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108将有12人反对招安,他们都有谁?
梁山108人明确反对招安的12人,分别是:
武松,李逵,鲁智深,刘唐,史进,穆弘,际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李俊,张横,张顺。
首先更正一下,这12人并没有个个惨死。其中:
鲁智深是自己坐化升天,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惨死。武松在南征中失掉左臂,没有回朝接授封赐,而是在杭州六合寺出家,八十善终。李俊南征结束驾船出海出投化外国,后来成为了䢰罗国之主。阮小七南征回朝,被封授盖天军都统制。与同僚不合,被人重提他当年身穿方腊龙袍纵马狂奔的前科。他一气之下辞官不作,带着老母亲回石碣村打鱼为生去了。关于反对招安一事,有两个不同的情节。
第一次反对那是梁山英雄排座次之后,宋江在庆功宴上喝酒,借着酒兴作了一着《满江红》让乐和来唱。其中有一句:愿天王降旨早招安,心方足!
武松先跳出来反对:“今也招安明也招安,冷了众弟兄的心。”
李逵跟着起哄:招安招安,招甚鸟安”!跳起来砸碎了桌子。
宋江不敢招惹武松,只好喝斥李逵。事后才客客气气地对武松说:“兄弟,你也是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是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就冷了众弟兄的心。”
武松没开腔,鲁智深在一旁说:如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招安不济事。
第二次反对朝廷下达诏书,其中有这样的字样:
拆毁巢穴,原免本罪。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这明显是对梁山好汉的污辱和蔑视。李逵先跳起来,抢过诏书撕得粉碎。鲁智深武松刘唐史进穆弘及水军头领十二人均提出不满,致使第一次招安流产。
总结:关于梁山好汉反对招安之事,主要就表现在以上两次。
可见这十二个反对招安的骨干,上山前都是与朝廷势不两立的人士。
梁山108将有12人反对招安,他们都有谁?
12个反对招安的好汉,只有李俊1人结局比较好,其他11人结局都不太好。
水浒传中,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接受了朝廷的招安,然后开始为朝廷南征北战,最终于征讨方腊一战中,损兵折将,大部分好汉战死,令人心痛。事实上,从梁山众人接受招安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那么既然连我们都知道梁山接受招安,不会有好结果,梁山中就没人能看清局势吗?就没人反对招安吗?
事实上,整个梁山108将中,只有12人是坚决反对招安的,他们知道北宋的尿性,不愿意接受招安,不过胳膊始终拧不过大腿,反对的人太少了,同意招安的人更多,所以这些不想招安人的声音都被盖住了,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分析,看看梁山反对招安的人都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
第一次反对招安
第一次反对招安,是发生在重阳酒会上。当时宋江坐稳了梁山寨主之位,开始给众兄弟排座次,在重阳酒会上,宋江趁着酒兴,做了一首《满江红》,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这样的: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可以看到,宋江的这首《满江红》,抒发的就是他自己的内心想法,即想要接受朝廷招安,为自己为大家谋个前程!此时的宋江,虽然酒醉,但很明显他是借酒醉作词,来试探众人的想法,看看大家对招安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
宋江的目的也确实达到了,他这首词刚刚写出来,顿时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便是武松。
原文: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武松对北宋朝廷的作态完全是看清了,不愿意相信朝廷会真心对待他们,所以他坚决反对招安。武松开了个头后,李逵也站出来附和,反对招安。结果宋江当即大怒,因为李逵素来被认为是他的心腹,此时李逵乱说话,容易影响到众人的态度,所以宋江当即制止了李逵,让人把李逵推出去了。
李逵被推出后,宋江继续着招安的话题,鲁智深又出言反对,这一下宋江吃瘪了,武松和鲁智深乃是梁山中大佬级的人物,尤其是鲁智深,各方人缘非常好,手下众多,如果宋江和他撕破脸皮,梁山实力必将受损,所以宋江只能作罢,不再提招安事宜。
可以看到,第一次反对招安的人,主要是武松、李逵、鲁智深三人。
第二次反对招安
第二次反对招安,是在梁山初次接到招安诏书时。宋江苦口婆心,终于把梁山大部分人说服了,劝他们接受招安,为自己谋条后路,但众人等来的,却并非是朝廷的恩赏,反而是言语犀利的劝降书,我们看看诏书的其中几句。
原文:今差太尉陈宗善前来招安,诏书到日,即将应有钱粮,军器,马匹,船只,目下纳官,拆毁巢穴,率领赴京,原免本罪。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很明显,这份诏书的语气不善,仿佛是梁山众人上赶着投降一样,令众人大为不快,尤其是其中坚决反对招安的人。
李逵一听到这份诏书的语气,立马就把诏书抢夺了过来,并将之撕毁,之后鲁智深提着铁杖,刘唐也挺着朴刀,武松拿出双戒刀一起冲了过去,“没遮拦”穆弘,“九纹龙”史进,还有六个水军头领也一齐发作,表示要将这个钦差给抓起来出气,可以看到,这几人乃是真正的反对招安之人。那些有心接受招安之人,虽然受到了朝廷的侮辱,但根本没有任何反应,不敢闹事!
