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下令伐吴时为何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其他人都认为伐吴正确吗?
刘备提出伐吴的意见没有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并不意味着这些人会赞成,只是由于客观原因,保留自己的意见而已。
这个道理放在刘备伐吴上,有反对的,就有赞成的,同样也会有不言不语不出声的人,这部分人虽然没有公开表达他们的意见,但是并不意味他们反对或者赞成,只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因为时机或者环境不对,没有发出来而已。
况且当刘备提出伐吴计划的时候,并非只有秦宓反对,反对的人其实还是很多,也有其他的人,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反对刘备伐吴的不仅只有秦宓即使有记载的历史中,不仅只有秦宓,还有其他的人,比如赵云就反对。赵云是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宿将,为建立蜀汉可谓呕心沥血,汗马功劳还是比较多,有重量级人物赵云的反对,可见反对的人还是不少。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群臣谏者甚众,汉主皆不听。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刘备下令征伐东吴的反对声音很多,并非只有赵云和秦宓在反对,而是当时很多人都参与了反对。
这么人反对,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遭到刘备的惩罚,毕竟才建国,对于反对想法还是比较包容的,但是在平息这些不同声音后,刘备正式下了动员令,依然还是遭到了秦宓的反对,这就触了刘备的霉头。
秦宓是益州广汉人,非常有才学,早年并不愿意出仕效力刘璋,直到刘备入川后才愿意出来做事,他的反对代表着益州本土人士的想法。对于其他人的反对,刘备是按捺着性子认真的聆听或者听而不闻,但是当秦宓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却惹得刘备勃然大怒,其缘故大概是秦宓的想法代表着益州本土的想法。
对外开疆扩土,益州本土人士并不热心,他们一直采取不支持甚至反对的态度,这次刘备执意伐吴同样也不符合这些益州本土人士的利益,所以他们中的代表,秦宓就出来发声,结果遭到了刘备的打压。
刘备并没有因为秦宓的反对而杀他,只是将他囚禁起来,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主政之后才将他放出来做事。
由此可见,当刘备主张伐吴的时候,反对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并非只有秦宓,还包括刘备的忠诚属下赵云也是反对的。
不反对伐吴并不意味着默认,只是反对的方式不同虽然其他人没有像秦宓那样出言反对,但是并不意味他们这些人就赞成刘备伐吴。
沉默并不代表着默认,而是无言的反对,这个在三国时期也是适用的。
刘备主张伐吴,如果某些人出言赞成伐吴,那么就很容易受到他的青睐,并且有可能获得荣升的机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刘备伐吴的大政方针上出言反对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特别是那些带头反对的人更是需要绝佳的勇气。
赵云可以这么做,那是因为他是忠于刘备的,出于公心,并无私心杂念,这点刘备是知晓和认可,因此即使赵云出头反对,也没有受到刘备的惩罚,反而让他带兵驻守江州以作为机动力量接应。
另外一个人同样也是反对刘备伐吴,但是他的做法和赵云以及秦宓不同。在刘备执意伐吴并且形成决策之后,他委婉的对刘备说道:“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
说这话的人是黄权,他是忠于刘备的。在知道刘备执意伐吴之后,并没有死命的阻止刘备,而是提出一个折中的建议,那就是让自己率军作为先头部队去探听虚实,然后再做打算。黄权的忠心获得了刘备的认可,他的意见还是遭到拒绝,但是依然受到刘备的重用,让他率领水军防备魏国。
因此可以看出,不反对刘备伐吴的人,默不作声并不意味着他们是赞成刘备伐吴,只是有些人地位低微,说法的分量比较低,不起作用反而容易惹恼刘备,因此采取了沉默的态度。
总而言之,当刘备提出伐吴计划的时候,反对的人还是比较多,不仅赵云这些宿将反对,还有那些新归附的人如黄权等人通过委婉的方式反对,只是秦宓的反对过于招摇甚至遭到刘备的惩处而已。
默不作声并不代表着大家赞成刘备的意见,只是很多人通过另外一个方式无声的反对刘备伐吴的决策而已。
刘备下令伐吴时为何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其他人都认为伐吴正确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第一,劝阻的并不是只有一个大臣。赵云也劝阻过。刘备没听。诸葛亮可能劝阻过,也可能没有劝阻。但他的心里肯定是反对讨伐东吴的。
诸葛亮后来曾经说过,假如法正还活着,一定能够劝阻主公讨伐东吴,就算不能劝阻,也能让大军安然无恙。
从这段话可以反推,当年有很多人曾经反对刘备讨伐东吴,只不过都没有说服刘备。
第二,讨伐东吴也是正确的战略选择。俗话讲,柿子专捡软的捏。兵法讲,避实击虚。打仗当然要先打弱的再打强的。
当时的情况是,魏国国力强盛、军力强悍。蜀汉讨伐魏国,难度可想而知!刘备久经沙场,清醒的认识到,以蜀汉一州之地,完全不可能打败魏国!只有进一步发展壮大,扩大地盘和实力,才有可能打败魏国。
相对来讲,东吴实力要弱的多。整个东吴一共十万军队,但是面积太大,防线太长,就在荆州的军队不超过五万。刘备举全国之力,以压倒性的兵力攻打荆州,完全有可能夺取荆州。从而彻底扭转蜀汉与东吴之间的国力对比。也为关羽报了大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顺溜而下,吞并东吴,与曹魏划江而治,平分天下。那时候就可以大举北伐,与曹魏一决雌雄了!
