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项羽死也不过乌江,如果忍辱负重卷土重来,刘邦项羽谁能得天下?
不可能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因俺在《怎么评价刘邦和项羽》一文中已作过短篇小论,故简答之。
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见,杜牧可能是项羽的忠实粉丝,这只是他一个美好的想象而已。
打仗靠的是谋略,打架才靠的是拳头。项羽总是孤军奋战,凭借武力攻城略地,所到之处不是烧就是杀降,使人怕也使人怨。其残暴令人发指!坑降卒,杀降王子婴、火烧阿房宫、捣毁始皇陵……项羽妇人之仁而又刚愎自用。
历史的必然:项羽只能流着泪,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垓下歌》悲壮谢幕。
最后结论:项羽,英雄也!匹夫也!为什么项羽死也不过乌江,如果忍辱负重卷土重来,刘邦项羽谁能得天下?
霸王项羽楚国贵族出身,以霸王身份分封诸王,权倾天下,位如九五之尊。但其仁义、尚礼、血性等等品质,束缚了其手脚。处事中未免有些妇人之仁,局限了江山一统的霸业鸿图。
"鸿门宴“上不听亚父范增计策,放走了刘邦,气走了军师。
活捉了刘邦的父、妻、子女,要胁刘邦,刘邦不肯俯首,其家属安然无恙。刘邦就是看透了项羽不肯加害之意。
人性、品质,用作修身处事,难能可贵。但争夺天下的疆场博杀,贵族品质却只能贻误战机、祸及将士、寒了谋臣的心。
刘邦遇紧急关头,有性命之忧时,为减轻车辆负重,摆逃追兵,妻儿都忍心抛下车去。管什么夫妻情,儿女恩,他要的是天下。汉高祖虽市井无赖出身,品质不及霸王项羽百之一二,但他却开创了大汉基业。
霸王项乌江自刎,是因羞见江东父老,贵族的品质葬送了其性命。徒留了个: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令后人遗憾的结局!
为什么项羽死也不过乌江,如果忍辱负重卷土重来,刘邦项羽谁能得天下?
垓下之战前,项羽手下最强大的谋士,“亚夫”范增恨他不用己计,愤而而去。
再往前看,项羽的心腹爱将,九江王英布也叛楚归汉。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中,项羽只能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仓皇突围。
到乌江时,兵不过百。
此时项羽有两个选择:战死沙场或者逃回江东。
杜牧说的好: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漂亮话谁都会说。
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能活谁愿意死呢?项羽难道会因为虚荣心就宁死不过乌江?
我觉得不是因为虚荣心,而是因为他自知众叛亲离,回天乏术,回江东也不过是苟延残喘,拖累父老罢了。
要知道,彼时江东可不是唐朝时候的江东。
江东从孙吴开始苦心经营,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之后,得到第一次大发展。即使如此,到北宋时,仍然无法和中原相比。南宋建国百数十年,才使南方,尤其江东之地繁华鼎盛。至明清时,方能超过中原。
可秦末的江东,仍旧是蛮荒落后的地方,无论经济还是人口都远远无法和关中、中原地区相比。
刘邦有汉初三杰辅佐,谋臣如云,猛将如雨,项羽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怎么和刘邦打,怎么卷土重来?我看来不及卷土就要沦为阶下囚了。
况且,江东父老难道会真心跟着项羽打一个必输之仗吗?正如王安石所言,“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我觉得项羽反倒要担心睡着时候被谁割了脑袋去邀功呢!
与其这样窝窝囊囊跪着死去,反倒不如顶天立地站着去死。这,或许是失败者仅能选择的体面的结局。为什么项羽死也不过乌江,如果忍辱负重卷土重来,刘邦项羽谁能得天下?
因为项羽把尊严和颜面看得比生命重要,这是他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命运所决定的!假如既使项羽不顾及脸面回到江东在短期的时间内也无法召集到所谓的什么八千名子弟兵,因为江东的家底被他的主人霸王拯的是血本无归了,根本就没有再东山再起的任何本钱了!更现实的一点就是,凭着项羽这种性格特征,真的是再无任何的颜面再去见江东的父老乡亲了!”一个大英雄主义刚愎自用残暴不仁听不进去人言无大智大勇没有政治头脑的西楚霸王是斗不过刘邦的!别看刘邦是一个臭无赖出身,因为刘邦有政治头脑和远见,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识人,有高明的政政艺术,会用人,知民情懂民意,能听进人言。而项羽就大不相同了,在他的心目中,任何人都不如他,太自以为是了!这就是刘邦最终能彻底打败项羽能得天下的根本性原因。
为什么项羽死也不过乌江,如果忍辱负重卷土重来,刘邦项羽谁能得天下?
