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浒传》里感觉把梁山的派系斗争写得那么隐晦?

水泊梁山在替天行道,义薄云天的大旗指引下,杀富济贫,除暴安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分明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从林冲火并王伦晁盖坐上寨主之位后,再未有过任何分裂迹象。特别是宋江继位以后,梁山人马无不把宋江当作神一样存在,言听计从听候召唤,显示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唯一稍有不同声音的,只是在招安一事上,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人提出不同意见,但也未出现大的波折,最后也就跟着宋江南北拼杀,走完了他们最后的人生道路。

当然,以上说的,只是全局性的整体状态。至于说到派系斗争,显然有些夸大其辞。准确讲,斗争谈不上,上山前的各自团体是客观存在,其中的远近亲疏也是人之常情。

具体讲,不过有三大派系:

一、以晁盖为首的元老派系。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这如同当今知名公司的创业团队,草创时期没有那么雄厚的基础,也没有那么多的人脉关系,甚至还比较寒酸。但是,没有当初的艰辛,也就没有后来的辉煌。后来者不管功劳再大,不管身份多么光鲜,其身上的光环也不可能超越创业时期的元老。那就是林冲与智取生辰纲的晁盖等八人。具体人员有:

林冲,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

二、以鲁智深为首的四山派系。

所谓四山,是指二龙山为首,其它有桃花山,白虎山,少华山。其中少华山是在三山聚义打青州后,鲁智深和武松特意去拉上山的。所以毫无疑问也属于二龙山派系。

这个派系是水泊梁山108人当中,实力最强的团体,他们人物众多,并且都属于江湖上的绿林豪杰,不管是晁盖的元老派系,还是宋江的权力派系,都丝毫不敢小瞧他们。而且任由他们发声而不能控制。比如在招安问题上,武松和鲁智深就敢于当着宋江的面进行反驳。限于篇幅没必要全部列举,只亮几人即可见于一般:

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青面兽杨志,九纹龙史进。

三、以宋江为首的权力派系。

其实,除去上述元老派和四山派以外,其他人员都应该算做宋江派系。包括那些朝庭降将,包括清风山,芒砀山,枯树山,对影山等人马。

其中有几拨人马和个别人员,理应单独说明:

1、卢俊义虽然位居山寨二把手,但其势力范围很是有限,事实上只有燕青一人。

2、吴用虽然属于晁盖元老派系,但他在晁盖未离世前就已和宋江牢牢绑在了一起。

3、孔明孔亮虽然属于四山派系,但宋江是他们兄弟俩的师傅,三山聚义打青州时,就是他们去梁山找的宋江,搬来救兵才打下青州。所以从严格上讲,他们兄弟也属于宋江派系。

4、孙立、孙新、顾大嫂、解珍,解宝,邹润,邹渊,乐和等人都是亲戚朋友关系。杨雄石秀和时迁等人是单打独斗的类型,他们与宋江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迫于官司不得不逃上梁山。

5、以关胜为首的朝庭降将们,并没有形成单独的派系,但却都是在宋江的威望下,降伏了梁山。他们归于宋江派系,是合乎情理的。

以上五类人员,最终都应该归于宋江派系,不然他们不可能在梁山站稳脚跟。

结语:

水泊梁山的派系是客观存在。但并没有哪一派兴风作浪形成分裂迹象。所以也就不存在隐晦的问题。

为什么《水浒传》里感觉把梁山的派系斗争写得那么隐晦?

水浒里的帮派观念

毫不掩盖的双重价值尺度是《水浒传》中一个明显特征。一个人评价现实中的某件事情和某个人,必须有个统一的价值标准才不至于导致是非混乱,价值失范,才能使拥戴者有所依归。而《水浒传》中恰恰与此相反,许多读者没有感到这一点,那是因为你的是非观跟着《水浒传》的作者转。

最近有的论者说“《水浒传》是一部反贪污、反腐败的书”。实际上《水浒传》只反与梁山为敌的贪官污吏,那些同情或不反梁山好汉,甚至有的最后做了梁山好汉的贪官污吏,不仅不反,而且颂扬备至。

从大官说,力主对梁山招安的殿司太尉宿元景,收了梁山的“一笼子金珠细软之物”,后来在宋徽宗面前处处为梁山好汉说话,努力促成梁山好汉的全伙招安。而宿太尉在梁山好汉的口中却是“仁慈宽厚,待人接物,一团和气”的长者。

武松在孟州被张都监设计拿下,关在狱中,一心想把武松害死,而负责此案的叶孔目不答应,张团练、蒋门神已经买通了州府衙门上下,因为叶孔目这关过不了,武松得以保全。《水浒传》作者赞美叶孔目说:“这人忠直仗义,不肯要害平人,亦不贪爱金宝。只有他不肯要钱,以此武松还不吃亏。”实际上,他也是接受了武松朋友施恩的一百两银子,才把武松的“文案都改得轻了,尽出豁了武松”。只要站在梁山好汉一边,《水浒传》的作者都会不吝用好话奉承。

