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开启了唐朝宦官弄权的?
大唐王朝真正开始宦官弄权的第一人,应当非李辅国莫属。
有朋友回答说,高力士开辟了唐王朝宦官弄权的先河,非也!高力士只是一个皇帝宠信的奴才罢了。而李辅国敢凌驾皇权之上,蔑视皇帝李亨,侮辱太上皇李隆基,欺压百官,为所欲为,谋害建宁王李倓,诛杀张皇后和越王李系,生杀予夺,作威作福。被杀的张皇后曾说:“李辅国久典禁兵,制敕皆从之出,擅逼迁圣皇,其罪甚大。”其随便可以拥立皇帝,唐代宗李豫为皇就就是李辅国的杰作。李辅国还是唐代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试问高力士怎敢相比?况且高力士对李隆基忠心不二,唯命是从,谈不上弄权。
高力士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力助李隆基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李隆基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其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李隆基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李隆基晚年,高力士被李辅国强逼离开李隆基,后闻李隆基驾崩,高力士悲伤过度,吐血而亡。
李辅国则不同,其早年净身入宫,史书称其奇丑无比。丑就丑,但其很聪明。李辅国很有眼色,对皇太子李亨尽心伺候,形影不离,久而久之,二人间感情深厚。李辅国又很有头脑,安史之乱爆发后,当机立断,立马劝说皇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分道扬镳,到灵州后,即劝李亨称帝。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唐肃宗李亨宣布即位后,立即拜李辅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让其掌握兵权。唐肃宗李亨为人忠厚,性格懦弱,毫无心机,又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将其视为左右臂膀,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加开府仪同三司、知内侍省事,封郕国公,权倾朝野,朝臣尊称其为“五郎”。宝应元年(762年),李豫登基为帝后,尊李辅国为“尚父“”,授司空兼中书令之职,封博陆郡王。李辅国封王拜相,登峰造极,走上了权力的顶峰。从此,李辅国更加张狂,跋扈嚣张,擅权作福。
李辅国拥立李亨、李豫父子两代登基为帝,权倾朝野,威震天下。其长期把持朝政,培植党羽,排除异己,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执政理念,一时文武大臣忌若蝉寒,莫不敢从,其气焰嚣张,其飞扬跋扈,其颐指气使,都让唐代宗李豫如坐针毡,寝食难安。
李辅国曾对唐代宗说:“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公元762年,忍无可忍的唐代宗李豫联合另一个大太监程元振将李辅国刺杀。据说,割下李辅国的头扔进茅厕。但为了安抚李辅国的徒子徒孙,又做了一个木头的脑袋,隆重安葬了他,还追封李辅国为太傅。
唉!皇帝杀人,都不能光明正大,还偷偷摸摸,搞阴谋诡计。可见,李辅国弄权弄的有多大?!
是谁开启了唐朝宦官弄权的?
所谓宦官弄权,其实是文人的摸黑而已,宦官只是皇帝的爪牙,并不是他们弄权,而是皇帝让他们弄权。
宦官相当于现在的老板的司机、秘书,他们有权力吗?没有权力,但是,因为在老板身边,谁敢不买他们面子?这就是权力了。
同样,宦官因为在皇帝身边,自然就拥有权力了。
他们拥有权力,是因为皇帝的需要,因为朝臣威胁皇权,皇帝就把权力过渡给宦官,让他们“作威作福”,打击朝臣。
如果皇帝不需要他们,比如宋朝、清朝,就没有什么大宦官专权了,因为皇帝不需要他们,
还有很多事皇帝不能亲自干的,就交给酷吏、宦官,让他们去干,事成之后杀了宦官,
所以,没有宦官专权,只是皇帝想让他们专权而已。
唐朝最开始用宦官的,当属唐玄宗了,但是绝不是他昏庸,而是政治需要而已,用着最安全,不会反噬君主,而其他人容易反噬
是谁开启了唐朝宦官弄权的?
