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慈母多败儿”,又云“慈父多孝子”,矛盾么?
古代书籍《增广贤文》云:“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因此题主所说的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也需要在教育中辩证的去看待这句话。
我们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且它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传传承至今都没有断层的国家。因此在这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我国也诞生了无数摧残的文化。
比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农家、法家、阴阳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而后汉代的汉赋、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这些文化直到今天依旧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国人。而在这些文化当中,有一种俗语,也是影响很深的。
比如我们常说的:偶遇上床,家破人亡、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等等。而在这些俗语中,有一句话我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这句话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慈母多败儿。而在这句话之后,其实还有一句那就是严父出孝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慈母多败儿,严父出孝子!我国古代这句话,在教育中到底有何意义!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的由来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这句话或许我们已经听过无数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哪里。而这句话的出处,乃是我国古代书籍《增广贤文》。
关于增广贤文这本书,最早是出现在明朝,它的内容其实类似于现在的儿童启蒙书。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读物。而这本书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因此从历史溯源来看它有可能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
后来在明朝清朝这三四百年里,增广贤文的内容不断地在增加和修改。书中的内容也从最开始的儿童启蒙,逐渐收录了古今的各种格言俗语。直到清朝同治年间,一名叫周希陶的人进行最终修订。
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戏剧小说、人文杂志中选出。可以说是天文地理、道德礼仪、典章制度、风俗文化,无一不有。因此这本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雅俗共赏。而我们所说的“严父多孝子,慈母多败儿”,就是出自这本书。
如何理解这句话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慈母多败儿
我们都知道母亲是繁衍生息的重要角色,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出生前就在母亲身体里度过了十个月。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因此这种特殊的经历造就了母亲对于子女的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余父亲。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还诞生出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种歌颂慈母之爱,名传千古的诗句。
然而很多普通人却对于慈母的理解,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这其中很多人认为慈母,就是无私的爱自己子女。这种爱虽然抛开了一己私欲,显得好像很伟大。但是它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种爱是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发展,仅仅只是建立在子女的个人欲望之上。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近乎于溺爱的慈母之情,反而会变成毁灭孩子的帮凶。因此我国古人才会说出,“慈母多败儿”这种俗语。
严父出孝子
父亲在生物学角度来说,他是处于一种力量和家庭支柱的地位。因此在一个家庭之中,他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即便是面对再大的挫折和打击,他依旧会支撑起一个家庭。
这也就使得在教育之中,父亲对于孩子一般是比较严格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管是做任何事,父亲都会以一种严格的教育方式去要求孩子。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之上有了这种引导,孩子的身心都会得到很大的锻炼。
也正是这样,严格的父亲教育出来的孩子一般都很懂事。他们知分寸、懂进退,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可以做。而这样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让父母省了很多心,因此也是一种孝道的表现。
在以男权为主的我国古代社会,严父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是更迎合主流的。因此古人才会说出,“严父出孝子”这样的谚语。
如何从现代纪念去理解这句话
“严父出孝子,慈母慈母多败儿”这句话,毕竟是古代的一种思想。虽然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我们,也必须以现代人的思想去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
在我看来所谓的严父与慈母,他们两者之间的存在并不是绝对性的。也就是说它并不一定非的是母亲溺爱父亲严格,它可以是父亲慈祥母亲严格。他们两者之间的角色,是可以替换的。
另一方面所谓的严,它并不是一味的以十分严厉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比如一件事情明知道以孩子现在的力量和心智不可能完成,还以严格甚至严厉的方式去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此所谓的严,一定要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不同身心发展,来掌握好一个度。而这个度,对于父亲母亲两者来说都是同样重要。一味的溺爱和严格,都会完成孩子的教育缺失,从而出现一些负面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这句话是古代时代环境下诞生出来的。它虽然代表了一种教育方式,但是也不是完全的听从。
所以对于“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这”这句话,作为现代人我们必须从现代人的思想角度来考虑。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到自己的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之后对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才可以根据他的身心,从而制定出适合他的教育方式。
孩子不管是过分的溺爱,还是过分的严厉,都会完成他成长道路上的问题。而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不知道各位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古语云“慈母多败儿”,又云“慈父多孝子”,矛盾么?
矛盾与否,辩证来看。
看书是一个明智的过程。
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慈母多败儿?又如何导致父慈子孝?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古语云“慈母多败儿”,又云“慈父多孝子”,矛盾么?
慈母多败儿,孩子过多依赖母亲,母亲的慈爱泛蓝导致水能復舟也能载舟。而慈父多孝子在父亲威严下关爱孩子,孩子会感受到力量下的慈爱,雷雨交加后的彩虹🌈分外美丽。
古语云“慈母多败儿”,又云“慈父多孝子”,矛盾么?
慈母们大多数软弱无能,只能无休止地迁就孩子;而慈父呢?多数是讲道理,而不是打手,打手父亲们打出来孩子,是会叛逆的。所以母亲教育孩子不能过分软弱,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纠正他的行为习惯,七岁之后就要说服教育了;爸爸则要多多陪伴孩子,不能对孩子动辄打骂,就算是儿子也一样,不然儿子长大了也会和父亲不亲近的。
古语云“慈母多败儿”,又云“慈父多孝子”,矛盾么?
这个主要看慈字怎么理解,慈母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溺爱的情感,肯定容易把孩子惯坏,并不是一定对他人有多仁慈,也就是慈母往往是对儿子慈,对他人甚至有可能很恶毒,一个很恶毒的母亲也可以是一个慈母。
而慈父往往是一种仁慈,是对待他人的慈,所以慈父也可以是严父,这并不矛盾,如果一个父亲心肠狠毒,手段毒辣,自私自利,做事情毫不留情,这样的人很难教出孝顺的孩子,总之慈父依旧可以是一个严厉的父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举个例子,兔子不吃窝边草,近水楼台先得月。
好马不吃回头草,浪子回头金不换!
一臣不事二主,良禽择木而栖!
得饶人处且饶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没有绝对正确的观念,说白了就是一种辨证的思维,取决于如何去看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