比所谓“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之策!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定的就是这个策略,这才一统天下。
刘备讨伐东吴的策略没问题。问题是仗没有打好!如果他打赢了夷陵之战,夺取了荆州,那天下的大势又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第三,刘备不怕东吴翻脸刘备清醒的认识到,东吴是阴险的小人。与东吴的联盟脆弱而危险。一味的妥协退让,只会让东吴更加猖狂,而不能让联盟更加巩固。只有既拉拢又斗、争,才能在斗、争中求团结。
刘备知道,就算自己夺取了荆州,东吴也不敢和自己彻底翻脸。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强敌曹魏。东吴别无选择,必须联合刘备。
所以,讨伐东吴,夺取荆州,对刘备有百利而无一害。
最后,刘备恨透了东吴。东吴曾经两次背信弃义,偷袭荆州!而且都是在刘备集团发展的关键阶段。两次偷袭,都给刘备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
刘备恨透了孙权,一定是要报复的。
刘备下令伐吴时为何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其他人都认为伐吴正确吗?
我的答案是:刘备伐吴是正确的选择。当时的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如若不抓住机会发展壮大,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夷陵之战的时机,无疑是比较合适的一个时机。进攻有可能带来生机,防守只能坐以待毙。所以蜀汉内部,有些人赞同伐吴。
夷陵之战的时机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在战役发生前,发生了几件大事。公元119年关羽被杀,公元220年刘备的宿敌曹操死了,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事业,并让汉献帝禅让了帝位。在这一年刘备也称帝,年号“章武”。从这个年号来看,刘备集团还是渴望“武力”,渴望胜利的。
政局不稳的曹魏集团,忙着稳固政权,无暇顾及蜀汉和东吴。来自曹魏前线的压力骤减,让蜀汉终于能腾出防守曹魏的力量。这对蜀汉来说是一个发展、壮大的好机会。这个机会一旦错过,等曹丕稳固了政权,他是不可能让蜀汉轻轻松松的壮大的。
刘备看到了这点,蜀汉集团中也有人看到了这点。
对刘备来说,在他的有生之年,能在没有曹魏威胁的情况下,展开一次大的战役,这样的机会可能真的不多了。因为如果继续等下去,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战争打的是资源,以蜀汉百万左右的人口和狭小的领地,必然无法对抗曹魏,更不要说统一三国。在巨大的资源差距面前,必须想办法缩小这种差距才能生存。否则只能被对方碾压。后来蜀汉和东吴的灭国之战也证明,在这种巨大的资源差距下,战争的胜负毫无悬念。
获得更多资源的方式,战争无疑是最快捷有效的手段之一。而荆州无疑是蜀汉最好的战略目标,因为和曹魏接壤的祁山一带,即便是攻下了几个郡县,以蜀道的艰难也难以支援和补给这些郡县。最终这些郡县只能再次被曹魏夺走。相比较祁山前线附近郡县防守的艰难和土地的贫瘠,荆州更加易于防守而且资源更多。夷陵之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大臣们的意见刘备讨伐东吴,劝谏的人不多。因为大部分人认识到了蜀汉的困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战争也存在风险。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讨伐东吴如果胜利了,可以缓解蜀汉的困局,如果失败了只不过是加速灭亡而已。很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并未阻止刘备。可能他们内心深处也想拼搏一把,换取蜀汉更长的生存。假如不幸失败,至少也能证明曾经为了蜀汉的生存而奋斗过。
蜀汉大臣们是否劝谏刘备,和他们的想法以及利益有直接关系。
