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杀董卓,真的是因为中了王允的“美人计”吗?

既然历史中并没有貂蝉这个人,那么何谈吕布是为了貂蝉而杀董卓呢?这是小说《三国演义》的穿凿附会之说,不值一提,那么回到主题上来,吕布既然不是因为中了王允的美人计,他为何要杀董卓呢?

吕布诛杀董卓的事情,需要从当时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矛盾。

吕布和董卓之间曾经有过蜜月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俩人从誓为父子,逐步到心生间隙,以至刀刃相见的地步。

吕布对于董卓的怨恨从两件事情可以管中窥豹:

第一件事就是董卓性格暴躁。董卓对于麾下部将士卒轻则打骂,重则击杀,吕布也不例外。吕布曾经无意犯了一个小错,被董卓知道后,董卓在毫无警示的情况下,拿起小戟向吕布掷去,要不是吕布身手敏捷,早被董卓刺死。

这事发生后,董卓也道歉了,但是给了吕布很大的震撼,心里有着极大的阴影,对董卓也不再那么相信。

第二件事就是吕布和董卓的侍妾私通。董卓在京城内外杀人太多,唯恐有刺客来报复,就让吕布到府邸保护,后来又让吕布进入内室守卫安全。内室里面住着董卓的许多侍妾,而董卓常常忙碌无暇顾及这些侍妾的感受,这就给予吕布和某个侍妾以机会,特别是吕布长时间没有回去和妻子相聚,遇到董卓美貌的侍妾,一时把持不住。

吕布对于自己和董卓侍妾私通的行为感到非常害怕,以他对董卓了解,一旦对方知道了这事情,肯定是饶不了自己,由此吕布日夜惊惧不安。

这两件事时刻纠缠着吕布,一方面需要警惕董卓无厘头的暴脾气,另外一方面唯恐私情被暴露,让吕布产生了对董卓极大的怨恨和恐惧。

第二,吕布和西凉军之间的矛盾

吕布原本是丁原的部下,属于并州军,丁原被杀之后,吕布带着原来的并州军加入了董卓的西凉军。虽说董卓待吕布如儿子,给予来了很好的待遇,可是在实际权力上是非常吝啬,并没有给予吕布更多的兵马。

在讨伐关东联军的过程中,董卓更是让吕布隶属大将胡珍麾下,接受西凉军的节制,而胡珍同样脾气暴躁,不把以吕布为首的并州军当一回,动辄呵斥,这让并州军非常不满,以至在和孙坚对战的时候消极怠工,甚至故意呼喊,以至凉州军大将华雄被杀,导致讨伐军一败再败。

讨伐关东军的失败让西凉军和并州军之间的矛盾更深,从而导致董卓不得不把吕布从前线撤回,调到府内充当侍卫,守卫安全。

西凉军对于并州军的打压,让吕布非常不满,可是无奈深受董卓的压制,以至心生不满也无所适从。

第三,局势不利于董卓集团

在讨伐关东集团过程中,虽然徐荣等人击败了曹操,也击败了袁绍的盟友王匡,但是没有对关东集团产生根本性的伤害,而且在在迎击孙坚的过程中,损失了大将华雄,导致西凉军士气低下,几次接战,连战败北,无力应付对方更大规模的攻击。

在朝廷内部依然潜伏着倒董的势力,这就导致董卓不得不选择迁都来避关东联军的锋芒。

董卓虽然迁都了,但是外部的压力依然没有改变,内部反董势力依然存在,这让董卓压力巨大,即使杀戮无数,依然是杀不胜杀,这就让吕布等人倍感迷茫。

在内外局势不利的情况,这让吕布等人感到气馁,就有了寻找新的靠山的想法。

第四,吕布性格缺陷

说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个放在吕布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吕布身上表露出一个致命性格决定着他以后的人生走向。

这个性格就是见利忘义,这个性格放在任何朝代都不受人待见。虽然在和平年代,不过受人唾骂而已,但是放在战火纷乱的三国时代,一味的见利忘义,则无法安身立命。

在诛杀董卓之前,吕布就犯了两次巨大的错误:

一次就是接受董卓的利诱,诛杀亲厚自己的并州刺史丁原。

那个战乱时代,人才投来投去的并不少见,但是亲自诛杀自己的主上,并且还是针对对自己有恩的人,就更加少见。

另外一件事就是私通董卓的侍妾。私通主上的侍妾在古代也是大逆不道之罪,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而吕布在这方面也是犯了大忌。

