由应该是什么呢?我想怀璧其罪应该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理由。那么伏寿抱着什么璧呢?其实她抱的璧就是皇后的位置。
汉献帝东迁的时候,已经有皇后,而且曹操的女儿也比较小,完全不适合已经成年的皇帝,因此这事一直被压着,没有放在日程上来。
一直到公元213年,曹操将三个女儿送给汉献帝,其中老大曹节做了贵人,其他两个养在封国等待成年。
可是刘协已经有皇后,而曹操的女儿能够做嫔妃?贵人?当然不能,以曹操今日的地位和权势,曹操的女儿怎么可能做贵人呢?要做就是皇后,因此伏寿必须从皇后的位置上拿下来,让位给曹操的女儿。
那么伏寿占据的皇后之位就成了让她必须死的理由。
最后,弄死伏寿是曹操篡权夺位中的一环。
刘协自东迁之后,曹操已经掌控了全部权力,朝内朝外已经全部属于曹操,即使宫内服侍之人也全部换成了曹操亲近之人,可是所有的这一切还有一个漏洞没有堵上,这个漏洞也许不重要,可是谁又想到不是日后的一个祸患?
这个漏洞就是皇后伏寿以及她的儿子,还有她背后的家族,这一条线上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漏洞。从现在看来,他们童叟无欺,可是说不定哪天会翻起滔天大浪?对于曹操来说,既然是漏洞,那就应该堵上,这样大家才安心睡觉,毕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其一,除掉伏寿。公元213年,曹操把三个亲生女儿曹宪、曹节和曹华一同嫁给汉献帝刘协;公元214年,三人同时被封为贵人,同年12月皇后伏寿被杀,一个多月之后,立曹节为皇后,皇帝的皇后换成了曹家的人。
其二,杀掉伏寿的两个儿子。伏寿被杀之后,她的两个儿子也被鸩杀。如果伏寿不死,她的两个儿子中的一个将来就会继承皇位或者王位,因此伏寿必须被处死,那么她的儿子当然不会留着,否则也是一个祸患。
其三,伏完一族被灭。
伏完出身琅邪东武世家大族,其家族以诗书传家,而伏完则是大司徒伏湛七世孙,袭爵“不其侯” 他娶汉桓帝长女阳安长公主刘华为妻,生六子一女。其六子分别为伏德、伏雅、伏均、伏尊、伏朗、伏典,而一女为伏寿,是为汉献帝的皇后。
自西汉以来,大部分的皇帝当政期间均有外戚立于朝,甚至很多时候成为拱卫皇权的重要力量,极大的牵制了宦官集团和世族势力,从而确保皇权不至于旁落。
可是等到曹操作为权臣专权之后,汉献帝作为名义上皇帝实则只是虚君之位,朝内外几乎均是曹操的支持者,这里的之所以说是几乎,也就是意味着来自汉献帝的支持者不是没有,而是依然存在潜伏者。
那么谁有可能是汉献帝的支持者呢?宦官?他们已经没有实权,或者全部换成曹操的心腹之人;世家大族?也不可能,不服气的家族要么已经被打压,要么转头支持曹操,那么还有谁是潜在的支持者?
只有一股势力,那就是外戚!此时的外戚就是伏氏一族,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可是谁又知道下面不是波涛汹涌?
没有把握的事情,怎么能够肯定他们没有害?活人依然是有隐患,只有死人才不会有隐患,为了曹氏大业,曹操认为必须除掉这个巨大的隐患,只有把皇帝的身边的人换成自己的人才是最安心的,把自己变成外戚也才是最妥当的事情。
因此,在曹操看来,伏寿必须死,她的两个儿子也必须死,其背后的外戚家族也必须拔出,这样汉献帝身边就真的没有其他的人了,这就为曹操以及他的儿子篡权夺位创立了更好的条件。
既然是干大事,那就不能有小小的忍念,否则就会贻害无穷,这大概是曹操的准则吧,因此曹操一定要杀了汉献帝的皇后伏寿。
为什么曹操一定要杀了汉献帝的皇后伏寿?
谢谢邀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做这个傀儡皇帝是不甘心的,心里确实想除掉曹操,可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是不好找十分信任的人,思来想去,刘协感觉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是非常可靠的。
200年,刘协秘密下诏,希望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能除掉曹操。董承接到密诏后,就秘密联络一些曹操的反对派,共同除掉曹操,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向曹操告密。曹操知道后大发雷霆,杀死了董承,一些参与者没有逃跑掉的,也被杀死了。董贵人已经有身孕,汉献帝刘协苦苦哀求,要求曹操放过董贵人,可曹操也没有放过,死得好惨啊!