结语
综合来看,其实反对招安的人共有12人,他们分别是鲁智深、李逵、武松、刘唐、史进、穆弘、水军六头领,这水军六头领指的便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李俊、张横、张顺六人。事实也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些反对招安的人,才真正看透了北宋朝廷的险恶用心,最终梁山就是栽在了北宋朝廷的阴谋之下。
而这反对招安的12人中,除了李俊结局比较好之外,其他人其实结局都不好,鲁智深坐化,武松断臂出家,阮小七被贬为平民,李逵被宋江毒死,穆弘、张横病死,刘唐、史进、阮小二、阮小五、张顺5人战死,非常悲催,大家可真的是被宋江坑惨了。
(本文主要参考《水浒传》)
梁山108将有12人反对招安,他们都有谁?
梁山108将中有12人明确反对招安,他们分别是武松、李逵、鲁智深、史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李俊、张横、张顺和穆弘。军师吴用虽然没有公开反对招安,但他内心其实并不认可宋江归顺朝廷的决定。
梁山义军坐大之后,基本只剩下三条出路,要么走出梁山,联合其他义军推翻腐朽的北宋统治,要么占山为王,替天行道,继续与官府死磕,要么接受招安,为朝廷效命。三条出路中,宋江最终选择了接受招安,这一决定得到了绝大多数梁山好汉的拥护,但仍有武松、李逵、鲁智深等十二人明确表示了反对。
《水浒传》不是杜撰的小说,历史上确实有宋江起义。根据《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頕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又据《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正史中的宋江义军,战斗力惊人,但实力就一般般了,充其量就是一群流寇,要不然也不至于“转略十郡”却连个立足的地方都没有,同时期的方腊义军就不同了,方腊不仅称了帝,而且拥兵数十万,还占据了苏州、杭州等南方大城市。
不过在《水浒传》中的宋江义军就厉害多了,不仅好汉从36人扩大到108人,而且还拥有了八百里水泊梁山作为根据地,把前来征讨的太尉高俅率领的官军打的大败,还抓了高俅上山。宋江义军还一度攻下北京大名府,打败宦官童贯率领的前来征讨的御林军,此事甚至惊动了向来极少过问国事的宋徽宗。
至解散梁山义军,追随宋江归顺朝廷者还有8万之众,可以想象没解散前的梁山义军,人数应超过了十万人,这在北宋末年绝对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宋江起义的主要活动范围,其规模和方腊起义不能比
北宋到了宋徽宗时期,国力虽然急剧衰退,北方的金朝虎视眈眈,但实力依然保存,除了训练有素的禁军,还有大量的地方军。宋江义军之所以屡次与北宋军队交手都能获胜,关键在于宋江义军是主场作战,占有地形和人和上的优势。倘若离开梁山泊出去攻城略地,那就只能和《荡寇志》结果一样了,兵力越打越分散,占据城池越多力量越弱,最后有生力量不断被歼灭,结局自然可想而知。所以,李逵所谓的“占了京师,让哥哥做个皇帝,军师做个丞相,我等做个将军”就只能当是口出狂言罢了。
