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是教头,武松是都头,武松明明权力更大,却为何不如林冲?

这个问题就有点开玩笑的味道了。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武松是阳谷县的都头。他们所在区域,地位,从事的职业根本不搭边儿,没有可比性。

首先,林冲的工作是在京城,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区。武松所在山东的阳谷县就是个偏远的小县城。一个身居金字塔的塔尖,一个身处社会最底层的管理机构,若不怎么会有“七品芝麻官”的说法,就是说,县官就已经像芝麻一般大小的官儿了,更别说武松这个都头了。可见林冲和武松所处位置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上。

其次,林冲是教头,是教官,是教人武艺的。武松是都头,是管理县域地方治安抓人破案的执法人员。他们二人的工作性质完全不是一回事。好比军事院校的高级教官,军衔都是将校一级。而县城的公安局长与其相比,差距甚大。

再有,林冲是教授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武艺,八十万,这个数字听起来就够吓人的。要知道,那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代,我都怀疑这里是否有虚夸的成分。但咱没有证据,权且就按八十万来说。而相对看,武松那一个阳谷县撑破天能有几个人?当时那个年代,一个小县的总人口,超不过八十万应该是毫无疑问。所以从这一点也是不成比例。

还有,林冲在京城是养尊处优的。林娘子出外进香带着丫环,穿着绫罗绸缎,华贵典雅,一般老百姓能比么。所以林冲才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和待遇。当高衙内欺侮林娘子时,林冲看在顶头上司高俅的面上,忍下了这口恶气。而武松是在县衙住单身宿舍,吃食堂。哥哥武大把他接到家里,汤汤水水的毕竟方便些,可惜又被那个没正事儿的嫂子潘金莲给欺负回了单身宿舍。相形之下,武松与林冲怎么可能相比呢!

最后说题主讲的权力。林冲是个教官,除了教习武艺,在行政上确实没有什么实权。但武松是个都头,也就是个抓人破案的,他又没有决定人命运的权力(权力在县令手里),撑破天能混个吃喝就不错了。所以,武松是谈不上什么权力的。

总结:

综上所述足以看出:林冲和武松无论各方面,都不在一个等级线上。林冲是高高在上,武松是在社会最底层。所以,武松自然要不如林冲。

林冲是教头,武松是都头,武松明明权力更大,却为何不如林冲?

八十万禁军教头,不能仅从名号上判断,事实上教头地位并不尊贵,教头林冲的级别,不见的比都头武松强在那里,

朝廷像林冲这样的教头多如牛毛,更何况当时禁军只是虚名,人数严重不足,另外,教头只有训练禁军的权力,

没资格统帅禁军,也沒有兵权,地位并不高,属低级军事干部,

但都头颇有实权,在唐代以前都头相当于将领,到宋朝地位降低了很多,相当于连级干部,手下掌握百余士兵,

但武松不是军职,而是负责治安,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虽然地位不算太高,但在县里算是实权人物,

从级别上看,教头林冲的级别,未必高于都头,如果是一个普通教头,无非只是一个军队普通教官而已,级别决对没有公安局长大,论级别,论权力远不如武松,那来的不如林冲,

简单直概括,不周谅解,

林冲是教头,武松是都头,武松明明权力更大,却为何不如林冲?


大哥咱能不闹吗?

你让一个县里的小都头去和天子脚下皇城根下的教头去比较,这主意咋想出来的?是脑洞大开了吗?

老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这话应该都听说过,并不难懂,也很明了,并无深奥的道理。最直观而有证据的另一句老话儿:店大压客,客大也欺店。

武松就职的阳谷县,是远离了制下区域的偏外之地,顶不过就是县府那么大的见识。虽然武二郎久历江湖,见识了不少世面,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东京汴梁城,那可是大邦之地,云集了国内的一干政治精英,还有高高在上的赵宋官家端坐名堂,那种气度、那份轩昂岂是你一个小小县衙所能见识到的?更不是一个县属就能媲美的。

那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中间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好比是一个天堂,一个偏邦,那可不是一星半点的差距。就像现在的首都北京,是个人都希望能到这样的环境里历练历练。而一些从偏远地区来到京师重地的人们,真的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时时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奇观,难怪很多人都以平生能进一次京城而感到自豪和欣慰。

武松当然也概莫能外,知县相公让他去东京汴梁公干,送一担礼物,乐得武二郎忙不迭的找到哥哥嫂嫂告知,并对知县说:

小人自来也不曾到过东京,蒙恩相抬举,安敢推故?就那里观看光景一遭,打点端正了便行。

足见武二郎对于知县交办的这个差事是多么上心,多么感谢。

前面说了,宰相门前七品官。想那高俅也是朝内一品大员,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可以想象高俅在京师的影响和地位。而当初林教头恰和高太尉过从较密,若不是因为娘子美貌惹得衙内害了相思,要死要活,也不会最后刺配充军,雪夜上梁山。

一个曾经高官面前的最欣赏者,虽然是一介小小的禁军教头,但其见识和规格可不是武松这个小小的县衙都头所能比拟抗衡的,两个人的见识和眼界差着千万里呢,武松怎么去和林冲相比,又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即便林冲不过是小小的禁军教头,那也是营职以上的职位,能和知县老爷平起平坐,他武松怎么能胆敢僭越呢?

