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性的根源是善的,前女友亲身经历过一起噩梦般的事情:她曾经被一个中年男子拖到玉米地,对方想要强暴她,本能的求生欲使她一边挣扎一边哀求……

许多年的事了,那时候我还没跟她分手,那段时间同居在一起,如胶似漆,感觉天下除了她,再也没有一个女孩子值得我深爱了。

她有写日记的习惯,一般情况下我从来不看她的隐私,因为我觉得她给我的已经足够了,直到有一天,我收拾桌子的时候看到她的日记本没合上,我随意的瞄了一眼,上面的文字让我极度震惊,很漂亮的字体,工整地记述着一段话,大概就是她又一次梦到了那次事件,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高二的时候被强暴……

我当时脑子一片混乱,要知道我跟她同居那么久,从来没勉强她一定要跟我做什么,因为在我心里她是冰清玉洁的,最后一步一定要等到结婚的时候才去做,谁知,她的日记出卖了她,原来很多年前她就不再“纯洁”了。

我把她叫醒,阴沉着脸把日记本丢给她,她瞬间明白,只是冷冷的问我,你相信吗?我点点头,谁的日记里还会撒谎呢?

她说,她确实遭遇过强暴事件,不过对方收手了,看我半信半疑,她给我讲当初的细节:

当年她上高二,走读生,每天晚自习后自己骑车回家,家离学校并不远,几里路程,中间有一大片玉米地,一年多每天如此,从来没发生过什么可怕的事情。

直到那天,她像往常一样,骑车路过玉米地,听到有人喊等一下,她下意识地停下车,忽然被人捂住口鼻,很粗暴地拖进了玉米地深处,一把按倒在地上。

她想喊,但是对方一只手掐住了她脖子,另一只手开始撕她的衣服裤子,她想挣扎,可是大脑又不听使唤,短暂的一片空白。

黑暗中她也看清了对方的脸庞,是一个胡子拉渣的中年男子,但苦于脖子被死命掐着,说不出话,又挣扎不得,那男子以为她顺从了,稍微放松了手,继续实施下一步。

趁着空当,她小声哀求说,叔叔,你放了我,我保证不报警。

男子愣了一下,还想继续掐她脖子,她带着哭腔拦住,继续哀求,叔叔,你有女儿吗?你也不想女儿碰上坏人吧!

那名男子停止了动作,迟疑了一下,放开了她,然后站起身,很快消失在夜幕中,她努力挣扎起来,一路跌跌撞撞地跑回了家,当晚,家人带她去医院做了检查,所幸没有受到侵害,只是,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夜晚一个人独行了,之后偶尔会梦到当时的场景,有时候就记录在了日记里,哪想到会被我看到。

她讲完她的故事,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知道她当时是怎么面对一个“穷凶极恶”的歹徒,只是忽然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可能还是善的一面多一点吧,即便是一个即将做出恶行的人,他的心里多少还是有一丝善念的。

最后,愿天下所有善良的人都能够被温柔所待。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这个问题只有用阶级,阶级立场看待,毛主席教导,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站在资本资产阶级看无产阶级善的东西,正确的主张都是恶,同样无产阶级同样面对资本的一切。[捂脸][捂脸][捂脸]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这是个世界难题,从生物基因的角度不存在善于恶,是生存的本能反应,在远古时,恶劣的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种群生存是第一位的,从人性来说占有欲是无限的,是恶的体现,对于种族来说,有是善的体现,不是绝对的,如阴阳合体,只是相对而言,个人看法。大家说呢?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生下来啥都不知道,不分善恶。你把他放到狼群里让狼养大就是狼性,你把他放到猪圈让猪养大就是猪性。人的善恶主要还是在后天培养和教化,你教他恶他会变恶,你教他善也会变善的。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我不愿意相信人性本善,或者说是人性本恶!

俗话说百人百性。世间的人有善良的?有恶毒的?同样生活在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环境,亦有善恶之分?又因所处环境的清浊不同,善良的人会变成奸猾恶毒之辈。恶人也会改变成贤良之人?

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心与面也常常是善恶交织的。

因此,我们又怎么能非此即彼的给人的本性定意为善或恶呢?不过,民间也有老话说人的性格叫“山难改,性难移!”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性亦善亦恶。

谈及“人性”必须厘清定义,不可偷换概念。“生而有之”谓之“性”,后天获得谓之“习”。

谈人性,即谈“先天之性”,这才是“本性”。

(一)孔子显然认为人性有善恶。

孔子的目标是仁,手段是克己复礼,所以才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显然,孔子相信人性有善有恶,抑恶扬善即为仁。孔子又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断,同样是讲人性分为两部分,即“己欲”与“己所不欲”。“己欲而助人”即为善,“己所不欲而施于人”即是恶。

(二)孟子本意是“人性非尽善”。

第一,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此说明人性中有善——并没有排除“人性中有恶”。

第二,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此说明人可以展现善(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恶)”,为不善并不是本性出了问题(非才之罪也);同时,为恶之时,“恻隐之心” 依然是 “人皆有之”,即善依然存在。

归纳结论:

①本性与生俱来;

②人性亦善亦恶;

③为善之时,恶存而未发;

④为恶之时,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即善存而未发。

第三,“世人”不包容“恶”本身就是“本性”的“一个方面”。“趋利避害”就是人的本性。“恶”之行会伤及无辜,一个具体的人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自然恐惧被伤害,自然恐惧可能带来伤害的“恶”。

第四,缺乏安全感的人则激发恶;有安全感的人则激发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