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后,曹操留下的老部下为何都按兵不动?

大势所趋,谁又敢飞蛾扑火?

俺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

软弱无能的曹爽拱手将曹家的大好江山送给司马氏

高平陵之变发生时,大魏帝国的大将军、侍中曹爽正和皇帝曹芳在高平陵祭拜先帝曹叡。

此时,曹爽完全可以将发动高平陵事变的罪魁祸首司马懿剿灭。曹爽占天时地利人和,以天子诏命,号召勤王。魏天子曹芳本来就在身边,名又正言又顺。

然而,“将门狗子”的曹爽,被司马懿玩得团团转。奸诈的司马懿怕曹爽会绝地反击,于是先后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所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诱劝曹爽放弃权力。司马懿发毒誓,只要曹爽回京,确保人身安全和荣华富贵。(据说司马懿的后代被刘裕斩尽杀绝,就是应了司马懿当初的毒誓。)

俗话说得好:“跟着狼吃肉,跟着狗吃屎”。软弱无能的曹爽,优柔寡断,充满了幻想,选择相信了司马懿,最终自己洗净了脖子被诛杀,被诛灭三族。一大批忠心跟随曹爽的文臣武将,同样被诛杀。

树倒猢狲散,爹死娘嫁人,各人顾个人

曹爽打仗不行,整人还是不错的。魏帝曹叡临驾鹤前,诏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遗命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助年仅八岁的曹芳。

曹爽大力培植亲信,打压旧臣老臣。严格实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方针政策,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被迫“退休养老”。甚至连司马懿这样的“元老级”的重臣,也被迫“退居二线”。然而,曹爽没有“痛打落水狗”,给了韬光养晦的司马懿一个翻本的机会。

曹爽被诛灭三族,树倒猢狲散,各奔前程溜得溜。谁来谁敢谁愿意“挑头阵”?实际上也无人愿意挑战!要知道曹爽生前只顾捞权捞钱捞女人,他重用提拔的那些人又有多大的本事?基本上和他是一丘之貉。

皇帝在手,太后在手,曹爽兄弟几个及亲信伏诛,司马懿已名正言顺

当曹爽及几个亲兄弟乖乖交出兵权,献上皇帝曹芳后,就已经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司马懿之所以敢悍然发动政变,其实早已将曹爽研究得一清二楚。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围住皇宫,就打着郭太后的旗号发布懿旨。现在有了皇帝曹芳,圣旨的威力远大于懿旨。司马懿名也正了言也顺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真正已天下无敌。

大魏的宗室,右将军、讨蜀护军,博昌亭侯夏侯霸是有兵权,但回天无力,不是也被吓得跑到蜀国了吗?

高平陵之变后,曹操留下的老部下为何都按兵不动?

老一辈去世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和后代们不是被逼站到司马懿一边,就是不在权力中心,最主要司马懿保持合法性,没有举起反叛的旗号。

一、二代核心

高平陵事变发生在公元249年正月,距离曹操死去已经过去了29年,中间经历了曹丕、曹叡两代,老一辈的能臣大将大部分不在世了。

比如第一代核心夏侯惇、曹仁、曹洪在曹叡在位期间就去世了;五子良将里除了徐晃、张郃死于曹叡期间外,其余也死的早;猛将许褚病逝在曹叡期间。

二代核心曹真、曹休死于曹叡期间,夏侯尚死于曹丕期间;夏侯楙没什么才能,除了与清河公主不和被诬陷、后调回朝廷外,再也没有其他记载,小王估计正常死亡,他和曹丕属于玩伴,如果249年还没死,应该在70岁左右。

五大谋士贾诩死在曹丕期间、程昱死在曹叡期间;还有华歆、王朗、陈群、刘晔、钟繇、贾逵、董昭等等也都病死在曹叡期间。

由于隔得时间不短,老一辈基本病逝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蒋济、高柔,王凌,王观这些人了。

权臣后代

既然老一辈都已去世,他们的后辈自然就登上舞台了,在高平陵事变阶段,我们可以捋捋还有哪些有权势的人物。

曹氏宗亲:曹丕期间,对地方宗亲诸侯王进行了打压,没什么实权;曹叡病逝前,在孙资刘放的离间下免去了曹宇、曹肇、秦朗的官位,其他更没什么出众的人物。

夏侯家族:夏侯献本来有机会当辅政大臣,同样在孙资刘放的离间下被曹叡免职;夏侯玄、夏侯霸在事变后被征召回朝廷,夏侯玄被剥夺兵权,后来因为李丰等人密谋以他代替司马师的计谋泄露被夷三族;夏侯霸则与郭淮不和,跑到了蜀国。

