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多尔衮不让皇位后果会怎么样?为什么?

后果很严重!新兴的清王朝会自相残杀,弄不好还会走向分裂!

事情的起因:

清王朝皇帝皇太极猝死!

到了知天命年纪的皇太极却有点不知天命!驾鹤西游,实在有点着急。临走时没来得及安排后事,册立储君,差点引起内乱——豪格和多尔衮的皇位之争!

当时双方的势力和实力的对比:

“豪格派”

豪格,大行皇帝皇太极皇长子,时封“和硕肃亲王”,官居“靖远大将军”,掌控正蓝旗,分管户部。主要支持者: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及两黄旗(正黄旗、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及王朝重臣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河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

“多尔衮派”

多尔衮,先皇皇太极之弟,时封和硕睿亲王,官居“奉命大将军”,掌控正白旗,分管吏部。主要支持者:同胞兄弟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及正白旗、镶白旗的重要将领。

从双方势力及实力来看,“豪格派”明显占有绝对优势。何况“豪格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豪格,是大行皇帝的皇长子,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多尔衮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多尔衮,战功显霍,在多年征战中,逐渐坐大,势力和实力不可小觑。“少壮派”的多尔衮,“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要问鼎皇位,对豪格的继位“一万个不答应”!

满清初期并没有像中原王朝那样,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他们的皇位(汗位)主要是由亲王开会推选出来的,如皇太极就是由满洲“四大贝勒”推选出来的。没办法,只好举行会议,研究研究。当时有资格参加这次重要会议的主要有七人:礼亲王代善、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颖亲王萨哈璘之子郡王阿达礼。阿达礼郡王不知何故,请假缺席。

“两雄不并立”!崇政殿的会议上,双方挑唇料嘴,刀剑出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擦枪走火。在剑拔弩张之际,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让皇太极之子福临做皇帝,多尔衮表示同意,但提出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做摄政王。面对形势突然逆转,此时已处于下风的豪格只能同意了多尔衮的意见。

“豪格派”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重大让步,让实力稍逊的“多尔衮派”捡了个大便宜。后来的事,历史已告诉我们:郑亲王济尔哈朗哪里是睿亲王多尔衮的对手?多尔衮采用了分化瓦解、残酷打压、疯狂报复等一系列措施,一家独大,入主中原,最终成为大清帝国独一无二的独裁者——“皇父摄政王”。

倘若多尔衮不英年早逝,大清帝国的历史绝对要改写。倘若当时豪格和多尔衮互不相让,中国历史也必将改写。但历史就是历史,它根本就没有什么假设!

如果多尔衮不让皇位后果会怎么样?为什么?

个人认为。多尔衮不是没有让出皇位,而是豪格让出了皇位,在皇位争夺战中正是豪格的失误多尔衮才可以保住实力和性命。这个事情还要从皇太极的兄长大贝勒代善说起,咱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五十二岁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生前没有择立储君或留下遗诏册,这让八旗分权严重,手握强权重兵的各大贝勒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当时并不是只有太宗长子豪格和太宗十四弟多尔衮有继位的可能,其实当时继位人选很多,其中实力最强资格最高的应该是和硕礼亲王,两红旗旗主大贝勒代善,他有统帅训诫诸王贝勒的权利(众王曾立誓服从代善),但由于他在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曾立储后被废,又曾因战事和人事获罪被革爵去民,整体威望和两红旗实力不断下降,加之他年事已高(六十二岁),于是放弃了争位之心,转而支持皇太极的长子(不是嫡子,其母被皇太极休了)正蓝旗(此时)旗主豪格。

皇太极生前曾数次调整八旗归属权,去世前他自己和豪格曾分领正黄和镶黄两旗,后又自己亲统两黄旗,因为和硕肃亲王豪格是皇帝亲统的两黄旗系的代表,所以两黄旗也坚定支持豪格继位为帝。

还有就是郑亲王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他虽没有站住来明确表态,但私下里镶蓝旗是支持豪格的。

最后还有索尼,鳌拜等巴图鲁勇将也全部支持豪格。再加上此时满洲人几经被汉文化影响严重,在道统上也支持应该父死子继的礼法,所以豪格有绝对的胜面,他获得八旗中六旗支持,又有朝中文武的拥戴和礼法上的名义。

