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朱祁钰在明王朝面临危难之际,重用于谦等大臣,反对南迁,高举抗敌的旗帜,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抗击并打败了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巩固了大明朝的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祸,功不可没。

临危当政的朱祁钰

公元1449年9月1日,大明帝国和瓦剌部之间的战争,最终以帝国的皇帝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而宣告结束。

震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城时,帝国的文武百官个个惊得目瞪口呆,面无血色。

50万帝国的精锐就这样损失殆尽?天子蒙尘?瓦剌部实际的当权者也先,正以花花不脱可汗的名义命令军队北围大同,南寇北京,大有荡平中原之势。

此时的北京城,只剩下不足10万人的军队,且大多老弱病残。此时,边关告急的奏章如雪片般地飞进帝国的朝堂。

居住在深宫的皇太后孙氏、朱祁镇的皇后钱氏等人只知道哭哭啼啼,只顾着筹钱梦想着赎回朱祁镇。

为安定人心,皇太后孙氏接受了朝臣们的建议,下诏立朱祁镇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诏命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弟朱祁钰监国。

郕王朱祁钰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走上了大明帝国的政治舞台。

帝国的朝堂上,大臣们就“死守北京还是南迁南京”的会议议题争论不休。面红耳赤,七嘴八舌。

“主张南逃的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兵部左侍郎于谦慷慨激昂,义正言辞,大声驳斥着。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随声附和,站在于谦一边。

监国朱祁钰最终下了决心,死守北京城。采纳于谦的建议,积极备战。将驻守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各府县的运粮军全部调进北京。朱祁钰又虚心接受了群臣的意见,将权阉王振的党羽全部铲除。提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城的防守。

为避免也先“挟天子以令朝廷”,于谦等人上书皇太后孙氏,建议拥立监国朱祁钰为皇帝。

公元1449年九月初六,秋高气爽的北京城奉天殿。朱祁钰在一片山呼万岁的声中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元“景泰”,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这年十月,瓦剌也先,挟朱祁镇攻破紫荆关,直逼北京城。在皇帝朱祁钰的大力支持下,在于谦、石亨等将领的出色指挥下,在北京城全体军民的同仇敌忾下,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朱祁钰启用正统以来被迫害的忠臣贤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朝野清明。维护了明朝的政治稳定,短短数年就使明朝挽回了颓势,国势蒸蒸日上,功不可没。

励精图治的朱祁钰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朱祁钰对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三大营”(五军营、骑兵营、神机营)分为10营,每一营设一都督,统领军队。每营下面又设小营,由都指挥使统领,小营由5000士兵组成。朱祁钰的此项军事改革,使明帝国的军令统一,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使帝国进一步发展,朱祁钰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方针,大张旗鼓地实行他提倡的“仁政”。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减免赋税,开仓赈济;治理黄河,新修水利;厉行节俭,减免开支;稳定边疆,开展外交。

朱祁钰恋栈权位,不但不思迎回已经被架空为太上皇的朱祁镇,还把他软禁于南宫,八年之间不得出入。同时强行废掉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妄想让自己的后人继承自己的皇位,太不地道。

私心作怪的朱祁钰

朱祁钰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又使明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项事业得到发展。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朱祁钰皇帝的身份得到举国上下的承认和支持。从郕王到监国再到九五至尊,朱祁钰非常享受皇帝这一职位得来的妙处。

朱祁镇被瓦剌也先放回来后,朱祁钰对这位昔日的皇帝哥哥一点也不客气,软禁在南宫不算,还将宫门铜锁用铜汁灌封。弄得太上皇帝哥哥吃不饱,穿不暖,经常还得靠自己哭瞎眼的皇后钱氏,辛勤纺线织布贴补家用。

想当年,皇太子朱见深年幼,面对瓦剌的入侵,皇太后孙氏,朱祁镇的皇后钱氏和满朝文武拥立朱祁钰当上皇帝。但约定俗成,要求朱祁钰百年之后再将皇位传于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但是,随着朱祁钰皇位的巩固,朱祁钰的私欲开始膨胀。“必须将皇位传给朕的皇儿朱见济”!朱祁钰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公元1452年5月某日的一个上午,朱祁钰不顾当初的约法三章,强行废掉侄儿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帝国的储君。

