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魏晋风度”是乱世的产物,是畸形文化现象,为什么受有些文人欢迎?

所谓的魏晋风度,不过是上层统治者自我麻痹与欺骗百姓的手段。其中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放浪而放浪,与精神世界完全扯不上关系。

魏晋风度

起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由东汉奉行的经学早已经失去了对百姓的欺骗作用。因此当时的乱世,需要一种新的精神指导用来适应潮流。

当时三国中的曹操女婿何宴等人,鼓吹道家的清净无为。由此诞生出风靡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思想,使得大乱的天下休养生息。然而到了晋朝时期突然被统治者用来当做愚弄百姓的工具!

魏晋名仕

畸形应用

当时天下大定,以西晋司马氏皇族为首带领天下走向一股奢侈之风。这些人的打扮无一不是宽袍长袖,放荡不羁。他们的行为更是整齐醉生梦死,放浪形骸。甚至到后来,有些人为了放浪而放浪。他们不断吸食五石散之类的毒品,让自己达到精神错乱的感觉。

而这些人在普通百姓看来,如同下凡的仙人。当时的文人多是这种,甚至于所谓的竹林七贤也不过如此。然而他们为了安抚百姓,用所谓的玄学迷惑他们。让他们安于现状,不要试图去改变。

魏晋文人

因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文人行为身处上层。他们为了骄奢淫逸的生活,有个美好的名字。因此迷惑百姓,保持社会的稳定。而自己却如同羊皮下的狼,不断吸食百姓的成果!

感觉“魏晋风度”是乱世的产物,是畸形文化现象,为什么受有些文人欢迎?

是乱世的产物,但不应称为畸形的文化。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文人是遵循“盛世出将入相,乱世则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的,所以这里所说“魏晋风度”应该称为“隐士文化”,这一阶段的文化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原因是:

1、中国的文人天生就是所谓明君的依附阶级,政治上的混乱导致文人无所适从,失去了在政治发挥才能的兴趣,退归田园后没有了精神上的压力和统治阶级对思想的导向,反而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获得了可以抒发真性情的自由发展空间,形成了精彩多元、艺术审美更高的特色文化。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体制由贵族阶级向仕族阶级交权的重大变革的时期,因此也是新思想、新模式层出不穷的时期,这种特征也自然而然的要表现在文化。甚至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

感觉“魏晋风度”是乱世的产物,是畸形文化现象,为什么受有些文人欢迎?

当文人一身经世才,货与帝王家。著作等身,传诸后世。种种梦破灭以后,只能遗世而独立,放浪形骸,“崇尚”陶渊明,服食五石散企图成神仙,喝喝酒,发发牢骚,。也因为服食五石散喝酒(药酒),颠狂后以天地为衣裳,索性走极端,而且吹捧成有“风度”。这其实是魏晋文人的悲哀末落。乱世啥都可能出现。乱世出妖孽。

感觉“魏晋风度”是乱世的产物,是畸形文化现象,为什么受有些文人欢迎?

在一个战火纷飞,生命如蝼蚁的时代,一群人却把人格和尊严祭出了与天齐高。他们向内发现了深情,向外发现了自然。这一群人就是魏晋名士。史称魏晋风骨,也称魏晋风度。

清谈、行散、饮酒、纵情山水是魏晋名士当时的时尚。他们的眼里不再是功名利禄,王侯将相,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山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他们的内心不只是儒术礼法和痛苦的现实,而是林无静树,川无停流的神超形越,是寻找有趣的灵魂,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魏晋名士从最早的建安七子到正始名士,再到竹林七贤,以及后来桃源陶令。他们中文学成就高的有阮籍,嵇康。哲学方面成就高的有何晏、王弼、夏侯玄。书法成就高的有王羲之等。绘画成就高的是顾恺之。还有大家熟悉的东晋山水田园派大诗人陶渊明,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成为了我们心中神圣的净土。

魏晋名士中有的人格近神,有的风采直追仙姿,有的亦凡亦俗。他们是自我意识觉醒,人格独立的一群人,连小孩也不例外,早熟聪慧不输成人。

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时代在思想、美学上的高度。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风度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感觉“魏晋风度”是乱世的产物,是畸形文化现象,为什么受有些文人欢迎?