最关键的是多尔衮打的仗,豪格全都打了,论战功不比多尔衮过于逊色。崇德元年皇太极建清称帝,豪格和多尔衮同为和硕亲王,分别管理户部和吏部,而且豪格还比他十四叔大三岁,所以说豪格在军功爵位和年龄上都不逊于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咱们在反观多尔衮这一方,他的支持势力就显得单薄了很多,主要是他和他两个兄弟的正白,镶白两旗兵马,朝中两白旗大臣。在道统上则是太宗留下的“八王议政”和“八贝勒共举新君”的遗训。另外在军功上略高于豪格,萨哈廉和多尔衮曾为八旗左右翼军统帅。

太宗皇太极去世后的第五天,在盛京大政殿的东抚殿,代善召集诸王公贝勒,文武群臣举行会议,推举太宗皇太极的继承人在两黄旗的巴牙喇兵全副武装的保护下,豪格得到了包括两黄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部和重臣索尼,鳌拜等众文武的支持,掌管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也在会议上表示,“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而多铎在先表态支持代善和自己被拒后(试探),转而支持兄终弟及,拥立其兄多尔衮。随后因为分歧严重,两黄旗和两白旗几乎到了剑拔弩张,开始准备火并的地步。

本应胜券在握的豪格,面对他的支持者们,他却优柔寡断“欲言而嗫嚅,欲进而趔趄”,豪格不敢表明自己勇于继承大统的决心和统治天下的意愿。反而表示自己“德小福薄,难以承担”。 所以,当皇位的已经向他靠拢之时,他选择向后退缩,以致功亏一篑。

多尔衮正在犹豫不决也做着放弃的准备之时,一看豪格的畏缩不前,立刻来了精神。阿济格和多铎在后边的会议上顺势提出拥立多尔衮,正白镶白两旗也私下主动出击,一副不立多尔衮誓不罢休的凶狠样貌,而支持两黄旗的大臣则大失所望,为了不输给多尔衮,他们还是主张必须拥先帝之子为帝,但不在专注于豪格,豪格当初的过往罪行也被翻出(革爵,杀妻)。这一消一涨之间豪格错失机会,此后再与大清帝位无缘。

最后他被迫与多尔衮妥协,共同拥立皇太极的九子福临为帝,并在多尔衮的“主政”下开启了顺治王朝。

咱们分析完了当时的时局可以发现,不是多尔衮不让皇位,而是豪格让了皇位,由于他的懦弱和失误,才让多尔衮有机可乘,要是豪格凶狠有如其父皇太极(逼着多尔衮的母亲为努尔哈赤阿巴亥殉葬)那么多尔衮的生死都是个问题了。但是正因为豪格错失帝位,多尔衮才成为了后来大清的“皇父摄政王”,继而入关定都,一扫中原。

如果多尔衮不让皇位后果会怎么样?为什么?

多尔衮的天命

多尔衮: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个儿子,(生于1612年~1650年,终年刚刚39岁。)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满清入关和建立清朝当时权势最大的一个王爷,是一个15岁开始就上阵东拼西杀,能征惯战的家伙。17岁成为正白旗旗主。19岁掌管吏部事。24岁封为和硕睿清王。31岁主导清军联合吴三桂攻入关内。清朝建立后,最高职位当到了皇父摄政王,一时权倾天下,后人流传当时他为啥没自己当上皇帝,多有猜测。

多尔衮领兵打降过蒙古,俘虏过朝鲜国王,驰骋过明朝各处,多战多胜,少年英雄闯天下,可谓能力超群,功勋卓越,清朝的建立,他的功劳可谓很大。看他因为战功获得封赏的步步提高职位可谓确实了不得,但他为何没有自己当上皇帝呢?我们只能大概分析闲聊一下。

明朝消亡:

我们都知道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等各农民起义军,外有后金后裔满清一族的攻击,可明朝朝廷内部昏庸,宦官当权,国力根基已经腐朽不堪,让明朝在风雨中飘摇不定。

