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这部书,对后世影响是什么?

也是华夏文明的传承,经典,必须继承。独尊不如百花齐放。

《列子》这部书,对后世影响是什么?

人生要什么不朽?只要现实的快乐就行了!列子的价值观令人目瞪口呆!

列子据说是上古时代的一个得道之人,庄子说他可以在天上飞十五天,那叫一个神奇。在庄子的书中,列子大概一个道家哲学家。

但我们现在看来,列子大概就是个传说中的人物罢了。但是在魏晋时代出现的一本书《列子》,以其惊世骇俗的人生价值观,完全颠覆了我们对道家哲学的认识。《列子》书中宣扬的人生不需要不朽,只需要纵情享乐,人生不需要价值,好好活着才是价值,人生不需要意义,开心过好每一天才是价值。

也就是说,《列子》宣扬一种纵欲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人生短暂啊,不如及时行乐;人生痛苦啊,不如放纵身体,人生摆脱不了死亡啊,所以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白开水。

《列子》书中的这种价值观,出现在魏晋时期,可谓是非常合适的。魏晋时代的人们,从身体和精神上都是痛苦的,都是空虚的。在《列子》这本书的影响下,他们怀疑人生的意义,他们追逐生活的享乐。他们酗酒,他们裸体,他们太阳底下捉虱子,他们小树林里吹口哨,他们在葬礼上学驴叫,这一切,都是在践行《列子》书中所说的,人生贵得适意耳!

好玩的国学,专门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列子》这本书,对中国人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对魏晋时代名士们的影响。

总的说来,中国哲学强调,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可以牺牲现实的、身体的快乐,从而获得灵魂上的满足和未来的幸福。

但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非常另类的学派,叫杨朱学派,却与儒家佛家完全不同。杨朱学派属于道家的一支,它提倡“贵生”,顾名思义就是重视生命。杨朱学派不仅重视生命的长度即人的寿命,还特别重视生命的质量,提倡每一天都要快乐。杨朱学派认为,人的生命不长,最多百年,要是每天都幽幽凄凄,那简直就是浪费生命。那些妄想用明天的富贵换取今天快乐的人,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用古诗十九首的话说就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用今天的话说,把握住当下的幸福,快乐生活每一天。

杨朱的这些理论出现在魏晋时代的一本书里,这本书叫《列子》,基本上是杨朱的哲学理念,也是中国人及时行乐哲学的集大成。魏晋时代基本上是一个癫狂的全民狂欢的时代,这本书出现绝非偶然,它迎合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不管明天如何,就要今天快乐,该吃吃该喝喝,不管别人怎么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中杨朱的理论,也有可能是魏晋时代的人写的。

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善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就是自律与道德,为了道德就要遏制甚至消除人性中的欲望冲动,但《列子》认为这完全错了,人的自然本性在于追求享乐,并把人的感官快乐看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遏制欲望就会不快乐。而人生应该抓住当下的每一个幸福时刻及时行乐,其它一切都是过眼烟云。

《列子杨朱》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子产是郑国的宰相,是很有名的儒家人物。但他有一个好酒的兄长,还有一个好色的弟弟。好酒的哥哥叫公孙朝,革命小酒天天醉;好色的弟弟叫公孙穆,除了美女之外六亲不认,常常春宵苦短夜夜狂欢。子产为此深感忧虑,劝说兄弟俩要戒除欲望,否则“性命危矣”。

但公孙朝公孙穆兄弟不以为然,反过来讽刺子产,说他不懂得“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道理,他们说:“凡生之难遇,而死之易及;以难遇之生,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而欲尊礼义以夸人,矫情性以招名,吾以此为弗若死矣。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情于色,不遑忧名声之丑,性命之危也。” 意思是说,“生存难得碰上,死亡却容易到来。以难得的生存去等待容易到来的死亡,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呢?你想尊重礼义以便向人夸耀,抑制本性以招来名誉,我以为这还不如死了好。为了要享尽一生的欢娱,受尽人生的乐趣,只怕肚子破了不能放肆地去喝酒,精力疲惫了不能放肆地去淫乐,没有时间去担忧名声的丑恶和性命的危险。”

子产兄弟二人认为,既然好不容易来到世上一遭,那就要抓住机会及时行乐,不必要担心明天的太阳是否会升起,只要我今天开心就足够了。

《列子杨朱》还给人们算了一笔账,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

“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昼觉之所遣,又几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量十数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虑者,亦亡一时之中尔。则人之生也奚为哉?”

