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王守仁后到今五百年内没有人再对儒学进行补充和发展?
我首先要说的一点是,王守仁之后,儒学并非没有发展,而是在继承发展之中。只是,并没有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而已。
比如明朝,在王守仁之后,不是还有李贽何心隐吗?到了明末清初,不是还有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吗?到了清朝,还有方以智,钱大昕,段玉裁,对儒学的发展都是有所贡献。即使到了现代,不是还有梁漱溟、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现代新儒家吗?所以,儒家还是有其发展和传承的。但是,到了近代之后,儒家确实是没落了。
儒家为什么会没落?首先当然是社会政治的原因。儒家之所以能够红火两千多年,与它是主流的政治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两千年里,无论是朝代如何更迭,儒家思想一直做为统治思想而存在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儒家也不断的改进,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于是,儒家便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再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过程,就是儒家不断发展的过程。董仲舒在创立自己学说的时候,肯定宣扬,这就是孔子的思想,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董仲舒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朱熹之与董仲舒,也是如此。但是,整个这样一个源流下来,都叫儒家。都是以孔子做为代表。
儒学做为政治哲学到朱熹的理学,已经发展到顶点了。这个问题和自然科学的一些问题,有相似之处。比如核武器,做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等之后,达到极限,在这种理论之下,不可能再有什么新花样出来了。于是,就不用研究了。儒学做为一种政治哲学,也是如此。到了理学的时候,这种政治理论的建构已经到了非常完善的程度。举个例子来说,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的。皇帝家族最大的关切,就是自己家族的天下,不要落入其它人的手中。宋朝之后,王朝政治的不断改革中,这种目的是达到了。理学所做的,就是为加强皇权专制,提供理论的依据。现实证明,这种理论是有效的,一个证明就是,宋以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再也没有被内部颠覆过。
这当然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上讲的。儒学当然还有学术的一面。孔子的君君臣臣的意思是如果君象君主的样子,也就是说遵守君道,那么臣也遵守臣道。否则的话,如果君不君的话,那么,臣也是可以不臣的。所以,曹操的形象,在宋明之前,未必是奸臣的形象。只是到了理学之后,以理学的观点来评价它,他才成了奸臣。这就是评价的标准。理学本身也就是一个建立了一个标准。但是,到理学的时候,君君臣臣就被解释成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当然就很荒谬了。
我们都知道,宋之后的科举考试,考的是四书的内容,对四书的理解,又是以朱熹的解释为准。我们知道,四书早在汉之前,就已存在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封建王朝之所以以朱熹的解释为准,就是因为在孔子那儿君臣之间,谁对了就听谁的。而同样一句话,到了朱熹那么,就成了,管他谁对,听领导的。切底的自我奴化了。
所以,有人说,民主是西方的东西,中国没有民主,只有专制。我觉得,你那是胡说。认真看一看孔子,现代社会中你认为进步的理解,那儿都有。至于那些连论语没读过三句的,就来批孔子。我就只能呵呵了。
理学发展到亢龙有悔的境界之后,问题当然是显而易见的。王阳明的心学,其实就是对理学的纠偏,理学确实是有压制人性的地方。因为理学所用的武器是“理”,所谓天理,因为理学是政治正确,天理已经形成了话语霸权。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另辟蹊径。于是,王阳明就沿着陆九渊开辟的,我心既宇宙的途径,提出了,心既理的说法。体现了对人性的极大尊重。也就使得,心学和理学,成为儒学互补的阴阳两极。
清朝之后,到了民国,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改变。家天下,变成了公天下。一家一姓的统治就此结束。这样,理学做为统治思想,就成为政治变革的众矢之的。又因为,理学是打着孔子的旗号,所以,孔子也被其连累。从人人敬仰的圣人,变成了孔老二。
当儒学从统治思想跌落的时候,他就成为一种普通的学术思想了。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了。但是,儒学毕竟是辉煌过两千多年的。儒家的传承者自然不愿意儒学沦落下去。所以,现代新儒学的出现,就是儒家传承人在现代条件下所做的努力。
我想说的一点是,现代所说的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以及儒学的复兴,不是一会事儿。他们的内涵是逐渐递减的。儒学的复兴,是儒家文化在现代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复兴是传统的儒释道的三教合一,与现代的中西文化的交融,在现代条件下形成的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这其中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和融合。民族复兴的面就更广了,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全方位崛起。
谈到这儿,我觉得,所提的问题大概也就明白了。我还想再罗索几句。儒学在明朝之后发展几乎停滞的原因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是官方的主流思想,在已经非常完善之后,官方也不允许他再向前走了。于是,儒学开始僵化。
历史上的儒学的发展,都是因为有一种开放与包容的学术氛围。这样的氛围也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有容乃大。到明之后,大家风范没有了,体现出一种保守的小家子气。
我们都知道理学是儒学的一个发展阶段,自己了解一下中国哲学史,就可以清楚的看出,理学其实是把魏晋玄学以及佛学特别是禅宗的思想融入一炉,得出的思想成果。这一过程,从酝酿到成形,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
魏晋玄学,其实是道学哲学的成形。唐朝时期,佛学大盛。中国佛学的主要流派全是在唐朝形成的。宋初二程开创理学的时候,就融入了佛学的成果。这一点,在二程的著作里,是人透露的。理学在宋后期的朱熹手上,最终成形。从这个过程中,就能看出,一种学术思想的形成,往往不是凭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他是大批的知识分子,吸取各种思想精华,熔铸而成的。
如果说汉末佛教的传入,是西学东渐的第一个主要事件。那么之后的魏晋到大唐,以开放的胸襟,接受并改造了它,使它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明末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就是第二次。我不敢对历史进行假设,但是看看徐光启和利玛窦的交往,再看看大清王朝的皇帝对西方的态度。就会让人觉得,在开放的胸襟上,大清朝比之明朝,又往后退缩了。
我个人觉得,大清王朝的这种退步与保守,可能与少数民族的身份有关。满族做为一个文化上远远落后于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在取得了中原政权之后,全面接受了中原文化,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儒家的政治哲学,也就是理学。但是理学的本身,在明朝末年,已经开始蕴育出思想变革的因子了。内部的成分比如李贽的王学左派思想,外部的因素,徐光启和利玛窦已经开始翻译西方自然科学,诸如《几何原本》。但是,王朝更迭,打乱了思想变革的进程。当清朝掌握政权之后,面对这么伟大的中原儒家文化,它化了一两百年的时间,仅仅消化中原文化,已经都颇费心力了。至于其它文化,他更是没有了兴趣。而僵化的程朱理学,在大清王朝成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学术研究和发展,也因为政治的原因被压制了。于是,清朝最有影响力的所谓乾嘉学派,便只能在故纸堆里寻找学问,称之为考据派。
这种学术上的压抑状态,直到大清王朝的破灭,才破打破。民国时期,才进入现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代。
今天,儒学已不再是统治思想,中华文化,也不是儒家一家,而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加上现代的中西合璧。儒家文化做为两千年的主流,和其它各家各派比起来,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现在发扬和传称的。比如儒家有个基本观点,内圣外王。是说内在的修养付合了客观的规律,就会变的强大,强大之后,群众就会自觉的把你奉为领袖。在传统社会里,这是衡量个人是否具有领袖气质的标准,今天,以之衡量下政党,依然是适用的。也就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