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手下有那么多人造反?
刘邦当上皇帝后,的确有许多昔日的“兄弟”、“战友”和部下开始陆续起兵造反,这是历史实事。
造反的三种主要情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式的造反代表人物是燕王臧荼。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燕王臧荼首先高举反叛旗帜,公然和汉帝国皇帝刘邦叫板。
臧荼,战国末年燕国的将军。燕国被秦国所灭,臧荼隐藏于民间。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后,臧荼投奔新燕王韩广。后在和项羽并肩战斗的过程中,深受项羽的欣赏和器重。项羽封分天下时,臧荼和刘邦同时被项羽封王。时,臧荼被封为燕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原燕王韩广被改封为辽东王。
当“沐猴而冠”的项羽志得意满,带着从秦国掠夺的金银财宝满载而归,回到彭城后,臧荼乘机灭了辽东国,将旧主韩广俘杀,尽占辽东之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燕王。
当刘邦的大将韩信,背水一战破赵灭代后,燕王臧荼迫于压力,见风使舵,背叛了项羽,投降了刘邦。刘邦仍封其为燕王,镇守燕地。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打败项羽。臧荼和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共同尊奉汉王刘邦为汉帝国的皇帝。
凭什么你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就能当皇帝?臧荼是这么想的,最终也是这么做的。
同年七月,燕王臧荼起兵造反,很快就攻占代地。刘邦御驾亲征,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雷霆手段,当年九月,就将臧荼捕杀,平定燕国。
功高震主而又自不量力的式的造反代表人物是原楚王韩信。
当“国士无双”的韩信,逼封刘邦封其为齐王时,就已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汉王刘邦称帝后,定秦、灭魏、亡赵、降燕、占齐、败楚的“战必胜,攻必取”的一代“兵仙”韩信,被改封为楚王后,韩信开始对刘邦阳奉阴违。项羽的亡将钟离昧跑到韩信的楚王宫,刘邦严令韩信就地逮捕钟离昧,然而,韩信采用一个“拖”字诀,就是不听。于是,刘邦设计逮捕了韩信。
当刘邦将韩信带回京都长安,降封其为淮阴侯后,韩信开始牢骚满腹。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目空一切。连堂堂的帝国大将军、左丞相、舞阳侯,帝国皇帝刘邦的连襟——樊哙,韩信都耻与为伍。
帝国的阳夏侯陈稀,被任命为代国相国兼巨鹿郡守时,临行前特地去拜访韩信。韩信握着陈稀的手,竟语重心长地说:“你去的这个地方可是天下精兵所在,尽管你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但如果有人诬告你三次,皇帝必将疑心而去亲征。那样的话,我可以在长安起兵接应,里应外合,夺取天下指日可待。”
啧啧!你们听听!你韩信身为齐王时为什么不联合项羽来个三足鼎立?你韩信为楚王时为什么不再来一次“背水一战”?你现在就是一个“失势的凤凰——不如鸡”的角色,你凭什么再说这样的话?要@俺说:您韩信简直就是“老鼠舔猫鼻——找死”!
果不然,陈稀造反,牵连出韩信。刘邦的老婆吕雉联合丞相萧何,轻轻松松就将你韩信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并顺手牵羊般地夷灭你韩信三族。
可以说,陈稀的造反,影响巨大。汉帝国皇帝刘邦从此对功臣武将,特别是对异姓王开始心存芥蒂,暗下杀心。
坐立不安而又恐怖至极式的造反代表人物是淮南王英布。
随着汉帝国的前楚王韩信被杀,梁王彭越被煮。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淮南王英布也开始坐立不安,常常在梦中惊醒。偏偏英布的一个部下——中大夫贲赫又跑到京城长安向刘邦密告英布要谋反。当刘邦派人去调查时,英布于是立即发兵叛乱。刘邦于是又御驾亲征,英布被打得满地找牙,最终被自己的老岳父——长沙王吴苪骗杀。
也正是如此,也可能是天高皇帝远,长沙王吴苪成为唯一没有被刘邦铲除的异姓王。
最后,连和刘邦好的能穿一条裤子的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老乡——燕王卢绾,也被迫起兵造反。
经过刘邦7年的不懈努力,除长沙王吴苪作为点缀外,这个被后人称为什么“汉高祖”的刘邦,彻底削平了“异姓王”。
为什么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手下有那么多人造反?
