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梁山好汉拜托李师师,李师师真的适合帮他们说话吗?

堂堂的水泊梁山,竟去请托一个青楼女子吹枕边风,办理招安的军国大事,这本身就是个可笑的话题。然而,又不得不佩服宋江的慧眼识珠,他通过李师师这位所谓的青楼女子,真就办成了招安大事,令人不得不对李师师刮目相看!相形之下,既然已经大功告成,再问李师师适不适合办这件事,则已经不是个问题了?

其实,宋江去找李师师,是在走头无路之下的无奈之举。之所以这样讲,从以下分析中即可见出分晓:

一、遇宿重重喜。宋江欲图招安的宝,开始并没有压在李师师身上,而是压在了九天玄女身上。

熟读《水浒传》的读者都知道,水泊梁山的招安,一开始并没有依赖李师师。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里说得很清楚,九天玄女娘娘曾向宋江面授四句天言: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

有了这个点拨,宋江攻打华州府营救史进出狱,正好赶上朝庭派宿太尉持御赐金铃吊挂来西岳降香。宿太尉名元景,是朝庭重臣,皇帝身边的人。宋江立刻醒悟九天仙女娘娘的四句天言,首句就是遇宿重重喜。他当即把宿太尉请上少华山,一方面使用他的金铃吊挂假扮太尉赚取华州城救出史进,一方面向宿太尉陈述招安之心:宋江原是郓城小吏,为被官司所逼,不得已啸聚山林,权且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庭招安,与国家出力。言外之意,无非是想让宿太尉回去在皇帝面前进言,陈述招安的心愿。

另外,在朝庭降旨招安时,也是这个宿太尉来梁山宣旨。可见《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先生是有铺垫在先的。

由此说明,宋江力主的招安大计,一开始并没有把筹码押在李师师身上。

二、逢高不是凶。还是九天娘娘的天言,使宋江梦想利用高俅向皇帝进言,力图招安事成

高俅率大军征讨梁山,被三次大败捉上梁山。按照梁山弟兄们的意愿,尤其是林冲被高俅害得家破人亡,是必须杀掉高俅的。但是,逢高不是凶,这也是九天玄女面授的天言,因此宋江仍然想从高俅身上打通招安之路:宋江文面小吏,安敢反逆朝庭,万望太尉兹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报。而高俅为了活命,表面自然会答应宋江的请求:宋公明,你等放心,高某回朝,必当重奏,请降宽恩大赦,前来招安,重赏加官,大小义士,尽食天禄,以为良臣。高俅担心再有变故,第二天又接着忽悠宋江:若是义士肯放高某回京,便将全家于天子面前保奏义士,定来招安,国家重用。若有变更,天所不盖,地所不载,死于枪箭之下。高俅起誓发愿,骗得宋江等人轻信,高俅才得以逃脱。

可见宋江为了招安,已经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即便对高俅这个大坏蛋他都抱有希望,并没有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李师师身上。

三、在宿太尉和高俅的路子都走不通的情况下,宋江只好亲自去见李师师,通过李师师向皇旁进言,才使招安大计得以成功。

见到宿太尉和高俅这两条路子都停顿不前,可见这个九天玄女的天言并没有生效。尤其是高俅,不但没起好作用,反倒起了负作用。这个细节,不知施耐庵先生是怎么考虑的。这算不算一个败笔,我们在这里就不做探讨了。反正把宋江弄得万般无奈之下,才屈尊去走李师师这条门路。可想而知,如果能从正面渠道打通关节,宋江怎么可能低三下四求李师师这样身份的人。既便如此,还是通过燕青和李师师相拜姐妹,相互爱慕,互有好感的前提下,才得以皇帝开恩,下发了招安的诏书,使宋江的招安大计得以实现。

总结:

综上所述,如果问找李师师这个人欲图招安大计是否适合?那么,回答只能是,不仅适合,而且是相当适合。

《水浒传》梁山好汉拜托李师师,李师师真的适合帮他们说话吗?

浪子燕青通t 过李思思和当朝皇帝的关系越过高球这一关直接和朝庭接上关系就达到招安的|目际。。

《水浒传》梁山好汉拜托李师师,李师师真的适合帮他们说话吗?

当然。李师师是当时的名姬,梁山好汉军有耳闻,古代的名姬不同于一般的姬院烟尘女子,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深受人们特别是上层人士、达官贵人的推崇,名姬大多文化程度较高,琴棋书画精通,知书达礼,由于自身经历,对穷苦百姓颇有同情心,《水浒》中的李师师就是东京城里教一数二的名姬,倍受上流人士幕名,她直通皇帝宋徽宗,别人可望不可及,梁山好汉之所以拜会李师师,就是充分相信李师师为人,希望通过她给皇帝传递他们希图招安的信号,是最理想、最快捷、最冒风险的办法之一。当然,通过这种方式在今天看来不怎么地道,有损梁山形象,但从书中描述情况看,李师师也的确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其他人不达到的理想效果,也没有什么负面东西。

《水浒传》梁山好汉拜托李师师,李师师真的适合帮他们说话吗?

