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人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好像是悟出什么玄机,大家怎么看?

古人的书法作品,真正的大都是书信,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是文章的草稿,后来颜真卿三稿,苏东坡寒食帖也是诗稿,真正把书法作为装饰品挂到书堂的时间应该离我们现在不远。古人,一个地方(相当现在的区县)有几个识字的秀才啊可以说最少在1‰少吧?他们写字用的就是毛笔。如此这般,一个朝代有几人成为了今天认可的书法家啊?说明古人并不把写字当回事最多就是取仕之手段而已。他们写的毛笔字也许也不合笔法吧!仅仅就是个写字。没想到今天的我们,只要一拿毛笔写字,直接就来了“我写书法,我学书法,我什么什么的”,其实写字与书法是两回事,有区别的必要,可是现在大大小小的人,都不分,我说这话就讨人嫌了,不过个人愚见,还是分的好。写字其实就是“写规范字”,就是遵纪守法——汉字书写之顺序规则,现在国家给每个字如何书写规定了书写顺序规则。也即唐宋应该国家没有这个规定的。

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必须打破书写规定,按照书法的法度——美,奇正之要求来进行。书法,现在意义上的书法应该与古人区别开来,为什么?现代意义上的书法是汉字本身的意义已经被放弃 ,书法的追求就是解放自我的一种方法 如颠张醉素之流,那才是书法,书法首先是迖情表意,释放书法家灵魂深处不可知的情义,最后才是汉字要传递的信息。

古人意义上的书法,其实还是汉字本身传递信息为第一,真正书法意义上追求只是近现代才出现的。

区分这些概念的意义是学生必须认真写字,这与他们是学生有关,比如繁体字,学书法的学生如果在考试中用繁体字答题,改卷老师应该给这个学生以“答案是错误”,为什么?繁体字国家已经规定在大陆不用,应该遵守这个规定。(这里提下有书法家说恢复繁体字,这是无知,不明白的,好好研究一下汉字发展史)。

书法就是打破书写规定,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开拓个人发掘个人独特的个性,使人更具创造力。古人书法是没有这些思想追求的。这就是个人愚见。

古人毕竟是古人,不要一提古人,把现在就抹杀。古人有我们应该继承的东西,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都是金科玉律。

书法,必须有追求,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空间。

我以为书法就是书法家用汉字把自己灵魂深处不可知的认识的充分表达。

总有些人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好像是悟出什么玄机,大家怎么看?

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有什么不好?

至于有没有玄机倒是要有一番考证!古人的碑帖就不可以指划吗?谁规定不可以指划?敢于指划就比不敢指划的强得多,至少他有勇气指划!

是的!书法功力不成最好别去指划古人的碑帖,免得被人耻笑,可是,你怎么知道指划古人碑帖的人不如古人强呢?即便是不如王羲之,不如颜真卿,那么康有为之流算不算古人呢?

我就是敢于指划古人,我指划过苏东坡,我指划过傅山,也驳斥过康有为,我还谈过也样超过王羲之,是的!我承认那是不可能的事,可是我敢想,我也敢做,至于成不成功?那是天赋,努力,或许也有天意的差距!

我怎么看?我的意见是书法人要敢于质疑古人,只有敢于质疑古人,你才可能超越古人!不敢质疑者,即便是康有为之流的虚妄之徒都是横亘在你面前,不可逾越的高山!你还好意思讥讽别人,可笑的是你自己而已,你无能,你想让所有的人都无能,小人之心罢了!

总有些人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好像是悟出什么玄机,大家怎么看?

谢谢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欣赏古人的字,可以继续喜欢,继续临、继续苦临、继续死临摹,这个没有人反对,纯属个人行为。至于他人指点古人""江山"",""激扬""今朝文艺,都是个人行为,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没有权利对谁说三道四。

但是,必须要清白这样一个事实:今天无论哪一行、哪一业都是高度发展、前进了。

思想开明的人、智慧高的人、知识丰富的人,一般很容易辨别他人智慧语言和新生事物。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武装是蠢者自己的。人变得聪明了,得益是自己,并害不了他人。

学古不泥古,这也是古人之言语。到底怎样进行艺术学习、艺术理论、艺术实践,都是随各人之进行从事。聪明、智慧者,吸收他人先进经验和实践产生出来之理论,这样是缩短摸索路程,何乐不为乎?!