项羽是一名真真的悲剧英雄,纵然两千年过去,世人提起项羽同情怜悯之心依旧油然而生,可又能怎么办呢?项羽在掌握一手好牌的情况下确实失败了,即便当年项羽过得了乌江,天下依旧还是刘邦的。乌江自刎自是项羽最后的体面罢了。
北宋王安石有一首诗《叠题乌江亭》简单说明了题主的假设,其言: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项羽之败并非一朝一夕,当年项羽若能携带彭城之战之威一举荡平刘邦的仓皇逃窜,天下自然是他的,可惜上天给了刘邦机会,让刘邦得以在荥阳与刘邦对峙,之后项羽虽然步步紧逼,可致命一击一直都没能发出。
鸿沟合议是项羽的最后机会,当时项羽部虽然略显疲态,但刘邦部也好不到哪里,那时项羽若有当初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气势,孤注一掷则大有机会胜利,可惜项羽又放弃了,天真的他接受了刘邦的议和。岂不知这是刘邦在蓄力,当然项羽是不知道的。
在项羽兴高采烈回自己一亩三分的时候,刘邦出其不备联合韩信、彭越多面攻击项羽,最后结果我们也知晓,项羽乌江自刎。
假设项羽听从乌江亭长的话渡乌江而去,我们直白的从王安石的那首诗中可以得到答案,在第一句诗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王安石说明了两点其一多年征战项羽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初出茅庐的少年,王者之心已有裂痕,没有必胜之心怎么与刘邦再争天下,其二项羽在中原的失败导致刘邦的势力早已遍布原六国各地,就算项羽渡得了乌江,仅凭乌江之地也无法与刘邦抗衡。
之后王安石的另一句诗: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又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便项羽渡了乌江,乌江子弟还愿意为项羽拼搏么?答案恐怕不言而喻。
所以长篇大论不用提,王安石用短短两句诗已告诉了我们想要的假设。
项羽之所以被人反复提及他的临终表现为自己加分不少,假如项羽真的渡乌江而去恐怕他就没有后世如此高的历史地位了。不完美才能造就更大的完美。
为什么项羽死也不过乌江,如果忍辱负重卷土重来,刘邦项羽谁能得天下?
潇生认为项羽不过乌江的原因只有一个怕丢脸,从种种迹象表明项羽是一个好面子的人,面对关中地盘竟说出了:“富贵不归乡,如绣衣夜行。”,时人语之:“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在很多地方的表现,都体现出项羽的自大、好名的弱点。垓下战败、乌江自刎等烘托了他英雄末路的悲哀,但其实从他的各个时期的选择来看,有此结局实属必然。
项羽在鸿门宴上有十足的把握杀掉刘邦但却没杀,理由大致有二;第一点他实力足够强大,本人也很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傲,他手下此时足有四十万军队,而刘邦满打满算也只有十万兵马,他要是想杀刘邦不过是一击而已,函谷关在不在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点是好名和优柔寡断,鸿门宴本不是项羽邀请的,是项伯给刘邦支的招,让刘邦自辨从而换取生机,要知道项羽在此前已经定下了:“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这样近乎开战的宣言了。本来项羽见刘邦来了,杀之即可,但为了防止别人认为他怕了刘邦,就先问刘邦为什么阻拦他入关,这个地方就更体现项羽的优柔寡断和狂妄了,他竟然把曹无伤给出卖了,还显得自己是被蒙蔽,好让天下人认为有错的是造谣生事的曹无伤而不是他项羽违背诺言。这等污名,好名的项羽怎么可能能接受,如果此时杀了刘邦,那不就更显得项羽心里有鬼了?所以项羽在此时根本就不可能杀刘邦。
范增的几次示意,项羽都装做没看到,但是项庄出来的时候,情势又发生了变化。项羽认为项庄杀刘邦跟自己没关系,杀就杀了,还解除了个后患,所以他并没有阻止,但是他内心还在纠结,所以对项伯出面维护刘邦也没有动静。而有意思的是樊哙出场,项羽会惧怕樊哙?怎可能,樊哙单挑也绝不是他的对手,更何况还有个剑术高手项庄在旁边。
樊哙摆出一脸怒气爆棚的样子,项羽便拿酒与猪腿试探,先安其心,而后樊哙说出:“(刘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这就让项羽感到不安了,难道真的是自己判断错了?所以趁机辩白一句:“坐”,这里其实已经有点眉目了,不会杀刘邦,刘邦逃不逃没什么价值,毕竟双方相距不过四十里,半日即到,如此距离如果想杀,片刻而已。
所以,项羽的好名终究会葬送自己,他容忍不了自己失败后只身逃回江东这样的污点,他没办法面对自己和江东父老。乌江亭长的一句:“江东虽小,土地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这种近乎可怜的项羽的话,项羽听了不怒而自杀才怪。
至于卷土重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江东子弟在项羽被杀的境地下,甚至不如鲁地百姓坚守的久,鲁国人死守地盘不肯投降,直至刘邦展示项羽头颅才肯降汉,原因只是鲁国是项羽最初的封地。楚地百姓对项羽的忠心已经有所动摇,连阴陵田间老农都能出卖他,可见一斑。
而且当时大部分地区都已降汉,项羽能跟刘邦签约而退,这就已经表明楚国已经支撑不住连年征战了,而且楚国大司马周殷反叛,刘贾、韩信、彭越 都已经领兵合围所以项羽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不大了,不过是渡江击楚,顺手而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