然而,天公不作美,朱见济被立为皇太子才一年多就夭折了。朱祁钰犹如晴天霹雳,遭受的打击可想而知。

朱祁钰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阴谋家、野心家们就开始蠢蠢欲动,演绎了什么叫“富贵险中求”。

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深夜,深受朱祁钰器重的太子太师、武清侯、总兵官石亨,联合司设监太监曹吉祥、副都御史徐有贞发动政变,奉迎太上皇朱祁镇复辟。

几天后,被后人称为景泰帝的朱祁钰莫名其妙地死在西宫。据说,朱祁镇忙着复位,竟然忘记立即废了朱祁钰,闹了个大明帝国出现了一个“天有二日”的政治大笑话。

朱祁钰虽不能全贤名于一生,让后人叹息。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观朱祁钰一生,景泰帝仍是一代明君。

如何评价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善于谋国,拙于谋身。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宣宗朱瞻基天纵英才,能文能武。朱瞻基的父亲是仁宗朱高炽,他两人在位期间合称“仁宣之治”。大明1368年建立,明仁宗1424年登基,其时经太祖、太宗励精图治,大明统一战争已完成,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明宣宗是在祖父朱棣和父亲朱高炽的疼爱下长大的,跟祖父朱棣出征过漠北,书画堪称精品,驾驭群臣轻车熟路,恩威恰到好处,可谓文武全才。但是,天不假年 ,当了9年皇帝,37岁就去世了。

宣宗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祁镇,二儿子朱祁钰。宣宗去西天的时候,大儿子朱祁镇才8岁,老二朱祁钰才7岁,同父异母。朱祁镇登基后马上就封弟弟朱祁钰为郕王。到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朱祁钰已经二十二岁了,居然还没有按照祖制出京城就藩,而是留在了北京,明代皇子一般15岁左右就开始离开京城到封国去了。从这事也可以看出哥哥朱祁镇很疼爱弟弟朱祁钰。

英宗朱祁镇冲龄继位,大政多赖“三杨”,后来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1449年,在王振等人忽悠下,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让比自己小一岁的弟弟朱祁钰监国,结果朱祁镇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被俘。我们现在来看看,皇帝御驾亲征,让弟弟监国,这事匪夷所思,皇帝御驾亲征的事情多了,但都是太子监国。

让弟弟监国的事情不要说在大明历史上绝无仅有,在封建王朝历史上也极为罕见。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朱祁镇就不怕弟弟黄袍加身?不担心自己回不来北京?后来,朱祁镇真的被蒙古人抓走了,20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被掳走,蒙古人咄咄逼人,北京岌岌可危。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已开启转移财产,面对这样重大的危机,朝堂之上围绕是“战”还是“迁”开展了激烈竞争。1449年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压阵,朱祁钰主持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于谦站出来说,要以北宋为教训,指责南迁是亡国之论。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有人上书朱祁钰,希望他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禀明孙太后,最终在九月拥立朱祁钰为帝,明年改元景泰,尊明英宗为太上皇,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仍为太子。

我们来看看,皇帝被俘,皇帝有儿子的情况下,没有让儿子继位而是让皇帝的弟弟继位,这在封建王朝历史上好像只发在宋朝发生过,宋太祖死后不是儿子继位,是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没有让儿子继位的理由是主少国疑,这是什么风格?这就是以国事为重的风格。这事是孙太后同意的,英宗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儿子,朱祁钰不是孙太后的亲儿子。从当时危急形势来说,拥已经成年的朱祁钰当皇帝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是能做到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此时大明臣子的胸怀和后宫的开明。想想清末,那个叫慈禧太后的女人,亲儿子同治死后,立了4岁的载湉;载湉死后,又立3岁的溥仪。在国家民族存亡绝续之际,慈禧也不愿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误国误民近半个世纪。

朱祁钰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蒙古人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也先发兵攻打北京,朱祁钰依靠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在同年十一月击退也先的部队,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北京保卫战之后,明军多次击败也先。此时,朱祁钰的威望也达到顶点。后来,也先见捞不到好处,便想放回明英宗朱祁镇,借此求和。也先想放,可朱祁钰不愿意接。于谦对朱祁钰说,皇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更改,您还是皇帝,所以理当尽快接哥哥朱祁镇回来。朱祁钰见于谦都这么说,就同意了。

哥哥回来了,朱祁钰亲自出城迎接哥哥,并行拜见之礼,一年没见,哥俩互拉双手,泪涕沾襟,半真半假,但兄弟情的确在。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皇帝被俘后对方没有索取到任何东西的也是闻所未闻,不附带任何屈辱的条件就被放回来。

