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多得以善终,为何姜维却遭遇灭门之祸?

姜维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悲情英雄,可以堪比前期的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本人以及后代大多得以善终,可是姜维却不同,结局比较悲惨。在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多得以善终的情况下,他和他的妻子儿女却惨遭诛杀,究其原因是他参与了钟会谋反的事情,激怒了魏国将士,因而遭到他们严厉的报复。

我们一起仔细的分析姜维为何遭遇到魏国将士惨烈的报复。

姜维参与了钟会的谋反图谋

公元263年,邓艾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后,刘禅投降,随后姜维在后主刘禅的命令之下也向钟会投降,随着钟会势力的膨胀,野心昭然若揭,企图反叛,最终兵败被杀,而一同参与谋反的姜维被当场诛杀,其妻子儿女也受到牵连而被屠戮,那么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首先,钟会造反,姜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维曰:“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由是情好欢甚,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姜维在投降钟会之后,明白钟会内心怀有叛离的想法,但是苦于实力不足,信心不够,于是想从旁促成叛乱,以便乘乱取胜。

于是,姜维就恭维钟会,对他说道:“我听说自淮南之战以来,你的计划从未失手过,而司马氏能够昌盛,全依赖您的功劳。现在,你凭借一己之力平定了我们,威震四方,百姓们都在传颂你的功劳。而且主上也在敬畏你的谋略,难道你还想全身而退吗?”

钟会说道:“你这事情说得太远了,目前来看,事情没有发展到那一步呢。”

姜维进一步挑拨,说道:“其他的一些事情,凭借你的计谋都可以做到,多的话也不用我多说了。”

钟会听闻之后非常高兴,和姜维的关系更进一步,俩人出则同车,坐则同席,时常商议一些军国大事。

正是在姜维的推波助澜之下,钟会的野心更加膨胀起来,开始着手谋划起来。

其次,钟会以姜维为前驱进攻魏国。

钟会抓住邓艾并吞并其部下之后,在姜维等人的支持之下决定造反。根据俩人周密的计划:

第一步:以姜维为前驱,率五万人走汉中出斜谷,钟会则率领大部队跟随后面向关中进发。

第二步:到达长安之后,骑兵走陆路,而步兵走水路,沿渭河而下进入黄河。

第三步:五天之后,到达孟津,步兵与骑兵汇合,一起攻打洛阳,夺取都城,进而平定天下。

在这场谋划中,姜维为先锋官,是攻打魏国的前驱。

最后,姜维献计诛杀在蜀的全部魏国将士。

正当钟会和姜维紧锣密鼓的密谋造反的时候,司马昭觉察到了钟会的野心,于是派中护军贾充率领步骑兵一万人直接从关中进入斜谷,驻扎在汉中的乐城,而司马昭则统兵十余万驻扎长安,居中调度。

司马昭的来信不但打破了俩人的谋划,而且阻止了俩人直接进兵长安,夺取都城洛阳的计划,这让原本的图谋完全暴露,于是俩人决定提前起事,伪造郭太后的遗诏讨伐司马昭,然而意外的是其麾下绝大部分的将官并不愿意听从钟会的命令。

鉴于形势逆转,姜维劝说钟会尽快杀尽魏国诸将。按照姜维私底下的计划,先杀魏国将官,再杀钟会,最后坑杀留在蜀汉的全部魏兵,这样就可以复兴蜀汉。

钟会听闻姜维的建议之后,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断。要是按照姜维这样做诛杀全部魏国将官,钟会就成为孤家寡人,可是不这样做,麾下将官绝大部分反对造反的事情。杀掉了,魏兵无人带领,成为无头苍蝇,不杀掉,他们都在反对,这事让钟会进退两难。

姜维的计划确实非常老辣,一旦实现,确实有可能实现蜀国复兴,可是屠杀计划泄露,最后被魏国将士反扑,钟会和姜维双双殒命,而他的妻子和儿女们也受到牵连。

姜维之所以被灭满门,其原因就是他深度的参与了钟会的谋反计划,企图将全部魏国将士坑杀,计划极大的激怒了复仇的魏国将士,因此他们在击败姜维和钟会之后,诛杀他的妻子和儿女们以泄心头之恨。

姜维并没有被灭满门

根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

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

这里只是提到姜维的妻子儿女都被诛杀,并没有提到满门被诛杀,以此单纯的说他满门被诛杀并不妥当。

根据后来相关的历史记载,姜维的后裔如姜宝谊是唐高祖李渊将领,右武卫大将军,而姜宝谊的曾祖姜汶任北齐兖州刺史,祖父姜明任北齐博陵太守,父亲姜世远任北周秦州刺史、朝邑县公。

从这里可以看出,姜维的后代同样也是名将辈出,并没有因此而绝后,反而比较兴盛。

由此可见,《三国志》的记载只是涉及到姜维的妻子和儿女被诛杀,极有可能还有姜维其他庶出的孩子并没有受到波及,或者在兵乱之前已经逃出或者在混乱之中幸存下来了。

因此,在这里说姜维满门被诛杀是不太正确的描述。

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多得以善终,为何姜维却遭遇灭门之祸?