这时候天灾干旱造成很多地方民不聊生,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导火索一出,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迅速壮大,且有张献忠等起义军蜂拥而起,把明朝内部冲击的七零八落;满清在关外也不断壮大进攻劫掠,让明朝内忧外患,顾此失彼,最终李自成攻陷北京,让明朝彻底灭亡。

明朝首脑完蛋了,可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明军势力,包括镇守边关的吴三桂辽东边防军,由于边防军和满清一直多年在战斗,其战斗实力还是很强的。虽然经常被满清打败,但还是能紧紧守卫在关口,让满清军无法入关夺取天下。

最大一个原因就是满清一族整体实力还没到一口吞下明朝的时候,偏偏李自成在明朝内部先声夺人拿下了明朝庭首脑机关和一些区域。而这时候的李自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和很多起义军将领看不到大局,看不清各处危机,看不到自身的薄弱,贪图个人享乐,以形似土匪的任意性格任意妄为。以为消灭了明朝首脑机关,崇祯皇帝煤山上了吊,就得到了天下。

清军入关时各势力军力对比:

按《中国时代》~《清时期》中述说,当时清军入关军力只有12万。满族兵力4.1万,蒙族兵力1.6万,汉军3.6万。

李自成起义军有马兵六十万,步军四十万。

张献忠有兵马六十万。剩下的还有其他各处南明军队几十万。

吴三桂当时拥有关宁铁骑为主的四五万人马,正好卡在山海关。

根据这些军力整数对比,看不出清军有多大优势,而且处于弱小一方。但历史总是以事实来说话的,根据《明史.流贼传》的记载,吴三桂本在降清和降李自成的大顺中间犹豫不决,因为家人被李自成俘虏刚有降的意思。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竟然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激怒了吴三桂,转身降了满清。这就有了著名的一句话:“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历史又被一个弱小的女人给改变了走向。

山海关一战,李自成的大顺军被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夹击打的一败涂地,从此开始一路败逃最终被彻底消灭。

多尔衮没当皇帝的时因:

从上面资料来看,清军入关时战斗力虽然很强,但整体力量并不大,只有以满族八旗军为主的几万人,其他就是蒙族军和投降过去的汉军。那就是说在当时满清集团一方实力并不占优势,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其他强大势力。所以满清集团自身就需要非常团结,外部需要收服更多的降兵降将,当时关外多年收服的汉军也才三万人左右,收服吴三桂势力算是打开了壮大的大闸门,吴三桂为代表的统治阶层中其他地主官僚势力像滚雪球一样逐步堆积入满清朝廷。

多尔衮大局眼光很高,他知道自身集团的弱小,如何把地大物博的中原地带大大小小的势力收服非常重要。而自己集团内部不能出一点问题。

而在多尔衮集团内部,也是各种局部势力充满着角逐危机,多尔衮亲弟兄一伙只有两旗军马,因为其他旗对他并不全心归服,他才在皇太极死后,没敢争抢王位,而是推选了皇太极六岁的儿子顺治坐了王位。这种势力互为掣肘,也互为牵制,并不是铁板一块。

在入关之后,剿灭大顺、大西、南明各处政权是满清一族必须一口气完成的事,如果拖延相持过久就有可能生出别的变故。1645年满清基本扫平天下,江山归于一统。这时候的多尔衮就得整顿管理政治朝廷内部了,以便让朝廷完全运作起来。到1648年多尔衮已经当上了皇父摄政王,其实已经拥有了皇帝的权势,只是差一个名分。

但是满清朝廷内部也很杂乱,首先八旗军自已还没全部有拥戴多尔衮当皇帝的意愿,在收降汉军兵马时也分成了派别体系分别壮大。也就是还没统一归心到他身上,如果多尔衮在管理国家十年八年没准还真有可能自己当皇帝,可惜1650年外出打猎摔伤,由此而亡。

在当时朝廷内部还有满汉臣子之间的矛盾存在,满族自身内部矛盾的存在,汉军看似表面降服,但还有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个藩王拥兵自重,一旦满清出现内讧,出现什么局面很难说。利用中原统治阶级稳固满清统治也是第一要务,后来康熙削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立刻就出现了三藩之乱,经过好几年才平息。如果在清朝刚建立的时候就出现这样的乱子,恐怕就没满清什么事了,最后结果很难说。