但是,朱祁钰把哥哥软禁在南宫,严加防范,不得出门,不得与外界联系。这就是朱祁钰的不对了,哥俩幼年丧父,一起大,哥哥对自己疼爱有加。当上皇帝后,朱祁钰大权在握,不愿意放手,这个好理解,是朱祁钰挽救了北京、挽救了百姓,挽救了大明江山,理应继续干下去。但软禁哥哥有点不近兄弟情深。

但是,后来,朱祁钰通过贿赂大臣,废除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事,朱祁钰的汪皇后是坚决不能同意的,汪皇后还算明白人。但朱祁钰一意孤行,不但不听汪皇后的,还废了汪皇后。刚才说了,朱祁钰保国有功,未把皇位交还给明英宗说得过去,但他把明英宗朱祁镇之子的太子位废了,就过分了,引起大部分朝臣不满,许多大臣认为朱祁钰私心过重,有失民心。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朱祁钰的太子朱见济就死了,朱祁钰再没有儿子了。此事对朱祁钰打击很大,但朱祁钰这时才25岁,再 生出儿子 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已有大臣上书呼吁朱祁钰恢复原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位。最为著名的是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他上书说:“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就是说,皇帝,你看看,你强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下好了,太子死了,说明天命不可违。朱祁钰大怒,把钟同乱棍打死。大明的臣子真是敢说。

后来,朱祁钰再也没有生出儿子。当了8年皇帝后病重,部分大臣迎接哥哥朱祁镇复位。朱祁钰知道后,说:“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度尽劫波兄弟在。事已至此,我想朱祁钰终于醒了。朱祁镇复辟后两三天,在朝堂之上对大臣们说,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吃粥了。但一个月后,朱祁钰死去。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说,朱祁钰要强于哥哥朱祁镇,但是朱祁钰一生最糊涂的事情就是废立太子。在处理太子废立问题上过于草率和一意孤行,使得自己的威望大打折扣。所谓利令智昏,连自己的皇后都坚决反对的事情还要去做。古人说“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当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后死去,就应该深刻反思,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天命保有敬畏。倘若此时朱祁钰能幡然醒悟,复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夺门之变”就不会发生。

复辟后,哥哥朱祁镇废他帝号,降他为亲王,说他不孝、不弟、不仁、不义,臭名昭著,神人共愤,死后也是以亲王礼仪下葬,并未入葬十三陵。朱祁镇复辟后又当了8年皇帝,死后太子朱见深继位,承认叔叔朱祁钰是皇帝。到南明弘光政权时,给予朱祁钰完全平反,上庙号为代宗。总的来说,他们哥俩关系还是不错,没有发生兄弟之间动刀动枪的事情,没有流血。毕竟,皇位摆在那里,在有机会争的情况下,不争不可能。

总的来说,朱祁钰知人善任,信任贤臣,远离小人,但是没有处理好与哥哥的关系。

如何评价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大明王朝出人意料的事就是多:朱元璋大位不传儿子却传了孙子;朱允炆没有等到把大位传给儿子,就被叔叔抢了;朱厚照驾崩却没有儿子可传,只好传给了堂弟朱厚璁。

还有,朱瞻基把大位传给了老大朱祈镇,朱祈镇出门让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祈钰先替他坐坐,等他回来,弟弟却已把大位据为己有。

本来朱祈镇和朱祈钰哥儿俩的感情不错,不像康熙的儿子们为了大位争得你死我活。朱祈镇继位后,朱祈钰还是那个安分守己的好弟弟。

后来意外发生了。

正统十四年,远在大漠的也先率领着剽悍的瓦刺骑兵进犯大明,朱祈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

朱祁镇要出远门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而当时儿子朱见深只有两岁,朱祁镇只好把大位先交给弟弟朱祁钰坐着。

