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和李治为何能对付唐太宗都对付不了的长孙无忌?
历史的真相是:武则天和李治最终将长孙无忌打翻在地,逼死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典型的官二代,出生显贵,父母皆为高门望族。其是李世民的四妻哥,参与并谋划玄武门政变,有功于李世民,位列凌烟阁功臣之首。极力支持立自己的外甥李治为皇太子,李世民驾崩后,辅佐李治,为顾命大臣,权倾一时。
长孙无忌在李世民统治大唐帝国时期,由于是外戚兼功臣,深受李世民的宠爱和信任,他可以随便进入皇宫,直达李世民的寝宫。其人生最大的污点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外甥李治扫清登上九五至尊的障碍,冤杀李世民爱子吴王李恪。李恪是李世民第三子,母为隋炀帝杨广之女杨妃。其英武果敢,深得李世民宠爱。废太子李承乾谋反后,李世民认为李治懦弱,确有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朝臣们的极力反对,长孙无忌从此盯上了李恪,深恨之。根据后来发现的李恪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有子四人,李仁、李玮、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岭表。根据史书记载,长孙无忌就是杀李恪的始作俑者。
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曾任宰相,位极人臣,当时的他还怕位高权重,遭到李世民的猜忌,惹来灾祸,还主动请求辞去宰相的职务,这说明当时的长孙无忌的头脑还是非常清醒的。可作为顾命大臣后,长孙无忌就有点糊涂了,也可能是真心为了自己亲外甥李治的好,长孙无忌经常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朝政指手画脚,毫无顾忌的实行自己的施政理念,惹的外甥李治也有意见了。特别是李治废王皇后准备立武则天为皇后时,长孙无忌又是极力反对,没想到李治这次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无可奈何之下,长孙无忌接受了赏赐,但内心却始终不支持武则天为后,武则天深为记恨。
长孙无忌的悲剧终于来了:显庆四年(659年),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许敬宗指使某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我们一起看看当时许敬宗和李治的对话,就能见识一下帝王的虚伪和无情:
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唐高宗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
最终,李治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将长孙无忌削职为民,流徙黔州。公元659年七月,唐高宗有点不放心,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
长孙无忌的死,绝对是个悲剧,更是个冤案。他一生效忠自己的妹夫李世民和自己的外甥李治,忠心无二。他死于固执己见,死于不识时务,死于帝王家的冷酷无情。
武则天和李治为何能对付唐太宗都对付不了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大唐的开国功臣之一,不过对于大唐他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进而帮助李世民荣登大宝。他先后辅助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帮助李治开创“永徽之治”,功绩不可谓不大。但就是这样一位人物晚年却没能善终。有人说他是权臣,独断专行,有人说他有功于大唐社稷。
唐太宗不是对付不了长孙无忌,而是压根就没想对付,因为他是长孙皇后的兄长,又有功于李世民,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李世民在驾崩前他也是顾命大臣之一,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
李治登基后根本无法对付长孙无忌,不仅是因为他是顾命大臣,还因为这是自己的舅舅。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这时的李治是新皇帝,对长孙无忌还是比较依赖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治做皇帝也逐渐进入状态,这时才发现朝廷的大权一直掌握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手中,自己的意志很难实行。直到武则天从感业寺重新入宫才得到改善。
武则天和李治是怎么对付长孙无忌的呢?一方面剪除长孙无忌身边的羽翼,先后除掉了韩瑗、来济、褚遂良等,这使得长孙无忌孤立无援。
另一方面,培植壮大自己的势力。武则天先后扶植了李义府,许敬宗等人到权利的核心位置,并使一些寒门子弟也有机会成为贵族,笼络了人心,拉拢了拥有兵权的徐茂公,自己的羽翼丰满了并最终在“废王立武”后重新确立了皇权。
几年后长孙无忌以谋反之罪被发配,然后又被赐自尽,这样结束一生让人唏嘘。长孙无忌本来也可以有更好的路可走,比如当年李治和武则天登门送礼,希望他能支持废王立武,后来连武则天的母亲都去求他,他也没能支持,这才跟武则天结下了梁子。
再有,当年长孙皇后就有预感,她这个弟弟权利过大后就会忘乎所以,可能会失去理性,建议唐太宗不要给他过大的权利,想不到最终的结局竟然真被言中了。
武则天是何等人物,杀伐果断,有仇必报,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斗倒了长孙无忌,使李治获得皇权。武则天皇后之位更加稳固,并且逐渐让自己的羽翼变得更加丰满,为后来的登基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和李治为何能对付唐太宗都对付不了的长孙无忌?