再说继续留在梁山泊占山为王,与北宋王朝死磕到底,这是阮小七、张顺等人一直向往的,但他们毕竟长期生活在梁山周边,对梁山有很深的感情。像林冲、燕青、卢俊义这些本身就是半路上山的好汉,对梁山的感情是很一般的,所以他们认可宋江提出走出梁山,归顺朝廷的主意。再说,梁山的资源是有限的,虽然有八百里水泊,但随着梁山义军的壮大,前来投靠的百姓越来越多,单纯的劫富济贫已经难以维系梁山的长远生存,而像“智取生辰纲”这样的好事又岂能经常遇到。所以说,长期依赖梁山泊只会坐吃山空,到头来还是要下山攻城略地获得更多的资源,来养活梁山泊十万多的将士,然而,没有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梁山义军要想与装备精锐、训练有素的北宋禁军打硬仗,胜算是很小的。要不然怎么会被海州知府张叔夜几千兵轻松击败,连宋江都落得束手就擒,最后被迫投降。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宋江做出放弃梁山,归顺朝廷的决定,无疑是给陷入两难境地的梁山义军指了一条明路。至于高俅、蔡京等人提出阴谋毒计,让收编的梁山义军去打南方的方腊,采取“以寇制寇”的方式让两股力量互相消耗,这就不是宋江等人所预料的到了,毕竟他们下山之前,北宋朝廷可是给出了丰厚的条件。
那么,在梁山108将中,为什么会出现反对的声音呢?武松、李逵、鲁智深、史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李俊、张横、张顺和穆弘这12将明确反对招安。
梁山好汉聚义,宋江力主招安
宋江久有招安之心,攻打曾头市,擒杀史文恭为晁天王报仇后,梁山兄弟聚义一堂排座次,宋江正式成为梁山首领。重阳节众好汉在庆功宴上喝酒,宋江借着酒兴作了一首《满江红》让乐和来唱。其中有一句:愿天王降旨早招安,心方足!
武松一听招安二字就来气,他当场站出来反对说:“今也招安明也招安,冷了众兄弟的心。”
而一向说话口无遮拦,动不动就爆粗口的李逵跟着起哄道:“招安招安,招啥鸟安!”说完就跳起来砸碎了桌子。
武松不是宋江的心腹,他在梁山一直都是无派之人。但李逵只认宋江这个大哥,所以宋江只是当场呵斥了李逵,事后才客客气气地对武松说:“兄弟,你也是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是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就冷落了众兄弟的心。”
武松沉默不语,鲁智深却接过话说:“如今满朝文物俱是奸邪,招安不济事。”
武松和鲁智深都曾在北宋朝廷当武官,武松是都头,鲁智深是提辖,两人都深受北宋朝廷官官相卫,欲置其死地之苦,他们差点连命都丢了,自然对北宋朝廷无好感。至于李逵,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于招安后被束缚,连酒都不能喝得憋屈生活,肯定是很不习惯,因此他反对招安也在情理之中。
再说阮氏三兄弟,他们自小生活在梁山泊旁边的石碣村,个个武艺高强,水性极好,此三人算是梁山泊的原住民,对梁山感情极深,不愿意离开梁山。为了破坏宋江的招安大计,阮氏三兄弟中的阮小七甚至不惜和他的手下把放在他们船上的御酒偷喝了,再往坛子里装上村醪,使梁山众人大闹,导致第一次招安失败,又引出二胜童贯、三败高俅的故事。可以说,阮氏三兄弟从一开始就是坚决反对招安,他们更愿意待在梁山,占山为王,过逍遥自在的日子。
李逵怒撕诏书
在宋江决定招安前,与北宋朝廷有过接触,确立招安之事后,朝廷派专使,送来御酒、绸缎等赏物,在诏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拆毁巢穴,原免本罪。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此诏书口气极其狂悖污蔑,毫无接受招安的诚意,但宋江等人仍俯首顿拜,唯唯诺诺。一向听不得坏话的李逵气败急坏,冲上前去,从使者手上夺过诏书,将其扯得粉碎,还痛骂宋徽宗是个昏君,这么一闹就导致了梁山第一次招安失败。而当时在场的武松、张顺、阮氏三兄弟、鲁智深、史进等十一人更是愤然离开,表达了对招安的无声抗议。