朱祁钰也知道,这是属于哥哥的位置,自己不该有非分之想 ,表示等朱祁镇凯旋而归,他就来个完璧归赵。

只是,朱祁镇没有凯旋,却做了俘虏。

由于太监王振的贪生怕死和愚蠢无知,几十万明军被埋土木堡,皇帝朱祁镇被也先活捉了。

听到此消息,朱祁钰的感情应该是十分复杂的。

大明因为土木堡失利而元气大伤,皇帝没了,主力部队没了,也先的威胁时刻存在。

而朱祁镇被带回大漠后,也先用他做人质,不断地向大明索取金银财宝。

在此种情况下,有人主张朝廷南迁,遭到了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的坚决反对。

同时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做了俘虏的朱祁镇废掉,把代理皇帝朱祁钰推上皇位。

于谦拿这件事与孙太后商量,老谋深算的孙太后怕皇位旁落,要求把孙子朱见深立为太子,作为朱祁钰登基的交换条件。

朱祁钰坐稳皇位之后,就尝到了做皇帝的甜头,他不但想自己要坐牢大位,也要子子孙孙坐下去。

1452年,他违背了承诺,废掉了太子朱见深,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扶上太子之位。

朱祁镇成了太上皇,对于也先来说已失去了价值,便表示愿意归还朱祁镇给大明。

这时朱祁钰却不愿意哥哥回来了:皇位只有一个,本来是父亲留给哥哥的,如果人家回来了,自己还好意思坐吗?

朱祁镇尴尬了:他日日夜夜盼望回家,可家里并不欢迎他,于是他表示只要让他回家,他什么也不要,让他去守墓都行。

经过一番周折,朱祁镇终于回家,可回家后直接被朱祁钰关进一所破房子,切断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

谁都认为,可怜的朱祁镇将要在牢房里寂寞地度过他的余生,而朱祁钰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可人算不如天算,朱祁钰唯一的儿子病逝了,痛失爱子的打击,使朱祁钰病倒了。

这时一个叫石亨的人,他找到徐有贞等三人,计划着把朱祁钰拉下马,把太上皇朱祁镇重新扶上皇位。

在一个昏暗的夜里,太上皇朱祁镇和石亨、徐有贞等四人一起,闯进城门来到奉天殿,敲响了上朝的钟声。

躺在病床上的朱祁钰,听到声音似乎明白了什么,而侍卫的话证实了他的猜测:被他关押的朱祁镇,在召集群臣上朝议事。

这就是发生在1457年的“夺门之变”,正月里朱祁镇复辟,二月份朱祁钰被废为郕王,不久便离奇去世,享年30岁。

从做人的角度说,朱祁钰本来是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对大位没有什么妄想。

可命运让他意外地坐到了那里,慢慢地,那个位置就成了他的,这似乎也是名正言顺的。

可他违背承诺,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让自己的儿子坐上,就有些过分了。

最后他千方百计阻止朱祁镇回朝,朱祁镇经历千辛万苦回来后又把人家关起来,这就表现得有点冷酷了。

所以说,不能说朱祁镇是坏人,但坐在那个大位上就变了,也许任何人像他遇到那种情况,也不能保证自己不变。

一对好兄弟反目,一个安分的人变得无情,一切都是权力惹的祸。

说完朱祁钰的为人,再说说他的政绩:在位七年,做了不少大事,首先果断地惩处了土木之变罪魁王振的党羽,为朱祁镇收拾了烂摊子。

最可圈可点的是起用于谦,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使大明没有成为第二个北宋。

另外,朱祁钰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也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成效显著。

如果不是“夺门之变”爆发,朱祁钰继续把皇帝做下去,大明王朝的明天也许更美好。

最起码,像于谦一样的许多忠臣不会被朱祁镇屠戮。

如何评价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朱祁钰没有登基之前,他确实不想做帝王。但也可以说是众望所归,毕竟朱祁镇被俘虏之后,瓦剌人兵临城下,要是没有新帝,明帝国不灭亡也得半壁江山,而当时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朱祁钰。时事造就英雄,朱祁钰的上位,有偶然因素,但也是必然的结果。

土木堡之变

要说明英宗朱祁镇最出名的事,那就是他效仿先帝们天子守国门,结果他御驾亲征,却被瓦剌人给俘虏了。历史上被俘虏的帝王不多,他算一个。这种天子履历可不算什么光荣的事,尤其瓦剌人还把他绑在了阵前,一路畅通无阻,兵临京城下,眼看就要灭了明帝国。明英宗一时的鲁莽,却带给明帝国致命一击。于是乎明英宗朱祁镇的帝王之路就得断,不然要是他还是明帝王,明帝国就得灭亡,之后明帝国就开始筹划着,让朱祁镇退休,册立新君。