再有当时多尔衮的一些易服,剃发,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政策并不得人心,民心还没完全降服,随时有可能被导火索引发暴乱。作为多尔衮很清晰的看到这样的各种局面,创立制度,重用汉官,让原统治阶层先完全顺服是当时最重要的事情。自己内部更不能出一点混乱。

总结概括:

第一满清集团自族自身人丁力量并不强大,且有内部有分歧。

第二汉民统治阶层还没完全诚心诚意顺服满清,老百姓人心也不顺服稳定。

第三自身寿命短,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筹谋自己当皇帝机会,也算天命给他定性了。

如果多尔衮目光短浅,以自身私利为重,急于自己当皇帝,内部纷争一起,外部四分五裂,全国恐怕就乱成一锅粥了,结局难料。(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

参考书籍:

1、《中国通史》~《清时期》

2、《明史.流贼传》

原创作者:@说客先生dys123 爱好庞杂,中庸之道,欢迎趣聊历史,趣心生活。

如果多尔衮不让皇位后果会怎么样?为什么?

在整个清朝来说,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争议最大的一次应该就是从皇太极到顺治的这一次,其他时期虽然也有过争议(如康熙死后雍正即位),但毕竟都有诏书合法地确定了继承人,所以在皇位的继承上也没出过什么问题。而只有皇太极死后的这一次,由于没有留下诏书明确继承人,而当时满清内部出现了几个庞大的势力且不相上下,才出现了清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皇位之争,这一次皇位之争如果能顺利过渡,那么满清能顺利发展下去。如果不能顺利过渡,则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内战,那么刚刚兴起的满清政权就会出现灭亡的风险。

其实不管是情谊也好,是否合法也罢,谁只要掌握了绝对的权力,谁就能上位,而当时满清的权力就在军队上,也就是说,谁的军队最强,能压制住所有的对手,谁就能上位。

在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分配是这样的:

两黄旗都是由皇帝亲自掌握,在皇位之争展开前,两黄旗的重臣们都表示要拥护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两白旗掌握在了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三兄弟的手上,他们都是一个母亲生下的,因此两白旗是多尔衮的本钱;两红旗来说,正红旗旗主是代善,镶红旗旗主是岳托,小旗主是硕托,此二人都是代善的儿子,所以两红旗是属于代善的势力,在争夺皇位的时候,代善态度暧昧;而两蓝旗的情况相对来说较为复杂。豪格虽然是正蓝旗的旗主,但实际能调动的人马只有7个牛录,尚不足半旗,阿巴泰和济尔哈朗虽然是皇太极的嫡系人马,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态度暧昧。

▲当时八旗势力分布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争夺皇位的主要还是两大势力,一是多尔衮势力,另一个就是豪格的势力了。表面上来说,多尔衮有两白旗的兵力,豪格有两黄旗(明确支持皇太极的儿子)以及自己手上的7个牛录,兵力上稍微占优。

但实际情况却更为复杂,两黄旗虽然表面上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但两黄旗的八位重臣中有两位私下向多尔衮表示支持他;两红旗的代善虽然态度暧昧,但更趋向于支持皇子继承;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则更为两面派,一方面表示支持皇子,另一方面又表示要和多尔衮多商量。

如果当时多尔衮强行要用武力夺取皇位的话,那么情况就非常复杂了,在兵力上来说,很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与豪格势力不相上下,多尔衮的两白旗加上两黄旗中的部分兵力,而豪格有两黄旗的大部和自己控制的7个牛录,剩下的两红旗和大部分的蓝旗,就要看他们临阵的时候究竟倒向哪一方了。

那么多尔衮有绝对的把握吗?其实是没有的,两红旗趋向于皇子,那么如果真的发生内讧,他们加入豪格的可能性更大,这样一来豪格就会占据绝对的优势,而当豪格占据了绝对优势以后,剩下的大部分蓝旗也很可能会加入豪格的势力,毕竟两面派究竟会倒向那方,就要看那方更占优了。

