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急太监急,古代的皇帝为什么相信太监,重用太监呢?
因为皇帝们觉得太监们都是一群遭人鄙视的残疾家奴,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太监是帝王制度下的产物!“太监”一词最早见于隋唐。原为官名,后泛指一切负责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被阉割的男性仆人。明朝时,太监的发展达到顶峰。
“太监”的历史悠久,可以这么说:自从私有制出现,有了奴隶主,便有了悲惨的阉人。什么“阉人、寺人、妇寺、宦者、中官、中监、宠臣、幸臣、常侍、中人、内臣、内侍、内监。”统统都是“太监”的代名词。
至于“公公、老公”那是是对太监的尊称。别笑!这两个词今天任然沿用,但意义已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老公”一词,俨然已成为时髦词,似乎取代了“丈夫”。
“太监”中臭名昭著、祸国殃民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赵高、李辅国、仇士良、王振、刘瑾、魏忠贤、李莲英等人。
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王承恩、清朝的寇连才,因为他们的忠心耿耿被一些文人士大夫津津乐道。但他们只不过是“太监”中的沧海一粟。
“太监”的威力和破坏力最巨大的当数赵高、东汉的“十常侍”、王振、魏忠贤等人。他们祸国殃民,直接或间接地毁了一个王朝。
唐朝的李辅国是太监中第一个“出将入相”的“博陆郡王”;魏忠贤是第一个敢坦然接受“九千九百岁”称呼的“千岁爷”。
历史上太监们的权力大的惊人,反客为主,藐视皇帝甚至是杀害、废立皇帝的大有人在。令人谈“监”色变,噤若寒蝉的太监多如牛毛。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蔡伦,维护正义、兼济天下、热爱和平的杰出外交家、航海家郑和他们无疑是“太监”中的优秀人物。
但是,一些飞扬跋扈、恶贯满盈的太监们的所作所为,彻底毁了“太监”这个词。就像今天“小姐”这个高贵文雅的词,彻底沦为一个令人不齿的贬义词一样。
皇帝们之所以信任并重用太监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帝王们强烈的猜忌心。我多次撰文说过,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无一例外都患有严重的“疑心病”。太监们近在眼前,身伴左右,皇帝们难免日久生情,将权力“宁与家奴不与外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