江湖上有句话:一个人可以做错事儿,但绝不可以跟错老大。事实证明,最初选择跟着刘邦混的那些人选对了,刘邦成了最后的赢家。
这些人因为选择了刘邦,所以刘邦成了皇帝他们也成了功臣。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被论功行赏,那个曾经背叛过刘邦的雍齿也被封侯,刘邦也没有在事后找机会报复雍齿。
刘邦待这些功臣们不薄,这些功臣们也没有造反的。如果所有人都像这些功臣们一样,那么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可就舒坦多了。
为什么刘邦做不到秦始皇那样,就是因为接二连三的有人造反。刘邦在当上皇帝之后,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这可真是十足的马上皇帝了。
那些造反的人,原因不完全一样,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刘邦的手下,严谨的来说都不是刘邦的嫡系。
臧荼,早在项羽主持分封的时候,就被封为燕王。臧荼之后便杀了原先的主子韩广,并且抢占了韩广的地盘。后来名义上投降了韩信,实际上还是保持着独立。
韩王信,早在楚汉战争初期,就被刘邦封为了韩王,曾经有过投降项羽的经历。匈奴攻打韩王信的时候,韩王信多次派使者与匈奴求和。
彭越,原本就是独立与刘邦之外。刘邦让彭越出兵共同围歼项羽,彭越却不肯出兵相助。后来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许诺给他割地封王,彭越这才出兵围歼项羽。
韩信,很晚才加入到刘邦的阵营。从刘邦把他派出去独立作战那一刻起,韩信就一步步地把自己,从刘邦的手下变成了彭越一般的异姓王。
黥布,原先是项羽手下得力大将,灭秦后被项羽分封为九江王。封王之后的黥布,项羽就再也调动不了他了,刘邦用起来也不是那么溜道。
利几,史书上记载不多,原先就是项羽的部将,后来投降了刘邦。
贯高,是赵王张敖的相国。赵王张敖是张耳的儿子,刘邦的女婿。刘邦见谁不都是那副德行,何况又是老丈人见女婿,刘邦对待张敖的态度很不好。贯高曾经是张耳的门客就受不了了,因此就想杀掉刘邦。
陈豨,应该算是刘邦的手下。司马迁在陈豨的传记里写道:“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这句“不知始所以得从”,现在翻译成白话,大多都是“不知当初是什么原因得以跟从高祖”。司马迁为什么要加上这么一句呢,值得琢磨。
卢绾,不仅是刘邦的发小,而且八字和刘邦相同。刘邦这八字的命格,顶上动不动就窜出股天子气来,搞得秦始皇都要亲自去镇厌。
卢绾居然还不自知,“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萧何和曹参这样的功臣,都与之相差甚远。
就凭着卢绾的这股子嘚瑟劲儿,那还不是早晚的事儿嘛!
