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同是一代名将,关羽和张飞的儿子能征善战,赵云的儿子却碌碌无为?

有这个想法,大概是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关羽和张飞的儿子能战善战,而赵云的儿子碌碌无为。

其实从《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关羽和张飞的儿子并非算得上能战善战,而赵云的儿子也并不一定是碌碌无为,只是他们的名声在后期不够响亮,功绩不够出彩而已。

关羽的儿子

关羽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关平,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义子,其实应该是亲儿子才对。历史中并没有记载他有什么赫赫战功,但是他自始终一直跟随其父亲关羽在一起。

在樊城之战中,他随军,其后战败,和他的父亲关羽一起在临沮被杀。

至于在樊城之战中有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历史中没有详细的记载,毕竟有关羽的光环罩着,再厉害也厉害不过父亲关羽吧,因此说他能征善战也谈不上。

如果他能够凭一己之力把父亲关羽救出生天,青史留名,那么说他英勇善战还差不多。

另外一个儿子叫关兴,关兴在《三国演义》中非常出彩,被称为能征善战不为过,但是演义毕竟还是演义,和真实的历史相差太远。

在真实的历史中,关兴确实少年成名,并且深得诸葛亮的器重,担任侍中、中监军,可惜的是还没有建功立业就去世了。

从时间上来算,他死在诸葛亮前面,而且是病死的,这点和《三国演义》的情节,在某种程度上是吻合的。

由此可见,题主说关羽的儿子能征善战确实不符合历史事实,但是无论是关平还是关兴,他们都在军中历练过,只是由于上面有更厉害的人物照耀着,没有更多的机会出来锻炼,导致其才干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吧。

张飞的儿子

张飞也有两个儿子,长子张苞,在《三国演义》和关兴一起,成为诸葛亮麾下非常有名的悍将,其武功不亚于其父辈,为诸葛亮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点和真实的历史也相去甚远。

张苞也是英年早逝,还没有树立自己的英明就病死了,留下一个儿子叫张遵。张遵颇有张飞的血脉,但是也谈不上英勇善战。

在跟随诸葛瞻父子对战邓艾的时候,不敌,最后战死沙场。虽然在勇力上不敌其父亲张飞,但是很有血性,不愧张飞的孙子。

张飞还有一个儿子,叫张绍。张绍不类似其父亲张飞,他是一个文官,后来协助刘禅投降司马昭,官运亨通。

由此可见,题主说张飞的儿子能战善战也不符合历史记载,应该是受小说和电视的影响吧。

赵云的儿子

赵云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赵统,另外一个叫赵广。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很少出场,只是起到了为其父亲赵云报丧的作用。诸葛亮怜惜其父亲赵云的功劳,唯恐战场刀剑无眼,伤害了他们,就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让他们兄弟俩人为赵云守坟去了。

其实小说的记载确实委屈了他们兄弟,大概是为了突出张飞和关羽的儿子,故意把他们发配去守坟了。

赵统在赵云去世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永昌亭侯,后来官至蜀汉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在军中任职。至于赵统有没有像他的父亲赵云那样能战善战,也没有形成文字记载。

而赵广成年后在姜维军中历练。公元264年,司马昭派五路人马攻打蜀汉,作为牙门将的赵广在掩护姜维撤退的过程中英勇战死。

从这点可以看出,赵统和赵广的事迹应该是移花接木般的被嫁接到关兴和张苞的身上,以至在小说中严重缺乏他俩兄弟的事迹。

由此可见,相对关羽和张飞的儿子来说,赵云的儿子并非碌碌无为,而是在历史中默默的耕耘着,为蜀汉尽自己的一份力。如果非要这样说他是碌碌无为,那么确实不太公平吧。

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俗语传唱了很多年,但是大概率并非如此,毕竟成长的轨迹和环境不同,那么给予的机会也不同。毕竟不同的人,能力也是不同,那么怎么能够奢求他们如同他们的父辈一样那么出彩呢?

为何同是一代名将,关羽和张飞的儿子能征善战,赵云的儿子却碌碌无为?

谢谢邀请!《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的儿子关平、关兴、张苞也是虎将,而赵云的儿子赵广、赵统为何很少提及,难道他们不是虎将?这话还真是的。说明赵云的两个儿子没有好好练武。用现在的事例来对照一下,有些老师教育学生有一套,能把别人的孩子教成名,可他没有把自己的孩子教好。原因是对自己的孩子下不了狠心,他的孩子就吃不了那个苦,所以没有成名。国外的一个小女孩,名字叫娜塔莉,十岁左右,她的父母把她送到河南少林寺学武功,白白的脸蛋,娇嫩的皮肤,和小男孩在一起撕打,哪天没有伤?那样的苦痛忍受者,考试合格了,爸爸、妈妈、女儿都笑了!我想这两个事例也能说明其中的原因。

为何同是一代名将,关羽和张飞的儿子能征善战,赵云的儿子却碌碌无为?

