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有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
当然是《题西林壁》最具有哲理性。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数不清的佳文绝句,令后人赞不绝口如数家珍。但如果问哪一首最富有哲理性,当然还是这首《题西林壁》最有代表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描述了站在不同的角度观赏庐山景色,其形态具有不同的变化。横看庐山,崇山峻岭绵延逶迤,莽莽苍苍伸向远方,分明是雄伟的山岭。
侧看庐山,则奇峰突起,耸入云端。呈现出千峰争秀,万仞壁立的景象。
横看和侧看,景象是迥然不同的。
后两句,则指出了偏居一隅产生片面印象的缘由,是因为观赏的角度出了问题。之所以没有看清庐山的真实景象,是因为目光狭窄,视野局限,偏居一隅匆忙下结论。如果换个角度,跳出山外做全面客观的审视,方能得出全面准确的结论。
全诗语言朴实,深入浅出,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美感和深刻的内涵。
然而,此诗的高度,不仅在表面上具有朴实无华准确鲜明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具有强烈的哲理性。
文字表面是观赏庐山,更深层次是借景喻物地告诉世人,大千世界的任何事物,如果只拘泥于局部视野去观察,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弊端,得出片面和偏见的结论。
而只有跳出事外,冷静全面地审视事物,才能得出准确全面的结论。
这就再一次告诉我们,但凡伟大的诗人,他必定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然后才是诗人。
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有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
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简介一下苏轼,以便了解苏轼为什么会有许多留传千古的哲理诗词。苏轼(1037年-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四川人(现四川省眉山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也是历史上的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造诣极高。与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物之一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多才多艺,可谓旷世奇才。苏轼一生创作了许多灿烂辉煌的诗词,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多如繁星,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词,也可以说取之尽。只所以如此,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苏轼少年成才,然而仕途不顺,多处任职,多次遭贬职,最后病死在大赦途中(常州)。这个就不多加介绍了。正是这种多变人生经历,让苏轼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下面笔者以赏析的方式,简介苏轼三首(一首诗、两首词)颇具人生哲理的诗词。一:《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 这是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我的前半生已在弹指刹那声中过去了。已经有十来年没有见老仙翁了(欧阳修恩师),此时只看到了恩师留在墙壁上的墨迹,有如龙蛇在飞舞。
- 我在堂前“欧公柳”下写下这首词,悼念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已万事皆空,即使是回过头再活在世上,也还是一场大梦。
这首词是苏轼悼念恩师欧阳修所作,表还了对恩师无比怀念之情。
该词中最富有人生哲理的话有二句。上半阙“半生弹指声中“,用这六个字,写尽了半生的坎坷,半生中所有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在弹子一刹那的声中过去了,由此感叹人生之苦短,可谓是字字珠玑。下半阙“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一切都没有了,就是再死而复生又怎么样呢,也不过还是一场梦。这句话虽然是写给恩师的,但实际上是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上、下半阙中的这两句话遥相呼应,由此感収人生之苦短,人生有如梦。二:《满庭芳·蜗角虚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 这首词大意是:一些微小的虚名薄利,没有什么值得为此而忙碌不停的。名利得失皆有因缘,得者不一定就强,失者也未必是弱。不如趁着空闲在人还没:老的时侯,抛开束缚,尽量放纵自我,轻松而自在。生命中如有一百年的时光,我愿意大醉三万六千次。思来想去,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何必要一天到晚与人说长道短。还不如对着清风与明月,以青苔为忱,以天上的云为帐,就这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么美好,一千钟美酒,唱上一曲优美动听的《满庭芳》。
这首词多半是议论,全词感情丰富,内含许多人生哲理,是词人对自己风雨人生的总结及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抒情率直,充分体现了词人旷达脱俗的心灵境界和坦然自若、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中,道出了某些很有人生哲理的话,给人以启迪。如:人何必为了争得那些微小的虚名,而忙碌不停呢?即使得了名利,不一定就比别人强,失去名利的人也不一定比他人弱。不要一天到晚与人说长道短,若是这样,还不如对着清风明月,以青苔为忱,以天云为帐,这样自由自在,潇洒地生活着。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诗意是:从正面看山是一排排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不相同。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
苏轼一生中写下许多富有哲理的诗词,并想多简介几首,限于篇幅就不多谈了,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有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
应邀简答:苏轼的富有哲理诗词不少,例举几首吧。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琴诗等。
我就不加评论了。以免抄袭之嫌(以有很多人评论过)。
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有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
♥在苏轼的诗词中,具有哲理性的诗词太多,只是许多人孤陋寡闻,没有学习好。这里用苏轼的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最后的一句话,“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诗是苏轼在品尝过山间,清淡美味,住过简朴山居,饱览过早春生机勃勃景象之后写下来的。通读之后,身心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明,这质朴无华的7个字组合在一起,竟是世间无数人想要达到的境界。
这不得不让我们赞叹苏东坡的大智慧。人生道路上总少不了大起大落,也许你曾壮怀激烈,在某一方面达到顶峰,风光无限,也曾经陷入低谷郁郁寡欢,以悲情的姿态看待人世间,这两种状态是最为常见的,但是能够完全参破,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人却是非常罕见。这里恰恰苏东坡就是这样一号人,他在官海沉浮多年,有过一步登天也有过流放几百里,最终完全参破世间事,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名句,这也是这句诗的真正含义。
我们可以把这句诗理解成在人生之中最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著名文学家林清玄先生也对这句诗推崇备至,他曾经说过,文学是一种亲近的欢喜,这种亲近的欢喜是文学家自然成为富足的人,除了文学方面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清静,尤其是在现在的社会,踌躇满志和经受点挫折就心灰意冷,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说有很多人都对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诗十分看重,把它当做作为一名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佛家有言,人生在世活的就是一个心胸,心宽时能纳虚拟,心窄时不容易真长进,人间百味还是清淡最美。看尽世间繁华,还是平淡最真,人生不过短短几十载,酸甜苦辣一定少不了能用一颗清静从容的平常心去做事,才能收获到成功和喜悦。
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有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
苏轼不愧是被宋神宗赞誉为“天下第一才子”,其在诗词、文史、书画等方面的成就让后人仰慕。
苏轼在杭州为官,一次在送别老友钱穆父时,有感而发,写就一篇《临江仙-送钱穆父》,令人耳目一新。
此词一改“豪放派”之壮怀,创新于既往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写得既有情趣,又富哲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胸怀。
词中对老友的惜别之情,笔触深沉细腻,婉转回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有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
在苏轼的诗词中,《题西林壁》最富有哲理性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这首庐山记游诗。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是因为诗人不尽写出了庐山变幻多姿的风貌,而且将“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诗的第一、二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说由于庐山观景的位置、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庐山风景也有所不同。
第三、四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承接前两句,进一步说明只是看到庐山的一个局部,而没有真正认识庐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身在此山中”。道出了客观事物往往是复杂的,置身其中往往“当局者迷”,很难清楚地认识它;必须置身局外,才能看得清,想得明。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形象而生动,使感性与理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