看看上面这几个造反的,都是些什么人,就知道他们造反的原因,还真不能全赖到刘邦的头上。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为什么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手下有那么多人造反?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从刘邦登基称帝到刘邦去世,不到七年的时间内,涉及谋反的事件多达9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谋反呢?他们谋反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刘邦
第一个谋反的人:燕王臧荼臧荼叛乱过程
臧荼本是秦末燕王韩广的部将,后因参加巨鹿之战和跟随项羽入关,被项羽封为燕王。韩信在灭了赵国之后,采纳赵国名将李左车的建议。在通往燕国的道路上布下了重兵,然后给臧荼写了一封信,细数自己灭魏国、代国、赵国的事情。臧荼害怕自己的燕国被韩信给灭了,因此投降了刘邦。
汉五年,也就是在刘邦登基称帝以后的这一年。异姓诸侯王中的第一个诸侯王燕王臧荼发动叛乱,随即派兵攻占了代地。臧荼叛乱后,刘邦亲自带兵出征,并且很快平定了臧荼的叛乱。
臧荼叛乱的原因
臧荼叛乱的原因主要是害怕。因为刘邦称帝后,下令追杀项羽手下的部将,其中丁公,钟离眜都被杀了。而原来的齐王田横在被刘邦召去之后,还不到洛阳,田横就自杀了,田横手下的五百壮士也自杀了。臧荼一看到这种情况,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原来不是刘邦阵营的人,刘邦是一个都不会放过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直接反了。所以,臧荼不等刘邦来找他,他自己就先反了。
燕王臧荼
第二个谋反的人:利几利几本是项羽的部将,楚汉战争的时候,他是陈留县县令,后来投靠了刘邦。刘邦把他封在了颍川。汉朝建立之后,刘邦突发奇想,想要召见所有在册的列侯,但是利几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以为刘邦是想要除掉自己,于是在慌乱之中,没有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起兵造反。结果不到半年就被刘邦给剿灭了。
第三个谋反的人:韩王信韩王信是战国后期韩襄王的孙子。他生活的年代是韩国即将灭亡的时代,韩国灭亡之后,韩襄王的子孙绝大多数都被杀了,只有韩王信福大命大活下来了。
秦末农民大起义开始后,在刘邦带领军队进攻阳城时,命令张良以韩国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韩国原有的地盘,在这个过程中,张良意外的发现了韩王信。然后张良立刻就把韩王信任命为自己手下的将领。随后带着韩王信跟着刘邦一块入关。
刘邦平定关中,挥师东进的时候,韩王信受命去攻占韩地,等到打下来之后,刘邦就任命韩王信为韩王。
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决定把韩王信迁到代地(今山西北边和中部)。与韩王信原来的封地相比,代地有一个很大的危险,那就是他北边紧靠着匈奴,时刻面临着匈奴的军事威胁。韩王信到了代地之后,看到代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但没有觉得不满,他反而很勇敢,给刘邦打了一个报告,说代国的国都离前线太远,不便于作战。他要把代国的国都迁到马邑(在山西的最北边,靠近内蒙古),以便于作战指挥。刘邦同意了。
韩王信把国都迁过去后不久,匈奴单于就率领20万精兵攻打代国,并且把马邑给包围了。韩王信一方面派使者向中央求援,另一方面派人跟匈奴谈判。而中央收到韩王信的求援后,一方面派兵增援,另一方面刘邦听说韩王信在跟匈奴谈判,就怀疑韩王信有贰心,因此写了一封口气非常重的话,让韩王信坚守。而韩王信在收到刘邦的信后,看到刘邦的口气这么重,吓坏了。他怕刘邦杀了他,于是在汉六年九月,韩王信就投降匈奴了。然后就和匈奴联合起来攻打太原郡。随后刘邦亲率32万大军去平叛,并且很快就把韩王信打败了。