不合适!《水浒传》梁山好汉拜托李师师向大当家的“吹枕头风”,那是宋江为了招安之事病急乱投医,在走投无路之下的无奈之举。

其实宋江一行本来就不是去找李师师的,由于要找的人因进言被革职,无法向“大当家”转达梁山招安意图。所以宋江等人逮着一个李师师当救命稻草,寄希望于一个青楼女子,能够影响朝廷决策,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那么李师师为什么不合适帮他们传话,理由有三
  • 其一,李师师本是风月场所之人,一代名妓,以卖唱、卖笑为生,只适合谈风月,不适合干预政治。“大当家”也只想与她谈弄风月,并且每次都是偷偷摸摸来的。如果“大当家”回去跟大臣们议政的时候说“听李师师说,那啥,宋江他们要招安”,那岂不是将自己狎妓之事大白天下了吗?!

  • 其二,李师师干预政治,传达梁山招安的意图,明摆着就是告诉“大当家”自己与反贼有关联嘛,如果成功则好,不成功则因此有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轻则会危及整座青楼,重则还可能诛灭九族。

  • 其三,试想一下,即使“大当家”想保住这一位红颜知己,与梁山为敌的奸臣也不会放过她!因为当时“大当家”身边到处都是奸臣们的爪牙,隔墙有耳,与李师师的谈话,随时都有可能被偷听。有人说,这就奇怪了,大当家谈话还有人偷听!其实一点不怪——

据说,据说啊,有一回,师师姑娘本来是跟风流才子周邦彦在“恩爱”的,突然“大当家”临幸,周帅哥无处藏身,只得躲在床底下,听得“大当家”和师师姑娘絮絮叨叨“谈人生”,听了一个晚上都躲在床下不敢吱声呢!问题总结:

宋江等人为了梁山的招安前途,不惜把一个柔弱女子往前面推,也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不顾别人死活,其实想想,及时雨宋江也是够自私的啊~~读者朋友们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水浒传》梁山好汉拜托李师师,李师师真的适合帮他们说话吗?

你好,我是国风,

李师师能不能为梁山说好话,根本就是无关紧要。因为李师师的存在,不过是一种对梁山招安事件的讽刺。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不是为了尊重历史事实,而是因为在体制内要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不得不去这么写?但作者对于宋江接受招安坑陷兄弟的这一行为和同读者一样表现得极为愤恨和鄙夷,这一点是无可置否的。

我们且看80回,梁山三破并活捉高太尉上山后宋江的表现:宋江见了,慌忙下堂扶住,便取过罗缎新鲜衣服,与高太尉从新换了,扶上堂来,请在正面而坐。宋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高俅何等样人?天下尽知!一个打着替天行道旗号的人见了如此奸佞,居然表现的如此的卑微和无耻!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好酒好肉款待数日又送金又送银把个奸佞送了回去。就为求得招安,非但丢弃忠义,连脸都不要了!

高俅如果就此招安梁山,可算是大功一件。肯定会加官进爵。高俅有何理由不去促成?可偏偏作者就杜撰了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阻止了这顺水顺风的一大功劳!目的何在呢?我们且往下看!高俅离山数日,宋江又聚众商议道:“我看高俅此去,未知真实"吴用笑道:“我观此人,生的蜂目蛇形,是个转面忘恩之人。他折了许多军马,废了朝廷许多钱粮,回到京师,必然推病不出,朦胧奏过天子,权将军士歇息。萧让、乐和软监在府里。若要等招安,空劳神力!”(即早知如此,前面奴颜媚骨又意何为?)而后便引出了燕青下山,递书救人之举!

这一段是怎么描写的呢?燕青到了帝京,先把了金银珠宝巴结了道君皇帝的姘头——李师师,其中一段描叙,李师师看中了燕青风流人物,又是敬酒,又是调情,裸衣抚摸纹身。而后品玉吹箫,琴瑟和谐。作者不毁燕青英雄气概,以二人结拜而解之。实则为事,其情岂人尽知?

最后借李师师之势,搭上从地道(阴沟)而来的道君皇帝,具表陈情,总算才把这件“大事”做成了!

作者有意如此编排,无非只是表达了一个意思梁山招安,不过是蹭粉头爬阴沟婊子办成的事!无论是事实还是适时。作者总算即此对“招安”一事吐了胸中一口恶气!可谓神来之笔!

《水浒传》梁山好汉拜托李师师,李师师真的适合帮他们说话吗?

适合。

以当时的情势来看,梁山一方想被招安,朝廷三战连败,也急需一个台阶下,可以说,朝廷梁山都有意休兵罢战,正缺一个台阶。李师师就是那个台阶。

我们开分析一下当时形势。

首先看梁山一方。书中写,朝廷先后三次对梁山用兵,当然,结果是梁山三战三胜,打出了威风。

但是,我们要知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从古至今,战争从来都是吞金巨兽。以梁山如此小的体量,三次大战后,其粮草金银必然已经消耗殆尽,战争底蕴也几近于无。因此,对于梁山来说,招安势在必行。

再说朝廷。

朝廷也不好过。北宋有两个恶邻,辽国和西夏,这两个恶邻时不时的攻打北宋。北宋被迫在漫长的边境线囤积了大量的兵力。

而且,北宋自家内部也不安生,方腊、王庆、田虎等起义不断,北宋实在没有过多的兵力再去征伐梁山。再加上,梁山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没有公开造反,在政治上属于可争取的对象。

因此,梁山、朝廷双方都不想再打下去,缺的就是一个中间连桥搭线的人。所以,李师师替梁山转达招安的意向后,朝廷立刻就同意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