所以如果当时多尔衮一定要争夺皇位的话,他应该是有一定的机会,但机会并不是很大,能否成功很难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要是真的不让皇位,一定要争的话,当时的满清会有一场非常严重的内讧,会严重削弱满清的实力,至于后来能不能入关入主中原就变得很难说了,甚至运气不好的话,在关外的时候他们就会因为自相残杀而走向自我灭亡。

当然,多尔衮或许会运用自己高超的纵横手段不让对方绝对占优的局面出现,但是就算是使了手段,也没有绝对的把握。于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很可能是一个女人改变了他的策略,这个女人就是孝庄太后 。

孝庄可以说是个非常不简单的女人,据说在当年洪承畴被俘的时候,誓死不降,而她去洪承畴的房中待了一夜,第二天洪承畴便投降了,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至今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就后面的结果来说,很有可能她与多尔衮达成了某种政治上的协议。其实我们分析当时的情况,孝庄的儿子是福临,当时才只有5岁,显然不能支撑大局。对于一个后宫的女人来说,最大的保障是什么呢?最大的保障当然是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那么这个时候孝庄有能力把儿子送上皇位吗?显然是没有的,她手上没有一兵一卒。那么如何让福临登上皇位呢?就只能借助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矛盾了。

豪格一边的政治主张就是皇子继位,那就意味着,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豪格这边都不会有意见。那么多尔衮那边呢?或许是继位,如果不能继位退而求其次便是掌权。那么孝庄究竟有没有与多尔衮之间达成某种协议呢?其实后面事情的发展已经告诉了我们,肯定是有的,这个协议内容大概就是让孝庄的儿子福临登基。其实皇太极的儿子很多,年龄小的也有不少,为什么多尔衮偏偏会选择福临呢?显然是孝庄的作用了。

接下来就是决定继承人的日子了,在那一天,多尔衮主动提出要让皇子继位,这样一来他就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同,即便是豪格也无法否决多尔衮的这个提议。对于两大势力之外的两红旗和大部分两蓝旗来说,他们也不希望闹内讧,毕竟当时的大清就这么点家底,一旦真的内讧起来,这点家底很快就会打光,关外的大明真的可以随时把他们灭了。然后多尔衮进一步提出,让皇太极的九子福临继位,这个提议是一个非常折中的提议,让皇子继位,那么处在摇摆的两红旗和两蓝旗的大部分便不会反对。而让福临继位这个提议,豪格如果反对的话,那么真的打起来,两红旗和两蓝旗的大部分,甚至两黄旗都会站在多尔衮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豪格也只能认可这个提议了。

那么对于多尔衮来说,他没能夺到皇位,吃亏了吗?其实没有吃亏,我们从后面的事情就能看出为什么多尔衮没有吃亏。在这次皇位继承人确定之后,多尔衮便成了摄政王,执掌了满清的全部大权。可以说从皇太极死后一直到多尔衮死去的这7年里,满清的大权一直掌握在了多尔衮的手上,他在整个清廷来说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与实际上的皇帝没有区别。

而在这段时期里,如果多尔衮要夺取皇位的话,是易如反掌的,但蹊跷的是,他一直没有夺取皇位。至于原因,很可能还是孝庄了,究竟他与孝庄之间是什么关系,民间也是众说纷纭。其实按照女真人的习俗,多尔衮与孝庄成为夫妻也是可以的,女真人在关外的时候就有父亲死后儿子娶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继母,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的婚姻习俗,这在于中原人看来是乱伦,但在关外的女真人看来是平常事情。所以在多尔衮执政期间也曾经被顺治帝(福临)尊为“父皇摄政王”,而这个称号就别有意思了,多尔衮既然是顺治的“父皇”,那么他与顺治的母亲孝庄就自然是夫妻了,所以民间就有孝庄下嫁多尔衮的说法。

可以说顺治在多尔衮的阴霾下活了7年,应该是憋了很多的气,所以在多尔衮死后,顺治马上就以谋反罪抄了多尔衮的家,并把多尔衮开棺戮尸。但是在多尔衮死后多年,乾隆又为多尔衮平了反,原因在于乾隆其实看出了其中的问题,多尔衮执掌大权的7年中,他如果真的想当皇帝想夺权的话,随时都能做到,但他一直都没有做,所以他是不可能谋反的。

那么我们根据历史上发生的事实,多尔衮没有去夺取皇位,就只有两种可能了:第一种是多尔衮完全被孝庄玩弄于了鼓掌之间不能自拔,为了孝庄而一直没有夺权;第二种可能就是多尔衮一直都没有当皇帝的想法。

那么究竟是那种可能是事实呢?如今我们也无从知晓,不知道您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多尔衮不让皇位后果会怎么样?为什么?