汉十一年,韩王信又和匈奴联合入侵汉朝的参合。汉朝中央派柴武带兵前去平叛,最终在两军交战的时候,韩王信被柴武所杀。
韩王信
第四个谋反的人:赵王张敖张敖纯粹是被大臣贯高连累了。因此从始至终,张敖都没有谋反的想法,但是贯高却想行刺刘邦。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张敖谋反的事:
刘邦在去平定韩王信的叛乱时,曾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等到刘邦突围出来,经过赵地的时候,赵王张敖接待了刘邦,并且对刘邦非常的好,但是刘邦却对他的这个女婿张敖一点都不领情,经常骂张敖。对于刘邦的谩骂,张敖没有什么反应,但是张敖手下的大臣却受不了了。于是他们就决定刺杀刘邦。
高祖八年的时候,刘邦第二次经过赵地,张敖手下的大臣贯高就埋伏了刺客,准备刺杀刘邦。但是刘邦在临睡觉的时候,突然觉得不踏实,问了问地名,觉得不吉利,于是连夜离开了。这算是躲过了一劫。
第二年,贯高的仇家把贯高谋划刺杀刘邦的事报告给了刘邦,刘邦就把赵王张敖和国相贯高抓进了京城,最后经过审讯,确认了刺杀一事是贯高主谋,与张敖无关。最终贯高在监狱中自杀。但是张敖也被从王爵降到了侯爵。
第五个谋反的人:陈豨汉七年时,刘邦任命陈豨为赵国的国相,并且监管着赵代两国的军队。随后陈豨就去赴任了。
陈豨这个人有个爱好,那就是喜欢养门客,而且门客最多的时候达到一千多人。陈豨的养门客引起了赵国原来的国相周昌的注意,就向刘邦报告了。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派人去查陈豨。而陈豨在知道刘邦在查自己后,就与韩王信手下的两个叛将王黄和曼丘联系上了,准备一旦事情紧急,就要造反。这样一来,刘邦就觉察到事情不妙。于是趁着刘邦的父亲病故之际,刘邦召陈豨入京治丧。但是陈豨不来,刘邦因此断定陈豨是叛乱了。然后刘邦就亲自带兵去平叛。最终历时三年,平定了陈豨的叛乱,樊哙将陈豨给杀掉了。
第六个谋反的人:淮阴侯韩信陈豨叛乱的时候,淮阴侯韩信趁刘邦不在京城之际,就与手下的家臣密谋反叛。准备带着各个衙门的奴隶去攻打皇宫,但是这个事情被韩信手下的一个门客的弟弟告发了。吕后和萧何在得知韩信谋反的事情后,萧何亲自出面,诈称刘邦在前线打了大胜仗,让所有的列侯和大臣们入宫去祝贺,最后生拉硬拽,把韩信拉入了宫中。韩信一入宫,就被武士给绑了起来,然后就给杀了。
韩信
第七个谋反的人:梁王彭越梁王彭越的谋反也是被冤枉的。
陈豨叛乱后,刘邦到了邯郸平叛,但是刘邦却发现除了他自己的中央政府掌管的中央军外,地方诸侯都不来,于是刘邦就向地方诸侯征兵。而梁国是紧靠着赵国的,因此他希望梁王彭越能够参加他的平叛。结果彭越推说自己有病,不去,只派了一个将军带了几千人去参加平叛。刘邦见此情况非常恼火,就派人去责备彭越。彭越受了刘邦的责备后,心中十分恐慌,想亲自去给刘邦做个解释。但是他手下的大将扈辄却告诉彭越说原来召你你不去,现在受到皇上的责备了你才去,一去就会把你给抓起来的。与其被抓,不如你反了。于是彭越就没有亲自去跟刘邦做解释,只是再次派了个使者去跟刘邦解释,但是彭越也没有谋反。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彭越手下有个太仆犯了错,彭越把他抓了起来准备处死,结果这个太仆逃了,直接去见了刘邦,说梁王彭越和他手下的大将扈辄要谋反。本来刘邦就因为彭越不来平叛很恼火,听了这个太仆的告状后更加恼火了,直接派人去抓彭越了。
因为彭越并没有做防备,所以刘邦的使者到梁国后,直接就把彭越给抓了起来。然后刘邦就把彭越交给廷尉来审,虽然审判的结果是彭越是冤枉的,但是刘邦最终还是以谋反罪把彭越给杀了。
梁王彭越
第八个谋反的人:淮南王黥布韩信和彭越接连被刘邦杀害,使得黥布心中十分的恐惧。因此黥布便命令手下军队做好准备,时刻关注着周边郡县的军队动向。恰在此时,黥布怀疑手下的中大夫贲赫和他的一个妃嫔有不正当关系,因此就想要杀了这个贲赫。但是贲赫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于是就连夜逃到了刘邦那,立即报告刘邦,黥布谋反了。然后刘邦就派人开始调查黥布谋反的事。
