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樊於期被燕太子所杀,我们看荆轲刺秦却是自杀,哪个是真?
樊於期之死,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樊於期到底是怎么死的?我们接着看:
关于樊於期的死!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有详细的记载(为节省看官时间,且选一小段翻译成白话文):
……荆轲说:“某之愚计,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诚得将军之首,督亢地图,以献於秦,秦王必喜而见于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则将军之仇得报,燕京得免於灭顶之患,将军以为如何?”樊於期大喊:“此吾之日夜切齿腐心而恨其无策,今乃得明教。”随即拔出佩剑自刎,献出头颅。
司马迁的史书中,樊於期壮士也!为助荆轲刺秦王,樊於期“我何惜此头”?豪迈、慷慨、大义凛然,英雄耳!
《大秦赋》中,樊於期被燕太子丹所杀。樊於期震惊、惊悚、无奈、无助,可怜虫!
至于樊於期是自杀还是被燕太子丹所杀,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樊於期寄人篱下,被太子丹供养,已经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自己的命运被别人安排,既可悲又可怜。
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樊於期是何种死法,罪魁祸首的“杀人犯”都是燕太子丹。试问:为什么作为一国太子,燕太子丹对樊於期是礼遇有加?“走投无路”的樊於期如此,“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也是如此!
事实上,只要燕太子丹对谁毕恭毕敬,对谁礼遇有加,那这个“谁”,必死无疑。所谓的“恩”,所谓的“情”,所谓的“义薄云天”,都只是燕太子丹的一块“遮羞布”而已!都只是被燕太子丹利用的一件“物品”罢了!更是燕太子丹“豢养”的死士完了!
燕太子丹的骨子里都是将樊於期、荆轲等当做一个“牺牲品”!该轮到谁出场,谁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哪怕是“被逼无奈”?还是“心甘情愿”!
樊於期的遭遇令我唏嘘不止,樊於期的悲剧让我充满着深深同情。我要说:“老樊!下辈子別再欠人情,人情债是必定要付出代价的!有时要拿命来还的!”
写到这,答案已十分清楚:樊於期实实在在地是被“逼死”的!
大秦赋中樊於期被燕太子所杀,我们看荆轲刺秦却是自杀,哪个是真?
这点可以说是大秦赋的败笔!司马迁《史记》中说得很清楚:……荆轲说:“某之愚计,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诚得将军之首,督亢地图,以献於秦,秦王必喜而见于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则将军之仇得报,燕京得免於灭顶之患,将军以为如何?”樊於期大喊:“此吾之日夜切齿腐心而恨其无策,今乃得明教。”随即拔出佩剑自刎,献出头颅。
自刎更能体现樊於期为助荆轲刺秦,自愿赴死,是舍身取义的义士,而电视剧里却说被燕太子丹所杀给人感觉燕太子丹太卑鄙,樊於期也谈不上是壮士,确实是败笔。
大秦赋中樊於期被燕太子所杀,我们看荆轲刺秦却是自杀,哪个是真?
樊於期是秦国的叛将,在正史中却有其人和事迹。此人也为千古传奇荆轲刺秦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今想想,当时那种情况,于公于私,樊於期的自杀都合情合理。
至于《大秦赋》中所演绎的荆轲刺秦王的内幕,已经通过戏剧性的改编,与《史记》中所载樊於期自杀的结果,完全大相径庭。为何《大秦赋》的编剧,要把樊於期的死,改编成被燕国太子丹所杀?仔细研究《史记》刺客列传中对荆轲刺秦王的描述,太子丹斗胆收留秦国判将樊於期,其实是早有预谋。
一张大网燕太子丹先前在赵国做过人质,其和同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始皇,有过患难与共生死之交的交情。但等到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始皇嬴政和太子丹的地位,可谓是天差地别,秦始皇对其爱搭不理照顾不周,也在意料之中。嬴政如今是大秦的一国之君,又立志统一六国名垂青史,怎会顾念儿时落魄的旧情,而放弃对燕国的收复。
太子丹非常憎恨嬴政,好不容易自己度过难熬的赵国人质生活,回到燕国还没享几天清福,又不得不被自己的父亲燕王喜,派到秦国做人质,而且秦国的国君还是儿时的朋友。所以一张报复秦始皇的大网,早已在太子丹心中生根发芽。这张报复秦始皇嬴政的大网,其实也是为燕太子丹自己准备的。
燕太子丹太过愚蠢,既然有心报复秦始皇,又让荆轲正大光明的作为燕国使者,去刺杀秦始皇嬴政。就算荆轲得手,秦国君主换了人选,燕国也难逃被秦国出兵讨伐的命运。所以燕太子丹这张报复嬴政的大网,不仅害死了自己,而且也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其实当燕太子丹收留秦国判将樊於期之后,就已证明其愚蠢至极。
插翅难飞当樊於期得罪秦始皇之后,其实其早已插翅难飞难逃一死。俗话说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樊於期当时逃到燕国,也没想到燕太子丹会轻易收留他。
从正史客观分析,当太子丹得知樊於期叛逃秦国一事,才萌发派使者携带樊於期的人头,去刺杀秦始皇的想法。从以上论证所述,这才能解释通太子丹为何要收留樊於期的原因,难道太子丹不知道得罪秦始皇的后果吗?
当时太子丹的老师鞠武,早已猜到太子丹的用意,所以先前一而再再而三,回复太子丹对报复秦始皇一事,要做进一步的考虑。所以当鞠武知道,无法劝阻太子丹收留樊於期一事时,才推荐燕国的智者田光去劝诫太子丹。但田光自知自己已年老体衰,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所以已死为荐把荆轲推上了绝路。
当时那个年代,要刺杀一国之君的秦始皇嬴政,如今想想这是天大的新闻,也是脑洞大开的想法。司马迁虽然记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但却没有分析其中的隐情。
荆轲当时答应太子丹,行刺秦始皇之后,却迟迟没有行动。从正史客观分析,荆轲准备刺杀秦始皇之前,其实做好了两点充足的准备。
一.荆轲自知太子丹绝不会背负杀害樊於期的恶名,所以其先和樊於期搞好关系,提前做好劝诫樊於期自献人头的计划。
二.荆轲自知自己前去咸阳宫,刺杀秦始皇嬴政是有去无回,所以临出发之前,一直在等一个得力助手,希望此次之行能一举成功。
从正史客观分析,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始皇,就是因为太子丹派遣的秦舞阳,先前在秦始皇面前露出了恐惧之色,这才令秦始皇提前有了戒备之心。其实当秦始皇见到樊於期的人头之时,早已离樊於期叛逃秦国之日相隔甚远,也不由令秦始皇怀疑,燕国此时献出樊於期人头的真正目的。
不论樊於期是自杀,还是被太子丹所杀,其实樊於期最终的结局都是如此。若不是《大秦赋》热播,估计不熟悉历史的朋友,真不知道荆轲刺秦王的千古传奇中,真还有樊於期这个人物存在。
晶叔有文化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图片来源西瓜视频《大秦赋》)
大秦赋中樊於期被燕太子所杀,我们看荆轲刺秦却是自杀,哪个是真?
樊於期为助荆轲刺秦,自愿赴死,是舍身取义的义士。
大秦赋中樊於期被燕太子所杀,我们看荆轲刺秦却是自杀,哪个是真?
被燕太子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