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为什么说是“苦”的?
文化苦旅,为什么说是苦的?
回答这个问题,三言五语难以说清。稍有文学常识者都能理解,这里所说的苦,不可能单纯指向痛苦的苦。其中蕴含的意韵,要从多方面才能理清。
最初读《文化苦旅》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在我有限的阅历中,还没读过类似散文。后来有记者也曾采访作者:这类散文应归结什么体裁?作者回答得也很有趣儿,说自己当初有感而发,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再后来,归结到了文化大散文范畴。一个大字,又包含了多少意蕴啊!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晃三十来年过去,《文化苦旅》系列文章受到极大欢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我本人也很喜欢这部书。买来放在书架上,每有空闲,总要读上几章。越读越觉得,这个“苦”字是很有味道的。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身体力行艰苦的苦
作者从高校辞职后,便背上行囊,独自踏上寻访文化遗迹,思考古老文明走向的旅程。
当然不会去找旅行社,那种扬旗排队的旅游队伍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只能是单向孤旅。但眼下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都已雇不到了。我暗笑自己将成为靠卖艺闯荡江湖的流浪艺人。
实际上,客车,马车,半路搭车,运气好再赶上顺风车,凡是能搭上的现代的和非现代的交通工具,作者只要能搭上,都一一体验。实在不方便的,看着已没多远的,便干脆步行前往。
这无疑是一场充满艰辛的旅行。衣食住行都不能讲究。能填饱肚子,冷热寒暖能过得去就已是奢望。就这样边走边看边考察边思考,伏在边地旅舍小桌子上涂涂抹抹,然手向路人打听邮筒所在地,把刚刚写成的文字寄出去,走一路寄一程。
这种艰苦的旅程,对于把自己囚禁在象牙塔里的“文化精英”们,是无法想象的。既使作者本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当遇到具体难处时,也同样会望而却步。
这种身体力行苦行僧式的旅行考察,说是一种艰若,当不为过。
二、文化遗落苦涩的苦
由于是对文化遗址的考察,所以,作者所到之处,很多地方保存得很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有许多遗址遗物或被掠夺,或被偷盗,或被遗散,或被破坏。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透视出苦涩的无奈。有些事情或许早已知晓,但毕竟是仅凭耳闻。而一旦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流露苦涩的情绪。
以开篇的《道士塔》为例: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敦煌莫高窟前,
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携带的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
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
法国人伯希和用少量银元换取了十大车,600多卷写本和画卷。
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
斯坦因二次返回,仍用少量银元,换取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
这些外国人回国后受到热烈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激起雷鸣般掌声。
作者在字里行间都透视着苦涩:
于是,当敦煌学国际研讨会结束,一位外国学者郑重宣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当场的中国学者们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离开会场,走过了当年的看守者——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面对文化经典的遗落损耗,作者把它归结为苦涩的苦,当不算夸张。
三、人为破坏痛苦的苦
这个苦是我反思出来的。当读到《风雨天一阁》,我被天一阁主人几代传承,让中国文化古籍得以完好流传深感震撼。
天一阁作为藏书楼,自明代以来,已传承数百年。主人范钦,官至兵部右侍郎。兵部,应该算武官吧?书中未讲,我当然不能妄加猜测,但他终生不遗余力搜集古书孤本,并专门修建藏书楼,这一点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更加令人感叹的是,范氏家族历经数代,躲过兵荒马乱战火纷争,克服地震,台风,水灾等自然灾害,宁可散尽万贯家财,全力保护了藏书的完整。这是什么精神?是什么在支撑几代人奋力而为?确是个值得探讨的大问题,值得大书特书的大文章。
令人遗憾的是,当历史进入近代以来,太平军攻进宁波,小偷趁乱拆墙偷书,拿到造纸作坊当废纸卖掉。不久,又有人与书商勾结,夜间潜入藏书楼,连续多日将藏书偷运河边装船拉走,把几乎一半的藏书偷运到上海书铺里廉价出售。有识之士发现后,紧急筹款抢购,保存于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结果又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之下。
类似于这种人为破坏文化的事情,相信作者和读者都会不约而同的甚为痛心。
四、蕴含甘甜苦中有乐的苦
这个苦,回答起来就轻松许多了。
事情总是具有双重性。经过艰辛努力,艰苦跋涉,寻找,考察,探索,思考,写作,最后把精神产品奉献给读者。这岂不就是苦中有乐,把欢乐寓于苦痛之中么!
《文化苦旅》的畅销不衰,在几十年里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甚至一版再版畅销海外,具有如此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近年确实难有范例。所蕴含其中的苦,已经是别有韵味了!
良药苦口。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苦。它是一种象征,一种体验,一种警醒,一种意蕴,一种呼唤,一种礼赞。反复咂摸,回味无穷!
所以,作者喜爱这种苦,读者喜爱这种苦。思考品味这种苦,对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紧迫感,都是大有益处的。
文中除标题外,黑字引自《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为什么说是“苦”的?
文化苦旅,是一个经过时间检验的、痛彻心扉的感悟,并且,是心的感悟。
碰巧的是,最近正在喜马拉雅上听余秋雨,余秋雨先生说,为么多年没见到他,其实,他这些年,一直在哈佛、耶鲁等国外高校在讲学在做研究。文化的苦旅,是余秋雨先生提出来的,在这里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文化,为什么是苦的:
第一、做学问的过程,是沉闷的过程,是自我修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沉下心来,心无旁骛的体会文化的深层次涵义,要理解,文化到底是什么,做学问,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学问。
第二、当年,余秋雨先生,从大漠孤烟,到长河落日,从遥远的敦煌莫高窟,到神秘莫测的古埃及,一路西行,相伴左右的,有时是孤身一人,有时是许戈辉的陪伴,无论如何,他都是在苦中作乐,在苦苦的追寻文化的意义。
总之,我能深深理解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苦苦追寻,这个苦的意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