所谓魏风度也好,魏晋风骨也罢,其实就是魏晋一帮名士对乱世的一种姿态。

在魏晋时期可不是谁都有资格被称为“名士”的。

要成为“名士”,必须满足三个硬性指标:

第一、长得得好看。用有文化内涵表述方式称为“风清骨峻”或“风姿俊逸”。魏晋时代是很注重颜值,男人涂脂抹粉,就跟“小鲜肉”化妆上综艺一样正常

《世说新语》有《容止》篇,记载许多有趣的故事。何晏大家都知道,就是最早服食五石散的那位主儿。

传说他皮肤细白,魏明帝怀疑他是因为敷粉化了妆,就想测试一下。他好歹是个帝王,更是一个体面人,不能明着质问何宴,就想了个法子,请何宴吃一碗热面汤,何宴吃的大汗淋漓,用穿的红衣服擦拭,越发洁白。

何宴皮肤这么白,应该跟他长期服食五石散有关,也因为五石散有美容功效,所以才那么风靡。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竹林七贤之嵇康也是一个帅锅,《 世说新语·容止》说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还说说他“萧萧肃肃”、“肃肃如松下风”、“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用现代的话说,简直就是一个神仙人物。大家把他按《三生三世枕上书》的帝君高伟光的模子想,估计对路子。

那时潘安每次出门,很多喜欢他的姐姐妹妹,甚至老妪,都喜欢往他车里扔水果,可左思虽然有才华,却长得丑,出门就被人家扔烂叶子,臭鸡蛋。

十足的看脸时代。

第二,出身名门有地位。魏晋是门阀贵族时代,能在社会有一席之地的都是贵族大家。他们不愁吃不愁穿,只顾着姿态好看就行。

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到中朝俊彦王衍、庾亮,到江左领袖王导、谢安;从书法通神钟繇、王羲之,剑胆琴心桓伊,到画痴皆绝顾恺之;从一世枭雄王敦、桓温,到“腹黑青年”钟会、王国宝;从绝世美男潘安、卫玠,到巾帼英杰钟琰、谢道韫……

他们要么超然物外、自在淡泊,他们借酒浇愁、流连山水。

他们或掩面涕泣、长歌当哭,或仰天大笑、混舞于市,拂袖行翩跹、风流孤自赏,他们不用为生计而愁苦,活得逍遥恣意。

第三,个个才华横溢。嵇康弹琴,阮籍凌空长啸,山林群鸟为之翔止聆听。那样的意境多唯美!还有王羲之,他的书法千古之下,行书他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还有陶渊明的田园诗。

魏晋名士以超脱世俗的姿态,追求个性的自由,他们淡泊名利,在文学艺术、绘画、书法、音乐、玄学等各方面都创造璀璨的成就。

他们的任性,以及对社会呈现出来的姿态,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的士大夫阶层所没有的,是是知识分子向往,却永远到达不了的境界。

这样的一帮人受追捧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就现在的明星依靠角色塑造赢得大众喜欢,一样样的道理。

感觉“魏晋风度”是乱世的产物,是畸形文化现象,为什么受有些文人欢迎?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时代,曹魏代汉,司马晋代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王敦、苏峻之叛,等等,灾祸迭起,死人无数。

一、魏晋时期畸形文化不受欢迎

魏晋又是一个“礼崩乐坏”,多姿多彩的时代,士大夫一个个宽衣大袖,倜傥风流,手持麈尾,口吐玄言,服药行散,饮酒长啸,更甚者则散发垢面,裸袒箕踞,与猪共饮。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幅独放异彩的历史画卷。正因为魏晋仕人的行为表现独特,所以也就很难得到后世士大夫的理解。

东晋后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葛洪就在其著作中对此大加抨击:

“群骄慢傲,不入道检者,为都魁雄伯,四通八达,皆背叛礼而从肆邪僻,讪毁真正,中伤非党。口习丑言,身行弊事。凡所云为,使人不忍论也。”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也对此亦曾痛加贬责:

