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历史上托孤,一般在生命最后一刻托付于顾命大臣。诸葛负责相国管理,李严是第一助理。

而赵云等心腹爱将是各负其责。

托孤有一丶二丶三丶四丶五不等。通常是手握大权或兵权的。有全心托付,有无奈交接。

三国演义刘备介于两者,既悔于不听诸葛劝阻去征伐东吴,又担心阿斗扶不起。

刘备言:阿斗扶不起,诸葛可视情况而自立。

既是大义禅让丶又是试探,让忠义的诸葛忙不迭拜叩:尽诉辅弼两代之赤胆忠心!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严格的说,刘备托孤的只有诸葛亮,李严只是个陪衬,而赵云则另有安排。

在刘备临死的时候,确实下旨命令诸葛亮和李严一起辅佐刘禅。其中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总领内外军事。粗粗一看,诸葛亮和他是一文一武各管一摊。不过刘备的安排很有意思,李严虽然和诸葛亮一起成为顾命大臣,但是却被留在了永安。

永安是蜀汉和东吴边境的重镇,在夷陵之战以后蜀汉对东吴防备心很强,永安的位置确实很重要。不过永安毕竟地处一隅,李严在这里根本无法辅佐刘禅,也无法影响朝政。诸葛亮此后南征南蛮,北伐关中,都是自己指挥部队,根本没有经过李严。

所以名义上李严总领内外军事,但是实际上真正管辖的只有永安附近的军队,和他顾命大臣的身份很不相配,和诸葛亮的权力也无法相比。从这点来说,实际上刘备真正托孤的只有诸葛亮而已,李严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而赵云虽然没有成为顾命大臣,但是他的职责也很重要。

根据《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在建兴元年,赵云被任命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之后不久又被升为镇东将军。蜀汉前期对官位控制很严格,赵云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升迁。考虑到建兴元年也就是章武三年,赵云的前一个任命应该是刘备临终前的安排。

中护军掌管禁军,宿卫皇宫,还有选拔、监察武官的权力,责任重大。刘备任命赵云为中护军,显然是要他坐镇成都保护刘禅。在当时蜀汉的武将中,论资历和信任,也只有赵云才能让刘备放心,所以他虽然不是顾命大臣,职责却不轻。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后,就一病不起,一方面是因为在夷陵之战输给陆逊羞愧不已,另一方面是因为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后悔不已,再加上刘备的年龄大了,感觉自己没多久活头了,各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刘备开始准备权力交接。

蜀汉政权是三国中最后一个崛起的政权,也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同时他的政权结构非常特殊,刘备是北方人,但是他的政权基础在荆州,更意外的是他的政权是建立在益州,这话怎么理解?

你可以这么理解,少数北方人在荆州获得支持,并在益州建立政权,也就是说刘备政权中的荆州人最多,而且占据了统治阶层,因为刘备是在荆州起家的,刘备从公元201年从袁绍处南下投靠刘表以来,就一直在荆州,为刘备镇守了7年荆州北境。

刘备托孤

曹操南下后,刘备带着仅剩的1万荆州兵,联合刘琦的1万荆州兵,与周瑜的3万东吴兵联合起来,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然后刘备趁周瑜攻打南郡的同时,率军夺取了荆州南部的四个郡,第二年刘备又向孙权借来了南郡,因此刘备的基本盘就是荆州五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

这五郡的税赋成为刘备政权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五郡的人口成为刘备政权主要的官员和士卒的来源地,直到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实现了隆中对中横跨荆益的战略,接着在汉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称汉中王之后,刘备的势力达到最大,同时政权中也加入来自益州本土的豪强以及刘璋时代占据统治阶层的东州集团。

荆州是刘备的起家之地

因为刘备的基本盘在荆州,也因为刘备在荆州起家,包括刘备带到益州的士兵和官员绝大多数都是荆州人,所以荆州人在刘备政权因为来得早占据了统治阶层,比如诸葛亮,虽然不是荆州人,但诸葛亮16岁就来到襄阳隆中耕读,不仅与荆州士族豪强大量联姻,而且在荆州编织了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除了北方流亡到荆州的士人之外,诸葛亮几乎所有的朋友都是荆州人,比如马良、马谡、向朗、向宠等等。

