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好坏不由读者评判?文人们给文学加了诸多门槛,是为了自抬身价吗?
这是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也是个专业性较强的问题。
本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从长远角度看,确实是由广大读者来评判的。比如四大古典名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流传下来,绝不是少数专家学者权威说了算,而是由人民大众口口相传才能久存于世永放光辉。而那种红极一时的作品,只能昙花一现风光三五年顶多十几年,过后便被人遗忘了。而只有人民大众认可的作品,才能不被岁月的流逝而淹没。
但是,在现阶段,也就是眼前的文学作品评判,究竟应该由谁来评定高低优劣,又确是个实际存在的问题。如果按照读者的评判标准来评定,却是个没办法操作的事,总不能由全国人民一人一票来选举吧。所以,为了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以榜样的力量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则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也就是评奖委员会,也必须有一定的评奖规则和标准要求,这既不是设定什么门槛,也不是什么自抬身价,更不是球员和裁判是一伙人,它不过是无规矩不成方圆而已。
当然,这种评奖办法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弊病和不足。首先是遗珠之憾肯定会有,还有跑奖问题,关系户问题,照顾地区平衡,民族,名额,名人问题等等,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评奖的初衷。从以往的评奖结果看,似乎诗歌方面的偏颇比较明显,比如前几年被抨击的梨花体,羊羔体,口水诗等。不过,从长篇小说的茅盾文学奖,和中短篇小说的鲁迅文学奖的评奖结果来看,相对还是比较贴切和公正的,基本代表了当时那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最高水平。所以,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可行的办法。除此之外,还拿不出比这更好更合理的方法来进行评定。
话又说回来,从长远的角度看,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流传于世,并非取决该作品是否获奖,并非取决于该作品在当代是否有声望。真正能成为经典并流传于世,完全取决于时间,取决于历史的检验——即人民大众的口口相传。到了这个阶段,任何专家学者权威的评价,都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了。
以上,就是本人对文学作品应该如何评判的认知,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好坏不由读者评判?文人们给文学加了诸多门槛,是为了自抬身价吗?
读者喜欢的和文人们评判的都不是真正的标准。正真的评判标准时间,优秀的文学作品应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她有时埋在泥土下,读者和文人们都看不见。因为她是金子,一千年,一万年也能闪耀!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好坏不由读者评判?文人们给文学加了诸多门槛,是为了自抬身价吗?
同意您的观点,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由大众来回答,而不是几位所谓的评审来做出评判。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流传了几千年,好多诗家喻户晓,幼童朗朗上口。其中很多作者都是“佚名”,来源于民间,口口相传,并非如今所说的“文学大家”。如今的“大家”自视清高,想必也不屑于写作这种所谓的“口水诗”,但就是这样的诗歌,几千年来却一直口口相传,老人孩子都会背诵一些,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当中的经典作品。
我始终认为,凡是能在老弱妇幼口中人人皆知的,凡是能口口相传的,凡是能过目不忘的文学作品就是好作品。反观某些“大家”的作品,文字拗口,内容离奇,之乎者也一大堆,读起来费劲思量,不知其意,读者提出疑问被批驳文学水平低,领略能力差,不在一个层次上。作品是给普罗大众看的,只有人人看得懂,记得住的才是好作品。如若不是,那就请你们这些“大家们”自娱自乐,孤芳自赏吧!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好坏不由读者评判?文人们给文学加了诸多门槛,是为了自抬身价吗?
有一句不成规矩的铁律俗规:玲珑殿堂。好像是形容“文人聚兴的地方”。又好像是专门指能够得都“认可”而进入文化名人的圈子的地方。正名应该是“文化殿堂”。而古今中外,文人之多,多如牛毛。文章之多,多如瀚海之水。而这个小小的“玲珑殿堂”又怎样能容得下这天下之滔滔覆水?
芙蓉之下,岂见漂絮,玫瑰之旁,安知野荻也。
这是世俗,也是习惯。
古来鬼怪志异不少,诗歌词话无数,你们见过多少不是“方家”之笔墨留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此话反过来理解,不是也很有道理的!
诗出草根而鸿儒不认为雅。词出篙莽而瀚台不知其味。木秀陌野而春不知其丽。茅生寒溪而风不留其清。
凡“文学作品”“诗歌词賦”,放在这名利的大环境里,无不如是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