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莫言、王小波和东野圭吾比哪个文学成就更厉害?
什么是文学成就?
销量高算不算文学成就?
得大奖是不是文字成就?
最受读者青睐可否是文学成就?
有的作品没几个人看,但却进了教科书,成了写作的样板,这又怎么算?
有的作品,读者看后目瞪口呆:这是什么呀!但有关部门连篇累牍大力宣传,好得一塌糊涂——比如某些诗歌!这个东西算不算文学成就?
本人认为,以上类型,应该算成就。哪怕是好得一塌糊涂的诗歌,也应该算成就。因为,说它好的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毕竟能说出几番道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必要叫那个死理儿。
但是,必须承认:以上类型都是浅层次的成就。
真正的成就,应该是流传下来的经典。起码能流传几百年。《四大古典名著》,成文也就是几百年,它们的成就不用讨论,谁也否认不掉。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谁也活不到几百年,对现在的作品怎么评论啊?
也好评论,就按现有的时间段来衡量。
一、作品形成的年代与当下口碑的比较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著名作品,成文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时至今日,虽然主流官方没表态,但读者仍然有口皆碑。
那个时候,莫言成名的《红高梁》还没出生,东野圭吾还在小升初学生阶段。他们二人,在文学上才刚刚起步。
时至目前:
莫言名声最大,因为那个奖的名声太大了,已经到了逢奖必说,不说不行的地步。
东野圭吾,后起之秀,声名逼人。没办法,名声这个东西,能让人变傻。
王小波,已经离去多年的文学青年,偏偏他作品的美誉与日俱增,大有直追经典的势头。
所以说,三个人比较,王小波作品的文学成就更厉害,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二、短期作品销量高,算文学成就厉害么?
一个作品没人看,确是个尴尬的事儿。没有阅读,成就当然无从谈起。
但是,世界上怕就怕“但是”两个字。短期销量高是否能代表文学成就厉害呢?
莫言获诺贝尔大奖后,人们忽然发现,中国还有这么高级的作品么,赶紧买来看啊(注意,是获奖后才看)。一时间作品销量惊人,有的书店临时抢着进货。
但许多人看完以后吧嗒吧嗒嘴:原来诺贝尔奖就长这个样子啊,销量瞬间又下去了。
这样的销量高代表什么,不是一目了然么。
人们都有个从众心理,都有个好奇心。当媒体宣传某某作品好时,必然会找来看,以满足心理需求。
尤其是东野圭吾的小说是推理类型,好比过去红极一时的《福尔摩斯探案》,搭眼儿就能上瘾。那种猎奇剌激惊险甚至反向思维,让人看进去难以自拔。这当然是一定程度上的成就。
可是,文学是人学,是写人的。靠猎奇剌激抓人眼球的作品,是重庆火锅,是麻辣烫,只有吃辣的人喜欢,不吃辣的人看到舌头都发麻,更不用说吃了。所以还是那句话,这只能是低层次的成就。
所有这些足以说明,这样的销量高,怎么可能代表文学成就厉害呢!
三、是否以得奖与否来衡量文学成就
作品能够得奖,必定有它的长处。当然我们说的是正规奖项,不是某些草台班子搞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拿不上台面的。
那么,能否以得奖与否来确定文学成就呢?也不尽然。
就拿目前国内高级别的几个文学奖项看,哪次开奖都要掀起一波舆论浪潮,指名道姓某某作品达不到那个高度,某某作品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的,甚至为此打官司闹到法庭。每当此时,主办方总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低调低调再低调地冷处理,直到消声匿迹为止。
所以,是否得奖,充其量可作为文学成就的一个参照物,不是唯一的标准,更不是主要标准。
四、进了教科书的作品,算不算文学成就
这个当然应该算成就。起码在主题思想,语言运用,情节构建,艺术魅力等方面有所专长。这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选定的,能让学生按照这个样板作参照,提高写作水平。这方面,杨朔的《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等作品可谓典型代表,文学成就是相当高的。
但今天我们评论的三位,有没有作品进入教科书,我确实不了解。故略去此段。
五、读者青睐,主流不表态。官方说好,读者不认可。这两种情况怎么评价?
