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的时候是一笔一笔的慢慢临好,还是快速的临好?
书法,一无定法;二无捷径;三无借鉴。
临帖的时候是一笔一笔的慢慢临好,还是快速的临好?
一笔一笔的慢临易得细节,快速的临易得整体精神。那么采取慢临和快临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慢临有足够的时间研究临摹精微细节,要求精到。如笔画的方圆、粗细、藏露、中侧、刚柔、方向、以及每个笔画在整个字中的准确位置等。每写一笔,多找几个比较点,在一个字中,每一个笔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和其它笔画都有比例关系。这样笔画位置才容易写准确。
快临往往能捕捉生动传神的地方,在抓大感觉方面和气韵方面比慢临要胜一筹。更俱精神活力,更能体验字帖中的情绪精神。抓住最重要而突出的亮点。但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慢临和快临要结合着练。
无论是慢临或者是快临,抓住了字帖的用笔结构特征,对临好帖是有相当帮助的,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目的。比如苏轼行书作品《李太白仙诗卷》,戈钩省钩。横画轻细,撇画多数尾部厚重。竖弯钩出钩较长。字的大小轻重对比悬殊。有空间层次感。结构多数较扁,左低右高,左伸右收。丰腴而华贵。雄强中含妍美。
(上图为苏轼所书《李太白仙诗卷》,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临帖的时候是一笔一笔的慢慢临好,还是快速的临好?
初学者必须慢慢地临。
初学者临帖必须慢,因为初学的人不仅是笔划掌握不成熟,对于结构更是把握困难。初学的人还不熟识笔性,即使是你熟悉了字的笔划与结构,因为笔性还没有掌握好,所以想快也快不了。
可是,慢不是书法的高端追求,慢代表着你对于笔性的掌握不够好,不够高超!所以,在笔性掌握较好时,你就应该适当地加快行笔速度了。
至于说快速临好,还是慢临好?一定是快速临好,正像前面交代的一样,快速临写证明你控笔能力强,也代表着你的书法能力强!
临帖的时候是一笔一笔的慢慢临好,还是快速的临好?
对于书法临写,慢写快写并没有统一和一成不变的模式,大多是根据个人性格以及书写习惯决定。
对绝大多数初学者来说,笔画结体不熟,客观上必须一笔一划慢慢体会着临。初学临帖速度太快,一些细节,还有笔法的呼应,牵丝萦带的微妙的地方,根本无法写出来的。书圣王羲之在《笔书论十二章》这样说的:"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这里的缓笔即是慢写。
清代王墨仙《书法指南》中说:"如遇转折处,疾则不能换笔,势必生扭硬撤而过。其画必成侧锋,必成扁形"。就说明了初学快写容易导致的纰漏之笔。
还有一种是高手在临摹或书写的时候,控笔能力很强,特别在写行草书时,能快能慢,目的是根据章法行气,把握住运笔的节奏。甚至在疾速行笔过程中,在接笔,搭笔,绞转,倒笔锋时,突然慢下来,才能做到中锋有力,表现线条力度。写出逻辑层次清晰,顿挫有力的笔画。
也就是林散之老人说的唯笔软才得写出硬字,立得住笔锋,而不是一滑而过,所以看林散之书法视频,他大多数草书,都是游刃有余,慢笔书写。这是功力深厚的表现,也是一种书写习惯。
还有当代章草第一人王遽常老先生,也是慢运笔,写出的斗大章草苍劲有力,如锥画沙,屋漏痕。
但并非说慢写就是高手,因为中学物理我们都学过,重力加速度,大多时候只有运笔快速,(常形容说的疾笔),才能展露出笔力刚劲遒劲的内在动力,比如当代写汉隶的张继,写《张迁碑》速度特别快,而且能做到笔笔中锋有力,线条苍劲老辣,这是功夫深厚的表现。
而这些都需要在多年的临写中,如同太极拳般,积累出来的功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所以开始临帖,还是要慢临为主,整体推进。待到有一定积累。形成了肌肉记忆,和对笔画结体的熟练掌握,快也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结果。
临帖的时候是一笔一笔的慢慢临好,还是快速的临好?