吕布两次严重的错误无疑充分的表露出他严重的性格缺陷,而这个性格缺陷非常容易被潜在的对手王允所抓住。

不怕对手强悍,就怕对手没有缺陷。人称飞将军的吕布在战场上确实英勇无敌,可惜他这一性格缺陷屡次被对手抓住,从而不断为人所利用,被引诱诛杀了董卓,这就为他人生添加另外一个污点。

第五,王允和吕布私人关系融洽

王允深受董卓的信赖,除了王允和董卓同属边人的关系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为世家大族的王允一直非常配合董卓的迁都计划,为迁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允配合董卓一切行动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希望打入董卓集团的内部,取得他的信任,从内部入手击败董卓。

王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从董卓集团的内部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这人就是吕布。在一番操作之下,王允成为吕布无话不谈的哥们,甚至连他和董卓之间的秘史也被王允一一套出来了,这就为王允引诱吕布打下了基础。

王允在充分了解了吕布的处境以及性格之后,进一步利用了吕布的性格缺陷,引诱其作为内应,从而顺利的诛杀了董卓。

王允悉心准备,变成了吕布的私人朋友。假如没有王允和吕布之间融洽的私人关系,要想说动吕布也并非易事。

由此可见,吕布诛杀董卓,并非是中了王允的美人计,而是王允充分的利用了吕布的性格缺陷,以及吕布当时面临的不利局面,促成了这场扭转局势的刺杀,导致东汉末年的动乱进入了另外一个轨道。

吕布杀董卓,真的是因为中了王允的“美人计”吗?

吕布诛杀董卓,当然不是因为美人计,况且貂蝉本身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件事有很多原因,其中既有凉州势力与中原世族矛盾,也有凉州与并州武装集团的之间的对立,还有吕布与董卓之间个人的恩怨,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三国历史上经典的一幕。

董卓拉拢中原世族失败,动摇了其统治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准备武力剪除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遂唤董卓入朝增强实力。但是董卓还未到京城,何进就被宦官杀害,董卓遂并吞了何进的部曲和执金吾丁原所领之兵,从而掌握的京城政权。随后董卓废除少帝,立汉献帝即位,且不久就杀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 (董) 卓素闻天下同疾宜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耀用群士。”

又载:“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金夫钅质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

董卓在窃取中央政权后,拉拢中原的世族和名士来巩固自己的政权,他积极处理党锢,拉拢当时的名士,如黄琬,杨彪,皆位处三公,为当时中原的世族的代表人物;对著名文士蔡岂的“甚见敬重”,所谓“ 三日之间, 周历三台”。

尽管董卓做足了姿态,但是中原世家大族对于凉州出身的武人董卓,带有普遍性的偏见,认为他是“羌胡之种”,“习于夷风”,从而不肯与之合作。加上董卓统治方式太过凶残,则加速了他们背离,史言“虐刑滥罚, 睚眦必死, 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在这样一种人人自危的情况下, 他所擢用的世族名士们也大多不可能与他同心。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在袁绍号召下,关东发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原的世族名士纷起反对董卓,标志着董卓拉拢中原世族的努力归于失败。

并、凉武装集团之间的冲突,催化了董卓的失败

关东讨伐董卓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动摇了他的统治,虽然与中原世族关系破裂,但不至于伤筋动骨,其失败的关键是内部军队之间的冲突。

董卓进京后,拉拢利用吕布,杀死了丁原,吞并了并州军。董卓虽然与并州军的代表人物吕布情同父子,《三国志· 魏志· 吕布传》载:“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但是凉州军对于后加入的并州军并不信任,且并州军是被董卓采取阴谋手段兼并的,并不完全甘心受制于凉州军团。其次,作为并州军代表的吕布深受董卓信任,也可能招来原凉州故将的妒忌。

据《后汉书·董卓传》载:“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

这里胡轸和吕布之间的冲突,可以看出并,凉武装集团之间矛盾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吕布杀死董卓之后,并、凉矛盾终于演化成公开的冲突。据《三国志· 魏书·吕布传》载:“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后汉书·董卓传》亦云:“(李)、(郭)汜等以王允、吕布杀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军者男女数百人,皆诛杀之。"可见吕布为代表的并州势力与凉州武装之间的积怨之深。

当时朝堂中对董卓不满的重臣如司徒王允等人,他们利用了这个矛盾。《三国志· 魏志· 吕布传》记载:”司徒王允以( 吕) 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王允是太原祁县人,太原郡属于并州,王允利用了这种同乡关系,对吕布极力拉拢。目的很明显,在于假吕布之手以除掉董卓。