这就意味着刘备的政权到益州建立之后,仍然要以荆州人为主,而人口占多数的益州人则处于被打压的地位,另外在刘璋时代被重用的东州集团,处于被刘备拉拢的地位,这就决定了蜀汉政权的性质和政权结构,刘备在托孤时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政权的稳定交接

刘备与诸葛亮

首先,刘备得寻找绝对忠心而且有能力的人来托孤,因为刘禅没有成年,而且能力平庸。

当时刘备手下还有哪些人呢?可以来推算一下,关羽、张飞已经去世,这是刘备的第一代核心成员,孙乾、简雍、糜竺等人在刘备托孤前已经去世,糜芳投降东吴了,唯一一个活着的刘琰只是个花瓶,没有能力,此外还有一个赵云还活着,这是刘备从北方带到益州的人才,除了赵云一个老资格之外,其他人全部去世了。

再来看看其他人才还有哪些?庞统在刘备攻打刘璋的时候就去世了,黄忠在汉中之战结束后不久去世了,编撰《蜀科》这部蜀汉基本法的五个人中,法正、刘巴、伊籍已经去世,只有诸葛亮和李严还活着,其他地位较高而且还活着的人有:魏延,当时任汉中太守,镇北将军,吴懿,当时任关中都督,还是刘备的大舅子,属于外戚。

李严

总结一下,在刘备去世前后,有能力且地位较高的人有这些:诸葛亮、李严、赵云、魏延、吴懿五个人,如果刘备要选托孤大臣,也就只能从这里边来选

为什么刘备不能选四人托孤,而一定得选两个人呢?

因为刘备手下实在没人才了,原本刘备看重的庞统、法正两人相继去世,就连刘巴、伊籍这样的人才也去世了,刘备手下严重缺乏谋士级别的文臣,而不缺武将,这五人中,除了诸葛亮是谋士级别的文臣之外,其他四人都是偏武将型的,所以诸葛亮一定得有,而且诸葛亮是刘备当时唯一不可或缺的人选,是托孤唯一重要的人选,其他人选不选无所谓,诸葛亮一定要有,因为托孤的两个基本要求诸葛亮完全具备,一个是绝对忠心,二个是综合能力出众。

为什么刘备不选赵云?

刘备与赵云

因为赵云这个人太过正直无私,不适合搞政治,而且还偏于武将,刘备拿下成都后,准备将成都的土地、财产、房产分给跟随自己作战的将士,但是赵云不同意,以”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为由劝谏刘备事业未成,现在不合适分财产,这都是老百姓的财产,应该安抚百姓,刘备虽然接受了赵云的劝谏,但是也明白了赵云不适合搞政治。

如果不奖赏手下将士,哪里还会有人跟随刘备东征西战,不是每个人都像赵云一样以百姓和兴复汉室为己任,更多人跟随刘备作战,是为了荣华富贵,这是人性,在当时的乱世之中更是如此,有句话叫:钱聚人聚,钱散人散。没有钱财分给手下有功壮士,很快就会有人离开。

这是一件事,还是有一件事,就是赵云劝谏刘备不要东征孙权,也就是发动夷陵之战,事实上,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没有错,孙权夺你荆州,杀你大将,你能忍吗?况且荆州是统一天下的重中之重,没有荆州,刘备政权只能偏安一隅,只有夺回荆州,才能盘活刘备统一天下的信心,夺取荆州没有问题,问题是刘备太心急了,但赵云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刘备认为赵云不适合搞政治,并不代表刘备不认可赵云,相反刘备对赵云的为人和忠心是非常信任的,只是不适合托孤这样的政治举动罢了。

刘备与诸葛亮

魏延和吴懿为什么不能选成托孤大臣呢?