姜维并未遭灭门之祸,其后人在唐朝时还是开国功勋,蜀汉大臣也并非都得以善终,张翼等主战派武将也都被杀。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事迹。

自古叛将难回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诸葛亮

姜伯约,是被诸葛亮赞为凉州上士的人物,在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还是身为魏将的。姜维之父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但在平叛羌戎叛乱的时候战死,姜维也是承父遗志受命为天水郡参军,是一名实打实的魏国将领。

建兴六年的时候,诸葛亮军出祁山北伐魏国,当时姜维、梁绪、尹赏、梁虔跟随天水太守马遵巡查各地军政情况。马遵得报蜀军将至后,很多县城都已归降蜀军,此时魏军人心不定,互相猜疑,马遵也对手下这帮人产生疑心,于是只跟郭淮一起逃往上邽。等姜维等回城时城门已闭,并戒严不准姜维入城,姜维只得率领部曲前往冀县,但冀县的情况也一样,姜维还是入不了城,在此种情境下,姜维只能投降了诸葛亮。

姜维身为魏将却被魏国猜疑并抛弃,至此姜维就像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孤儿,心中的怨恨当然会成为日后频繁北伐的动力。在蜀国的姜维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在建兴十二年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护大军撤回成都,被刘禅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这种待遇是曾经的敌国给的,相比于魏国的抛弃,更激发了姜维对于兴汉的志向。

在与大将军费祎共事的时期,姜维就不断的向魏国雍州、凉州等地的羌人胡人联系,并成功策反多地羌人投蜀,并在陇右战场,大胜郭淮和夏侯霸,迁徙了大量人口入蜀。但由于费祎的阻碍,姜维在此期间也只是小打小闹,真正全面北伐魏国的时期是在费祎被刺杀以后。

自延熙十六年到景耀五年这十年间,姜维一共发动了六次大规模北伐行动,不断骚扰魏国边境,魏国的战略重点虽是蜀国,但西线的姜维对于魏国来说就像苍蝇一样,赶走了没一阵又来了,集中精力打又不划算。直到景耀六年,司马昭才决定彻底解决蜀国这块“狗皮膏药”。于是下令五路大军伐蜀,最终逼的刘禅投降。

心归蜀汉不归魏

刘禅投降之际,姜维还在率军驰援成都的路上,此时的姜维已经知道了诸葛瞻战死,成都北面屏障已破,于是领军走西南,意图进入建宁勤王固守,奈何刘禅并未做过多抵抗就投降了邓艾。此时的姜维还是对蜀国抱有一线希望的,论国家情怀,姜维在蜀汉官至大将军,在魏国只是一名弃将,因此在危难关头,姜维即使为国捐躯也要誓死守卫成都安全的。

“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钟会

当姜维遵刘禅昭命投降钟会后,姜维看到了钟会的野心异志,因此想通过钟会重振蜀国。钟会也欣赏姜维的能力,与姜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姜维也是将最后的复国希望放在了钟会身上,策动钟会谋害魏国将领甚至涉及邓艾,并谋划占取成都,重领益州,无奈事情败露,姜维也被乱军砍死。这种结果表明了姜维一心为蜀汉着想,虽已降魏,但人在曹营心在汉。魏将见其谋反之举,当然不能久留之,并且在其谋害魏国将领中,军中威望颇高的邓艾受到牵连,军中将士对于姜维之恨已深入骨髓,乱刀砍死,并诛杀其妻子才能解心头之痕。

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高官如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欲正、殿中督张通等都被司马昭封为了列侯,而姜维却以复国之谋败露被乱军砍死,祸及全家,这是国士令人尊敬的归宿,以君子论道的文臣在与刘禅享受着歌舞美酒之时,姜维依旧想着复国大计,此对比间,那些文臣也就如行尸走肉一般。

据《旧唐书》记载,姜维后裔姜宝谊,是唐高祖李渊帐下将领,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在与宋金刚作战被俘,因不屈服而被处死,被李渊追赠左卫大将军。其子姜恪在唐高宗时期因战功显赫官至左相,将门之后依旧活跃在历史中,也算是国士无双后继有人了。

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多得以善终,为何姜维却遭遇灭门之祸?