眼光、处理事情,当然要以发展的方式去行事。后来发现、发展的东西肯定会比过去时先进,这不要去质疑的。今不如昔,肯定是错误时。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尊守这个规律的,没有被认可的事物,并不代表永远不会认识;没有发现的东西,并不代表永远不知道。这就是事物认识、发现、发展过程,这才是:科学的宇宙观!任何事物都是由:发现~认识~应用~成熟~发展,这样重复、交替不断前进的,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形式发展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适用者生存,不适应了淘汰。

总有些人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好像是悟出什么玄机,大家怎么看?

我觉得题主问题的对象应该还包括“碑刻”而不仅仅是碑帖。在古人碑刻面前指指画画的人应该更多。

很多年以前,我上高中的时候才知道,只有中国才有连绵不断的数千年文化历史,不论是夏商周秦汉,还是唐宋元明清,我们都有清晰地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汉字生生不息的演变,表现形式更是分门别类,浩如烟海,甲骨文、钟鼎文、竹简、帛书、碑刻、摩崖石刻、绢、纸等等。

其中书法艺术更是与文字发展如影随形,比翼双飞,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出汉字的同时,在一片混沌之中,就开始感知、总结、研习汉字之美,经过无数书法家前赴后继,终于建立起完善的中国书法体系,并以国粹之尊在世界艺术之林熠熠生辉。

在众多的文字书法艺术传承形式之中,碑刻艺术的发展传承是我国书法艺术传播的主要形式。通过碑刻,古人把当时的相关资料、知识、情怀、愿景等等保留了下来,我们今人看到碑刻,如同见到故人,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感知到、听到古人在如涕如诉、如歌如舞、如欢笑如悲愤......

人们在观赏碑刻的同时,回不自觉地指指画画,揣摩古人的心路历程,研习古人对文字笔画及章法布局的处理规律,因为虽然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对于美,对于进步的追求是一样的。

另外,基于学习书法的需要,千百年来,人们从碑刻上拓制的碑帖,更为普及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学习书法的人可以临摹、可以观帖、可以指指画画来读帖,虽不及碑刻来得真实、震撼,倒也方便快捷,无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最最主要的学习形式。许许多多的人正是从碑帖之中悟出来书法真谛,从而登堂入室,窥其堂奥。

总有些人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好像是悟出什么玄机,大家怎么看?

所谓的碑帖玄机,是没有的,神秘化了的东西,往往都是虚幻,子乌虚有。应该相信自己的学帖习碑的第一直觉与感悟,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由此大凡园囿其中不能自拔的虚化境,没有真正理解书法的本质,书贵在高境界的法外之法。

一般都是通过临摹,而自己或多或少有一种看不到的书法艺术之美。珠玑笔画,源自自己的躬身习练与创作中,这才是具有生命力,而一味听取别人的玄外之聒噪,更是方寸必乱。

程序,乃是掌握基本功后的自我修养与淬炼。没有可行的捷径,若是相信书之玄机那一套,只有走进束手束脚,邯郸学步。

本人学书体验,是为相信自己的感悟。对于鉴赏文章的形容说辞,理解为延伸的书法欣赏偕趣味烂漫。

不可言传的东西才是真谛。说多了都是肤浅的东东。

艺术境,皆存在差异,不同的学书人,就有差异性。

依旧行习书刻苦,加上感悟。

必然在习书的持之以恒中循序渐进书之妙境。

一切玄虚,实为怪诞。

总有些人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好像是悟出什么玄机,大家怎么看?

对古人的书法碑帖指点批评,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传世的古代书法碑帖有很多赝品。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否则指手画脚,黑白颠倒,贻笑大方。

即如书圣王羲之的碑帖,就没有真迹传世了,留下的只有临摹刻石复制品。

这些传世王羲之书法复制品中,大约有三类书迹:

一、较可靠的唐代摹本,如神龙本《兰亭序》、《远宦帖》、《丧乱帖》。

二、较可靠的唐代刻碑和宋代刻帖,如《集王圣教序》、《集王兴福寺半截碑》和宋拓《大观帖》卷六。

三、不可靠的多次翻拓碑帖和仿作伪造赝品。

如果对鱼龙混杂的传世王羲之书迹不仔细鉴别,认真区分,看到字帖上的王羲之书法就拿来欣赏学习,不免误入歧途,羊肉未吃到,惹了一身骚。

有些人肯定会说又不是书法鉴定家,怎么能分得清真伪优劣?况且已经有专家定了,又由出版社印刷出来了,谁看得明白?

有一个名叫认真的人看得出来,不信吗?只要认真了,你也能分清真假好坏,请仔细看看附图中的字,你认为是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笔法会写成这个鬼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