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有哪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

中国文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

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原因不外是以下几方面:

一、以得奖与否来论定一部作品的价值

成败王候败则寇。在这种陈旧观念影响下,一部作品得了奖,就必然是好作品——这种观念本身就是狭隘的,天真的,因循守旧的,没有独立思维的。须知,那个奖是怎么来的——是少数人评出来的,尽管这个少数人是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但他们就必然会代表大众读者的心声么——未必!

当然,少数人也确实评出过好作品,比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推拿》等等,都是好作品。

但有没有自演自唱的,有没有互相吹捧的,有没有利益交换的,有没有论资排辈的,有没有照顾地域甚至排排座吃果果的,有没有为了迎合某个历史阶段需要的,有没有让大众读者读不懂而故弄玄虚显示高深的,有没有宣称文学是小众的人才能读懂,普通读者读不懂也属正常的论调——难说!

实难理解,一部文学作品,有话不好好说,非要故弄玄虚让普通读者难以理解导致读不下去,这样的文学作品究竟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只给少数精英和研究人员读的东西,应该是专业书籍或专业论文,不应该是文学作品。换句话说,文学作品应该是大众读物,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时隔上千年,至今还是老少咸宜,这不就是眼前的例证么。退一万步说,我们不和经典作品相比,只求让大众读者能读懂,这个标谁还算高么?

正因如此,那个得了声名显赫的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大奖的作品,被铺天盖地的反面声音所淹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没有独立思考,被动地随声应合,造成一种人云亦云的假象

经常会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部作品有人说好,马上就会跟上来大批的拥护者,至于和其它优秀作品相比,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能带给读者什么样的启迪和感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前几天受悟空问答邀请,要求回答对《活着》这部作品的评价。这是一部叫好声很高的作品。为此笔者特意重读了一遍,一字一句从头读到尾,却至今也没完成回答的任务。究其原因:实在找不出该如何回答的脉络。

主人公福贵,从旧社会一个吃喝嫖赌不认爹娘的败家子,到新社会丧子丧女丧妻落得孤家寡人却仍然“活着”,通篇是苦难苦难还是苦难,这种为了苦难而写苦难的作品,到底要说明什么呀?如果说,作者是想告诉人们,不管遇到任困苦都要像福贵那样坚强地活下去,那么这个主题就实在欠低了。因为人们不用告诉也都在这样活着——苦难人人有,深浅各不同,所以佛祖才告诉我们这些凡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另外,为了让我们今天过上好日子而抛头颅洒热血满门忠烈的比比皆是,与他们舍己为人忍受苦难的精神相比,福贵这种吃喝嫖赌把家产败光的混蛋,受到的苦难就值得同情和效仿么?

更加费解的是,为了写苦难,让一个孩子为了献血救校长(县长夫人),竟然被医护人员抽血活活地抽死。别说是医务人员,就算是个临时工,也知道人身上的血不是无尽无休可以连续抽这个常识,况且孩子已经说头晕了他还一个劲地抽,直至把孩子抽死。

文学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把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直接抽血而抽死,这算源于生活还是高于生活,实在弄不懂。

或许是笔者孤陋寡闻艺术鉴赏力低下,反正看不出《活着》好在什么地方。

三、只考虑语言优美和正面歌颂,不考虑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规律

关于这方面,应该说已经达成共识。首推杨朔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等系列散文。论语言,论意境,论遣词造句,论层次段落,论谋篇布局都属于极品。尤其是语言,甜腻得能粘掉牙。正因如此,当年被连篇累牍搬上中小学课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文学作品的功能是什么?它的要素是什么?宣传口号固然可以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跃出战壕振臂高呼:

同志们,坚决消灭敌人,冲啊!——

为了新中国,前进!——

在这样的口号鼓舞下,战士们热血沸腾,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舍生忘死奋勇冲杀,此时此刻口号的能量是巨大的,是不可低估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文学作品的功能不是这些。它不是呼喊,不是说教,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潜移默化的拨人心弦,润物细无声的思考和回味。而单纯依靠迎合形势而红极一时的文学作品,只能是红极一时,是经不住历史和时间检验的。

总结:

罗嗦两句:

1、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价一部文学作品,见仁见智,实属正常。本文意见只代表个人,欢迎批评,不吝赐教。

2、中国文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实例,还可以举出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有一点必须阐明:捧得过高的作品不是坏作品,只是没必要捧得过高罢了。因为捧得过高,容易摔得很疼!

如此而已。

中国文坛有哪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

谢邀!个人之见,谨以抛砖引玉!