景元四年(263年)秋,曹魏权臣司马昭命大将钟会、邓艾分路伐蜀。同年底,在钟会与蜀汉大将军姜维相持于剑阁,入蜀之路被断绝的情况下,邓艾竟然偷渡阴平古道,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袭占江油、绵竹,随即又率大军兵临成都。此时,成都城内虽然兵精粮足、城高池深,但被吓破胆的后主刘禅竟然没做任何抵抗,便向邓艾献城投降。

虽然与曹魏为敌数十年,但等到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却并没有遭到羞辱或杀害,反而受到邓艾的善待,不久后又被礼送至洛阳。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蜀汉故臣放弃了复国的念头,并准备为魏朝效力,除了被迫向钟会投降的姜维(刘禅投降前,姜维曾派军入援,可惜尚未抵达成都,前者便投降)。

姜维对投降曹魏并不感冒,心中满是愤怒和忧惧。之所以愤怒,在于就当时形势而论,蜀汉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境地,若能坚守多日,邓艾率领的魏军必然会粮尽而退。但刘禅竟然不做任何抵抗便投降,实在是窝囊的很;而之所以忧惧,在于姜维本是魏国叛将,如今若再度降魏,难免不会遭到清算。所以于公于私,姜维都不愿投降。

既然不愿意投降,那么最好的办法则是光复故国。然而此时蜀汉君臣已经全部投降,钟会、邓艾又率领重兵屯驻成都,想要光复故国谈何容易?好在姜维是个胆大超群的智将,在发觉钟会怀有异心且跟邓艾关系不和后,便决定蓄意制造他们的之间冲突,给对方来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戏,以便实现复国大业。

考虑至此,姜维便极力讨好钟会,不断地颂扬他的功德,并在暗中怂恿他据蜀称王。钟会被姜维好一顿吹捧,果然变得膨胀起来,真的便有了称王称帝的念头。正因如此,钟会对姜维很是厚待,不仅与他出则同辇、坐则同席,而且还授予他印号、节盖,参与军中重大事务的决议,俨然把他当做头号“智囊”。

姜维见钟会已经“上钩”,便怂恿他铲除邓艾,以便清除据蜀自立的障碍。邓艾在灭蜀事业中立下旷世奇功,随即又在处理善后事务上独断专行,无论哪一点都让钟会既嫉妒又愤恨。正因如此,钟会便在姜维的唆使下,与监军卫瓘一起诬告邓艾,声称他有谋反之心。不久,卫瓘又偷袭邓艾的军营,将其父子抓捕后,派人押送洛阳,后来又下令将他们杀死于途中。

除掉邓艾后,姜维进一步“煽风点火”,劝说钟会将诸将全部杀死,然后据蜀称王。但在同时,姜维则暗中联络旧部,准备趁着魏军大乱之际杀死钟会,然后尽数坑杀魏国将士,并迎回后主刘禅复国(“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见《华阳国志》)。钟会受姜维的蛊惑,果然将诸将全部拘押,并准备他们全部屠杀。

就在这紧张而微妙的时刻,大将胡烈的旧属丘建因为备受钟会器重,竟将主帅的阴谋在暗地里泄露出去。胡烈之子胡渊闻讯后,率领部下前来向钟会“讨说法”,而其他将军的部下虽然没有人统领,也在得知消息后涌向城门,使得局势顿时紧张起来。此时,钟会为了安抚城外的士兵,便派卫瓘出城慰劳各军,结果给自己招致灭顶之灾。

原来,卫瓘逃出“虎口”后,非但没有帮助钟会稳住各支军队,反而率领他们攻入城中。钟会闻变后,便率领少数士兵抵挡,结果因为众寡不敌,被乱军悉数杀死,而被他软禁的诸将也由此得以获释(“会率左右距战,诸将击败之,唯帐下数百人随会绕殿而走,尽杀之。”见《晋书·卷三十六》)。

诸将获释后,竟然将对钟会的刻骨仇恨发泄在成都百姓身上,指挥乱军在城中进行屠城。经此浩劫,昔日繁华富庶的成都城内枕骸遍野、血流成河,宛若一座人间地狱,而蜀汉太子刘璇、左车骑将军张翼、绥武将军蒋斌、太子仆蒋显等人也死于乱军之中。