董卓与吕布的个人恩怨, 成为导火索

随着并,凉武装之间冲突的加深,吕布和董卓之间也慢慢出现了裂痕。据《三国志· 魏书· 吕布传》载:“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可见其之间亲如父子的关系早已不复存在。

加上当时吕布与董卓的一名侍女私通,怕被发觉,董卓残忍的性格和作风,使得吕布越发感到不安。史书记载:“卓常使布守中,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顺便说一句,这个侍女就是《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原型,但她本是相国董卓的婢妾,与司徒王允并无关系。

两人关系的破裂,最终导致了吕布被同是并州人的王允所利用,亲手杀死了董卓。

董卓统治残暴,拉拢中原世族失败并将其推向了对立面,动摇了其统治;隐藏在董卓军队内部的并、凉之间矛盾,催化了董卓的失败;而吕布与董卓关系的破裂,则成为导火索。吕布诛杀董卓,是这一切矛盾的最终结果。

我是雾塔晨钟,一位投身互联网的自由职业者,也是一位历史的爱好者,求关注,求点赞,谢谢大家。

吕布杀董卓,真的是因为中了王允的“美人计”吗?

这个问题可以两个角度去看,一为演义,一为正史。

三国演义中吕布确是中了王允的“美人计”而杀掉董卓的,但是正史上,王允离间吕布与董卓跟貂蝉的“美人计”就没有丁点关系了。

貂蝉是中国史上四大美女之一,世人皆知,但是正史上却没有记载,只是存在于民间传说中,是否确有其人就不得而知了。

一、演义中的“美人计”

奸贼董卓奉旨进京勤王,废少帝立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为所欲为。司徒王允对东汉可谓一片忠心,对董卓恼怒至极,恨不得生啖其肉。王允苦思冥想,无计可施之际,看到了侍女貂蝉,于是心生一“美人计”。王允先把貂蝉暗里许以吕布,在明里献给董卓,貂蝉在二人之间周旋,使得二人神魂颠倒。

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之际,入董卓府中见貂蝉,并约在凤仪亭相会,貂蝉故意哭诉被霸占之苦,惹得吕布大怒。碰巧董卓回府,见后大怒,抢过方天画戟刺杀吕布,吕布忍气逃走,从此两人互生怨恨,这时王允便说服吕布,诛杀了董卓。

二、正史中的“离间计”

历史背景同演义中描述的一致,那王允没有了貂蝉的支持,是如何拉拢策反吕布的呢?我认为应该是三方面原因:

1、王允与吕布是同乡

吕布是从并州起家,下属多为并州人,遭到董卓的核心集团-凉州人氏排挤打压,对董卓颇有不满。王允正是通过这一层同乡的关系,经常同吕布饮酒,一步步结好吕布。

2、董卓与吕布互相猜忌

吕布虽然一直深受重用,但是董卓为人暴戾无常,发起怒来非打即骂,甚至还有几次都要杀了吕布。再加上吕布正值年少,勾搭上了董卓的侍婢,吕布一直提心吊胆,怕被董卓知道后杀他。

王允也是捉住了他们二人之间关系失和,游说吕布许以高官爵位,珠宝美女,就这样策反了吕布。

3、董卓与王允的名声相比

董卓把持政权期间,无恶不作,人神共愤,相反司徒王允贤名远播,诛杀董卓乃是顺应人心,吕布在王允的离间下,毫不犹豫的弃暗投明,诛杀了董卓。

以上可见,不管是演义,还是正史,吕布反叛并诛杀董卓都是一致的,吕布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吧!

泱泱文脉承古今,不复繁华五千年!

吕布杀董卓,真的是因为中了王允的“美人计”吗?

白门楼上,吕布求刘备向曹操美言,希望曹操不杀自己,自己会为曹操建功立业。

大耳贼却对曹操说:“你忘了丁原和董卓了吗?”

一下子打动了曹操,送了吕布的性命。

虽然刘备是为了自己才向曹操这样说的,但刘备实际也说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吕布这个人是不甘当下属的。

吕布先是丁原的手下和义子,董卓一拉拢,就为了点利益杀了丁原,毫无道义。

刘备好心收留了无处可去的吕布,吕布居然反客为主抢了刘备的徐州。

吕布就是个不顾信义,只看利益的小人。这种人的人品有问题,绝不肯安安静静做个臣子为主公卖命。

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反间计,早晚和董卓也会闹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