在反对招安的梁山好汉中,其实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军师吴用,他虽没有明确反对招安,但内心其实并不认可宋江归顺朝廷的决定。
吴用表面支持招安,但此后便后悔了
军师吴用在梁山的地位仅次于宋江和卢俊义,排第三把交椅,在梁山掌管机密军师。吴用最初对宋江唯命是从,曾多次协助宋江争取招安时机,最终促成梁山义军与朝廷和解,取得招安成功。然而,在梁山近十万义军进驻东京城外的陈桥驿时,朝廷却不让他们歇停整顿,而是换了军装就南下攻打方腊。吴用对此非常担忧,他对宋江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是蔡京、高俅等人的阴谋,妄图消耗梁山义军和方腊义军的有生力量,朝廷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宋江对此却不置可否,认为既然归顺了朝廷,那就应该阵前杀敌忠君报国,吴用对此面露担忧之色,开始对招安之事产生了极大的怀疑,隐有后悔之意。
结语:梁山义军招安与否,在当时是一个两难的决定,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看法,个人以为,梁山好汉若不招安,一个都活不了,因为同时期存在于南方的方腊义军,实力要远强于梁山义军,拥兵达数十万,占据州府十余城,却仅仅在两年的时间里就被北宋朝廷大军剿灭,连方腊本人都身首异处。北宋立国一百多年,从宋太宗时期的四川王小波起义,到宋徽宗时期的宋江、方腊起义,没有一次起义可以撼动北宋的统治,而与朝廷顽固抗衡者,最后无一不落得失败被杀。由此可见,宋江立足招安,归顺朝廷,算是审时度势,给梁山义军留了一条后路,至于这些好汉后面的结局,那就只怪朝廷奸臣当道,不能容下他们了。
梁山108将有12人反对招安,他们都有谁?
很多人印象中,梁山泊中不少好汉都是反对招安的,因为每每提到招安之事,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波澜。然而实际在一百单八将中,赞同招安的更多,不置可否的也不少,明确反对的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步军三人组梁山第一次围绕招安而出现冲突发生在大排座次后的庆祝宴席上,这是梁山整合后宋江的一次有意试探。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这是宋江第一次当着全部兄弟将自己招安的主张摆到台面,其目的就是观察各方反应,不过宋江很聪明,他借醉作词,让乐和唱出来,而不是正式商议,这也就给后面的斥与劝留出了余地。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武松,随之而上的是李逵。
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撕做粉碎。
武松是明确反对招安的,他觉得无论怎样,宋江也不应该在这样场合说出这样的话,说白了这叫“扫兴”。武松是个直性子,又喝了酒,有不满自然是要表达的,他这样的说法或者想法应该不是一天两天了,或许私下里,几个关系要好的也会聊到,比如说“公明哥哥哪里都好,就是整日招安”。
武松这番话还算有理据,毕竟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除了表达心声也有为兄弟说话的意思,这是出于“义”。而李逵纯属随心所欲的“打搅烂”,什么依据没有,只知道“作”,不过这也符合李逵的性格。