要相信刘备的用人原则,魏延的性格真不适合托孤,只适合镇守一方,打仗杀敌,魏延经常跟人合不来,比如刘琰和杨仪,都跟魏延有矛盾,而且魏延跟关羽一样骄傲,这样的人才打仗杀敌镇守一方是没有问题的,让他们托孤真的不行。

而吴懿的身份特殊,属于外戚,刘备不会让外戚托孤的,因为刘备娶吴懿的妹妹为夫人是为了团结刘璋旧部,是有政治目的,但并不代表刘备就信任这帮人,只是为了拉拢而已,这就是政治,至于托孤如此核心的政治显然不会让吴懿这样的外戚参与。

所以,刘备看来看去,只有诸葛亮和李严两个人托孤了,而李严的身份又是刘璋旧部,属于东州派,属于被拉拢的派别,诸葛亮虽然不是荆州人,显然也算荆州派,刘备的托孤代表了蜀汉的政治结构:以荆州派和东州派为辅佐皇权的力量,以益州派为镇压及打压的力量。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托孤,任命诸葛亮为托孤大臣,李严为副手,开启了蜀汉政权的新时代。作为蜀国资历和能力都顶尖的大将赵云,为什么没有成为托孤大臣呢?刘备恐怕在能力、性格、年龄等方面都有所考虑:

一、夷陵惨败,急需文臣治理国家

经过夷陵之战的失败,蜀国国力损耗严重。刘备非常清楚,蜀国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休养生息、安抚百姓、恢复元气,而非对外征战。所以,诸葛亮、李严这类治政能臣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没有选择武将出身的赵云也在意料之中。

二、赵云忠义,但不善调节政坛平衡

赵云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差不多三十年,忠心耿耿自然不必多说,而赵云的人品性格也备受肯定,忠义识大体,为人正直有原则。但是从托孤大臣的角度考量,赵云的性格是优点也是缺点。他没有能力去把握蜀汉内部东州、荆州、益州三大政治力量微妙的平衡。加上赵云算是孤家寡人,身后没有强大的政治集团做后盾,这无疑是非常不利的。而同为荆州派系的诸葛亮和李严,在政治这方面的能力和背景要比赵云优越太多了。

三、赵云年龄偏大

年龄问题也是刘备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永安托孤的时候,诸葛亮42岁,李严虽然生年不详,但估计年龄也是三四十岁左右,两人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以保证蜀汉政权未来10年以上的稳定。而赵云这个时候已经年过五十,在当时算得上老年人了,加上之前张飞、黄忠、马超等人纷纷病故,刘备托孤的时候一定会顾虑赵云的年纪可能不足以做到长期辅政。

总结,无论是从当时蜀汉的国家需要,还是赵云本人的能力性格,似乎都不太适合作为托孤大臣,刘备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没有选择赵云是在情理之中。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这使得刚遭遇夷陵大败的蜀汉政权雪上加霜。刘备为了保住这脆弱的蜀汉政权,在临终前把后世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这里明确指出了丞相诸葛亮为正,尚书令李严为副,二人共同执掌蜀汉大权。

刘备这么安排到底有什么目的呢?

在古代的政治架构中要讲究平衡,大多数君主在给年幼的后主选择托孤大臣时,一般都不会只选一个大臣辅政,为了防止顾命大臣大权独揽,都会安排两人或者四人与之分权。比如曹丕的托孤大臣有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曹睿的托孤大臣有司马懿和曹爽,孙策临死前的托孤大臣是张昭和周瑜,孙权的托孤大臣有诸葛恪、孙弘、滕胤、孙峻。所以,刘备选择诸葛亮和李严两人同为顾命大臣同样也是同样的道理。

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

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李严在之前只是犍为太守,而在刘备病重后就迅速把李严升为尚书令,又让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李严作为顾命大臣与诸葛亮分权。我们一般认为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信任的,刘备在临终前还授予了诸葛亮废立之权。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所以很多人认为,如果刘备对诸葛亮没有足够的信任是绝对不会说出这种话的。那么刘备担心诸葛亮大权独揽,让李严与其分权的说法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在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进行分析判断时不能只看他说过什么话,最关键的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事!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人要重名分,恭谦让。这在人与人的日常交流中也无不体现。比如父亲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君主称自己为“寡人”就是寡德之人,大臣在君主面前要称自己为“微臣”。

一个人越是想要什么东西就越要表现出谦让,以给自己博得让贤的美名。

《论语·泰伯》: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史记·高祖本纪》:

“ 汉王 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申午,乃即皇帝之位 汜水 之阳。”

《后汉书·和帝纪》:

“故太尉 邓彪 ,元功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羣贤首。”