管牢房的狱吏戴宗,一见发配来的宋江便伸手索要贿赂,而且态度蛮横,手段恶劣,现代读者都会对此持否定态度,而《水浒传》作者却不以为然,似乎戴宗没有什么可责备的,他对宋江的恶劣态度只是大水冲倒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与此性质完全相同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反对梁山的官吏或与梁山无关的官吏身上,《水浒传》作者则会大张挞伐,竭力贬斥。如梁中书用十万贯买了金珠宝贝为他老丈人蔡京祝寿,这些珠宝自然就是“不义之财”,是梁中书为官贪贿的证据。

对于那些贪财枉法、什么残忍的手段都能够使得出来的小官、小吏和虎狼差役,只要是与梁山无关的人,《水浒传》中都会做穷形极相的描绘。例如看押林冲的牢城管营、差拨,乃至押送流放犯人的长解如董超、薛霸之流的丑恶面目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是恶霸,揭阳镇的穆弘、穆春,因为归顺了梁山,就是英雄好汉;而祝家庄的“祝氏三杰”,则是被地方民众所痛恨的“土豪”。

从这些情节和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性十分明显,书中处处以梁山聚义为正义的坐标,凡是对此有利的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

强烈的爱憎倾向化为强烈的帮派意识,帮派意识则成为正常感受的障碍,影响了作者对一些极普通的是非曲直的判断。这种只讲敌我,不讲是非的思维习惯正是游民注重小圈子、注重山头的表现。长期为生存担忧的群体不可能关注理性思考。

为什么《水浒传》里感觉把梁山的派系斗争写得那么隐晦?

《水浒传》中其实不存在派系斗争。

108个魔头是洪太尉放出来祸乱徽宗朝的,这些转世的好汉,出身不同、背景不同、上梁山的原因和目的都不尽相同,那在梁山上就会因各种的亲疏关系,形成不同的小团体。

而梁山对于宋江、吴用、卢俊义等几个核心领导却意义不同,造反的大旗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就需要专注的考虑梁山的钱粮进出、军力维护和未来发展。

其他一波人看不上一波人可以理解,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也说的过去,但宋江等人必须要给梁山108位兄弟谋一个出路,他们必须要把108个兄弟一视同仁,尽量把108个力量凝聚在一起。

所以,宋江等人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在忠义堂以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星的名义,打出替天行道的统一招牌,用108个兄弟的名义,把108个梁山负责人团结在一起。

只有这样,梁山才有强大的力量和朝廷抗衡,才能积累更有利于梁山招安的资本,梁山所有兄弟才会有出路。

所以,《水浒传》中其实没用派系斗争,晁盖也是正常的战役身亡,要说有派系斗争,那可能是我们想多了。

为什么《水浒传》里感觉把梁山的派系斗争写得那么隐晦?

他们主要是冲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晁盖之死与首领继承,二是招安。

都是大势所趋的事情!

为什么《水浒传》里感觉把梁山的派系斗争写得那么隐晦?

108将在梁山的时候,肯定会有派系之别,两个人在一起可能是兄弟情深,但是三四个人在一起必定会有所偏向,更别说梁山上面108位英雄好汉了,如果梁山好汉108个都齐心协力,又怎么会失败呢?梁山上面派别太多了,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三大派系。

第一个派系是宋江一派,晁盖一派,以及二龙山一派,在晁盖还活着的时候,宋江和二龙山一派属于同一个阵营,两大阵营“害死”晁盖以后,宋江坐上了第一把交椅,这个时候宋江一派和二龙山一派就有了矛盾了。不过宋江一直很关照二龙山一派,无论是在招安还是排座次,都询问二龙山一派的意见。

二龙山一派是以花和尚鲁智深,青面兽杨志,以及行者武松为主的,一开始他们几个都在二龙山落草为寇,活的也是潇洒自在,不过后来接受了宋江的建议上了梁山,可以说他们上梁上并不是被逼的。花和尚鲁智深,杨志,以及武松三人非常有实力,在108将里面肯定是排在前十的。

另外一点,三人在招安问题上是反对宋江的,如果他们三个人反对,那么梁山上大部分英雄好汉都会反对,宋江为了说服三人还和武松闹得不愉快,鲁智深这个时候立马站出来说:“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离去。”宋江见招安不成,立马向三人道歉。

在梁山好汉上敢顶撞宋江的,并且让宋江赔礼道歉的恐怕只有这三个人了。不过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知道,梁山好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团结。

为什么《水浒传》里感觉把梁山的派系斗争写得那么隐晦?

《水浒传》写的是忠义,义气为先。兄弟一条心。人心齐泰山移。所以即使有矛盾,也不是描写的重点。另外,古典小说在写法上比较粗糙的,很少有大篇幅的细节描写。如果想看好汉间的矛盾,可以看看《残水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