“一百岁,是寿命的极限。能活到一百岁的,一千人中难有一人。即使有一人,他在孩童与衰老糊涂的时间,几乎占去了一半时间。再去掉夜间睡眠的时间,去掉白天休息的时间,又几乎占去了一半。加上疾病痛苦、失意优愁,又几乎占去了一半。估计剩下的十多年中,舒适自得,没有丝毫顾虑的时间,也没有其中的一半。那么人生在世又为了什么呢?”

在《列子杨朱》看来,生命短暂,人生的价值就是抓住时间的尾巴及时行乐,所以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声色”,就是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声色”,这就是列子的人生价值观。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欲望不可放纵,因为纵欲伤身寿命就不能长久,但列子认为那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人要是总为明天的快乐而废掉今天的快乐,一天天下去永远没有快乐的时候,如此低的生活质量,活的越久就越痛苦,因此快乐的方法是把握住今天的快乐,活一天乐一天,天天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列子杨朱》还点明了人们总是活着很累活得不美的四大原因:“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可杀可活,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此之谓顺民也。”

“百姓们得不到休息,是为了四件事的缘故:一是为了长寿,二是为了名声,三是为了地位,四是为了财货。有了这四件事,便害怕鬼神,害怕别人,害怕威势,害怕刑罚,这叫做逃避自然的人。这种人可以被杀死,可以活下去,控制生命的力量在自身之外。不违背天命,为什么要羡慕长寿?不重视尊贵,为什么要羡慕名声?不求取权势,为什么要羡慕地位?不贪求富裕,为什么要羡慕财货?这叫做顺应自然的人。”

原来只要是能满足身体快乐的才是真正的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住大别墅穿漂亮衣服,美食美酒在手,美女在怀,此乐何极!

总之,《列子杨朱》认为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不求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只求当下的快乐。什么仁义礼智功名富贵,一切都是过眼烟云,一切都是身体上的枷锁。把握当下的幸福,尽情寻欢作乐,人生才不枉来世一遭。

《列子》这部书,对后世影响是什么?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唐天宝元年,唐玄宗下旨设“玄学博士”,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加封为“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列子》这部书,对后世影响是什么?

在《汉书古今人表》中,老子排位在“中上”,列子在“中中”,庄子在“中下”。《列子》一书以寓言故事为主。有人把《列子》与《庄子》做比较,发现两部书中有不少故事重复雷同,不知道谁抄谁。

从文学上比较,在文词上《列子》不如《庄子》奇肆飘忽,在名理上,《列子》不如《庄子》精微深密。但在叙事上,《列子》简劲宏妙,有纶有序,比《庄子》高。

《列子》主要是讲,万物皆有机,万物皆有命,而人皆纵情肆欲。所以列子希望万物能自取其中。

晋代张湛曾给《列子》做注,于是有人说,《列子》是张湛的伪作,自己写,自己注。其实不然,张湛注文的水平远不如《列子》的正文。《列子》的文学水平要高于魏晋时期的嵇康,陆机等人。《列子》和《庄子》一样,是中国寓言的鼻祖。但却长期被忽视。

《列子》这部书,对后世影响是什么?

《列子》这部书,一般人接触得很少,而且原本已经失传。现在的《列子》是后人整理的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它对后世的影响,就是通过生动、有趣、形象的寓言故事,传递道家思想,教化世人,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哲学思辨色彩。1、列子跟庄子有几分相似,应该是个很好玩的人

列子这个人,名寇,又名御寇、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郑国人,是一位重要的道家人物。列子崇尚“清虚”,据说他能乘风而行,轻虚缥缈。列子这个人跟同为道家代表的庄子很相似,应该很有趣,如果列子的著作能够流传下来,估计会与庄子齐名。

2、列子善于讲故事,江湖只留下“哥的传说”

道教创立后,《列子》也成为重要的道教典籍之一,又被称为“清虚经”。遗憾的是,《汉书·艺文志》中“道家”部分原本录有《列子》八卷,今已散佚。现在的《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据考证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

3、举个栗子:列子讲《华子健忘》的寓言

列子说,宋国有个叫华子的人得了健忘症,刚出门就忘了回家的路。他指着一处房子问一位美女:“这是哪里呀?”那美女说:“这是你的家,你怎么不记得了?”他又问:“小姐姐,你长得那么漂亮,叫什么名字呀?”那女人生气地说:“我是你老婆,你连我也忘了吗”?