这就涉及到敏感话题啦,说不对劲儿容易惹麻烦!但既然是评论文学成就,这又是个避不开的话题。
这样说吧:文学作品最终是给所有人看的,不是给某个机构,某个圈子,某些代表人物看的。因此,评价作品的文学成就,就要以人民大众的多数人的观点为准。这个多数人,不带官帽,不论级别,不讲领域,不谈老少,只要是个人,认识字就可以(比如白居易,写完诗先给老太太看,老太太看不懂,就不算好作品)。
综上所述,不没能说已经很全面、很具体的阐述了三位作家的文学成就谁最厉害。但是起码已经说出了一部分道理和理由。
回答问题:
我认为,莫言,王小波,东野圭吾三人相比,王小波的文学成就更厉害。
你觉得莫言、王小波和东野圭吾比哪个文学成就更厉害?
感谢邀请。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成就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采访不同的读者一般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因此,我认为提出这个问题的初衷,是想知道不同的人对这三位作家的作品的评价。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莫言的文学成就要高于王小波和东野圭吾。
王小波属于一位比较可惜的作家,四十多岁的年纪,正是作家最高产的时候,却因为心脏病突发,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我看过他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具体内容已记不大清,不过书中字里行间的犀利老道的文笔、充满戏谑而又直击主题的语言,使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受,没想到文化杂文竟然可以读得这么过瘾。
虽然这世界上没有如果,但我不妨大胆假设一回,如果王小波活到今天,他的文学成就或许是可以和莫言媲美的。
东野圭吾的小说,我也很爱读,像他的《嫌疑人X的献身》、《白金数据》、《白夜行》等等,都让我入迷,让我不由自主地要一口气把它读完。我很喜欢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不过他的作品我一般很少看第二遍,这一点不像莫言和王小波的书,即使是第二遍看,那种阅读享受也依然存在。我想,读者愿意把一本书重复看多少遍,也能够作为衡量作家文学成就的一个小的标准。
以上的回答,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各位网友是怎么看待这三位作家的文学成就的呢?欢迎评论。
你觉得莫言、王小波和东野圭吾比哪个文学成就更厉害?
比起文学成就,谁也不敢说谁一定比谁厉害。不止这三者,所有作家、诗人之间都不存在可比性。
时代的主流意识不用,对作品的欣赏能力也不同。个人的价值观念不同,对作品也是褒贬不同。
比如海子,在海子自杀之前,有多少人认识他?有多少人读过他的诗?在海子生前,谁讨论过他的文学成就?山海关的自杀,把极具浪漫色彩的海子带到了大众视野,因为一个诗人的自杀,大家才真正开始关注海子,去努力理解并欣赏他的作品,去为他追加许多文学奖项,这是很可悲的。
再比如写出世界知名的《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在梭罗生前,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梭罗的作品,哪怕梭罗自费出版作品,也几乎没卖出去几本。直到梭罗去世前,他也仅有两部作品出版,在文学界更是籍籍无名。直到梭罗去世后,他的作品才对世界接受,并奉为真理。
可见,一个作家或诗人的文学成就不能只以一个时代的接受程度为衡量,而应该看得更远,考虑到它的后世流传。
真正的诗人和作家的用心创作的每一部作品,是弥足珍贵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莫言、王小波和东野圭吾比哪个文学成就更厉害?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当今时代下有的人喜欢某个人的作品,或许到了下一个时代,这个人的作品就会没落。
从获得的奖项或作品销量来看,确实可以对比出谁的文学成就更高来。但还是那句话,时代意识不同,对作品的评判亦是不同,从当下的获奖和销量可以看出当下作品的一角价值,在未来却是不可预知的。
并且自古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说,可见从古至今,对于一个文学作品的价值而言都是非常难以论断的。
你觉得莫言、王小波和东野圭吾比哪个文学成就更厉害?
别问,问就是中国人牛批
你觉得莫言、王小波和东野圭吾比哪个文学成就更厉害?
成就?那还用比,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如果说谁写的好,我个人觉得小波,然后莫言,东野圭吾跟他俩比差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