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苏轼诗《题西林壁》中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难道只是方位的不同才产生视觉上的差异吗?

本人理解,岭和峰的区别,是面积、体积、数量、高度、形状的区别。

一、面积。

岭,是指多座山头相连,具有相当的长度和宽度。

峰,是指一座山的某个山头,相对于岭来比较,峰的占地面积肯定要小得多。

二、体积。

岭,由于是多座山头相连,占地面积大,它的体积必然要大。

峰,由于是一座山的某个山头,占地面积无法与岭相比,体积自然就小。

三、数量。

岭,是由多座山头组成,不是指一座山头,因此数量上要大于峰。

峰,只有一个山头,是孤立的,单独的。

四、高度。

岭,坡度和缓的山头连在一起才叫岭,高度上无法与峰相比。

峰,既然称为峰,就需具有相当的高度,起码要高于岭的高度。否则,只是一个小山包也就谈不上峰。

五、形状。

岭,岭的整体形状是和缓的,不属于异峰突起。

峰,峰的形状是突出的,整体上呈尖型。

以上,就是岭与峰的区别。

当然,东坡先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只是拿岭和峰的区别来做例子,他是要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变换角度多侧面的看,才能看到问题的全貌。只是单独的看某一方面,得出的结论肯定是片面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山的形态是各异的,不是整齐划一的。你从正面看是一个样子,从侧面看当然会是另一个样子。这是常识,谁都知道。可是我们在评价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违背这个常识,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

好比老祖宗曾以“盲人摸象”的典故来告诫我们,摸大象要全面摸,不能摸到腿就说大象是根柱子,摸到腹部就说大象是堵墙,只有摸遍大象的全身,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它与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同样的道理。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这确实是看的角度造成的视觉差异,因为从平地崛起的是岭,而凸起悬浮的是山峰,彰显山体险峻的气势。

应当说,苏轼的一生充满传奇,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书香门第世家出身,曾经位列朝堂显赫一时,也能够屡遭贬斥,做地方官为百姓造福!

当然苏轼最著名的是在杭州修建了苏堤,既疏通了西湖的淤泥,有利于西湖水体的治理和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用淤泥建造堤坝,减少修建成本,是利国利民的工程!

这首诗与同样出自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有异曲同工之意,世间万物都存在角度差别,而他只是将目光放的更远,因此看到了比我们更多的内容!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岭:表示几座山积在一起;峰:表示高而尖的山。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之手,像这样一首句句耳熟能详,且意境深远蕴含哲理的千古诗篇,在历史上所有的诗词中并不多见。

东坡不愧为诗人中的大咖。

问题中,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岭”“峰”有什么区别?

先简单的说下东坡写这首诗的背景,宋元奉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黄州被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的途中,在经过九江的时候游览庐山后,写下了这首庐山记游诗。

首句中的“岭”“峰”,它本质上是不存在任何区别。岭也好峰也罢,庐山终究还是那座庐山。而之所以同样的一座山,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是因为诗人站在了不同的角度观看。

一个是站在山的正面就是横看,一个则是从山的斜面也就是侧看。横看是山势相连绵延的岭,侧看是孤高陡立的峰。“岭”“峰”都有描写山高大的意思,只是“岭”在我们的感官视觉中,常常是一种,排列相连的成线状态,而“峰”则是倾向单一独立的形式。

因此相对来说,“峰”比“岭”要高大一些。

其实,诗人这里的横看,也可以理解成为近观,侧面看作是远观。近处观看像起伏连绵的山岭,远处看时又成了一座孤高直立的山峰。

为什么会这样呢?上面也说了,岭是排列相连的形式,站在侧面的角度观看时,将排列的山岭视觉上进行了重叠,看到的就成了一座壁立陡峭的山峰了。

这就是诗中“岭”与“峰”的区别。通过诗人所处的两个不同观看角度,庐山产生的不同成像。这也道出了庐山具有奇的特点。

再联想一下,正面成“岭”可以看作诗人进入庐山之时,侧面为“峰”是要准备离开。正呼应了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通过一正一侧的不同角度,以及一岭一峰的两种状态,既描写出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且借此阐述出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活中与人相处,不能单凭一个人的喜好作为是否交往的评判标准。要全方位的接触与了解,包括一个人家庭环境、所受的文化教育以及性格特点,只有综全面合性的分析与把握,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

记得小学学过一篇《画杨桃》的课文,不同的观看角度,画出的杨桃也形态各异。这与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相似的道理。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久不是单指时间的长短,而是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对人有了详细深刻的了解。既看到人的正面也看到了其侧面,是多角度多方位而得出的结论。

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苏东坡这位文学大咖,不仅具有豪迈奔放的气势,也有高度深刻的哲学意味。所以,了解苏东坡也不能单单读一篇大江东去。

看到“岭”不能说见过山,同样见“峰”亦如此。

人生除了方位角度产生差异外,还有不同的阅历、胸怀以及境界。

是否认可我的观点,请留下你的见解。

大家好,我是云中之笔。欢迎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岭和峰只是作者看的角度问题,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所以评价一个人或事,我们一定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客观全面的评价。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阅人无数,豁达的面对人生起伏,即使在困境之中也要明辨是非,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积极乐观的生活,我喜欢苏轼,更喜欢“东坡肉”,以及“东坡肉”带给我们的豁达乐观积极的心态!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岭与峰有区别的。岭,指山岭,就是横着的山梁子;峰,山峰,指独立的山。诗人从纵与横,整体和单一,来描写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