同样曹魏代汉时,曹丕也是让三让才即皇帝位。我们能说刘邦和曹丕都不想当皇帝吗?所以,我们不能只从对话中来判断古人的意图,而是要从实际行动来分析。

刘备深知自己死后,以诸葛亮的才干和威望,他想做什么事恐怕也没人能阻止,但是他还必须要重用诸葛亮,因为外有曹魏和东吴一直在对刚建国的蜀汉政权虎视眈眈,内有益州本土豪强的伺机而动,如果处理不好外部威胁和内部矛盾,蜀汉将面临亡国灭种,而诸葛亮是蜀汉唯一的救星,也只有他才能够带领蜀汉度过难关。

刘备在白帝城应该想了很久,临终前对诸葛亮的遗言,也不乏有谦让之意,同样也是在给诸葛亮的最后一道“恩惠”。希望诸葛亮能够知恩图报,尽心辅佐后主刘禅,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时的刘备确实担心诸葛亮大权独揽后会成为第二个曹操,所以在短时间内把李严提拔为尚书令,又让任都护府统内外军事,与诸葛亮分权。不过让人想不明白的是,刘备为什么会看重李严呢?难道除了李严之外别人都入不了刘备的法眼吗?

在刘备临终前,与其最亲近的关羽、张飞都已经去世,剩下的只有诸葛亮能独当一面,之前说过,古代君主托孤至少都是两人以上,所以一定要再选出一位能力出众的人来接受托孤重任。但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赵云还健在,赵云战功卓著又对刘备忠心耿耿,与诸葛亮搭档不也正好吗?

为什么刘备不让跟随自己多年赵云当托孤重臣呢?

我们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刘备与赵云的亲密程度仅次于关羽和张飞。如果我们从职位上看,赵云的官位不仅与关羽、张飞相差甚远,就连后来投靠刘备的黄忠和马超都在其之上,甚至被后人冠以“谋反罪名”的魏延在刘备生前都做到了镇北将军的位置,而赵云在刘备生前一直都是个杂号将军。

刘禅后来追谥已故将军时,起初也没有打算追谥赵云,后来在姜维等一干将领的强烈要求下,第二年才追谥了赵云为顺平侯。如果从官职和地位上讲,蜀汉只有四虎上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替赵云抱不平,在作传时便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放到了一起。

赵云在蜀汉的地位之所以这么尴尬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赵云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又讲原则。只要自己认为对的事拼了命也会去做。古代君主最喜欢的并不是高尚正直的良臣,而是无条件服从自己命令的手下,这也是赵云在刘备眼里不如关羽、张飞、黄忠和马超的重要原因。

例如,当年长坂坡曹操率五千精骑一日一夜就追上了刘备,情急之下刘备丢弃妻子和幼主,慌忙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逃跑。结果赵云不但没有跟刘备走,反而跑回去救甘夫人和幼主刘禅。

据《三国志赵云传》记载: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版,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这里明确指出了刘备是“弃妻子南走”并不是慌忙之中走散了。

另外《三国志先主传》里也明确记载: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可见刘备为了保命,已经顾不上甘夫人和幼主刘禅的生死了,就像当年刘邦被项羽追击时,为了让马车跑快点,刘邦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马车。但是赵云认为这样做违背了伦理道德,便拼了性命把甘夫人和幼主救回。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赵云的品德是多么高尚。

对于一直怀有帝王之心的人,哪有什么儿女情长,为了功名大业可以牺牲掉身边任何人。试想如果当初刘备身边的数十骑都像赵云这样去救人,那么谁来保护刘备呢?刘备此时要的是自己能活命,至于甘夫人和幼主只能让他们自身自灭。赵云在生死时刻舍去主公去救幼主,明显是把伦理道德放在了首位,却把主公的安危交给了别人,这可是对君主的大忌。

二、赵云对刘备确实忠心耿耿,但并非愚忠,更不会谄媚讨好君主。刘备在汉中大败曹操后,有很多大臣上表刘备称王,但是在这份上表的名单里我们没有看到赵云的名字。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義、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

那有没有可能赵云也上表了,只是没有提及名字,应该是在“等一百二十人”里?