以所谓的“70年70部长篇小说“为例,许多优秀的经典作品遗憾落选。个人认为,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徐光耀《平原烈火》,李晓明、韩安庆的《平原枪声》,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作品,要比《我们播种爱情》和《万山红遍》等所谓“最为精彩的中国故事”要更“精彩”——— 影响更深远,生命力更恒久……… 在70部中最少应占两个席位,如果有关部门真要照顾徐怀中和黎汝清两位革命老人的话,完全可以从他们的后期作品中选择,如黎汝青的“湘江之战”、“皖南事变”等,还有徐怀中的最新茅奖获奖作品“牵风记”,相信要比“70部”中后边十五部的大部分都要优秀得多……

让时间说话……

但愿,十年后,有更多的读者还记得“70部”的精彩故事,就像今天的我们,还记得《高玉宝》、记得《草原烽火》、记得《茫茫的草原》、记得《心灵史》、记得许多许多一样!

中国文坛有哪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

莫言的地摊文学获了诺贝尔奖,赵丽华的梨花体诗歌和车延高的羊羔体诗歌获了鲁迅文学奖,余秀华的“睡你”诗歌大红大紫等等,几十年了,中国文学几无精品,垃圾盛行……

中国文坛有哪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

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的不断认识,在文化修养方面不断提升,归纳出了文学的四大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教化作用、娱乐作用。

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秉持“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许多文学作品都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故事作为艺术原型,来展开叙事框架的建构和情节的铺陈,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现场感”,正是这种“现场感”,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和共鸣,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指读完一部作品,能给读者心理上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情操能得到陶冶,让人们追逐“真善美”的信念更加坚定。当然,文学的审美作用都是通过作者营造出来的优美意境,行云流水的文笔,新颖的写作手法,精确的遣词造句,宏大的叙事结构,积极健康的思想趣味所体现出来的,尤其是小说作品,对这些要求更多。

文学的教化作用,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传递出正能量的价值观,来改造读者的精神思想,教导人们怎样做一个人格高尚、品质优秀的人。

文学的娱乐作用,是指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达到休闲、消遣的目的,这跟人们看电影、唱歌、跳舞等活动,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这四大作用不仅是文学作品在价值方面的具体呈现,也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尺。

如果参照以上四大作用,把评判视角放在当代文坛,可以发现,至少有五部小说名不副实,它们的名声被捧得极高,许多读者对它们带有狂热的个人崇拜,一些读者甚至把它们列入当代“四大名著”或“五大名著”之列,容不得其他评论者评说它们的缺陷和不足。

这样做无疑等于好坏美丑不分,伤害了文学批评应秉持的客观公正态度,对文学生态环境的发展也没有任何好处。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小说,都属于被捧得过高、名不副实的典型。

《平凡的世界》是陕西当代作家路遥(1949年——1992年)的呕心之作,以上世纪70年代末作为时代背景,以城乡结合部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叙述背景,把叙述焦点安排在农村青年男子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身上,他们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追求幸福生活,离开农村踏入城市,经历多种磨难后,最终掌握了自身命运,过上了让其他同龄人羡慕的生活。

在本质上,《平凡的世界》讲述了农村青年自我奋斗的励志故事,非常贴合当时的时代主旋律,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读到此小说,在心理上完全没有距离感,亲近感很强烈,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感觉就像是在叙述自己的生活,这是这部小说能够被追捧的根本原因。

不可否认,《平凡的世界》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和娱乐作用,但在文学最重要的审美作用上,却相当欠缺。小说语言粗糙、苍白,缺乏韵味和美感,完全是小学生作文的口吻来叙事,故事里边的说教意味太浓厚,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剖析还没有突破表象,停留在个人的感性认知层面。

另外,这篇小说中的“理想主义情结”过于浓厚,完全是按照个人臆想来安排故事情节,把主要人物塑造得过于完美,反倒不是那么真实。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在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根本原因是因为读者的抬举和追捧,跟它自身的文学价值并没有多大关系。

浙江当代作家余华1991年创作的12万字中篇《活着》,读起来确实很震撼,也很沉重。人们对它的震撼,主要来自于余华站在“非人间的立场”,以客观冷静的笔触,冷眼旁观的姿态,不遗余力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和人性之恶,读者可以感受到弥漫在字里行间让人窒息的内在心理阴暗面。

文学的意义在于“抑恶扬善”,对人性之恶要毫不留情地鞭挞,对真善美要热情讴歌,这是千百年来的共识。然而,余华在这部小说里,只是叙述了形形色色的人性之恶,并没有对“恶”产生的根源进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并没有引导人们走出困惑。

文学的使命不仅要讲述什么,呈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以文学的方式来解决什么,告诉人们怎样做,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小说在满足完读者的精神刺激后,并没有留下过多的意义,因此,这部小说近些年逐渐被冷落下来。