这是当时各种力量平衡的结果,皇太极的去世,是比较突然的,之前他没有指定继承人,那么这就为满族八旗贵族们带来一个大问题。

如何决定继承人呢?

多尔衮是满族贵族中最能干,最能打的八旗将军,他手里主要掌握正白旗和镶白旗,可以说是八旗里少有的实力派。

多尔衮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也是身经百战的亲王,手里有正黄旗和镶黄旗,而且很多八旗将领也支持豪格,相对多尔衮而言,仅仅是在军功方面稍逊一筹。

为了决定皇位继承人,清朝的贵族们举行了议政王大会,也就是八旗旗主的碰头会,在这个会议上,豪格与多尔衮的竞争非常激烈,剑拔弩张的火药味很浓。

但是,当时的清朝还没有入关,如果八旗因为内讧而兵戎相见,就会造成多尔衮和豪格两败俱伤,甚至造成八旗的分裂,而明朝的吴三桂正等着清朝内讧呢!

所以明智的人都会选择妥协,否则只会让明朝坐收渔翁之利,多尔衮也不是个只会“窝里斗”的人。

他雄心勃勃,一心要入主中原,一统天下,所以他想出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妙计。

他把只有6岁的福临请出来当皇帝,自己做摄政王,这样豪格也不好反对。

至于顺治皇帝是不是“汉献帝”,就取决于清朝内部的力量平衡,如果多尔衮能够一枝独秀,能够压服其他八旗子弟。那么他还有机会上位。

可是历史的发展对多尔衮越来越不利,首先明朝始终没有彻底征服,八旗的力量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他六旗的旗主,绝对不是吃素的,他们也是从血雨腥风里闯出来的英雄豪杰。

所以清朝的皇帝顺治就捡了一个大便宜,慢慢地坐稳了清朝的江山,而多尔衮却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一代枭雄。

假如当初多尔衮不谦让,要继续争夺皇帝宝座,可能会引发八旗子弟的内讧,此后也根本不可能打败李自成,进而入主中原。

多尔衮与豪格的争斗之所以会避免,就是多尔衮已经充分考虑得内讧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所以才用推举福临为帝的办法,暂时缓和了八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如果多尔衮不让皇位后果会怎么样?为什么?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皇太极驾崩,皇位归属问题很棘手

公元1643年,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驾崩于盛京后宫,由于皇太极是突然死亡没有立下遗诏,所以皇位归属问题成为了一大难题。有人说,这有什么难得的,当然是儿子继位了。

但是清朝没入关之前,受汉文化影响比较小,还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再加上清朝前期权力都掌握在八旗旗主手里,这样就给皇位归属问题带来了很多变数。当时八旗有权力说话的有:睿亲王多尔衮、礼亲王代善、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英郡王阿济格、豫君王多铎。

其中代善辈分最高,他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皇太极的哥哥,但是他由于年老(当时六十岁),并且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朝备受打压,基本上和皇位无缘。可是代善掌握着两红旗,能够左右皇位的归属。

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正蓝旗旗主。豪格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就备受重用,皇太极为了加强皇权,不光自己有两黄旗嫡系,另外还把正蓝旗交给儿子豪格管理。这样皇太极驾崩后,豪格实际上有三旗兵力直接可以用。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表示支持豪格。就连辈分高的代善也支持豪格。所以豪格是皇位争夺的热门选手。

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最后一任大妃阿巴亥,并且他和英郡王阿济格,还有豫君王多铎是同母同父的亲兄弟。当年相传努尔哈赤去世后,想要把汗位传给多尔衮,可是由于多尔衮年幼,被皇太极捷足先登,逼死阿巴亥,抢先登基。