“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朱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二、当代文学重新认识“魏晋风度”

直到20世纪上半叶,当历史又进入了一个崩溃与重建的时期,知识分子中也产生出同魏晋士大夫相类似的心态,魏晋人的独特风姿才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理解重视与欢迎。

思想界的章太炎、鲁迅,哲学界的冯友兰,史学界的陈寅恪、钱穆,美学界的宗白华,文学界的刘师培、刘大杰,等等,纷纷涌至魏晋历史之中开辟领地,耕耘收获,领略魏晋名士的别样风采。在这些学术大师的研究下,人们重新发现这个魏晋乱世的独特魅力。

宗白华指出:

(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性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冯友兰亦云:晋人的精神面貌具有一种“超越感、解放感”。

鲁迅在1927年的一次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详细地讲述了魏晋人的各种特异风姿,并指出这种风采是由政治的黑暗和士大夫心中的痛苦所铸造的。并首次提出“魏晋风度”这一概念,用来概括“三曹七子”、阮籍、嵇康、陶渊明等魏晋仕人群体的诗文特点与精神面貌。

三、为什么”魏晋风度”受文人欢迎

结合史料记载,进一步总结“魏晋风度”的表现如下:

一是崇尚老庄,以清谈为尚 ,所谓 “弃经典而尚老庄” ;二是灭弃礼法,任情放诞,所谓 “蔑礼法而崇放达” ;三是寄情世外,仕不事事, 所谓 “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 ”。

“魏晋风度”受到后世有些文人的欢迎,因为这些文人能结合当时历史去理解这些魏晋士人的苦闷。并且从这些人荒诞的言行中看到了人性的解放,对自由的追求。最为重要的是让知识分子看到了,“魏晋风度”所表现的荒诞解决了长久以来文人面临的矛盾:内在的精神超越和外在的功名利禄追求之间的矛盾,个体的欲望和社会的规范准则之间的矛盾。

生在魏晋乱世,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猛烈的冲击,文人的精神世界一片混乱,理想追求也逐渐破灭,稍有不慎还有性命之忧。在这时竹林七贤就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认为儒家的学说是虚伪的,儒家的礼法是对理想人格的阻碍和束缚。因此他们放弃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选择在自然中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在乎世人对他们的看法,也不去官场苦苦周旋,彻底摆脱外在的束缚。

总之“魏晋风度”受文人欢迎的原因如下:

首先,敢于同传统对抗,敢于同社会对抗

魏晋文人表现出来所谓的“魏晋风度”,实际上就是他们敢于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言行举止才表现出非常大胆不在乎礼法的条条框框。他们对政权也避之不及,整日醉酒不管政事。这种行为是大多数文人不敢想也不敢做的,可是他们却做到了,这是魏晋士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崩溃之后,试图以自己的反抗来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点非常难得,也非常让后人敬佩。

其次,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大多分为两种。一种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兢兢业业;一种为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阿谀奉承。

但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这一批士人,他们生逢乱世,却举足无措,只能追求自我精神上的自由。在这里他们有了自我意识,并把这中自我意识带入文学创作中。如这一时期阮籍创作的《咏怀诗》,极力表现他内心的孤独与矛盾,深沉感人,文学价值极高。因此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许多吟咏自己苦闷的文学作品,文人知识分子不在立足于苍生己任,而是从自己出发,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后,在精神空虚无所寄托时有情感的共鸣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人可能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也许仕途不顺,也许会遇到身边的人不理解。每当这时,就会突然理解这些魏晋名士所展现出来的“魏晋风度”。或是顺流而下消极避世,或是逆流而上积极应对,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结果是好还是坏,都能在魏晋名士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综上所诉,要用思辨的眼光去看“魏晋风度”,它是魏晋文人生活失去目标,道德失去规范,生命失去价值,人生失去归宿后,人们陷入极度焦虑困惑的一种精神状态。后世的文人当面临类似的状况时,就会慢慢理解和接受“魏晋风流”,他们也能从这些魏晋名士的身上得到启发,从而缓解他们当前面临的困惑与压力,找到新的精神寄托。

作者:端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