一、战争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胜利固然好,如果失败了呢?蜀汉势必会加速瓦解。夷陵之战的时机固然好,但面对的风险也巨大。如果曹魏腾出手来干涉,主力部队又不能回防怎么办?如果东吴被进攻后投降了曹魏,和曹魏联手对抗蜀汉怎么办?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面对的风险。在稍微保守一点的人看来,与其面对如此高的风险,不如静待更好的时机。这些人中,以秦宓为代表,提出了“天时不利”的观点阻止刘备伐吴。从这种观点看,他们并不是不同意伐吴,而是想等一个更好的机会伐吴。
二、蜀汉集团有大量的荆州集团人士,这些人在丢失了荆州后,几乎失去了根基。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渴望战争的,渴望夺回荆州的。他们是支持伐吴的。比如:蒋琬,费讳,傅彤,冯习,张南等人。根据记载,并未见到他们阻止伐吴。
三、蜀汉集团还有一部分热血人士,他们坚持应该和曹魏开战,而不是和东吴开战。这些人中以赵云等人为代表,不过他们的意见会被忽略。这在当时可能是最大义凛然的做法之一,但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后记蜀汉伐吴是一场事关蜀汉生死的战役,也是蜀汉为了生存必须要采取的行动之一。这场战役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战役本身无疑是正确的。蜀汉内部很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也支持刘备伐吴。少数人反对伐吴,不能说他们的意见不正确,只是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所处的立场不同。
我是说文史的@冷眼话文史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我,我们一起寻找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历史真相。
刘备下令伐吴时为何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其他人都认为伐吴正确吗?
这个问题很简单,你仔细看看秦宓是哪里人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秦宓是今天四川德阳人。
刘备集团文武官员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
最亲近的当然是以关羽、张飞、赵云、简雍、孙乾为主,这批人主要是刘备起家的老班底,以刘备担任徐州牧之前就已经在刘备麾下的。
这批人在当时也掌握了刘备集团最重要的武力。也因为这批人和刘备同甘共苦那么久,彼此感情很深,所以他们是最积极讨伐吴国的;
也是刘备最信任的一批人,但是这批人出身都很一般。
第二部分就是以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荆州士人集团。
这批人主要是以不愿意随刘琮一块投降曹魏的荆州士人为主,这批士人家世出身都很好,在刘备集团主要负责行政事务,是握有行政实权的,他们也是最支持刘备伐吴的一批人。毕竟这批荆州士人支持刘备,可不是为了做割据势力的,他们是真心希望刘备北伐成功,自己也跟着刘备取代中原士人,成为新的最顶尖的士人家族。
所以,他们不愿也不能放弃荆州这个北伐基地。
第三部分自然就是以秦宓、谯周、彭羕为代表益州士人。
这部分士人算是益州本土派,在他们看来不管是之前的刘焉、刘璋还是刘备,都是“外来户”,都是来盘剥益州的;对于益州本土士人来说,他们是最不愿意去打仗的,在秦宓、谯周、彭羕这些益州士人心目中,刘备最好是离开益州,去其他地方“兴复汉室”,别祸害益州;如果刘备能成事,他们不介意臣服于刘备,但是不希望为了刘备“兴复汉室”的目标出人出力出钱。
所以当刘备要出去伐吴时,秦宓才会跳出来反对;其实不仅仅是秦宓反对刘备伐吴,后来诸葛亮和姜维多次北伐时,蜀汉最大的反对派就是谯周。
而邓艾入川后,第一个跳出来主张投降的也是谯周为代表的益州士人。
其实这里我为谯周说一句公道话,谯周本人其实并没有在蜀汉投降魏国这件事情上获得什么好处,谯周自己坚决拒绝了西晋封赏的官职,谯周的几个儿子没有一个出仕西晋的。
由此可见,谯周反对诸葛亮和姜维北伐以及劝刘禅投降,并不是出于私利,而是出于地方主义的心思,不愿意益州为了“兴复汉室”出人出钱出力。
刘备下令伐吴时为何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其他人都认为伐吴正确吗?