新帝人选

按照朱元璋建国时立下的继承制度,朱祁镇被迫退休后,那就应该由他的儿子继承帝位。刚好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前,他就立下了太子朱见深,按理说这时候朱见深由太子升位,理所当然。可问题是当时的朱见深才2岁,倒不是说2岁的太子不能继位。不过如果让2岁的娃娃天子坐镇京师,明帝国还是群龙无首,那瓦剌人的大军依旧没人可以阻挡,明帝国的灭国之祸还在眼前。

于是明帝国的两位王爷就成为新君的合适人选,一个就是朱祁镇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还有一个是襄王朱瞻墡。其实襄王朱瞻墡并不是特别合适的新君人选,毕竟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兄弟,不符合明帝国的继承制度,不过孙太后主张立下襄王朱瞻墡为新帝。一是因为襄王朱瞻墡为人贤德,能堪当此大任。二是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他若年轻继位,以后不容易还位给她孙子朱见深。可惜襄王朱瞻墡愣是不接孙太后的懿旨进宫,态度很明确,要立朱见深为帝,让朱祁钰监国,总之一句话,他襄王朱瞻墡不干。

朱祁钰的忧心

襄王朱瞻墡这么一表明态度,城下还有瓦剌人的虎视眈眈,最后孙太后也不得不妥协,只能同意朱祁钰继位。其实当时的朱祁钰也不愿意干这临时救急的帝王。想想也知道了,孙太后的态度很明确,不管谁当新君,太子都是她孙子朱见深,也就是说过了危机之后,帝位还是朱祁镇一脉的。朱祁钰又不傻,危难之际要他出力,可过了危难之后,说不定就是皇储之争,指不定还有帝位之争,所以朱祁钰的内心是不愿意趟浑水的。事实上朱祁镇被赎回明帝国之后,这对曾经亲密无比的兄弟,确实发生夺位之事,而朱见深也两度被立太子位。

当然最后朱祁钰被于谦拥护登基为帝,也是因为襄王朱瞻墡不愿意登位后,要是朱祁钰再撂挑子不干,瓦剌人可不给明帝国时间再筹划拥立更合适的新君。也就是说当时那种情况下,朱祁钰登基就是众望所归,不然明帝国就得被灭,或者逃到南京,跟南宋一样,成为半壁江山。因此才会说朱祁钰的登位是迫不得已,也是众望所归。

【点击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中外史实】

如何评价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明景泰帝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是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仅7年时间,他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朱祁钰没有想到要当皇帝,而当了皇帝之后又不想下台,他登上皇位完全是因为土木堡之变,事变发生后,他被推到了皇帝位置上,而事变结束之后,他却因他的同父异母弟的政变而从皇位上被拿下来,并死于非命。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比他的同父异母兄朱祁镇小1岁,明英宗即位,他被封为郕王,原本他无心于皇位,也没有能力夺位,他只想快乐地过着郕王的快乐日子,可是,不平静的生活,大福大祸却因一个突发的大事件而降临到他身上,他再也无法平静快乐地过日子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侵入明朝腹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明英宗令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镇京师。朱祁镇率兵出征时却听从宦官王振的话,想去王振的家乡耀武扬威一番,结果,于八月十五日(9月1日)爆发土木堡之变,明军被瓦剌骑兵合围,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军抓了明朝皇帝,耀武扬威,想以皇帝来要挟明廷,逼明朝群臣向瓦剌投降纳贡。

英宗被虏的消息于次日传至京师,当时,朝野震惊,而朝中群臣出现慌乱,京城人人自危,有的官员、富商开始转移财产,而一些官员也开始将子女送到南京。

面对瓦剌军的逼迫,京都陷入危机,朝中大臣出现严重分歧,十七日(9月3日),在堂会上,翰林院侍讲徐珵提出迁都南京,以避开刀兵,再图良策,一些官员附和;而刚升任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却极力反对迁都。他认为主张迁都的该斩,理由是,皇陵、宗庙、社稷都在北京,不可轻易迁移,此外,北宋迁都,后来赵宋王朝断送了江山,所以,主张南迁乃亡国之论。主持堂会的孙太后令郕王朱祁钰监国,令朝臣再作商议。二十二日(9月8日),孙太后下旨立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仍由郕王代理国政,其目的是为了安定朝局,稳定人心。

不过,皇太子年幼,仅两岁,主少国疑,一些大臣仍决定立太子之后仍很难安定人心,于是,右都御史王文尚书监国朱祁钰,希望他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