外姓将军:两虎卫、五子良将、朱灵、庞德等等外姓将军的后代,基本不在权利中心了,没太多记载,有记载的如许褚的儿子许仪,伐蜀时被钟会因马蹄陷坑的原因给斩了,也是悲催。

文臣谋士:贾诩的儿子贾穆记载不多,只是曹芳期间出任河东太守;程昱的没什么实权,继承爵位,有个孙子程晓在曹芳期间出任汝南太守。

华歆儿子华表曾因为惧怕曹氏和司马氏争斗引发灾祸,频繁称疾辞官;王朗的儿子王肃做了司马昭岳父,看不惯何晏等人。

钟繇的儿子钟毓钟会是司马昭的铁杆属臣,还帮助平定淮南叛乱;贾逵的儿子贾充也是司马氏的铁杆,在他的撺掇下,成济一枪刺死了曹髦;陈群的儿子陈泰站在司马氏这边,在高平陵之变时和许允一起去说降曹爽。

孙资刘放两人虽然在曹叡期间任机要职位,但曹芳即位后,也就是高平陵事变的前几年,均已年迈请辞,事变后没多久去逝。这两人跟曹氏宗亲不是一伙,因专权被敌视,所以曹叡病逝前,力荐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其他的就不一一列举,基本记载不多。

曹爽的专权

曹爽专权后,为人跋扈,任用了如何晏、毕轨、丁谧、邓飏等人,这些人原本就因为浮华案被曹叡禁止参政。

曹爽重用这些人后,也着实一团糟。何晏任人唯亲,与之有旧的,多被提拔;邓飏贪财好色,臧艾为了官职把父亲的小妾送给他;丁谧经常弹劾和驳斥其他官员和政令,这些人轻易更改法度,因此得罪了一帮健在的老臣和权臣的后代,所以当时有“何、邓、丁乱京城”、“台中有三狗”等话流传。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司马懿在发动政变时,并未打动叛乱的旗号,蒋济、高柔、王观等老臣都站在司马懿这边。而且他们还找皇太后请了懿旨,尽量保持政变的合法性,因为司马懿还是怕曹爽挟持皇帝号令天下。

如果当初曹爽听桓范的建议流亡许昌,天子诏令一出,司马懿的懿旨就成了无用之物,政变就成了反叛,地方军政大臣中有多少听司马懿号令的犹未可知,一般人不知道实情,必定听皇帝号令。不少人按兵不动,就是因为没有明确接到皇帝的指令,而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司马懿也知道皇帝的重要性,于是派陈泰等人劝降,目的就是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中,曹爽也是智商令人捉急,桓范的话不听,却相信司马懿罢官不要命的鬼话,最终被夷三族。

像后来的淮南叛乱中,可能毌丘俭才算的上是忠于曹魏,不过他也不反对司马懿的政变,只是在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才起兵,并提出司马师应该像司马懿一样忠贞辅政。像王凌另立曹彪,小王觉得更符合权臣争斗的路数,而不仅仅是忠于曹魏。所以,高平陵事变后,曹操的老部下早都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老臣和后代不是被曹爽专权逼到司马懿这边,就是远离权力中心没有能力,最主要是司马懿并没有举起反叛的旗号,反而保证合法性,所以没多少人动。

高平陵之变后,曹操留下的老部下为何都按兵不动?

曹丕搞了一个九品中正制,本来是为了制约曹家、夏侯家的势力,其核心就是让叔叔、弟弟们把权力还回来。

而以曹魏五子良将为首的外姓势力,不管是张辽、张郃、于禁、乐进、徐晃,到了高平陵时代都早已不在世上。

按兵不动,真的不存在的。

其实从淮南三叛也能看得出来,即便是不满司马家倾吞曹家天下,发动叛变的也没有曹家人或是当年曹操提拔的忠于曹家的外姓势力。更加印证了上边的观点,真不是按兵不动,而是提问中的那批人甚至都不复存在了。

要真的深究,高平陵事件的另一位主角,曹爽是曹家人吗?

他也不是,曹魏天下其实早就名存实亡。曹爽的父亲是曹真,是曹操养子。如果曹家真的人才辈出的话,又怎么会让养子之子这个等级的人来辅佐(实际上曹爽和司马懿差不多,他也在操纵朝堂)曹魏小皇帝。

高平陵之变后,曹操留下的老部下为何都按兵不动?