况且,假使林冲不曾充军发配,还在禁军之中,那知县相公见了他一样的点头哈腰,何况知县手下这个小小的县衙都头呢。

而且,即便是林冲职位太低,其在江湖上的地位影响丝毫不比武松低,早已声名远播,威震江湖,这一点是武二郎无论如何都无法与之并驾齐驱的。

图片来自网络

林冲是教头,武松是都头,武松明明权力更大,却为何不如林冲?

林冲是武警总队的教练,相当于县团级,武松是县政府的刑警大队长相当于科营级至副团级。所以林冲名望高,武松是打虎英雄声望响。

林冲是教头,武松是都头,武松明明权力更大,却为何不如林冲?

宋朝的官职恐怕是中国历朝历代最为复杂的。要想整明白,其难度恐怕不亚于写一篇博士论文。

那么林冲的教头,武松的都头,从宋代的武官职级上来讲都是什么成色,位列几何那?实话说从宋代武官职级上来说,小的让人失望。

先来看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水浒传》里具体说道林冲是禁军里的枪棒教头。但遍寻宋代的武官制度,无论是阶官制(相当于现在的军衔),还是职官制(相当于现在部队里的实职),根本找不出这一号。反而才知道像林冲这样的教头在禁军里居然有5千人之多,禁军里每营(五百人)设教头若干名,教头之上还有都教头。你说林冲是官大还是官小,按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个见习排长,准军官。

再来说说打虎英雄武松武二郎。

武松因打虎被阳谷县令聘为步军都头。这又是个什么角色那?这还得从宋朝的兵制扯起。宋军分禁军(中央军)、厢军(地方军)、乡兵、蕃兵4种。武都头属厢军序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武警阳谷县县大队步兵连连长。

虽然林冲、武松官小,但你不要把村长不当干部。

林冲虽然是个见习排长,即没有军衔,也不担任实职,可人家是正而把紧的中央军,正规部队。从古至今吃官饭的最快什么,就是怕断了晋升之路。林教头可是有盼头之人,说不定那天立功授奖,摇身一变就是正式军官了,前途还是光明的。

而武都头由于是地方军,而且是骋用制,基本上是升职无望,但在县里面也是实权人物。你没看《水浒传》里郓城县的雷横雷都头只是给晁盖捎了个话,晁保正不是立马双手奉上十两纹银吗。油水油水,有油有水,生活自然是风生水起。

所以说武松虽然是都头,连级干部,在县里也算个头面人物,但那尽限于在阳谷县摆摆谱;而林冲只是个教头,充其量排级干部,可人家是中央军,现又身处京城,虽然道路曲折,但前途还是光明滴,自然要比武都头牛叉了许多。

林冲是教头,武松是都头,武松明明权力更大,却为何不如林冲?

林冲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而武忪则是阳谷县里的一名小都头。用现在的话来说,林冲的职位就相当于,国防部正式在编的一名军事教官,或者是国防大学里的一名军事教授。我们看军事节目里的诸多评论员,比如房兵,李莉等等。他们的军衔基本都在中挍,上校,大校之间。有的则为少将。也就是说林冲最低,也是一位中校团职教官。

相对武忪这名阳谷县的都头而言,情形就比较复杂一点。我们把宋朝时期县一级的都头,比喻作公安局长,好像有点拨高不准确的感觉。古代的地方管理,不像我们现在这么复杂。有众多的管理机构及人员。到县这一级更是如此。只有知县是国家在编委派。县令一人完全集政府,公检法司于一身。县里其它辅助人员,则由县令根据本县实际状况具体而定。

整个县也只有县令吃皇粮有工资,那么其它人员该怎么办呢?那只有县令进行私聘和强派人力来运作。这些人员因为没有正式工资收入,基本就是靠县令的赏赐来办公。所以大多都属不脱产型。要么咋有那句“三年县太爷,十万雪花银”一说。一县的公办衙役全靠县太爷一人来养。从书中叙述武松这个都头,实则就是县太爷的一个跟班。论官场的资历道痕和职位,确实没法和林冲来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