李逵是宋江的忠实粉,宋江放个屁都是香的,招安这种大事的利弊他是不明白的,之所以反对一来是他觉得朝廷都是贪官污吏,皇上也是个糊涂蛋;二来他觉得天天逍遥自在挺好,不愿受人管制;第三,他希望把皇上杀了让他公明哥哥做皇帝。
当然了,李逵本意虽然反对,但是到最后还是会听宋江的,这也是宋江对李逵喊打喊杀而对武松出言解释的原因所在。
但是梁山还有一位粗中有细,外边粗犷但说话有理有据的重量级人物——花和尚鲁智深,宋江对武松的说词显然无法说服鲁智深。
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之后,宋江用大道理安抚住众人的情绪,这件事也算告一段落,但反对招安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的,所以即便众人不再闹,后面也随大军归顺了朝廷,但不代表赞同。鲁智深也好,武松也好,甚至包括李逵,他们只是出于义气最终选择了妥协,仅此而已。
马步水军齐发作反对派的大爆发发生在梁山第一次接受招安的时候,当时朝廷根本没把梁山当回事,所以即便招安也不会重视这伙好汉,吴用算到了这一点,于是瞒着宋江和卢俊义,利用反对招安的阮小七和李逵两个瞎搅和,成功引发了反派招安的十二位头领集体发飙。
众人见了,尽都骇然,一个个都走下堂去了。鲁智深提着铁禅杖,高声叫骂:“入娘撮鸟,忒煞是欺负人!把水酒做御酒来哄俺们吃!”赤发鬼刘唐也挺着朴刀杀上来,行者武松掣出双戒刀,没遮拦穆弘、九纹龙史进一齐发作。六个水军头领都骂下关去了。
众头领以为御酒是糊弄事的,勃然大怒,步军十大统领中的鲁智深、武松、刘唐,马军八彪中的史进、穆弘,水军六大统领李俊、张横、张顺、阮氏三雄集体发作,再加上之前扯碎圣旨的李逵正好十二人。
梁山有一百单八将,接朝廷使者时五虎八彪都在宋江身旁,忠义堂上好汉齐聚,而最终因不满而付出行动的只有这十二位,说明其他人虽然不满朝廷的做法,但是对招安一事要么是支持,要么是无所谓,只有这十二人从一开始就持反对态度,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大闹一顿。吴用也是想到了这样的场面与效果,所以才故意设了这样一个局,某种程度上讲,这十二个直爽好汉也是被吴用利用了,因为吴用如此做不过是为梁山增加筹码,最终的目的还是招安。
综上所述,我们一直以为赞同和反对招安人数成正比,实则不然,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真正明确反对的只有十二位,分别是:
- 花和尚鲁智深
- 行者武松
- 赤发鬼刘唐
- 黑旋风李逵
- 九纹龙史进
- 没遮拦穆弘
- 过江龙李俊
- 立地太岁阮小二
- 船火儿张横
- 短命二郎阮小五
- 浪里白条张顺
- 活阎罗阮小七
梁山108将有12人反对招安,他们都有谁?
梁山108将共有13人反对招安,这十三人中只有一人善终李俊、其余12位也结局各不同,2位病死穆弘和张横、1位坐仙圆祭鲁智深、1位高寿而终武松八十岁、1位忧愤吐血而亡林冲、1位喝下毒酒而死李逵、1位被革职回了家乡侍奉老母阮小七、最后5位全部战死张顺、阮小二、阮小五、刘唐、史进。
梁山108将有12人反对招安,他们都有谁?
《水浒传》中,梁山确实有人反对招安,但不是12人,而是108人。也就是说,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全部反对招安。既然是梁山好汉全伙反对招安,那么,谁又是要招安的人呢?
这个要招安的人不是别人,恰恰是“骗”了我们五百年的托塔天王晁盖。晁盖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主张招安?