在书法的学习中,虽然古人有“观夏云,舞剑器”或者“见担夫争道”等方法来领悟学习书法的方法,但是书法从表面上来看,它是一门技艺,因此临帖依然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
临帖的方法有多种,有摹,有临,有对临,有背临,还有意临,有节临还有通临等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更加快速更加有效地掌握字帖的精华,从而化为自己的面目。
在临帖的时候,我们往往还会涉及到一个临帖速度快与慢的问题,那么是慢慢地一笔一画地临写还是快速地临写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临帖是为了什么?临帖就是为了与所临字帖上的字从形似达到神似,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字帖,把优秀字帖上的字学过来取代自己原先不好的字迹,这是临帖最直接,最纯粹的理由和动机。
我们在自己学习书法或者教别人学习书法往往会看到这种情况,我们自己或者别人在刚开始临帖的时候由于不懂得方法,所以往往是拿起字帖就开始临,速度很快,不一会儿就临写了一大篇,甚至把整个字帖都抄了一遍,结果一对比,和字帖上的字相去甚远,完全是在自由发挥,这种临帖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我们前面说临帖的目的就是为了像,所以这种不像就脱离了临帖真正的目的了。
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往往是第一个临写得不错,到了后面就越来越差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第一个离字帖比较近,临写时观察了字帖,或者说是看一笔写一笔,速度相对较慢,所以临写得不错,也很准确,而后来加快了速度,而且没有看帖完全是看着自己前面临写的字或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写,自然就是失去了临帖的意义了。
所以,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临帖需要看一笔写一笔,需要慢,但是临帖也不能说不能快速,这就要看你所处的阶段了。
初学者或者说刚刚接触临帖的人,那确实需要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地看帖,临帖,一定要精临,方法就是斤斤计较,要做到一笔三抬头,捕捉字帖上的每一个细节之处。
我们临帖都是从一点一画开始的,因此,临帖也不是埋头苦干,也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例如我们先临常用的,笔画数量少的字,例如“之乎者也”之类的常用且笔画又少的字就是需要我们重点临习的对象。
我们在刚开始临写的时候,一定要慢速,要把这些字临好,让这些字率先达到自己以前所没有达到的高度,领略一下这种高度的风光,为自己增添信心,明确方向。
那初学为什么要慢速呢?那自然是因为需要顾及的问题很多,首先我们要观察点画的具体形态,注重它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形态,例如我们写了一个点,虽然知道下一笔还是一个点,我们也不能马上书写,而是应该观察清楚之后落笔,并且要反复观察和确定之后才下笔,这就是精准临帖,虽然很慢但是效率是最好的,这是以退为进,效果也是最好的。
在传统的书法学习中,前辈们教导我们临帖要“一笔三抬头”说的就是要放慢速度,能精准临写一个字比草草临写十个字都要有效得多!因为我们要深入观察一个字笔画的位置,粗细,长短和角度以及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这一个过程下来,花费的时间自然不少,速度也慢,但这是必要的。
那么,是不是说临帖就只能慢呢?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很多人临帖很快,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我们说了,临帖的速度有快速是和你所处的临帖阶段有关系,上面我们说的是初学阶段的临帖状态就是要放慢速度,提高效率和准确度。
而有了一定的临帖基础,临帖的方式方法就要相应地变一变了,例如我们初学时是一笔一画临写,而我们过了初学阶段之后,便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临习,这是临帖速度加快的表现,同时也是方法的转换。
一个字一个字地临习速度固然加快了,但是难度了也增大了,因为我们要在观察了整个字的全貌以后才下笔临写,这对我们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这样的临帖方法虽然较快一些,但是也需要谨慎,也需要在临写之后与选帖对比,如果效果不佳,则需要再一次地临习,直到与字帖上的字达到形神兼备为止。
至于题主在描述中所说的,初学阶段临帖一笔一画地临写,看一眼帖,写一笔字,眼睛在帖与纸之间来回移动,眼睛很累,其实不仅仅是眼睛很累,恐怕脖子也会跟着受累,但是舍此确实又没有更好的办法,临帖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是临帖以后所带来的收获却是不临帖的人体会不到的。
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临帖方法很累就放弃了临帖,临帖需要坚持,每一个学有所成的书法家都是这样坚持过来的,因此我们既然有志于在书法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不能因此而放弃,而是需要加倍地努力,至于题主所说的由这个问题所引发的要不要先慢而后再慢的问题,我认为不能以眼睛在字帖与纸面来回移动很累为标准,还是要看你所处的临帖阶段,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初学临帖阶段自然是要慢的。
临帖有快有慢,只是分不同的阶段,上面我们说了比起一笔一画地临写,一个字一个字地临写速度当然更快了,笔一个字一个字临写速度还快的就是节临和通临了。
节临的意思就是临写一段字帖上的内容,例如我们临写《灵飞经》四十三行就可能临写其中的一行,直接临写,这就是节临,这也是需要有一定的临帖基础的,对字帖以及临帖有了深入的认识,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来临帖了,速度自然也比一个字一个字地临写要快得多了!
还有一个方法是通临,前辈书家们往往用临了多少通来形容临了多少遍,这就是通临,通临就是整个地临写一遍,例如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我们把十三行都临写一遍就是通临了,可想而知,通临应该是速度最快的一种临帖方法了。而这种方法是在对字帖有了完整深入地把握,经过由慢而快的过程之后才能做到的。
所以,综合以上说法,临帖的方法有多种,临帖也有快慢的分别,怎样确定临帖哪一个阶段该快哪一个阶段该慢呢?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要看你所处的阶段,如果你是初学阶段那就非要是“一笔三抬头”不可,如果你有了一定的临帖基础,那么可以采取一个字一个字地临习,进而再达到节临和通临,速度自然加快,效率也会提高,才算是把握了临帖的真正含义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对此你怎么看呢?感谢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临帖的时候是一笔一笔的慢慢临好,还是快速的临好?
你好!这个问题问的好,是临帖的方法,关系到临帖学书法的效果。我来回答,希望能得到你的满意。
临帖的目的是学用笔。基本(狭义)的用笔是起笔、行笔、收笔。延伸开来(广义的)就是,中锋、侧锋,衂锋、蹲锋;屈曲伸缩、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肥瘦长短……。从形到势,一一临来。
临帖之前要多读帖,读帖如读书,多读义自明。读的方法有“把玩”、有“谛观”,悬之座右,展于案牍,朝晚观赏,过目经思,烂熟于心。
心中有字,借笔临写,一气呵成,心到手到,笔虽断而意连,以貌取神,貌合神似;心中没字,笔画生疏,写一笔看一笔,笔断意也断,以貌取神,貌似神离。
快慢在“生熟”,生到慢,熟知快。行笔有快慢,节奏在原帖。多写多练,情趣自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