赵云跟随刘备多年,走南闯北,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与群臣联署上表了,论资历和能力都应该提及姓名,不会放到后边的“等一百二十人”里。最关键的证据是刘备称汉中王后绝大多数人都得到了封赏,唯独没有封赏赵云。这只有一个原因能够解释通,就是刘备称汉中王时,赵云没有联署上表。曹操称魏王后就遭到了众多拥汉派的唾骂,称王就意味着早晚会代汉自立,所以赵云认为此时不宜称王。

三、赵云与诸葛亮关系很好,属于同一派系,也是上下属关系。历来托孤大臣都是来自于从不同派系之间,这样就做是为了保持政权内部的平衡,防止一家独大。例如,孙策托孤张昭和周瑜,一个文臣一个武将,两人没有隶属关系。曹丕托孤的曹真、曹休属于曹氏勋贵,而陈群、司马懿属于世家大族。所以,刘备不可能同时让诸葛亮和赵云共为托孤大臣的。

蜀汉中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将领也不在少数,刘备为什么选择李严呢?

李严原是荆州牧刘表的属官,曹操进攻荆州时李严为秭归县令,由于不愿意在曹操手下任职,便向西投奔刘璋,刘璋任命为成都县令,又获得能干的名声。刘备入蜀时,李严本来是受刘璋之命来抵御刘备的,结果还没开战就率众投降刘备,被刘备被封为“裨将军”,刘备拿下成都以后,又封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人发动叛乱,召集队伍多达数万人,到达资中县。李严等不及刘备发兵,自己亲率本郡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过了不久,越嶲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如前。这两次叛乱都是在成都的大后方,而刘备此时远在汉中,若不是李严果断平叛,成都能不能守住都不好说。刘备自此开始对李严信任有加。

但是这里有个疑问,当初曹操进攻荆州时,时任秭归县令的李严不投靠曹操,却向西投奔了暗弱的刘璋,要知道此时的曹操三分天下以占其二,大有一统全国的趋势。你要说李严忠于故主,不肯侍奉曹操吧,可刘备后来攻打刘璋时,李严反而投靠了刘备。你说李严两面三刀,见风使舵吧,从他不肯屈服曹操和帮刘备平叛两件事上看,似乎对刘备倒是很忠诚。

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无从得知李严的真实想法,这里做一个大胆的推测,李严很可能在荆州任职的时候就与刘备相交。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刘表)使(刘备)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刘备每到一处都会收买当地人心,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很多荆州当地豪杰都被刘备所收买,李严很有可能就在这些豪杰当中。

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

(李严)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州牧刘表使历诸郡县。

由此可见,李严并非一直在秭归当县令,在荆州的很多地方都有过任职,那么与刘备相交并非不可能。曹操进攻荆州时,李严任秭归县令,秭归在荆州的西部,与蜀地相接,而刘备是往荆州的东南方向逃跑,李严根本就没机会见到刘备,更无法投奔他,只能向西投奔暗弱的刘璋。这样一切就能解释通了,李严并非两面三刀、见风使舵之流,他对刘备是有忠心的,这一点刘备也心知肚明。

李严即在荆州做过官,也在蜀中掌过权,可以说与荆州派和东州派关系相处的都不错,再加上出色的才能和对刘备的忠心,自然是刘备托孤的不二人选。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我来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临终托孤,是一个国家大事,是辅助君主,因而需要慎重考虑!

1、 诸葛亮本是丞相,秉性忠厚,可以托付。

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可以各自牵制共同一致辅助刘备托孤!

赵云尽管是猛将之烈、一身是胆,但是个人认为托孤的话,就不太合适。

辅助君主需要大局统筹,诸葛亮和李严更合适!

现在公司也是一样的,在一个岗位上,一般企业会培养接班人,接班人的选择对于整个公司的发展导向是很重要的!

在公司一些重要的岗位上,有正副领导,两个领导相辅相成!

2、从能力上看,诸葛亮是综合人才,有李严辅助已足已!

赵云是将帅之才,各有专长。但如果是托孤,以丞相之位的诸葛亮更合适!

总的来说,刘备托孤诸葛亮和李严是有深层次考虑的!他希望这两人辅助后主再造霸业!

作为公司也是一样,各个岗位都是各司其职,发挥其长处,才可以人尽其才,让人才在公司里发光发热,和公司共成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