首先更正拟的观点,唐太宗不是对付不了长孙无忌,而是对他非常信任。
导言:贞观二十三年,注定了是一个不能够平静的年份。也许在底层的民众很难感受到有所异样之处依旧如故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在大唐帝国的核心层次,却即将要面对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唐太宗驾崩。值得庆幸的是,整个帝国的秩序并没有因为唐太宗一人的陨落而有所紊乱,因为早在唐太宗临终之际,便已然为继任之君铺平了道路,只待其因循守成便足矣。当然,帝国的统治,并非依照固定的模式而能够得以运作,故此,在临终之际,唐太宗便抚慰李治,称“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也就是将长孙无忌、褚遂良提拔至辅政大臣的高度,可见其对长孙、储二人的信任程度。另外,也许是考虑得比较深,在长孙无忌、褚遂良二人中,唐太宗也有所侧重,额外交代褚遂良要保护长孙无忌,莫使得其被谗言离间,可谓是优待有加,令得长孙无忌感动不已。
不可否认,长孙无忌是一个能臣,曾经为唐太宗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可是,纵观贞观一朝,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其所立功绩也有不弱于长孙无忌者,可是却并没有长孙无忌在唐太宗心中的那般地位。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其他的功臣仅仅只是臣子而已,而对于长孙无忌,唐太宗却将其真正当作自己可以托付的心腹之人。故此,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到,在委任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作为辅政大臣的同时,唐太宗却将同样功绩卓著的李勣贬斥出长安,以此来为作为考验。一明一暗,一正一反,唐太宗的这两手准备,也正说明了其信任上的偏差。
天可汗毕竟也还是人,也免不了任人唯亲的通病,尤其是在这不可控的时候,信任就成为最为重要的加分因素,以消弭不必要的隐患。然而,这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长孙无忌成了唐太宗最后的托付?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继任之君李治的舅舅吗?要知道,从古至今,外戚干政的例子并不在少数,依照长孙无忌的权势,不可能不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威胁,可是在这最后关头,唐太宗为何却并没有顾及这个古鉴,仍然放心地令其辅政呢?也许,答案应该在长孙无忌自身的为臣之道进行寻找。
从伙伴到君臣和其它有着从龙之功的属僚不同,长孙无忌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和李世民之间存在着友谊。注意,这里的友谊和所谓的姻亲关系并不相同,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在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之间,是有着多种关系的叠加,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注定了后来成为了皇帝的李世民需要对长孙无忌另眼相待。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种高人一等的关系,长孙无忌并没有太过当一回事,这恰恰也是后来长孙无忌能够位极人臣的原因
早在少年之时,长孙无忌便已然认识了还未能尽显富贵的李世民。这个时候,长孙无忌受到高家家风的影响,喜好读书,不以骑射游猎、舞枪弄棒为意,故而所结交的朋友也多是同喜好的文人。然而,李世民却是个例外。少年为伴,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存在友情的,当然,也许是天意使然,这种友情同样也有所深化,以“观音婢”为纽带,亲上加亲。从这一刻,长孙无忌便已然和李世民脱不开干系,真正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
而后我们也能够看到,在还是秦王的李世民东征西讨之时,长孙无忌便一直追随其左右,资历不可谓不高。历史总归是各种的因缘际会,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的身边已然聚集了各色人才,当然也有着交心之友。但是,任谁也明白,若是真要排名论序,恐怕谁也不及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两人的利益完全是捆绑得密不可分。然而,随着玄武门之变的成功,长孙无忌的身份便格外的敏感,从朋友到亲戚,最终还是要被君臣所覆盖。
无论是在任何时候,共患难都要比同富贵简单许多,因为人性,因为利益。而待得李世民黄袍加身之时,昔日袍泽虽也水涨船高,却也多了一分谨慎,少了一分随意,而长孙无忌也同样面临这种改变。最冷莫过帝王家,虽说长孙无忌并非在皇族体系之内,然而却也还有一些“伴君如虎”的警觉,很显然,此时非彼时,无论唐太宗如何青睐有加,长孙无忌也断然不敢再与其谈兄论弟。
以退为进,备受荣宠既然明白了君臣有别,那么长孙无忌便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份,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同时也需要琢磨已然和往常心境不同的唐太宗的心意。可以说,揣摩圣意,长孙无忌是出色的,尤其是对自己认识多年的唐太宗。按理来说,在荣登皇位之后,唐太宗便需要论功行赏,事实上他也正是这么做的。可是,令人惊讶的是,长孙无忌并没有直接登上宰相之位,仅仅是被分派为吏部尚书,而反观同有从龙之功的房玄龄,却已经被任命作为中书令,显然在权力的分配上更胜一筹。