当黥布在得知中央政府开始调查自己的时候,他就断定是贲赫告了自己的状。于是黥布非常果断,立即发动了叛乱。
黥布叛乱后,刘邦亲自带兵去平叛。最终击溃了黥布的军队,黥布本人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长沙成王诱杀。
淮南王黥布
第九个谋反的人:燕王卢绾卢绾是刘邦最好的一个朋友。当初燕王臧荼的叛乱被平定后,刘邦就因为卢绾与自己的关系好,而封了卢绾为燕王。陈豨叛乱的时候,卢绾积极的参与平叛,并且派遣使者张胜出使匈奴。张胜出使匈奴的时候,碰到了第一任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衍对张胜说燕王之所以重用你,是因为你非常熟悉怎么跟匈奴搞外交。而燕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叛乱不断,所以,燕国的地位就显得重要了。如果叛乱一旦平定了,那么刘邦下一个要整肃的对象就是燕国了。
臧衍说完之后,张胜就明白了。回去就把这番话对卢绾说了。卢绾觉得很有道理,就不再积极的参与平叛了,并且为了长期保持住自己燕王的位置,卢绾派了张胜驻守匈奴,并且派了范齐驻扎在陈豨的军队中帮助陈豨对抗汉军。陈豨被杀后,陈豨的副将就投降了。把范齐受卢绾的委托帮助陈豨的事报告了刘邦,这时刘邦才知道卢绾是帮助陈豨的,而不是灭陈豨的。于是刘邦就派汉军是征剿卢绾,最终卢绾带领军队投降了匈奴,第二年,卢绾病死在了匈奴。
卢绾
综上所述:刘邦当皇帝后,手下有那么多人造反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这么几点:
一:害怕被刘邦杀害。
比如:燕王臧荼、利几、淮南王黥布、韩王信、陈豨。
二:被冤枉谋反:
比如:赵王张敖、梁王彭越。
三:私欲膨胀
比如:燕王卢绾。
四:被逼谋反:
比如:淮阴侯韩信。
为什么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手下有那么多人造反?
原因只有一个:猜忌!就是由于猜忌才导致了刘邦没有办法与部份功臣——尤其是武将的善始善终。
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导致刘邦与功臣关系因猜忌而破裂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有的功臣是由于太能打仗了,让刘邦不放心才会被清洗掉的。比如,以能征惯战而闻名天下的淮阴侯韩信是因此而被毁掉的。
其实,韩信对刘邦还是比较忠诚的,否则韩信也不会拒绝项羽让他保持中立,使楚、汉、齐三分天下的建议了!
然而,仅仅是由于在刘邦吃了败仗时,韩信不合时宜地向刘邦提出封他做“假齐王”以便镇抚齐国的要求,便遭到了刘邦的猜忌与报复,不仅被由齐国改封到了楚国,甚至还被安上莫须有的造反罪名,降为淮阴侯并被软禁于京城。
可是,最后还是没有逃过被清洗掉的厄运。
梁王彭越的下场与韩信差不多。在楚汉战争期间,彭越充分地发挥了其善打游击战的优点。
正是由于彭越在项羽背后的不断骚扰,持续袭扰楚军的粮道与后勤补给线,才加速了项羽集团崩溃的进度。
然而,仅仅是因为在垓下之战以前,彭越与韩信一样没有积极响应刘邦令其与己合兵共同对付项羽的命令,便遭到了刘邦的猜忌与报复,最后彭越落了个被刘邦剁成肉酱的悲剧结局。
韩王信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国王的后人。因其勇武善战,所以刘邦夺取天下后便封他做了韩王。韩王信为了表忠心便主动向刘邦提出:“‘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然而“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史记》)
可见,韩王信起初并不想勾结匈奴,他只想派人与匈奴周旋,这也是历史上常见的为了固守待援而使用的缓兵之计。
岂料,结果却弄巧成拙,反而引起了刘邦的猜忌,迫使韩王信不得不亡命匈奴,最后被汉军斩杀。
此外,还有一些功臣的确是由于怀有二心而被清洗掉的。比如淮南王英布。
英布(黥布)是个有勇无谋的一勇之夫,本来是想安享富贵,然而韩信和彭越的惨死却吓坏了他!