宦官是中国制度史的超级大问题,那就是内廷和外廷关系的演变,而这个问题的背后则是中国政治史的核心命题,即君权的人身属性和君主的制度属性是如何协调的。这两个问题实在不是我一个业余人士敢说半句的。
不过以我的粗浅认识而言,宋代在中国古代的宦官专政问题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宋代,内侍,也就是宫官的政治身份急速虚化,已经失去了在正式官僚行政中的地位,因此,内侍专权从此不再是一个正式的制度问题(童贯是个例外,他的政治身份取得并不来着传统的内侍体系),因此,宦官废立皇帝也就从制度根底里不再可能。因此,宋代无宦官专政,实际上是中国官僚政府制度化真正开始成熟的标志,皇帝尽管依然拥有绝对权力,但是它只有在“祖宗之法“所规定的成宪之内才有效,尽管并没有所谓成文宪法,但是皇帝与朝廷,也就是官僚共同体互相依存却已经是一个共识,朝廷无内廷,那么作为朝廷头等大事的废立自然也不会和宦官发生关系。
明代并没有超越这一点,实际上明代的宦官问题和汉唐宦官专政本质上并不相同(當然,漢唐閹禍的程度差距很大,漢代對於內宮外戚等皇帝近旁的依賴遠大於後世,此後從晉到隋唐的政制改革就是在反思漢制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一,它来自明代皇帝在官僚体系之外保留的一系列特殊权力,首先是财政权,皇帝有直接从地方取得内帑的权力,这在中后期形成了宫使问题。第二,它来自军权,明代军制是一笔糊涂账,从制度上讲,明代军户直属五军都督,而五军都督对皇帝个人负责,因此军户隔离于朝廷之外,这使得中后期厂卫势力非常突出,而厂卫本质上是属于皇帝私人的(但是明代和唐代宦官掌禁军不同,后者实际上是将皇帝的军权委托给内廷的结果,而前者上,宦官始终只能掌握极小一部分半正式的军队,其实包括锦衣卫在内都不能说被宦官掌控了,真正的军户总权后来越来越虚化,其实变成了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中期以后总兵官崛起,军户将领地位急速衰退,也就消除了宦官掌军最后的隐患),因此内官也获得相对独立于官僚行政体系的政治权力。这两点是明代宦官问题的根本,但也意味着它实际上只能间接影响以皇帝为首脑的朝廷行政,所谓废立一开始就完全不可能,因为作为一个制度实体的内廷在明代实际上并不存在。
所以,宋对于唐政治问题的反思是非常深刻而全面的,废藩镇只是其中一环,对于皇室自身而言,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废内廷,可以说两者都成为后世明清两朝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得到了相对完整的继承,也因此,如汉唐那样猖獗的宦官废立在宋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实际上也不可能真正出现。清代从始至终,内廷都没有被赋予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政治权力,所谓阉乱问题更是完全没有可能。
所以总的来说,从唐到清,阉政从肆虐无度到基本不是问题,是在总结唐代政治问题的基础上,中国传统的皇权官僚制度不断成长的过程,而宦官无法参与废立正体现了皇帝废立本身从帝王家事逐步制度化的过程。(不得不承认,明代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从此皇位继承有成宪可依,大大减少了传统王朝面临这一问题的巨大政治风险)
但宦官宋后失去行廢立的可能,他們对政治依然可以有间接而特殊的影响力,宦政之惡不在於那副器官,而在於政出於側近,出於密室,出於宮闈,在官僚體系之外另闢通道而不受監管(清代的督撫密旨雖然也是直達天聽,但是督撫依然是官僚,在晚清軍閥化之前始終受著整個體系的監控)。
多說幾句,明政之坏与皇帝肆意使用宦官,在官僚之外再叠加一套私人政治权力渠道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现在有些人因为要对今天的知识分子指桑骂槐,就开始捧阉党(閹黨雖然不是閹人,但起於閹政,這一點和他們是不是士大夫沒有關係)是非常愚蠢的,愚蠢之处自顾炎武黄宗羲以来就反复说明。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玄宗为平乱,允许藩镇自己招募士兵,藩镇势力做大,北方河朔藩镇不听中央号令形成割据势力。中央为了遏制藩镇势力,抽调戍边部队形成神策军。然而神策军不能由皇帝亲统,文官和武将统辖皇帝也不放心,因此就选择扶植容易控制的宦官集团,宦官集团从此掌握军权。
最开始,宦官集团只是皇权的外延,用来制衡藩镇。但是宦官势力做大之后,就开始在中央与文官集团相互争夺政权,形成南衙北司之争(南衙北司之争_百度百科)。初期,权宦威胁到皇权的时候,皇帝还能杀掉宦官,比如代宗,但代宗的一生几乎就用在诛杀三个权宦上。而当宦官集团逐步做大,掌控禁军之后,皇帝也奈何不了,毕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题主感觉宣宗时期宦官被控制,应该是错觉吧。自晚唐穆宗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宦官拥立的;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则唐之衰亡,岂止方镇之患?盖朝廷天下之本也,人君者朝廷之本也,始即位者人君之本也。其本始不 正,欲以正天下,其可得乎?