贞观元年,转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实封千三百户。——《旧唐书》
功劳第一却被任作吏部尚书,这是唐太宗在考验长孙无忌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虽然说吏部尚书和宰相还有一定的差距,可是这却并不代表这个位置没有意义,实际上,对于当时初登大统的唐太宗来说,这个位置显然更加重要。当然,按照正常逻辑和客观事实来说,长孙无忌应该要被拜为宰相方才合适,然而当时的状况却并不允许。因为当时的朝堂并非仅仅原秦王府旧臣一家独大,而是存在着多个利益集团,比如斐寂所代表的武德老臣,李靖所代表的中间派等等,错综复杂,莫如一是。
既然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那么便只能徐徐图之,尽可能将比较重要的职位控制在手,比如后来让长孙无忌担任的吏部尚书。作为六部之首,吏部具有任免官员的权力,而这也正是唐太宗所需要的。这样一个可以任免官员、收买臣属的部门,唐太宗肯定需要让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人控制,而长孙无忌则正是这个不二人选。当然,从将房玄龄拜为宰相而非长孙无忌来看,唐太宗此举不免也有着考验长孙无忌的意味在其中,因为作为外戚兼心腹,唐太宗需要进一步去测试长孙无忌的能力、品性以及忠诚度。
事实证明,长孙无忌也能够心领神会,明白唐太宗的心意,故而也更加为其所驱,通过自己的能力整合吏部所能够掌握的政治资源,供唐太宗所用。很显然,长孙无忌的种种作为都是在为唐太宗而谋划,也获得了唐太宗的肯定,“以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这个时候长孙无忌的实际待遇,显然要比所谓的宰相好上太多(比如斐寂),因为他所得到的是唐太宗的信任。在《旧唐书》中有所记载:
其年,拜尚书右仆射。或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太宗以表示无忌曰:“朕与卿君臣之间,凡事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无以获通。”因召百僚谓之曰:“朕今有子皆幼,无忌于朕,实有大功,今者委之,犹如子也。疏间亲,新间旧,谓之不顺,朕所不取也。”
从唐太宗对于长孙无忌的此番作为与言语来看,纵观贞观一朝,有着如此莫大的殊遇与信任的,无人能够与长孙相比。注意,这个时候的长孙已经官拜尚书右仆射,也就是已经成为了宰相。以史为鉴,当权臣已经到了一种高度,便容易飘飘然,恃宠而骄,认为这本该就是属于自己的位置。然而,长孙无忌却显然有所警惕,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无忌深以盈满为诫,恳辞机密,文德皇后又为之陈请,太宗不获已,乃拜开府仪同三司,解尚书右仆射。——《旧唐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孙无忌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有多么的敏感,作为长孙皇后的哥哥,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必然会被众多朝臣所刻意的放大。很显然,这个时候的长孙无忌并不适合如此隆盛的权势,水满则亏,虽不至于明哲保身,但是也应该韬光养晦。故而在此后,长孙无忌尽可能地推辞一些职位,当然决定权仍然还在唐太宗手上。比如:“七年十月,册拜司空,无忌固辞,不许”。从长孙无忌的性格来说,他并不排斥有更大的权势,然而凡事皆有度,什么时候应该推辞,什么时候应该接受,这同样是一门学问。
显然,唐太宗很欣赏自己大舅子的这种谦虚,更加委以重任,将其视为自己的心腹之人。其中,唐太宗便直接与其表露心态:“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也就是说,若是没有长孙无忌的帮助,便没有唐太宗的君临天下。这无疑是将长孙无忌的地位再次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也令得长孙感动不已。
恭顺有度,深得帝心在我看来,如同魏征这般的朝臣,并不能够算得上是忠臣,因为实际上他所考虑的是整个天下的得失,方才敢于上言,所以我觉得将之称作良臣倒更加贴切。所以,尽管唐太宗称将魏征当为自己的明镜,以明得失,但是却难免也会有所芥蒂,甚至有过“会须杀此田舍翁”的怨言。而和魏征相比,长孙无忌倒是要好相处的多,故而也能够当作是唐太宗的忠臣,因为他的所言所行实际上是围绕着唐太宗而进行的,以唐太宗作为利益归属,这当然也能够博得唐太宗不少好感。
比如在贞观十八年,当时唐太宗便希望群臣能够指出自己的错误,然而长孙无忌却仍然表示唐太宗并没有任何错误,这未免便有一些阿谀奉承之嫌。然而,这种迎合之举毕竟只是一个小问题,至少和军国大事相比,只不过是茶余谈资罢了。当遇到真正需要劝谏之际,长孙无忌也会挺身而出,提及自己的建议。当然,长孙无忌并非是如同魏征那般刚直进谏,而是以委婉称著,一来能够不让唐太宗丢面子,二来也能够令其重视起来,很显然这种效果要好上许多。
所以,尽管我们能够说长孙无忌是恭顺的,但是恭顺并不代表阿谀谄媚,在大是大非面前,长孙无忌能够做出正确的评判,并且通过合适的方式去向唐太宗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便是他的高明之处。很显然,长孙无忌能够获得唐太宗所信任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他的身份、关系或者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长孙无忌是能够懂得进退的朝臣,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以维护唐太宗的利益为己任,这便是唐太宗所需要的忠臣,也同样也是长孙无忌荣宠不衰而获得辅政重任的缘故。
武则天和李治为何能对付唐太宗都对付不了的长孙无忌?