这里有三个因素:

一,曹爽无能无智无为。大将军曹爽与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二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曹爽手上有兵权,而司马懿没有。

为了避免杀身之祸,也为了东山再起,司马懿装病求曹爽可怜他和他的二个儿子。曹爽没有看出司马懿的诡计,于是放纵酒色,放松对司马懿的看管,最后导致高平陵事变的发生。

二,事变发生后,许多诸侯及各路人马都在观望,都在等待。他们等什么呢?一等曹爽发出讨伐司马懿的命令,因为兵符在曹爽手里。二等事变的演变和发展,这个时候的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给自已的将来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三,各路诸侯和各路将领都在分析自已应该采取的对策。即使原来在曹操的营寨里,都是受到重用的将军,有的是外姓,有的人马不多,有的本来就有想法,等等,所以,当曹爽在城外进退两难,没有主意的时候,只要曹爽不颁布讨伐令,其它人马是不会有动作的,而想跟司马懿的人更不会去帮曹爽了。

高平陵之变后,曹操留下的老部下为何都按兵不动?

啊?淮南三叛啊!

高平陵之变后,曹操留下的老部下为何都按兵不动?

司马懿堪比日本战国时期的德川家康,其最大的能力就是“忍”。司马懿历经三朝而权力日渐登天,曹氏家族的继承者却对他无可奈何,这一方面是因为司马懿能力突出,尤其是与曹魏政权的首要敌人刘备作战时,司马懿的存在是防止诸葛亮北上伐魏的有力屏障。尽管在历史演义中,司马懿数次被诸葛亮打的屁滚尿流,但从客观评价来说,司马懿的坚守不出,的确是与蜀汉作战的上策之选。

在这样的机会之下,司马懿家族不仅没有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清洗,反而越坐越稳,直至最后发动政变推翻了曹魏政权,取而代之。

高平陵之变后,曹操留下的老部下为何都按兵不动?

首先看看曹操留下的老部下主要有哪些人?

第一类,是曹氏宗亲;

曹氏宗亲又分为两类。一类指的是“诸夏侯曹”,也就是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曹仁、曹洪、曹真、曹休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后代。这些人在世时基本掌控着兵权,是维护曹操和曹魏统治的根基。

另一类是曹操的直系后代, 也就是曹魏皇室宗亲。

他们虽然是曹丕、曹睿的亲兄弟,但却不被信任,处处遭到曹丕、曹睿的提防。而这些皇室宗亲从内心来讲是曹魏政权最有力的维护者,但无奈无兵无权,有心无力,只能坐看司马懿架空曹魏。

第二类,是那些出身寒门被曹操提拔重用之人;

这些寒门之后想要有所发展,必须选择和世家大族合作,不合作就没有机会。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没有多少能量和影响力。

第三类,是曹操拉拢过来的世家大族。

曹操虽然“唯才是举”,并打压世家大族,但随着统治的稳定,他必须任用这些人来治理国家,因为他们不仅世代通读经史,掌握着舆论话语权,还通过姻亲和门第关系建立有复杂的人脉关系网络,有巨大的能力和影响力。

曹操留下的老部下为何都按兵不动?

我觉得在高平陵之变时,之前跟随曹操的旧将早就已经被司马懿给收买了,那会都是听从司马懿派兵调遣的,哪里还会为了曹家说话撑腰哟!而作为当时任命的第二托孤大臣的曹爽,他则实在是可以说是草包、傻子一名,他那会正在陪着曹芳扫墓,毫无抵抗能力可言。

司马懿作为曹家的家臣,最初也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从曹操、曹丕、曹叡到曹芳,司马懿辅佐了曹氏四代人,但随着老曹家不知道是基因原因还是什么的问题,后面的子孙越来越没有能力,这时司马懿的野心也在逐渐地成长,但前三世也都还能镇住司马懿,到曹芳的时候就彻底拿他没办法了。幼年曹芳基本形同虚设,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傀儡皇帝,只能任其摆布。

随着岁月的流逝,能靠得住的人也越来越少。在高平陵之变时,曹操已去世近30年,忠于曹家的老兵战死、病死的也都相继而去,牛掰的也就剩下高柔、王观、蒋济、王凌、郭淮等几人。曹家老兵反而纷纷站队司马懿。比如高柔占领了曹爽军营,王观接管了京都禁军,蒋济则忙着劝降曹爽。王凌和郭淮都不在洛阳,没有明确站队立场,不站队其实就是变相默许司马懿搞事。

与此同时,同样作为托孤大臣的曹爽,因为他的愚蠢和利欲熏心,把之前好几个的旧将都换成了他的亲信,可是他挑选出来的人却都是一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笨蛋。使得在面对司马懿的兵临城下时,他们却丝毫没有一点能反抗的能力。

结语

三国后期,以往的门阀政治已经行将就木,经历百年战争洗礼之后,以往处在社会底层的士族势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有了参与政治的欲望和诉求。但是他们的这种合理诉求,却屡次遭到曹魏宗族的打压。曹操在位时,曹操有着英明的任人政策,不像继任者那样任人唯亲,所以士族不会起来反抗。但是曹操死后,士族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必然积怨已久,就算没有司马懿也会有王马懿,李马懿等出来。这是一种历史必然的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