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大臣联名奏明皇太后,请求立朱祁钰为帝,为了稳定朝局,抵抗瓦剌,孙太后准奏,于九月初六日(9月22日)令群臣拥立朱祁钰为帝,遥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自此,朱祁钰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朱祁镇画像

第一,顺朝臣之意,清除宦官王振余党

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而王振怂恿英宗亲政,并在途中奏请改道,致使出现了土木堡之变,王振对于英宗被虏负有重要责任,加上之前在朝中利用受英宗宠信,排除异己,处死和贬黜了不少与他敌对的朝臣,皇帝被俘,王振在事变中被杀,此时,朝中众臣感到清除王振余党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们聚集起来,跪在午门外,要求朱祁钰惩处王振余党。此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接着,又打死了王振的同党、外甥王山,史称“午门血案”。当时,朱祁钰见出现了血案,心里很害怕,不敢回宫,于谦拉住他的衣袖,劝他振作起来,称王振罪当诛九族,马顺等亦罪当处死,要求赦群臣无罪,朱祁钰准奏。

从处理“午门血案” 可以看出,朱祁钰是比较胆小无主见的,但他能听于谦的建议,算是一位能听进忠言的当政者。

第二,下诏令边关守将勿听瓦剌威胁,提振边关守将的信心

朱祁钰登基之后,遥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此时,朱祁钰是新皇帝,而朱祁镇是太上皇,为了阻止瓦剌利用英宗对明朝进行威胁,朱祁钰下诏,令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要依照皇帝的旨意处事,坚守边关。如此一来,瓦剌太师也先试图以明英宗的名义来骗开边关城门,乘机要挟骗取财物的计划便彻底失败。瓦剌计划落空,十分愤怒,便利用明廷朝局不稳、守京都兵力不足的特点,发兵向北京逼近。而瓦剌军这气势汹汹的态势使北京城陷入了恐慌之中。

第三,重用兵部尚书于谦等大臣,在孙太后的支持下,统筹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达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造成攻城之势,瓦剌太师也先将明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威逼守城的明军。

朱祁钰在孙太后的支持下,重用于谦,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下旨在京各营将领皆接受于谦节制,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权先斩后奏,于谦成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臣,直接向皇帝负责。于谦也不负皇太后、皇帝所望,他做了全面仔细的备战,一是令原大同副将石亨为京师总兵官,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二是任命一些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并派遣得力将领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三是严惩了一批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校,以正士气;四是改革军制,把传统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营,使其更能适应防御作战的需要;五是在北京周围,布置重兵严守九门,并抓紧操练士卒,尽力提高战斗力;六是抓紧解决兵器不足的问题,将南京库存兵器的2/3,共126万件调入北京,派人到土木堡战场,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头盔、战甲、火枪、火铳、火箭、火炮各有数千甚至上万件,此外,还赶制新武器;七是征用的500辆大车,利用重赏为激励,动员官兵家属和百姓往东郊通州将数百万石储备粮运至北京;八是将城内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统一编成工程队,紧急训练,并筹集了大量砖石、木材、石灰、工具等,加强城防。此外,于谦还于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和山西、河北等地民众,拿起武器,参与打击瓦剌军队,准备切断其后路。

于谦(苏可饰)

十月十二日,也先将主力列阵西直门外后,将英宗挟持至德胜门外的土城,要求明廷派于谦、石亨等高级将领亲自出迎,并索求金帛数以万万计,想以此来擒主将,逼献城,但是,于谦识破其计,先派官员朝见英宗,后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依据,拒绝献城,也先未能得逞。次日,瓦剌军乘大风大雨全力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在城外埋伏于民房里,以少数骑兵佯败诱敌,也先中计,进入埋伏圈,被明军前后夹攻,瓦剌军大败。之后,瓦剌军又转攻西直门、彰义门,明军用火炮、火箭轰击,并以埋伏好神铳手、短枪手突袭,瓦剌军进攻受挫,此时,朱祁钰帮了倒忙,他派监军太监率数百骑兵冲击敌阵,造成明军混乱,瓦剌乘机进攻,幸而有民众登上房顶,以砖石抛击瓦剌军,才使援兵到了,转危为安。

也先率军攻打北京各城门皆失败,而其中路军在居庸关的进攻也受挫,此时,明朝各路援军已逼近北京,也先担心被切断后路,便于十五日夜里率兵挟持英宗朱祁镇撤向紫荆关,明军的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