看到华子这样子,他堂客四处求医,并许愿说:有谁能医好我丈夫的病,我愿意将一半的财产分给他。一天,来了一位高人,他说让我同他单独住七天,我一定能治好他。也不知这位高人用了什么方法,七天后,他真把华子的病治好了。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华子病好之后,却变得像一个古惑仔,爱发脾气,经常把妻子赶出家门,对儿子任意打骂,又拿着菜刀到处追杀,把一个好端端的家,折腾得不像样子。

人们感到奇怪,于是问他:“你病好了之后为什么变成这样子呢?”华子说:“以前我患有健忘症的时候,心中坦坦荡荡,连天地有无都不放在心上,哪来什么烦心事?现在恢复了记忆,生死得失、喜怒哀乐全都随之而来,天天处于烦恼之中,自然就变得喜怒无常了。”

列子,正是以一个道家思想者的眼光来观察,然后将这种对社会、对人生、对宇宙的认识与感悟,通过简单、有趣的寓言故事说出来,娓娓叙说当中,蕴含深刻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列子》这部书,对后世影响是什么?


《列子》是华夏文明中一坐不休的丰碑。《列子》共有《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和《说符》八篇。个人比较偏爱《天瑞》、《周穆王》、《汤问》和《杨朱》四篇。本文重点解析此四篇。   

一、《天瑞》。天瑞意为“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与《说符》相对应。其主旨是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一方面,《天瑞》篇是全书之纲;另一方面,诠释了老子之道。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列子·天瑞》中,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不生不化,生物化物者,此之谓道。   

“有形者生于无形。有形者,混沌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沌。”此之谓道生一。

“混沌分: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此之谓一生二。   

“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三生万物。

老子的世界观就此产生——“万物莫不尊道循德,莫命之而常自然。”此篇亦有进一步的解析:  

“生物者不能不生,化物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有生者复于不生,有形者复于无形。生者,理之必终也者。终者不得不生,亦如生者不得不生。”最终,“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在《天瑞》篇中,有一则杞人忧天的故事,是对道家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高度概括: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也。有人闻之,劝其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快。何忧其坏?”杞人大喜无忧也。   

长庐子闻之,笑而曰:“天地,空中之一细物,不得不坏。遇其坏时,岂不为忧哉?”   

故事至此,讲的是道家的世界观。天地同万物一样,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终。不得不坏。故事还在继续……   

列子闻之,笑而曰:“彼一也,此一也。生不知死,死不知生,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故事最后的列子之言,讲的是道家的人生观。天地之崩坠,人之生死,如同四季更替一样,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死之于生,一往一返。”,“欲恒其生,止其终。惑于数也。”   正因道家有此深刻、豁达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庄子才会死妻后,鼓盆而歌。      

二、《周穆王》解析。

《周穆王》从表面上看,颇似电影《盗梦空间》,全篇几乎都处于梦境之中。篇中有几则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主人与仆役:

周代有尹姓人家,家中仆役众多,整日忙碌,不得休息。有一老仆,役使弥勤,筋疲力尽。但老仆每晚入睡,在梦中却为一国之君。整日游园宴饮,其乐无比。仆人曰:人生百年,昼夜各分,吾昼为仆,苦矣;夜为君,乐矣。   

尹氏经营家业,为众仆之主。但夜夜梦见自己为奴仆,每日遭受驱使责骂,杖责鞭打。整夜呻吟至天明。   

郑人争鹿:

郑国有樵夫,杀鹿而藏之。翌日,遗忘藏鹿之处,以为梦也。樵夫途中念叨“猎鹿之梦”时。被农夫闻之,便依其言,果得其鹿。农夫将其经历以告其妻:樵夫之梦为实也。妻子则说:非樵夫之梦为实,是相公做真实之梦。   

樵夫至家中,夜梦藏鹿之处和农夫得鹿之事,便向农夫讨鹿。两人讼之士师。士师曰: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无人得鹿也。今据此鹿,二人共分之。   

郑国国君听闻此事后,谓相国曰:士师梦中为二人分鹿乎?相国曰:梦与实,臣不能辨。能辨者,唯黄帝、仲尼耳。今黄帝、仲尼亡,孰能辨之?   

古莽之国:   

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曰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无分;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无辨。其民不食不衣,多眠而少醒。五旬为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以实之所为者梦。   

汉人刘向在《列子新书目录》中称,《周穆王》“迂诞诙诡,非君子之言也。”看来刘向真的把《周穆王》当成了《盗梦空间》。

而叶蓓卿老师则完全读透了此篇道家经典。叶先生在该篇题解中称:此篇作者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丽奇异的画面,为我们展示神妙莫测的幻化境界,却又让它倏起倏落,以证明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虚妄,唯有造物的大道不生不死,无极无穷。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往往“惑于是非,昏于利害”,被短暂的过眼烟云若吸引,从而忽略了惯常恒久的实际拥有。此篇立意之标新,寓言之荒诞,文辞之妙曼,可见著书者用心良苦。其目睹大道日丧,终生昏于乱世而终不觉醒,故寄言语梦呓。内中痛楚,本非凡夫“君子”可解。   

叶蓓卿先生见解之精辟,无人能出其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