皇后伏寿目睹这一切,心惊胆战,感觉自己做这个皇后,不除掉曹操,也做不安稳,就给父亲写了一封密信,希望父亲能除掉曹操。伏寿的父亲伏完,此时是辅国将军,感觉杀不了曹操,认为暂时不要这样做,图个安宁,又和小舅子樊谱商量,樊谱也没有什么胆量,就藏好密诏,不再提起这事了。伏完让出官职,图个清闲,得以善终。
时间到了214年,曹操的三个女儿曹华、曹节、曹宪均已长大,要找婆家了。魏王的女儿,平民、大夫的家庭绝对不行,要嫁就嫁给皇帝做皇后,可现在没有位子,怎么办?不除掉伏皇后不行。现在,不知刘协是否还在想什么坏主意?他的身边缺就缺个耳目,若我的女儿是皇后、贵妃,这个耳目是最好的,可是现在要刘协废掉伏皇后还没有借口……
伏完死后,儿子和舅舅樊谱总是关系弄不好,樊谱一气之下,把伏皇后写给伏完密信的事告诉曹操,曹操一听,也不问有没有证据,就直接进宫逼迫汉献帝刘协废掉伏皇后,下诏处死伏完一家,刘协哪敢说“不”字,就这样,伏皇后被曹操处死,汉献帝流泪求情,要求放过伏皇后生的两个儿子,可是,一点点用也没有,照样被杀死。伏皇后的娘家,所剩无几。
几天之后,汉献帝还在痛苦之中,曹操就逼迫汉献帝娶他的女儿曹华、曹节、曹宪,册封曹节为贵妃,曹华为贵人,几天之后,册封曹节为皇后,册封曹华为贵妃、曹宪为贵人。这样曹操满意了。女儿是皇后、贵妃,又是通风报信的耳目,不必担心汉献帝有什么不良想法了。
开始曹华、曹节、曹宪受曹操摆布,可是后来就不怎么听话了,他们都爱刘协,同情刘协,刘协也爱她们。汉献帝禅让皇位的时候,三姐妹在一起痛苦,交出玉玺,实在不甘心。刘协被封为山阳公,三姐妹也能和刘协安心过日子。
为什么曹操一定要杀了汉献帝的皇后伏寿?
曹操诛杀伏后的目标只有两点:其一、除去政治上的敌人,因为伏后一族秘密谋刺曹操;其二、给自己女儿当皇后让位置。曹操作为汉朝丞相大权再握,先后加封为魏公、后又加封为魏王,他上朝有特殊待遇: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因此汉献帝想夺权,伏后就让他父亲伏完秘谋刺曹之事。
伏完是伏皇后的父亲,官至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屯骑校尉,他对曹操专权十分不满,认为曹丞相做的事挑战了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当时董贵妃的哥哥董承受衣带诏诛曹,先后有种辑、王服、吴硕、吉太医、马腾、刘备等人参与,不过做事不机密,最终董承等人被杀,刘备逃走。曹丞相将董贵妃缢死,其余参与的诸人诛数夷三族。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要求伏完出谋诛杀曹操。
伏完虽然对曹丞相不满,但是惧于丞相的威势并没有行动,毕竟伏完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高官,没有军队支持他做这事。伏完死后,曹操查出了伏后给伏完写的信,信中有密谋图曹的请请,于是曹孟德将伏后一族全部处治了。曹操废杀伏后及伏后生的两个皇子,灭其宗族百余人,伏皇后母亲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曹操认为皇帝身边的女人必须是自己人才行,于是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汉献帝,先后册封为皇后。汉献帝身边的董贵妃、伏皇后先后设计图谋曹丞相,使得曹丞相不得不考虑外戚势力对朝政的影响。于是曹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避免了宫中再有图谋他的阴谋!不过曹操死后,两位曹皇后站在汉献帝的立场说话,拒不承认哥哥曹丕的政权,最终陪刘协度过了余生。
为什么曹操一定要杀了汉献帝的皇后伏寿?