明军北京保卫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朱祁钰完全放手让于谦掌兵权,统一指挥京城所有军事力量,这种知人善任并完全信任掌兵的大臣的皇帝不容易,在这一点上,朱祁钰比他的哥哥朱祁镇更有气度,朱祁钰对于谦等将领的充分信任十分难得,相比之下,朱祁镇心胸狭窄,报复心极强,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等后来被朱祁镇害死了。

朱祁镇(张艺兴饰)

第四,击退瓦剌军之后,推行了改革,局势由乱而治

瓦剌军被击退之后,朱祁钰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他在经济上采取了宽疏的管理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负,并且赈济灾民,安抚流民;他还厉行节俭,减免宫廷开支,停止各类采办,又下诏天下巡抚署理各省农桑事务,倾力发展经济, 使经济得到恢复;在政治上,他重用于谦、王文等大臣,放权给他们去打理朝政,逐步使明朝的政局由乱而治,有渐开中兴之迹象;此外,由于朝局稳定,军事方面整顿有效,当时的朝鲜、越南、暹罗、琉球等国纷纷来北京向明朝进贡,明朝在朱祁钰的治理下,还算是不错的。

而且,朱祁钰还听于谦、王文等来的建议,为让孙太后安心,他下旨接太上皇朱祁镇回朝,就这一点而言,他还是有点度量的。当然,他坐稳了皇位之后,就不想下来了,他不仅不让太上皇恢复皇帝之位,而且,他还将他幽禁于南宫,整整关了七年;此外,他又改立他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以取代朱祁镇的儿子。而这是这些举动使报复心极强的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

朱祁钰(黄轩饰)

第五,软弱拘谨,于夺门之变中丢了皇位,不久病死了

朱祁钰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王文等人,认真治理国政,使朝政变得有序了,可是,他在软禁朱祁镇和改立太子的问题上,既不够宽仁又不够果断,不是真正大度,却又表现出软弱拘谨,这使得朱祁镇有了发动“夺门之变”的可乘之机。

首先,长时间软禁朱祁镇,并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改立他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两件事既使朱祁镇下了决心发动政变,同时,也让朝臣们心里不满,这使他失去了朝臣们的有力支持。

其次,朱见深的过早夭折,而朱祁钰又突然患重病,这使得朝中人心惶惶,而此时,朱祁镇便感到迎来了他搞政变的机会。

再次,在囚禁朱祁镇时,朱祁钰措施不得力,让太上皇有了各种机会与朝中的大臣,特别是北京保卫战中的功臣武将武清侯石亨,还有都督张軏、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秘密接触,有机会谋划政变。这与朱祁钰软弱怕事的心态是有关系的。结果,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之后,他们将南宫大门撞开,进南宫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他在石亨等来的拥位下,到了奉天殿,以太上皇的身份令守卫放其进入,至早朝时,重臣入朝,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公卿百官惊得口瞪目呆,但已经无从选择,石亨控制了宫中护卫力量,众臣也只好拜贺太上皇归皇帝位了。

朱祁镇复位当日,便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朱祁镇还表示犹豫,称当年抵御瓦剌有功,不该被处死,不知道朱祁镇这是不是装的?而佞臣徐有贞急忙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朱祁镇知道要害关系了,下旨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后,北京保卫战中由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除了石亨之外,大都被处置,或杀或贬。

朱祁镇深谙权谋,他深知,不杀于谦、王文等,他在皇帝位置上坐不稳,到时还得回到被囚禁的太上皇位置上,所以,他一复归皇位就忙着杀功臣,而仓促之间,他竟然忘了罢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该废去朱祁钰的帝位,这使得明朝历史上出现过二帝并立的奇观,景泰帝废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不久朱祁钰便离奇去世了,去世时才三十岁。据《明英宗实录》记载,当时朱祁钰的身体“日渐沉重”,他原本就有重病,朱祁钰病死的可能性更大。

朱祁钰画像

历来,对景泰帝朱祁钰有各种评价,清代诗人袁枚评价说:“宣宗以社稷人民付正统,正统不能守;付景泰,景泰能守之。……吾又读《宋史》而叹明之不亡,非谦贤,实景泰之贤也。”这样的评价是很高的。