有粉丝问我,三国时,赵云和关羽、张飞同是一代名将,关羽和张飞的儿子能征惯战,赵云的儿子却碌碌无为,这是为什么呢?

还别说,大家对关羽的儿子关平、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都很熟悉,但很少人知道赵云的儿子是谁?

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都很少提及赵云的儿子。不用说赵云的儿子没有关羽,张飞儿子的战绩,没有可值得一书的地方,否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关羽和关平)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关羽的儿子关平有乃父之风,《三国演义》说关平是义子。关羽把关平带在身边一起守荆州,其意就是培养儿子。

关平在父亲身边得到了历练,逐渐成为了一方将领,不幸的是在失荆州后,和父亲一起被东吴杀害。

关兴是关羽的次子,跟着刘备诸葛亮历练,被诸葛亮所器重,无论是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张飞的儿子张苞和关兴是拜把兄弟,属于父一辈子一辈,二人相互提携共同进步,张苞和关兴后来成了蜀国的主要将领。

从上面可以看出,关羽和张飞的儿子要么被父亲培养,要么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提携,在同时期却很少提及赵云的儿子,也没听说赵云带着两个儿子打仗。

从古代社会来看,儿子有没有出息和家庭出身有很大的关系。就拿赵云来说吧,关羽、张飞和刘备三人是拜把兄弟,刘备活着时就重用张飞和关羽,毕竟是盟兄弟,刘备死后诸葛亮提拔关羽、张飞的后代,这都是裙带关系,古代社会讲究门第出身,不是一个圈里的人玩不到一起。

赵云虽然也是五虎上将中人,刘备活着时,他和黄忠一样被排除在刘备小圈子之外,赵云只是被刘备当成了保镖,说直白点就是刘备的保安队长(牙门将军)。

也确实,赵云一生可圈可点的战绩也就是长坂坡“单骑救主”,但最后只救了小阿斗,刘备的妻子却不幸遇难。

(赵云)

估计这时候刘备就记恨上了赵云,之后一直打压赵云,前方的战事很少让他参与,把立功的机会留给了二弟和三弟。

诸葛亮一看刘备这样对待赵云,从心里也排斥赵云,赵云这个人很完美,这种人注定得不到领导的青睐,赵云都没机会出头,更别提他儿子了。

对了,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叫赵统,次子叫赵广。

《三国志》记载,赵云去世后,长子赵统承袭父爵,官至虎贲中郎将,也就是警卫队长。

次子赵广在蜀国灭亡前,随姜维出战,在战斗中被乱马踏死。

赵云的两个儿子在三国时就是打酱油的,除了他爹赵云死后,二人向诸葛亮报死讯之外,再也没有出过场。

要知道蜀后期人才凋零,如果赵云的两个儿子真有能力,诸葛亮不会不提携赵云的儿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赵云的两个儿子确实是稀松平常。

总而言之,赵云的儿子之所以没有出息,有两个儿子自身原因,也有赵云和刘备不是把兄弟的原因,赵云被雪藏,两个儿子得不到历练,没有资历没有镀金,诸葛亮也不好意思提拔赵云的两个儿子。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赵云老来得子,赵云活得岁数大,两个儿子小,赵云没让儿子出来历练。

当赵云老了以后,势力大不如以前,他的两个儿子更没有出头的机会了。

反思一下这是赵云教育后代出了问题,年轻人出名要趁早,假如赵云的儿子像张苞,关兴一样早点出来锻炼,也许会史上有名。

(赵统)

第三个原因就是赵云在行军途中病死的,赵云的儿子不像关羽,张飞的儿子有为父父报仇的决心,有仇恨才能提高能力,有仇恨就有动力,因此张苞和关兴表现的十分勇猛。

而赵云的儿子则无所事事养尊处优,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享清福。有道是“自古英雄出磨难,自古执绔少伟男”。

综上,种种原因造成了赵云的儿子不如关羽,张飞的儿子出名,这能怪谁呢?赵统和赵广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文/秉烛读春秋

为何同是一代名将,关羽和张飞的儿子能征善战,赵云的儿子却碌碌无为?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关羽、张飞都是三国叱咤风云的武将,他们的儿子也都不减其父之勇。