——《新唐书 本纪九》
宪宗是被宦官用金丹毒死,敬宗在位两年也被杀死。之后的文宗在甘露之变失败之后,抑郁而终。
就你所言的武宗与宣宗,分别是权宦仇士良、鱼弘志与马元贽拥立的。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穆宗第五子也。母曰宣懿皇太后韦氏。始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
开成五年正月,文宗疾大渐,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皇太子成美复为陈王,立颍王为皇太弟。
——《新唐书 本纪八》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讳忱,宪宗第十三子也。母曰孝明皇太后郑氏。始封光王。
会昌六年,武宗疾大渐,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立光王为皇太叔。三月甲子,即皇帝位于柩前。
——《新唐书 本纪八》
武宗时期,内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掌握禁军权,想杀掉权宦仇士良,结果没有成功,被反杀。
知枢密刘弘逸、薛季稜率禁军护灵驾至陵所,二人素为文宗奖过,仇士良恶之,心不自安,因是掌兵,欲倒戈诛士良、弘志。卤簿使兵部尚书王起、山陵使崔稜觉其谋,先谕卤簿诸军。是日弘逸、季稜伏诛。
——《旧唐书 本纪第十八上》
宣宗虽然被后世称为“小太宗”,一度有中兴的趋势,而且他与文帝一样,有清除宦官的想法。但是他当时的情况是
①自己是被宦官马元贽所拥立,并且马元贽对他忠心耿耿,没有二心
②当时的左右神策军中尉都是由宦官担任,皇帝手里没有军权。
③甘露之变之后,文官集团有着深深的阴影。
因此,他没有着手清洗权宦,只是尽力压制权宦。而且,由于他整顿吏治,为政清明,使得其在位的十三年内,宦官没有专权,藩镇听从命令,算是非常平稳,但是绝对谈不上他控制了宦官集团。
宣宗死后,宦官又开始争夺势力实行专权,一直到朱全忠灭唐。
八月壬辰,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王宗实立郓王温为皇太子,权句当军国政事。癸巳,皇帝崩于咸宁殿,年五十。
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渐,以夔王属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立郓王为皇太子。癸巳,即皇帝位于柩前。王宗实杀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
——《新唐书 本纪九》
宦官之所以能够专权,主要是因为地方藩镇不听话,中央军权(神策军)牢牢抓在宦官手里,皇帝手里没有军队。
而藩镇之所以不听中央,是因为割据的藩镇的首领不是由中央任命,而是由藩镇推举。并且藩镇可以自己募兵,土地归藩镇所有,税赋由军队瓜分。如此来看,藩镇节度使可以认为是地方的土皇帝,皇帝谁来做对他们一点影响都没有,完全没有搭理宦官专权的必要。
是谁开启了唐朝宦官弄权的?
唐朝宦官弄权自玄宗时高力士开始。
宦官原不是由阉人担任,只不过经历几个朝代的发展,逐渐由全士人发展成全阉人。隋朝宦官机构称为“内侍省”,隋炀帝时称“长秋监”,唐朝开国沿袭隋朝开皇建制,复称“内侍省”,但在这之前,无论宦官机构如何更迭,宦官执掌的均为宫廷内部事务,例如侍奉宫闱、宫人杂务、贵人出入导引等,从未涉足皇权、军权之列。
随着唐代的发展,开国名臣相继离世,朝廷内外乱事频发,皇帝不得不寄希望于自己身边较为亲近的宦官,自玄宗开始,皇权开始慢慢赋予宦官更大的权力,高力士就是这宦官之中的第一人。
高力士自景龙年间就开始侍奉玄宗,并渐渐成为玄宗的心腹。唐隆年间更是协助玄宗皇帝杀死了韦皇后、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后来,高力士升任右监门卫将军,自此,开启了太监担任军职掌军权的先河。后来,甚至一些奏折都是先交由高力士过目,然后再呈送皇帝批阅。在这之后,宦官这个特殊阶层开始了侵蚀唐中央权力的道路,最终酿成了皇权羸弱、宦官专权的局面
。
是谁开启了唐朝宦官弄权的?
唐玄宗开启了唐朝宦官弄权先河,高力士也成了唐朝第一位执掌大权、且深受唐玄宗信任器重的宦官。
是谁开启了唐朝宦官弄权的?
武则天最先开了宦官和宫女弄权,武则天几个男宠最开始都是以宦官名义在宫中和朝中行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