由于这三个人的资历、地位、功劳,在汉初功臣之中堪称翘楚,在历史上有所谓“同功一体”之称。
韩信和彭越之死让英布兔死狐悲,更有了危机感!
当英布正在反与不反之间举棋不定的时候,他手下一个名叫贲赫的家伙,为泄私愤跑到刘邦面前狠狠地咬了英布一口——声称英布要反!
于是,刘邦便派人去淮南国调查。
此时的英布已如惊弓之鸟再也禁不起吓唬了,因此便索性趁机真的举兵造反了。
结果,由于却实力不济而兵败身死。
还有陈豨。他本是刘邦的心腹。
所以才会被刘邦派去监管赵国和代国的军队。
由于赵王的相国周昌在刘邦面前进言,要刘邦提防陈豨。
结果,导致陈豨与刘邦的离心离德,兼之陈豨又对韩信的话先入为主,于是便索性率领当地部队造起反了!刘邦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他镇压下去。
也有一些功臣是因误会而与刘邦分道扬镳的。燕王卢绾的情形是这样子的。
卢绾家与刘邦家的关系不错,而且刘邦还与卢绾同时出生,可以说是撒尿和泥的童年伙伴,故而他俩的关系非常亲密。刘邦造反后,卢绾也为其摇旗纳喊,助了刘邦一臂之力。
因此,刘邦做了皇帝后就封卢绾做了燕王。陈豨造反时卢绾也欲积极派兵协助刘邦镇压,然因卢绾误信前燕王之子臧衍“养寇自重”的建议,从而引起了刘邦的怀疑。危急时刻刘邦又生了重病,卢绾见无法替自己辩解,只好流亡去了匈奴,最后死于他乡……
言而总之:虽然说导致上述功臣不得善终的原因是猜忌,但是这也只是压翻天平的最后一个砝码。
其实,随着刘邦与功臣们的地位变化,他们的心态也随之而变化——皇帝担心有能力的功臣算计自己或是自己的子孙,而功臣们则担心重蹈越王勾践杀功臣的覆辙。
所以,双方都处于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态。
而伴随互不信任的不断加深,猜忌终于成了压翻天平的最后一个砝码!为什么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手下有那么多人造反?
首先要明白一点,秦汉之际社会上的政治思想是什么动向?
秦始皇统一天下,六国为郡,自称皇帝,这是中国首次出现一个单一的、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帝国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处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皇帝对其他所有的官员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
那么,社会上的主流思潮是这样的吗?秦始皇刚统一天下,丞相王绾就建议分封诸侯,“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只有李斯一人反对。数年后,到秦始皇33年,又有博士七十人请求分封诸侯,又只有李斯一人反对。——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思潮还是分封。
但这些分封的思潮在秦始皇的强力之下,都被压制下去了。但是,当秦始皇死后,谁又有能力把它压下去呢?所以,随着陈涉首义,豪杰蜂起,纷纷自立为诸侯。分封思潮再次正式回来了。
所以陈涉要以“张楚”为国号,所以项梁要立楚怀王心,所以六国之后纷纷自立。所以项羽要分十九路诸侯,所以刘邦要分那么多异姓王。——这都是封建诸侯啊。
当初在刘邦称帝最初的时候,刘邦封了七个异姓王,这是刘邦为了拉拢人心的一个举措,但是在这个举措的背后,刘邦也有自己的担心,后来他一点点杀了这几个人,就像我们众所周知的韩信一样,刘邦害怕韩信功高盖主将韩信残害,在这样的情况下,另一位异姓王——淮南王英布,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感到坐立不安,而对于韩信的死亡心里更是十分寒心,担心刘邦为了铲除隐患而解决掉自己,英布越想越感觉下一个可能就轮到自己了。
觉得自己曾经是项羽的部下,刘邦绝对不会手软,哪怕他帮刘邦打下江山,可以说是刘邦兄弟一样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英布决定起兵造反,而刘邦听到英布造反这件事,大声斥问英布,我已经封你为王,你为什么还要造反?