比如关羽,他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关平和关兴,两人都是虎将。

关平是关羽的养子,跟着关羽征战四方,立下无数战功,可惜在关羽败走麦城之时,随父亲一同被擒,一同惨遭杀害。

关兴是关羽的亲儿子,继承了其父的骁勇善战,后与张苞组成了“小关张”组合,几次北伐,都能见“小关张”身影,所向披靡,可惜天妒英才,关兴英年早逝。

再来看张飞的儿子张苞。

张苞也是虎将,前面说过,他与关兴继承父辈的光荣传统,也掰了把子,跟着诸葛亮北伐中原,可惜天妒英才,张苞纵马急追魏将郭淮之时,不幸连马带人坠入山涧,跌成了植物人,不久死掉了。

总的来看,不管是关平、关兴,还是张苞,都在演义里大放异彩,令人眼睛一亮,似乎关羽、张飞又复活了一样,由此可见,罗贯中老爷子对他们三个十分厚爱,给了他们较多笔墨。

最后来说赵云的儿子。

在《三国演义》里,赵云的儿子总共出场一次,有且仅有一次,哪次呢?

《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诸葛亮与诸将正在开会,主要商讨北伐曹魏事宜,忽然一阵大风刮过,吹断了门前的松树。

诸葛亮神神叨叨的,见松树断了,感觉不妙,赶忙掐指一算,片刻之后大叫“不好啦,子龙完蛋了!”

一分钟之后,果见赵云的两个儿子赵统、赵广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地前来报丧。

诸葛亮跺脚大哭道:“子龙啊,子龙,你死了,我断了一条胳膊呀!”

以上便是赵云儿子的首次出场,也是最后一次亮相,相比于关兴、关平、张苞的闪闪亮亮,赵云两个儿子的确弱爆了!

为何关羽、张飞儿子如此勇猛,而赵云儿子却如此“怂包”呢?

其实,这不能怪赵云没生出好儿子,更不能怪赵云教子无方,要怪只能怪罗贯中老爷子,他没给赵云儿子们出场表现的机会。

事实上,赵云的儿子一点都不怂。

比如赵云的二儿子赵广,就是个响当当的好男儿!

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攻打蜀国,赵广身为姜维的牙门将军,跟着姜维拼死力战,赵广在掩护姜维撤退途中,英勇牺牲,为蜀汉基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赵广“怂包”吗?一点不怂,反而令人敬服!

可罗贯中老先生似乎忘了赵广,以致于赵云的儿子与关羽、张飞的儿子比起来,黯然了许多。

为何同是一代名将,关羽和张飞的儿子能征善战,赵云的儿子却碌碌无为?

关张赵均为蜀国名将,且恰好均有二子为蜀国效力。我认为“关张之子能征惯战、赵云之子碌碌碌无为”是个伪命题。

关羽长子关平,的确是能征善战的武将,一直随父征战。可惜在《三国志》中出现时便与父同时遇难:“(孙权)斩羽及子平于临沮。”次子关兴少有美名,由“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二十岁即升任侍中、中监军,“数岁卒。”也就是说,关兴寸功未建即逝。

张飞长子张苞,“早夭”,更是寸功未建即撒手人寰;张苞之子张遵,蜀国灭亡前战死。次子张绍继承张飞爵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是个文官。

赵云长子赵统,袭父爵永昌亭侯,后被刘禅任命为蜀汉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次子赵广,任牙门将,随姜维至沓中。曹魏五路大军伐止蜀时,赵广随姜维在疆川口御敌,“临陈(阵)战死。”

可见,赵云的后人丝毫不逊于关张的后代。造成“关张儿子强,赵云儿子弱”的原因,无非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罢了。演义中,关兴与张苞这对结拜兄弟组合成“小关张”,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颇有乃父雄风。而赵统与赵广哥俩,在战场上不见踪影,亮相就不讨喜:携手入宫向刘禅禀告父亲死讯。

《三国演义》中赵家哥俩的报丧组合与“小关张”组合相较,自然使读者认为“关张子虎,赵云子鸡”的错误认识。

为何同是一代名将,关羽和张飞的儿子能征善战,赵云的儿子却碌碌无为?

关羽和张飞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勇敢,一句话,为仇恨而勇敢。关兴、张苞是在为父亲报仇的兵伐东吴中而历练出来的少年名将。赵云活得年龄比较大,可能两个儿子老大不小了,或许也很有武艺,只是没有多大表现。对于赵云的次子说得很少只是说随姜谁战死沓中。

关兴张苞因为仇恨而激发了勇气,因勇气而成名将。赵云一生征战,战功赫赫,又很长寿,挣来封妻荫子,两个儿子处尊养优,可能颓废了斗志,参战很少,当然碌碌无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