刘备伐吴时,劝阻的人不仅只有秦宓。刘备伐吴也不是意气用事,从当时的历史形式上来看,东征伐吴势在必行。
刘备伐吴哪些人进行了劝谏《三国志.蜀书.秦宓传》中记载,刘备伐吴时,秦宓劝谏天时不利,不是伐吴的好时机,但刘备未听劝阻并且将秦宓下狱幽闭。
除了秦宓进行劝阻外,赵云也对刘备的伐吴行动提出了反对意见,虽然在《三国志》中并未言明,但裴松之引注《云别传》中却有记载。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说到刘备伐吴,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的感叹:“法正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行矣,就复行矣,必不倾危矣”,以此判断诸葛亮对刘备东征伐吴也持有反对意见,其实史料中诸葛亮对刘备的本次行动并无明确态度,更多的是对刘备伐吴失败的感慨。
东征伐吴更具操作性章武元年七月刘备起兵东征,彼时曹操已逝,曹丕篡帝,废除了汉献帝。蜀汉正值新政权建立之初期,内部局势需要重新整合稳定,刘备这时起兵伐吴,不必担心背后遭到曹魏政权的偷袭,无后顾之忧。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趁曹魏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先讨伐曹魏呢?曹操虽已去世,但曹魏的军事实力依旧强悍,曹仁、张辽、徐晃等猛将个个身经百战,战力不俗。且荆州已失,讨伐曹魏需南北同时出兵,自身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讨伐曹魏难度较大。赤壁之战后,东吴虽然争夺荆州,但周瑜、鲁肃、吕蒙等大将均相继辞世,在战力上东吴更显孱弱,东征伐吴更具有可操作性。东征伐吴是兄弟情义也是大势所趋- 关羽失荆州,为东吴所害,刘备心中怎能不气愤,东征伐吴,为弟报仇,也算出师有名。
- 荆州是东吴与西蜀的必争之地,诸葛亮“隆中对”中有言:“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白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由此可见荆州之地至关重要。荆州已被东吴所占,从荆州出兵的前提条件已经不具备,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荆州之地的主导权必须先行夺回,才能在将来时机到来之际实施“隆中之计”,东征伐吴,重夺荆州势在必行。
- 刘备刚称帝不久,自己手下的荆州子弟众多,回归故土,收复失地的愿景强烈,关于败走麦城“兵皆解散‘’在前,伐吴计划不能拖延,东征伐吴刻不容缓。
结语:东征伐吴,重夺荆州,师出有名,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上看,是必行之事。
刘备下令伐吴时为何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其他人都认为伐吴正确吗?
伐吴正确与否,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不重要的。
刘备刚刚建国,为立国威,震士气,必须一场胜战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如果没有襄樊之战,以占据汉中、益州、荆州为开始的新蜀国,将会有着美好的明天。奈何襄樊之战,丢了荆州、折了关羽,让刘备势力大打折扣。此时的刘备,需要一场新的胜利,来证实蜀国的实力,而荆州作为三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夺回蜀国在荆州的势力,势在必行。
关羽死,属于家仇国恨,必报之关羽是谁?蜀国的栋梁,刘备的结义兄弟。从黄巾之乱起,关羽、张飞便跟随刘备东征西讨,颠簸流离,一直未曾有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直到赤壁之战。三兄弟感情至臻,无懈可击。孙权、曹操都知道关羽在刘备心中的位置,因此孙权才将关羽的首级送与曹操,打算转移刘备的注意力,而曹操老谋深算,识破孙权的意图,厚葬了关羽。作为刘备,不可能不为关羽报仇,否则三兄弟的感情就成了别人眼中的笑话,甚至还会使得性格暴躁的张飞做出过激的事情。(张飞的死就很明显了)
当时劝阻刘备的不止一个大臣赵云劝阻刘备。赵云认为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果能攻灭曹魏,那么孙权自然也会屈服,而如今曹操虽然去世了,但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位置,成为了魏国的君王,而且曹丕无道,篡夺了汉室江山,此时正是顺应民心,发动战事的好时机。黄权也曾劝阻过刘备。
但诸葛亮没有劝阻刘备,一定没有。因为诸葛亮深知荆州的重要性,否则当年不会在赤壁之战为完的情况下,就偷偷取了荆州。取回荆州势在必行,借着刚刚建国,士气高涨,未必不是个机会。
满朝大臣见丞相诸葛亮不说话,自然沉默的相对较多。
其实,当时的魏国谋士刘晔对刘备伐吴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晔认为,刘备伐吴势在必行,原因有二。一是与关羽手足之情,关羽被杀,此仇必报。二是刘备要立威。“蜀虽莅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余”大概意思是蜀汉虽然是地界狭窄,国力较弱,但是刘备想要靠威武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势必要出兵。通过这样的行为向人们证明刘备的强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