作为这一系列变故的幕后主使,姜维自然不能逃脱被杀的命运。曹魏乱军在杀死钟会前,便密集围攻姜维,最终将其乱刃分尸。姜维遇难时,终年63岁。姜维遇害后,乱兵尤且不解恨,又冲入他的家中,将其妻子、儿女全部斩杀。姜维一门心思想要光复故国,最终却落得兵败身死、阖门遭屠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格斩维,争前杀会。会将士死者数百人,杀汉太子璿及姜维妻子,军众钞略,死丧狼藉。卫瓘部分诸将,数日乃定。见《资治通鉴·卷七十八》。

史料来源:《三国志》、《资治通鉴》、《华阳国志》

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多得以善终,为何姜维却遭遇灭门之祸?

谢邀!

刘禅率领群臣投降保住了大臣们家小及城里的百姓,少了多少杀戳,促成国家早日统一,自己也能安度晚年,诸葛亮在世时凭他的智慧及鞠躬尽瘁的工作精神都没把蜀汉能开疆拓土,由于连年征战而劳而无功,苦的是老百姓,这些老百姓要养着军队的衣食住行,可怜蜀汉才九十几万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可想而知,有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打仗是最耗国力的,刘禅与诸葛亮的观点本不一至,几次因粮草供应不上无功而返,姜维是诸葛亮培养起来的军事人才,得势后依然按诸葛亮的路线走,连年战争,从演义上入西川二士争功来看,魏国是多大实力,而人才济济,两路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进,鄧艾出奇兵渡阴平,来了个斩首行动,刘禅己对战争厌倦了,打了几十年,打出什么来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正道,投降!聪明人,而姜维对蜀国可说是忠心耿耿,也可以说是不识时务,假装投降想各个击破,即使灭了其中任何一支魏国部队,曹魏生力还很强大,姜维是在玩命,精神可嘉但没有成功,还白白送了几万将士生命,死得残应该说在情理之中的事,明知不能为而为之,死的都是国人,顺天时者倡,天不佑姜维应解释得通!

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多得以善终,为何姜维却遭遇灭门之祸?

感谢官邀,阳明新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欢迎指导讨论。

刘禅主动投降,是看到了蜀国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审时度势选择了投降,这个是正确的选择。但姜维是一个有心计的人,对投降心有不甘,可惜时势不予,期望和钟会联手反司马氏共同再立西蜀,画虎不成致使自己身亡族灭。

一、姜维是在刘禅投降后才降钟会的

姜维一生都是在秉承师父诸葛亮的遗志,致力于伐魏,全然不顾蜀国国力脆弱。继诸葛亮六处祁山后,又组织了九次伐魏,到后期使得蜀国人口大幅下降,生产力也跟不上,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中国力最弱的一个。当然姜维还是忠心耿耿地为蜀汉效命,奈何其能力与诸葛亮想比有很大的差距。对手也非常强,钟会、邓艾、郭淮等都是可以与姜维匹敌的对手。按道理讲,姜维手中掌握的大约五万兵力利用地形是完全可以阻挡魏兵进攻的,实际上他也做到了,要不是邓艾偷袭阴平,蜀国还是可以坚持一段时间的。当刘禅在成都投降后,姜维实际上还在剑阁与钟会相持。此时刘禅派人让姜维投降,姜维是心有不甘的。

二、姜维降钟会是不得已,有所图的

姜维投降钟会本来就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来自后方刘禅的命令。姜维是心不甘的,投降钟会是有目的和计划的,而且钟会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一方面钟会受到司马昭的怀疑,一方面又有姜维的蛊惑,钟会最终还是走上了反司马氏的道理。可惜姜维和钟会低估了人心,魏兵好不容易打下了蜀国,只要还活着的都有升官发财的机会,那里还会跟着钟会和姜维再去冒险叛变打仗。就是姜维原来的蜀兵这个时候也是不想再打仗了的,因为他们没有为之卖命的目标了——刘禅都已经投降了。所以说姜维和钟会虽然是当时人杰,计划再周密,但还是低估或忽视了人心,导致事泄身亡。

三、天下纷争上百年,民心思安,姜维再强也得不到支持

在蜀国投降之前,天下已经纷乱了上百年,年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所谓天下大势,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时已经到了天下一统的时期了,不管是魏国的军士还是蜀国的军士,如果能够不打仗,谁还愿意去打仗呢?所以,最后姜维还是假投降巧计成虚话了。兵乱一起,没有统帅的杀红了眼的魏兵趁势烧杀抢掠,姜维一家被杀也就不奇怪了。

综合以上分析,刘禅投降是因为看到了蜀国迟早要灭亡,再抵抗下去也就是死路一条,不如趁还有点资本投降还能安身保命,也能保住众臣子。但姜维对于投降心有不甘,还准备在投降后再与钟会联手反司马氏,可惜低估了人心,也没有注意到天下大势,致使事泄身死,还累及家人被杀。

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多得以善终,为何姜维却遭遇灭门之祸?