伏寿案确实是汉末历史上一件重大政治事件。
按照史书上记载的事件本末,是说: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抗时,查办了“董承密谋反曹案”(也就是“衣带诏案”),这个案子我就不细说了,熟悉三国故事的人知道。
曹操将董承的所有亲族屠戮殆尽,当时董承有一个女儿是天子刘协的贵人,已经有孕在身,刘协为此向曹操求情,曹操都不肯同意赦免,坚持要把董贵人给杀了。
皇后伏寿掌管后宫,大概是当士兵进入后宫将董贵人抓走时的惨状震慑了伏寿,加上刘协在整个事件中都无能为力,伏寿对曹操的印象也可以说是跌倒谷底。
【电视剧《三国机密》中的伏寿形象】
伏寿就写信给自己父亲伏完,伏完当时担任辅国将军,掌有一定兵权,伏寿就在信中痛斥曹操,并希望父亲能够组织反抗曹操的力量。但是伏完是个老实人,只想安安稳稳度过余生,他根本就没想去对抗曹操,所以这事就不了了之。
按照《后汉书》中对伏完的记载,伏完是主动让出兵权,当了中散大夫,后来又当了北军五营中的屯骑校尉,最后寿终正寝。
按照《献帝春秋》的记载,伏完在处理女儿的信件上犯了傻,他把这封信给小舅子樊普看了。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樊普跟伏家闹了矛盾,就把这件事向捅到曹操那去了。
曹操为此震怒,逼着天子刘协下诏废掉皇后伏寿,然后让御史大夫郗虑和尚书令华歆办理此案。
华歆亲自到皇宫之中把伏寿抓出来,当时伏寿披头散发地哭泣,向刘协求救,刘协只能哭着对伏寿说:“我自己的命都不知道能活到何时!”
刘协回过头质问郗虑:“郗公!天下还有这种事吗?”郗虑也只能报以沉默。
伏寿给刘协生育的两位皇子,也在此案中被处死,伏家数百口人全部屠杀,只有外亲十九人被流放幽州。
——以上就是伏寿案的全过程。
【电影《铜雀台》中的伏寿形象】
如果历史真相如同记载这般,曹操震怒,追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曹操不允许皇宫之中再有反对自己的势力存在,哪怕是陈年旧账。当时曹操已经身居魏公,他还向天子刘协献上三个女儿,均被封为贵人。伏寿案之后,其中一位女儿:曹节就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三国机密》中的曹节】
如果用结果来反推意图,曹操震怒追责的背后,也有扶植自己女儿成为皇后,让自己成为外戚家族的意图在里面。
在伏寿案之前,荀彧也在寿春自杀身亡(212年),加上伏寿也离开了自己,刘协身边就再也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了。
东汉帝国灭亡的号角,已经响彻了许都皇宫。
不偏不倚,有一说一,感谢关注!
为什么曹操一定要杀了汉献帝的皇后伏寿?
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生东拼西杀、南征北战,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敢反对他的人都没有好的下场,就连汉献帝刘协的皇后伏寿他都没有放过,他之所以要杀掉伏寿,一是算旧账,二是废掉皇后,好让自己的女儿能上位成为皇后。
伏寿皇后出生书香门第,,官宦豪门,其父亲伏完曾任辅国大将军,伏寿天生丽质,素有主见。汉献帝刘协被董卓挟持到长安,伏完的女儿伏寿应召入宫,兴平二年(公元195年),15岁的伏寿被14岁的刘协立为皇后,可以说伏寿跟着没有过一天的安稳日子,整天的颠沛流离。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把持朝政,由其党羽掌控各部门,刘协也是敢怒不敢言,他的内心一直很煎熬,他不想继续这种有名无实的傀儡生活,坐以待毙,他决定孤注一掷,对曹操发起绝地反击,刘协选择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董承时任车骑将军,手握重兵,又是外戚,可以值得信任,董承再联合其他人一起抗曹,但还是走漏了消息,曹操大怒,诛杀了董承及其他参与的人,连董承的女儿董贵人也不放过,而董贵人身怀有孕,刘协请求曹操放过董贵人,曹操不可,还是狠心地杀掉了无辜的董贵人。伏寿皇后亲眼所见董贵人被杀,从此心怀恐惧,这件事宫中人人自危,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也会受到曹操的威胁,曹操可以肆无忌惮地杀掉一个贵人,那也可以废掉一个皇后,更何况曹操的女儿随时准备进宫,到时候哪还有她伏寿的位置。