中国明史研究专家崔瑞德(英)和牟复礼(美)评价说:“景泰时期,即明景帝统治时期(1450年—1457年),普遍地被人们判定为恢复了稳定、由干练的大臣们卓有成效地治理、进行合理的改革以及为北京和北方边境制定正确的防御政策的时期。传统的历史学家也判定,与前十年邪恶无能的宦官不幸地把国事搞得一团糟的情况相比,景泰政府要受到赞誉。”(《剑桥中国明代史》)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说:“景帝是个好皇帝,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吴晗先生说得对,景帝朱祁钰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之所以在“夺门之变”中丢了帝位,正是因为他软弱拘谨,他缺乏胆识和果敢行动,而且,他在权谋方面不如他的哥哥朱祁镇,既不够仁善,囚禁了朱祁镇,改立太子朱见深,让大臣们心里不满意;同时,又不过狠辣,囚禁了朱祁镇却让他能与石亨、徐有贞等串通一气,让阴谋家徐有贞等有可乘之机,使太上皇能复辟成功,最糟糕的是,他因此而导致了大功臣于谦、王文等被惨杀,让很多忠臣蒙冤而死。

如何评价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朱祁钰临危受命,被迫当上了皇帝,可能是因为自己得位不正,处处疑心病,先是软禁了明英宗,后来又想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最后郁郁而终。

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北伐的士兵回到了北京,五十万大军被瓦剌两万士兵打的十分狼狈,听说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人心惶惶。瓦剌太师也先谋划着重新建立元朝,让自己的弟弟看管明英宗,明英宗以为也先为了钱财,就写信回北京让人送来赎金,宫里乱成一团,孙太后搜集了宫里的财宝,送给了瓦剌,但是没有任何消息。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遍了北京城,富豪开始转移财产,导致了路上车马堵塞。

土木堡事变三天后,孙太后召集群臣,商讨战守大计,群臣左右为难,最后于谦力主保卫北京,于是朝廷决定誓死保卫京城。于谦负责京城护卫,招募新兵,把通州的粮仓粮食预支给士兵,有了粮食的老百姓,民心安定下来,城防逐渐行成,于谦被封为兵部尚书。

安定之后,成王朱祁钰决定处罚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大臣建议灭门王振,最后把锦衣卫的马顺打死,大臣逼宫成王让他下旨灭门王振,又处死了王振死党太监,三具尸体被放在东门示众。也先押着明英宗到边境城池,让守将开城,没有任何守将敢开门。最后于谦发令,社稷为重,不允许任何人和明英宗见面,同时拥立朱祁钰继位,后来的明景帝,结束了20多天没有国君的日子。

公元1450年秋,明英宗回到紫禁城,成了太上皇。弟弟明景帝朱祁钰忧心忡忡,担心明英宗回来会危险到自己的王位,于是就把明英宗软禁起来,明英宗因此与世隔绝,陪伴他七年的只有钱皇后。明景帝对于明英宗的监视十分严格,不准供应纸笔,南宫宫门紧闭,把宫殿周围的大树全部砍伐。等到明景帝地位巩固后,就想易立太子,把明英宗的太子朱见深废了。太子朱见深是孙太后立的,没有什么过错,但是明景帝想到自己死后,王位就得传给太子朱见深,心里十分不舒服,就试探一下周围人的意见,结果大臣们都不同意。但是明景帝心意已决,开始拉拢朝臣,最后把自己儿子扶立为太子,公元1452年废了朱见深,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可惜一年后就夭折,立储又成了难题,大臣们开始议论重新扶立朱见深。甚至有大臣说,太子去世是上天的警告,结果被处死。很快太子被废传到了明英宗的南宫,明英宗开始等待机会的到来。

明景帝的日子也不好过,整天想着儿子,纵欲过度,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甚至没法亲自祭祀天地,大臣们开始上书让明景帝立储,被明景帝拒绝,于谦等人接着又写奏疏,但是还没等到奏疏送上去,当天夜里北京保卫战的功臣石亨,和大臣商议迎接明英宗复位,石亨带兵进入南宫,接出了明英宗,就这样明英宗重新登上王位。等到大臣上早朝,突然看到太上皇明英宗复位,而此时明景帝刚刚睡醒,听到钟鸣的声音,从内侍打听到明英宗复位,闭目不语。第二天于谦被捕,一大批大臣下狱,三十一岁的明英宗再次成为大明皇帝,废了明代宗明景帝,立为成王,不久明景帝病死,这一事件被称为夺门之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