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楷书为什么是书法的基础?是哪些原因支持了这个道理?

从书法发展史角度看,先是甲骨文、金文、小篆,此后秦隶,汉简帛书之章草、八分,至汉末隶书大成,再次就是行草书,最后是楷书——自三国至唐大成。如何临学,以那个书体为基础,如果是大人,可以从自己喜欢的开始。

谁能说说楷书为什么是书法的基础?是哪些原因支持了这个道理?

如果把书法比作人,楷书骨架(包括肌肉、筋、血),比作房子,楷书是结构。楷书不过关,立如醉,坐如泥,行、跑如水。举例以楷书功底写的书法:

谁能说说楷书为什么是书法的基础?是哪些原因支持了这个道理?

古人刻碑,为什么大多用楷书,因为端庄严肃,凝重沉稳,楷书还有端楷、恭楷、真楷等美称。

学习楷书能使字体端庄而稳重,能植根基,能立规矩。能练好沉着的笔力,由于写的速度慢,易于控笔把点画写的笔笔到位。

学楷书要学用笔,研究笔画写法,结构主要是研究合理的平面空间构成关系,二者不要偏废。

冯班《钝吟书要》中说:"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

学楷书一般顺序是先练笔画,再练结构。选不失真的墨迹本研究笔画为上。研究楷书结构之法,可以看看清代书家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

黄自元(1837一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清同治六年(1867年)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黄自元六岁开始学书,以帖为主,遍临晋唐名家法帖。为求笔力,一直坚持悬腕作书,每天都要写几个小时。小时候己名满乡里,他精美的书法,为后来荣登皇榜立了功。

有一次,他经人推荐,为光绪帝生母书写《神道碑》,其字工稳秀雅,得到光绪帝赞赏,当即赐以"字圣″称号。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系统而科学的分析研究了楷书的结构方法,可作入门法帖。他临的欧阳询楷书《九成宫》也有参考价值。

(上图为黄自元所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谁能说说楷书为什么是书法的基础?是哪些原因支持了这个道理?

书法的基础,是大自然法则,大自然规律,楷书也是以此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史,经过实践实践再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再理论,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书法的法。书法的法是什么呢?一是书法的笔法,二是汉字的结体规律。总之,五点64诀书法规律,揭示了人们书写汉字的规律。笔者已编写《五点64诀书法规律版权教学法》,用于书法教学中去了,时效性极好,很受人们喜爱和欢迎!

谁能说说楷书为什么是书法的基础?是哪些原因支持了这个道理?

楷书并不是书法的基础。无论是回溯书法历史发展脉络,还是基于书法的艺术现实,都无法证明楷书就是书法的基础,更不是百体之宗、万法之王。

但楷书是基础的观念,在很多书法朋友的意识认知中确实根深蒂固。事所毕至,理有固然,楷书究竟是不是书法的基础是学术问题,实质并非有何等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楷书,如何厘清楷书与其他书体之间的关系,以更好的研究书法、赓续书法,科学推动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

抱庸有三点愚见,仅供参考。

第一,把楷书作为练习书法的起点是科学的。结构明朗清晰,易于识读解析,再加上唐楷法度的严谨丰润,便于教授学习,打磨基本功。因此,由楷入门的确是有着明显优势的。

第二,把楷书作为诸书体研学的基础参照是靠谱的。由篆而隶再到楷,由楷到行再到草,楷书在历史发展格局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各书体纷纭多样,而笔法结构始终是书法的根和魂,在解构分析每一种书法时,自然而然会聚焦落点于楷。事实证名,有扎实的楷书功底为基础,研学其他书体时上手会也会更快一些。

第三,把楷书水平作为衡量书法家书法造诣的标准是荒诞的。书法人进行艺术创作,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真书基础,楷书至少要过得去。但凡论书只认其楷的观点肯定的错误的,书业有专功,行行出状元,楷书水平的高度,并不等同于行书草书水平的高度。欧阳诣楷书精湛,难道就一定会比张旭的草书水平更高明吗?谬之大矣。

抱庸闲谈。

谁能说说楷书为什么是书法的基础?是哪些原因支持了这个道理?

我不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但可以认为是行、草书的基础,因为行书是楷书的速写,草书可以说是行书的速写,从字的笔顺,间架结构,楷书最能体现出来,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而隶书是人人篆书演变过来的,个人认为练篆书隶书不必以楷书为基础。而练行草者应从楷书练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