于是伏寿采取主动进攻,寻求她父亲伏完的帮助,她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讲述曹操的残暴,以及自己的潜在威胁,要她的父亲秘密谋划铲除曹操,但伏完觉得曹操势力太大,自己根本没有胜算,因此迟迟不敢动手,直到公元210年伏完去世都没有动手。
后来不知道哪个环节出错,时隔五年后的建安十九年这件事被爆出来(应该还是曹操想废掉伏寿皇后再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因为在前一年曹操就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献给了汉献帝为妃,就等着这个后位)曹操向汉献帝上表称伏寿皇后包藏祸心,阴险毒辣,请求废掉伏寿皇后,在没有得到汉献帝的许可下,曹操派人统兵进入宫中,强行捉拿伏寿皇后,伏寿皇后躲在暗室的墙壁中,被曹操的士兵找到,正当他们押着伏寿皇后出来的时候,遇见到了汉献帝,伏寿皇后哀求汉献帝救她,汉献帝见她披头散发的样子,嗟叹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伏寿皇后被人押到染坊,强行关押起来,不久就去世了,她和汉献帝的两个儿子也被毒死,伏寿皇后家族的一百多人也受牵连致死。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正月初一,汉献帝刘协册立曹操的二女儿曹节为皇后,看起来曹操要废掉伏寿皇后的主要目的还是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他本性多疑,乘次机会将残余反对势力一窝端掉。汉献帝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而他的悲剧也连累了身边的女人,他身为皇帝亲眼目睹了曹操诛杀自己的爱妃和腹中的胎儿,却无力保护,也不敢反抗,而敢反抗的是他的皇后,不甘屈服命运安排,哪怕飞蛾扑火也要除掉曹操,只可惜历史并没有给她一个机会,她最终也惨死于曹操之手。为什么曹操一定要杀了汉献帝的皇后伏寿?
晚年的曹操疑神疑鬼,老担心有人想谋反,想杀他。皇宫他都不敢进去了,害怕汉献帝狗急跳墙,干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同时,他还派暗探侦察皇宫每个人的底细,连祖宗三代也要查。这一查,还真给他查出一条线索了。
这其实已是十三年前的事了。
当年车骑将军董承与刘备密谋刺杀曹操,董承派了一名刺客潜入曹操大营,倘若不是许褚在场,刺杀计划几乎成功。政变失败后,董承被杀,并夷灭三族。在处决名单中,包括董承的女儿,嫁给皇帝的董贵人。
曹操对十三年前的这起谋刺案件做彻查时,发现伏皇后也曾卷入到政变的阴谋中。董贵人被杀后,伏皇后惶恐不安,给父亲伏完写了一封信,痛骂曹操的暴行,希望父亲能有所行动。伏完时任屯骑校尉,他看到这封信后吓坏了,哪有豹子胆与曹操较量呢?信是送出去了,石沉大海,伏完根本不敢采取任何行动。
这已是陈年往事。岂料曹操的爪牙们居然翻箱倒柜把这个尘封已久的事给揭开了。尽管伏皇后的阴谋得逞,老爹伏完也已去世多年,但阴谋就是阴谋,在曹操看来,皇宫里还隐藏着这样一个敌人,这就是心腹之患。
很快,反攻倒算开始了。
曹操先是派御史大夫郗虑持皇帝的符节,把皇后的印信给收缴了。尚书令华歆带着一队人马闯入皇宫,捉拿伏皇后。伏皇后花容失色,她的第一本能反应,便是躲起来。她无处可去,只得藏在夹墙之内,一个狭小的密室之中。
前来抓捕皇后的华歆找不着人,索性把皇后的寝宫给拆了。屋子都拆了,皇后还怎么躲呢?随着一堵墙的倒塌,阳光射入黑暗的密室,照在皇后苍白的脸庞上。华歆命人把瘫倒在地的皇后拽出来,此时的伏皇后披头散发,赤着双足,仿佛是祭坛上待宰的羔羊。
此时的汉献帝就在寝宫之外,伏皇后被一群剽悍的武士拖出来。皇后一眼瞅见皇帝熟悉的面孔时,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号:“皇上,救我一命!”皇帝流下眼泪,看着御史大夫郗虑,以悲愤的声音说:“郗公,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事!”
可怜的皇帝只能泪眼目送皇后被一群壮汉拖走了。皇后被关入宫廷监狱,幽禁而死,可能是被毒死的,因为她的两个皇子都被鸩杀。伏皇后的兄弟亲戚,更是遭到满门抄斩的下场,被屠杀了一百多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