武松在江湖上提出招安,宋江招安了三山人马第三十二回书中,武松在白虎山孔家庄与宋江分别,宋江挽留武松,邀他一起去清风山投奔花荣。武松婉拒宋江,说自己做了行者,一路之上多有不便。血溅都监府杀人太多,遇赦不宥,去清风山恐怕连累了花荣,坚持要去二龙山宝珠寺入伙,武松又不舍宋江,留下这样一番话:“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这是《水浒传》中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招安”二字首先从行者武松口中说出。宋江也不反对,宽慰武松道:“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这段情节,预伏了后文书“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故事,武松以孔亮为使者,搬来梁山兵马攻打青州。攻下青州杀了慕容知府,三山人马全部被宋江招安。梁山即朝廷,实写的是北京梁山,也就是碣石山、石景山。
武松为什么要招安,三山人马为什么是被宋江招安了呢?这其中隐伏这一段真实历史,宋江的身份是皇帝,武松与当时在二龙山宝珠寺的鲁智深、曹正一道,隐喻了黑衣宰相姚广孝。
曹正是林冲的徒弟,林冲出场时,书中说他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借用的是“燕人”张翼德。林冲途经大相国寺,去间壁“岳庙”还愿。岳庙(明代影印本写的就是“岳庙”,不是“嶽庙”),是一则灯谜,谜格是解带格,其中略去一个“王”字,林冲隐喻的是燕王。鲁智深“遇林而起”,暗藏的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壬戌,狗年)的一段历史。
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后(马皇后)去世,天界寺僧官道衍应诏入宫,侍奉诸王念经祈福。道衍素有异志,期间暗访燕王,以一顶白帽为投名状,暗示燕王可以成“皇”。于是,燕王把道衍带回藩地北平,最终发起了靖难之役。
“白衣秀士王伦”,其中就暗藏了“皇”字,林冲梁山献投名状,然后大火并,都是在争夺道衍那顶白帽。道衍,字独暗,号独庵老人,做了和尚不安分,偏做杀人放火的勾当,就是“天孤星花和尚”。道衍“目三角,形如病虎”,就是景阳冈上那只白额吊睛虎。白额,即光头,吊睛虎就是三角眼的道衍。武松是虎面行者,曾经大病一场,宋江见他时,就是“形如病虎”。
《水浒传》是以“瘦词隐语”写成的谜语小说,一人多喻,一人多面,比如武松打虎甚至可以理解为自己打自己,靖难之役不就是自家相残的大火并吗?
鲁智深遇林冲,犹如道衍遇燕王,就是“遇林而起”。“遇林而起”这一年,是农历狗年,所以,鲁智深在五台山吃了狗肉,武松重遇宋江之前,被一只黄狗赶下了冰冷的溪水之中。
宋江身上也有多重隐喻,其中一个暗藏身份也是燕王。江州城中,宋江题反诗被黄文炳识破,然后装风,其实是燕王为躲避削藩,麻痹建文帝在北平装病装疯历史的真实写照。黄文炳,即出坏点子削藩的黄子澄,以及第一个北上讨逆的建文军战将耿炳文的合称。
曹正绰号操刀鬼,“操刀鬼曹正”中隐藏了曹操。曹操是一张宰相符码,依附在身穿皂布直裰(黑色僧袍)的鲁智深、武松身上,就是“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投奔燕王,实际上就是招安了。所以,武松说招安,最终的目的是要投奔宋江。武松也信守承诺,带着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众人全部被梁山招安。
托塔天王要招安,梁山全伙反对晁盖隐喻的是皇帝,而且,就是太祖武德皇帝朱元璋。书中说,晁盖是郓城县东溪村人,晁家庄隔一条小溪是西溪村。因为溪中闹鬼,西溪村来了一个僧人,指使村民在溪畔安放了一座青石宝塔,把鬼都赶到了东溪村这边。晁盖大怒,夺过了青石塔,因而得名托塔天王。
晁盖出场时的介绍,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朱元璋是“濠之钟离东乡人”,小时多病,其父仁祖便把他抱到佛寺,请僧人看病。不料,东溪村寺庙中的僧人因为饥荒全部出去逃荒。仁祖无奈,只得把朱重八抱了回来。走到家时,见东檐下有一老僧面壁而坐。老僧知仁祖到了,说了一句“来”,以手抚摸朱重八头顶,第二天病就好了。
仁祖感到十分惊奇,便有意把朱重八送到佛寺出家。因为东溪村寺中没有了僧人,便举家迁到“钟离之西乡”,“后迁太平乡之孤庄村”。朱元璋在《水浒传》中,也是“天孤星花和尚”。