而英布破头大骂刘邦说:你杀了那么多为你出生入的兄弟,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不造反难道等死吗?眼看英布揭了自己的短,刘邦恼羞成怒,气得火冒三丈,下令攻打英布。而在吃了英布的教训以后,刘邦对于异姓诸侯越加小心,到最后全部了一个个消灭掉,将自己的子弟封为王,用来使刘家的汉朝长久延续下去!
而刘邦杀功臣是不存在的,他除了杀异性诸侯王,萧何、张良、樊哙、周勃等人他一个都没杀,西汉开国功臣除了封王的基本都得到了善终,韩信是吕后杀的,彭越是吕后忽悠杀的,其他非封王功臣可没有动,而封王的除了吴王剩下的都被刘邦收拾过,大一统的王朝和分封是天然的矛盾。
只要存在分封那么不管分封的是谁,曾经的合作伙伴也好,自己最信任的兄弟也好,只不过是先下手与否的区别吗,卢绾是刘邦最信任关系最好的朋友,可是到了封王后,卢绾都相信刘邦会收拾自己,只能说天下的利益实在太大,刘邦在消灭完异性诸侯王后终于安心了,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通行诸侯王也避免不了造反,因为中央稳固和分封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
在称帝以后,他的心理也会有所变化。历史上诸多皇帝都是这样,显然刘邦也没能逃过这一“桎梏”。权力在手时难免让人心生恐惧,即害怕权力的旁落和属下的不忠,刘邦在即位后也曾对自己的属下有许多猜忌,这一系列的弊病都会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沉淀,而手下的造反,最终只不过是这种长久的“猜忌”背后形成的新的隔膜和逆反。
为什么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手下有那么多人造反?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这些造反的刘邦手下都有或者曾经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异姓诸侯王。
没错,这些人之所以要造反,是因为刘邦需要他们造反,刘邦需要通过这个手段剪除各异姓诸侯王。
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分封了一部分异姓诸侯王。这在当时是出于和项羽争夺各方势力支持的目的。因为项羽推行的是分封制,而先是起兵反秦,后来又参与到楚汉之争当中的各方力量目的又都是要裂土封侯。刘邦军事实力不如项羽,所以必须要争取各方的支持,所以他不得不也分封了一批异姓诸侯。
当刘邦取得胜利后,这些异姓诸侯就成了西汉加强统治的障碍。所以刘邦一待天下底定之后,就开始了他剪除异姓诸侯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刘邦没有直接下令削藩,而是小心翼翼地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术,一面稳住大多数异姓诸侯王,一面逐一的先逼反,再剪除各诸侯王。如果说刘邦打下天下之后只做了一件事的话,那么就是这件事情。
这其中值得一说的是赵王。赵王坚决不肯反,即使刘邦一再侮辱和逼迫也坚决不反。但是他的手下贯高无法忍受,便趁刘邦经过柏人县的时候安排下人准备刺杀他。但是刘邦提前发现,或者这都在他的设计之中,于是拿柏人的名字做文章,说:“柏人,迫于人也。”于是没有在当地留宿。事发后虽然查实赵王未反,但也借故夺去了他的诸侯王身份。
剪除了所有异姓诸侯王之后,刘邦又与诸将订立了白马之盟,确立了非刘姓不王的规矩。然后,刘邦就去世了。
所以,这些人之所以造反,或多或少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但是背后真正的推手正是刘邦本人。而刘邦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巩固刘氏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