现在皇太极驾崩,多尔衮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阿济格和多铎有勇无谋,不适合当皇帝,所以他们支持多尔衮。而多尔衮的实力主要来源于两白旗,不要小看这两旗,这两旗本来是努尔哈赤的亲军(原来的两黄旗,被皇太极改了颜色),其战斗力和团结程度是其他各旗无法比的,并且牛录很多,有98个。所以多尔衮也是争夺皇位的热门选手。

由上面可知,当时八旗的旗主虽然多,可是皇位争夺主要矛盾在于两方,一方是肃亲王豪格,另一方是睿亲王多尔衮。明面上看多尔衮才两旗兵力,而豪格有六旗兵力支持,豪格是势在必得。

但是实际上豪格的阵容里面,不确定因数太多:比如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就是个墙头草,他虽然支持豪格,但是也和多尔衮有暧昧关系。还有代善里面的正红旗也有支持多尔衮的宗亲,就连正黄旗都有暗中支持多尔衮的人。并且多尔衮和豪格相比,优势还在于多尔衮太英明神武了,在满洲八旗的威望很高。

多尔衮强行继位风险比较大,提议立福临为帝

皇太极去世第五天,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讨论皇位归属问题。多尔衮的兄弟当然说应该立多尔衮为帝,而两黄旗大臣当然反对主张立豪格为帝,双方调兵遣将,摩拳擦掌大战一触即发。

等争夺进入白热化的时候,豪格当着宗亲贵族众大臣的面说道:“我德行浅薄,怎么能继承皇位呢?”然后愤然离场,豪格的离场直接让多尔衮抓住了把柄,同时两黄旗大臣也很失望,觉得豪格这样做太幼稚了。

虽然豪格走了,可是两黄旗大臣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拔剑相向说:“先帝对我们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随先帝于地下!”意思很明显,多尔衮强行继位的话,那就火拼吧!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多尔衮考虑到自己登基的机会还不成熟,就说了个折中的方案,那就是立皇九子福临为帝,这种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是由于福临才六岁,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当摄政王,辅佐福临。多尔衮之所以选择让济尔哈朗和自己同为摄政王,是为了拉拢他,同时也知道他没能力和自己争权。多尔衮的这次操作还是比较厉害的,即避免了八旗内讧,又掌握了权力。只是天妒英才,多尔衮摔马猝死,导致生前没有把事情安排好,死后落得被顺治皇帝鞭尸的下场,但是所幸后世之君乾隆为他平反了。

那么如果多尔衮不让皇位的话,结果会怎么样呢?

我觉得如果多尔衮不让皇位,那么势必两黄旗会和两白旗进行火并,至于胜负,如果没有外人插手的话,两白旗应该会取得胜利,但是也是惨胜。万一其他各旗支持两黄旗,多尔衮再厉害也抵挡不住其他各旗的围攻,可能会战死。同时清朝元气大伤,击败李自成成功入主中原可能要泡汤,历史也将改写。

这样的情况当然不是多尔衮想看到的,因为毕竟他也不想让父亲创立的八旗家业土崩瓦解,当然他也不想死,他还有很多大事要做,所以灵光一闪,想起了立福临为帝,解决了双方的矛盾,并且还成功掌权。多尔衮不愧为政治家,比豪格强多了。

另外有人说,不是多尔衮让出的皇位,是豪格让出了皇位,其实这是不对的。豪格也没能力强行继位,即使豪格不走,结果还是会回到立皇太极别的儿子为帝。因为多尔衮三兄弟的底线就是即使多尔衮不能继位,也不会让豪格继位。而两黄旗的底线是皇子继位,所以豪格不走,也会是福临继位的结果。两黄旗有自己的打算,他们觉得只要立皇子为帝,他们就会继续享受皇帝给他们的特权,因为毕竟是先皇的嫡系。相反,豪格继位后,肯定会把自己的正蓝旗地位提上来,说不定两黄旗在其他皇子继位和豪格之间,还想选择其他皇子呢?

因此,豪格让位论,也不存在的。多尔衮和豪格让位论都不存在,两个实力差不多的博弈,又不想火并,结果只能便宜小福临。至于电视剧中的多尔衮因为沉浸在大玉儿的温柔乡里,所以让出了皇位,让福临继位,纯属虚构的,大家看看就行,不必当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