覆巢之下无完卵!一个王朝一旦灭亡,亡国君臣基本上就成了别人砧板上的肉。不少亡国君臣的命运并不太好。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人在金国遭受无数耻辱,最后在屈辱中死去。西夏的亡国之君被屠杀殆尽。蜀汉灭亡之时,也曾经出现了大臣被灭族的情况。

蜀汉灭亡之时,姜维和关羽的家族都遭到了屠杀,蜀汉其余大臣基本上得以保全。为什么姜维遭到了灭门之祸呢。史书记载:

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

根据史书记载,姜维及其妻子、孩子都遭到了屠杀。姜维家族虽然遭到了屠杀,但是没有灭绝。姜维有明确记载的后裔姜恪曾经官至唐朝宰相。姜维后裔没有被屠杀殆尽,也算是对姜维忠心的一种褒奖。为什么姜维会被灭门呢!

史书中对于姜维被灭门的原因记载非常清楚,因为姜维的行为惹怒了魏军,魏军不仅杀死了姜维,还杀死了他的妻儿。关羽的家族被诛杀则是由于庞会的仇杀行为。

姜维是蜀汉最后一根支柱,也是蜀汉政权后期最有能力的将军。姜维掌握着蜀汉的军事大权,是一位坚定的北伐者,也是蜀汉忠臣。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大军伐蜀。姜维率领军队,抵御钟会大军,钟会大军一直被姜维挡在了剑阁一带。钟会对姜维的政治诱降,也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姜维的坚决抵抗,钟会甚至有了退却的想法。史称:

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邓艾率领军队偷渡阴平小道,给蜀汉政权来了一个釜底抽薪。诸葛瞻未能抵挡邓艾,刘禅决定投降。姜维在前线与钟会死战,大本营的刘禅却选择了投降。

刘禅投降之后,命令姜维放下武器,就近向钟会投降。姜维听从了刘禅的命令,向钟会投降。史称:

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由此可见,姜维及士兵并不愿意投降,他们心中也非常不服气。姜维更是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辟蜀汉政权。姜维从投降那一刻起,便开始策划复辟蜀汉。姜维利用钟会的野心,策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最终钟会造反,成都出现了兵祸。在兵祸中,钟会、邓艾、姜维等人均被乱军所杀。

魏国士兵不仅杀死了钟会和姜维等人,也开始在成都作乱。兵乱期间,曹魏士兵还杀死了蜀汉太子刘璿以及姜维的家人,士兵还在成都到处打砸抢,成都成为人间地狱。幸好卫瓘及时平息了兵祸,才避免更多人被杀。

在一定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姜维可能就没有钟会之乱。愤怒的魏国士兵,自然会把责任推到钟会和姜维身上。所以这些士兵联合起来杀死了姜维和钟会。有的资料记载,愤怒的魏军士兵,甚至将姜维剖腹取胆,由此可见曹魏士兵对姜维的痛恨。曹魏士兵痛恨姜维,姜维被杀他们还觉得不过瘾,杀死姜维的妻子和儿女。

如果没有卫瓘,成都兵祸可能要持续更长时间。卫瓘到了成都之后,曹魏士兵有了主心骨才逐渐稳定下来。姜维家人被杀,在一定程度上也和魏军没有主帅有一定关系。钟会和邓艾被杀之后,魏军失去了主心骨,失去了约束力。当时的魏军就像是脱缰的野马,趁机干出一些杀人放火的事情也非常容易理解。姜维的家人和蜀汉太子,成为乱兵屠杀的对象。

在一定程度上,姜维要为蜀汉灭亡付一些责任。姜维北伐中原大大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姜维排兵布阵策略,也让蜀汉陷于被动。姜维对于蜀汉政权的忠心却日月可鉴。

姜维投降曹魏之后,本来可以保住性命,甚至有一番作为。但是姜维却冒险复辟蜀汉政权。姜维为了蜀汉政权比较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还搭上了全家的性命。姜维无愧于蜀汉忠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