首先不是李世民对付不了长孙无忌,而是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手里翻不出什么浪花来。李世民是谁,马上天子,算得上是皇帝里面文武双全的人了,他经历过的血雨腥风和生死考验多了去了,而长孙无忌顶多算是一个文臣一个智囊,两个人足算得上是布衣之交了,对彼此都很了解,李世民有十足的把握能捏拿住长孙无忌。反观李治,自幼生长于皇宫大内之中,上不了马,舞不动刀枪,性子比起他老爹来也稍显懦弱(但是很腹黑),至少长孙无忌是这么认为的,否则他也不会力主立李治为储君,一个人的观念形成了是很难改变的,长孙无忌就是这样以为可以一直拿捏李治于手中,但他却没想过或者是不愿意去想皇权面前无至亲,触碰到皇权的利益了,那么只能拿自己的亲舅舅开刀了,李治隐忍其舅舅不是一天两天了,刚好可以接着废后立后这个由头来处置长孙无忌,也算是杀猴敬鸡了,连自己亲娘舅都可以拿来开刀,别的人还敢不敢想着控制李治?自然老老实实的做人做事了
武则天和李治为何能对付唐太宗都对付不了的长孙无忌?
唐太宗信任长孙无忌,谈不上对付不了,这个问题稍显稚嫩些。
武则天和李治为何能对付唐太宗都对付不了的长孙无忌?
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武则天想成为皇后,这也是她君临天下的第一步。因为废掉一个皇后,就要牵涉到和她亲近的那些朝臣的命运。同样,要另立一个皇后,和她亲近的那些朝臣,就会得到重用和升迁。此外,皇后的废立,也直接关系到太子的更换,所以,皇后的废立问题,是朝廷中的一件政治大事。
长孙无忌是反对高宗李治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因为王皇后是当年太宗亲自为李治选的,而且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托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尽心辅佐李治和王皇后。长孙无忌可不是一般人,第一,他是太宗皇后长孙氏的哥哥,是高宗李治的舅舅。第二,他是太宗李世民早年的心腹,曾参与谋划“玄武门事变”,帮助李世民登基坐殿。第三,高宗李治之所以能够立为太子,也是长孙无忌一手包办而成的,因为当时李世民看李治性格懦弱,怕将来不能牢牢握住政权,曾想立吴王李恪(ke)为太子,由于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才保住了李治的太子地位。第四,长孙无忌前后做了三十多年的宰相,在朝中威望很高,得到一批朝臣的信任和拥护,因此势力相当雄厚。正因如此,高宗想废王皇后,另立武则天做皇后,就不能不首先考虑到长孙无忌是否同意,不得不去做长孙无忌的工作。
可高宗和武则天曾多次游说长孙无忌,但都无功而返,败兴而归。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长孙无忌掌权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产生对立面,因此在朝中就产生了以李义府和许敬宗为首的坚决拥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一派。当时朝中有一大臣,叫李勣(ji),也叫徐茂公(隋唐演义里的人物,军事),李治就征求他的意见,李勣胸有成竹的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问外人呢?”高宗听了李勣的话,心理顿时欢喜万分,于是便下了决心,立武则天为皇后。
在武则天立为皇后后,她便唆使许敬宗和李义府,大肆制造谣言,用各种罪名诬陷长孙无忌,开始高宗李治不信,但经不住许敬宗等人的屡进谗言,俗话说:积毁销骨呀,最终高宗信以为真。最后,高宗把长孙无忌杀了,而且还株连了许多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