当然,在文采和技巧方面,《活着》有不少亮点,值得肯定。

当代河南作家二月河创作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历史小说,整整在文坛影响了30多年,当他在2018年12月去世后,评论家和读者也开始对他的三部曲进行盖棺定论。

按照二月河自己的说法,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小说和历史的结合”,这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历史小说历来遵循这种理念,故事框架必须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一些故事细节则可以根据艺术需要进行一定的渲染和虚构,但不能过多地歪曲史实,因为历史小说还承担着普及历史的一小部分作用。

历史小说比起干巴巴的历史,因为有情节,有细节,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随着影视剧的翻拍,很多读者会把历史小说和真实历史混为一谈,正因为这样,才让二月河成为颇具争议的人物。

文学评论家认为:二月河误导了读者。

然而,这还不是争议的核心,人们对二月河争议最大的,就是他避重就轻,在三部小说里美化了帝王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把他们描述为具有完美人格和偶像气质的明君圣主,而缺乏对他们在皇权专制上的残忍阴险面目的揭露,没有客观公正地还原出历史的真面目。

中国文坛有哪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

文学应以歌颂工农兵,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好,歌颂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为主题。莫言的文学作品缺少这个主题,国家和人民不认可。

中国文坛有哪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

要说中国文坛上被捧得过高的文学作品,个人以为不下一部 ,而是几部,十几部,甚至几十部。

所谓捧得过高,意即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像后期越传越神的那般唯高唯上,而是带有明显的个人崇拜或者故意推高的有意为之,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个人目的或者集体意志,也有的是人云亦云,盲目的随大流而虚张声势,结果却使一些本来意境不深、格调不高、语言平白的作品紧赶慢爬地攀上高峰,实则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无知或者故意,也破坏了文学作品应该依峙的客观评价依据,是对文学环境和文学情态的凌辱和伤害。

这里不必多举,仅举特别有名的几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

比如尽人皆知的《平凡的世界》,比如余华的《活着》,还有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毋庸置疑,这三部作品,都在民间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影响力,甚至一度左右了人们的阅读取向和文化态度以及普世价值。

这三篇作品中,影响最大的要算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是路遥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部文学作品,带有路遥先生毕生执着不懈的追求和人间挚爱的温度,是路遥先生用生命谱写的一曲颂歌,也是路遥先生所有作品中最具文化价值的长篇巨制,也获得了国内文学最高奖。

但这部作品却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喜欢它的人把它当成了人生的坐标和理想,排斥它的人对于它的作品内核提出强烈质疑,更是对路遥先生的笔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攻讦。若论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我个人基本同意后者的观点,它除了那些基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乌托邦以外,篇幅的构成语言也很无味,全篇凭借那几个浪漫而温暖的线索抓人眼球攫人魂魄,却有违于现实生活中的常识性认知与实践,更像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精神寄托,或者痴心梦想。

尤其是它的语言,更是平白到看点很少,几近于无。我们固然可以说路遥先生的作品本身就是这种写作特色,写作风格,但这种缺乏文学作品经典化描述的作品,更像是一杯白开水,也可以说它是一部文学色彩很单薄又很淡泊的作品。

再说《活着》。很多人将它奉为了神作,予以了无与伦比的文学地位,甚至还有人一度热炒期盼它能获得本届或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

若说在文采上、意境上,余华的笔下功夫相较于路遥要高出很多,也很有韵味和看点,这都不是他的短板。他的个人短板在于这么一部作品对于现实中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意识进行了一次清洗和灌输,那种肆意抹黑甚至一黑到底的文学形象,更让我们感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磨难和戕害,也是对人类心灵的摧残和肆虐,不仅格调不高,也直接反馈出作者个人巨大的内在心里阴暗面,也难怪这些年来除了个别人还偶尔提上一句外,基本属于寂寞沉沦的状态。

至于那部《黄金时代》,更像是一个儿戏或者一个笑话。这个王小波被有人恣意的推高和尊崇,是极大的个人虚妄主义和利己思想的再度猖獗与嗜狂,更是对目今文坛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巨大伤害,也是对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度强奸和肆意摧残。那些得益者不过就是那么几个唧唧歪歪的所谓大师高人,都是一堆人文垃圾或者推声造势的制造者,作俑者,受益者。

这三部作品,路遥的个人魅力犹在,其作品也充满了正能量,虽然笔下粗糙,但不影响它对于人们内心世界的冲击和再建,也可以一直被当做励志的标杆与借鉴。其他两部,则基本属于另类,影响力也没有《平凡的世界》影响巨大,权当是一个过客把它放过也就罢了,甚至还可以直接用心志在意志取向上灭了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