晁天王因为做了一个“七星之梦”,便参与了劫取生辰纲。晁盖只是参与,真正劫取生辰纲的是“北斗七星”。梁山一百单八将上应天罡地煞星,出自北斗星群,又来源于武当山真武道场。燕王起兵,以玄武大帝显圣誓师,夺得帝位后,自称是玄武大帝转世,在武当山大建道场,其中有三十六庙堂,七十二岩庙。显然,晁盖不在北斗七星之中。
托塔天王,原本叫毗沙门天王,晁盖与白胜的关系,出自《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大唐天宝元年,唐玄宗按照观音菩萨的建议,请出毗沙门天王解救安西城之围。毗沙门天王于是显圣在安西城北门楼,一只金鼠咬断大石康五国军队弓弦,相助唐兵大破番兵,解了安西之围。其后,毗沙门天王演绎成一尊财神,左手就握着一只金鼠,叫做“吐财鼠”。
《史记·天官书》中说:“北斗七星,斗为帝车”,吴用等人是驾着帝车迎接晁盖。朱元璋曾入沙门,最终做了天子,靖难之役爆发时以及“升天”,“托塔天王(毗沙门天王)”就是太祖武德皇帝在书中的一个投影。
晁盖是佛门天王,梁山一百单八将都出自龙虎山伏魔之殿,是道家星煞,说得再直接一点,他们都是燕王的禁军。而且,梁山好汉几乎都贴有燕王的符码。也就是说,梁山好汉造反是皇帝争夺帝位,他们会向谁投降?谁又能招安他们?
能招安梁山好汉的,只有晁盖。所以,第五十五回书中,晁盖借天目将彭玘之口说:“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替天行道,即“奉天靖难”,《明实录·太宗文皇帝》中,历数建文帝种种不肖,燕王以《皇明祖训》的名义“清君侧”。
《水浒传》中说,燕王不是因为建文削藩而起兵,弑君篡位早有预谋。朱元璋在世的时候,燕王不敢造次,太祖做了“天王”,第二年就起兵靖难了。如此,还有谁招安燕王?建文帝倒是尝试过招安,在燕军渡过瓜洲,逼近南京时,派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去说降,答应平分疆域,被燕王严词拒绝。后来,谷王、曹国公都做了“李应”,打开南京金川门迎燕王进城,建文帝死在了这里——《水浒传》中高度隐写这段机密历史。
所以,梁山只有晁天王要招安,要招宋江投降。梁山好汉很多人都象征了燕王、皇帝,谁又原因被招安呢?
开篇引首提纲挈领,施耐庵预告梁山造反大结局《水浒传》有两首开篇词,一首是《临江仙》,另一首是乐府词《南吕宫·玉娇枝》。玉娇枝是画匠王义的女儿,九纹龙史进因他们父女而身陷华州城。所以,九纹龙史进是第一个明出场的梁山好汉。
九纹龙,其中之一寓意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建诸子”时,所封的九大塞王。史进家,其实就是暗写的朱重八家。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私走延安府,在史进家投宿。书中写道,史家庄:“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王进进庄之后,“随庄客到里面打麦场上,歇下担儿,把马拴在柳树上”。
“打麦场”、“柳树”在书中多次出现,“鲁智深大闹桃花村”中,周通、李忠都在打麦场出现,战马也拴在柳树上。穆弘家中,也有打麦场。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太后,朱元璋之母陈氏)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
打麦场就是“舍南麦场”,《水浒传》写的就是朱家事。所以,“开篇引首”中,以北宋两次皇位传承暗藏了“孙立”,也就是朱洪武立孙子做皇帝,引发了“朱温”,导致藩镇之乱,天下失去“太平”。太平,又暗藏了“太平乡之孤庄村”,以及朱标出生地太平府商人陈迪家。
于是,“开篇引首”结尾处写道:
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有诗为证:诗曰:万姓熙熙化育中,三登之世乐无穷。岂知礼乐笙镛治,变作兵戈剑戟丛。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细推治乱兴亡数,尽属阴阳造化功。
施耐庵为全书提纲挈领,也为《水浒传》预伏结局,这部书只写造反,梁山一百单八将根本就不会投降招安。晁盖要招安,梁山好汉绝不会答应。因而,“曾头市晁天王中箭”,这段故事暗示了建文帝之死,梁山好汉“夺位”成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