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楼普遍,当时人是不是非常开放?

引言

青楼受电视剧的影响,在现代人眼中总是与出卖色相的娼妓联想在一起。因此大家总觉得青楼女子开放无比,可是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因为青楼,在我眼中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古代扬州青楼

青楼的来源与发展

青楼最早的来源在战国时期的齐国,经过千年的演变,才有我们眼中的规模!

  • 来源

《战国策》记载:管仲于王宫,设女闾七百!这是关于青楼形成的最早记载。管仲为帮助齐桓公争霸天下,设立女闾之所。一方面为挣取钱财,另一方面则为了网络人才。因此青楼女子供奉管仲为祖师爷!由此,诞生出青楼的模型。但是其中的女子,都是王宫所属,并不牵涉皮肉交易。

  • 发展形成

随着时间的流转青楼逐渐成为我们眼中的青楼!

至从管仲设立女闾,经过演变到汉武帝时期。这时候已经有成型的青楼,但是这时的青楼都有官府造册,可以称之为官妓。而武帝时期,因为大规模用兵。军队中的官兵难免寂寞,又下令成立营妓。但这些都是官方控制,并不牵涉开放的问题。

即止南北朝时期,除了官方的青楼与营妓,又出现了私营的青楼与暗妓(国家不承认)。这时候的青楼,大致与我们脑海里的规模相差不大。诗中曾说“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便是形容青楼的兴盛。这其中部分女子也会与客人,发生金钱关系!

古代青楼

青楼逐渐成型之后,发展成我们印象中的样子。但是其中的女子并非开放,而是悲剧的代名词!

悲惨命运

古代青楼女子,大部分是因为家中贫困被卖到青楼。有的是几岁就被卖到青楼,有的却是为了家人能活下去自愿献身。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生存下去。不得不与客人发生关系,从而维持生存。年轻时还可以出卖色相,年老之人只有病死街头。她们的命运,大多数都很悲惨凄凉

特别是其中的营妓,大多数都是枉死军中。她们被迫加入军队,而军中之人大多是嗜血好杀之人。在这些人眼中,妓女只是发泄的工具,任由他们玩弄。更有甚者,折磨她们的同时,还写下诗句来侮辱她们的人格。而她们最后的结局,大多是被迫害到死。可以说,这是整个青楼女子悲剧的缩影!

悲惨的青楼女子

与命运斗争

青楼女子有人不甘命运,努力斗争却也悲剧收场。

青楼中所有的女子,一大部分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色相。而有一部分人,不甘心命运的捉弄,努力抗争。这些女子,基本上都是“卖艺不卖身”。她们都有断文识字,能歌善舞的长处。

她们会在客人中找寻爱情,希望能够拜托自己的悲惨结局。唐朝的鱼玄机、明朝的杜十娘都是这样的例子。然而她们因为时代礼教的约束,被世人所唾弃。就如同我们今天看她们一样,只把她们当做妓女。最终,她们的努力始终无法摆脱命运,最后悲剧收场。

悲剧的青楼女子

结语

从我以上的介绍可以知道,青楼从成立开始并不与开放扯上关系。即使后来它演变成我们心中的样子,但是其中的女子都是命运悲惨之人。她们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在乱世之中,能够生存下去不得已而为之。

开放,在我眼中对于她们来说,更像是在侮辱她们!

烟花之地

古代青楼普遍,当时人是不是非常开放?

有些朝代,确实有青楼遍地的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当时人是非常开放的。在古代,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商业、手工业这些有限的产业,所以青楼的出现,只是解决行业缺少、财政来源不足这些问题的一个手段。

一、青楼最早出现于齐国,当时的人们并不开放

青楼就是妓院,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当时管仲把开设青楼作为聚财之道、扩充军费的一项重要措施。《战国策》说,“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齐桓公在他的王宫里面设立了七家宫妓,这是给他自己用的。女闾七百,是管仲在民间开设的妓院。但是“国人非之”,说明国人是反对的,这说明时人并不是那么开放。

二、从青楼的作用看,也不能说明当时人的开放

管仲开设女闾,一是为了收税。“置女市,收男子钱以入官”,“徵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兴”。二是为了活跃国际贸易、招商引资,以女闾招来和留住那些游走于各国的商人。三是吸引游士,留住人才。那些周游列国的有学之士,往往是妓院的常客。四是缓解很多百姓娶不上妻子的社会矛盾。五是将从业人员作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易工具。六是迎合齐桓公的个人喜好。《韩非子》说,“桓公被发而御妇人,日游于市。”所以,青楼主要体现是他的商业和政治价值。从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上看,如果当时人的是开放的,也就用不着青楼了。

三、从妓女的来源上看,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开放

当时战争频繁,有大量的女俘和女奴,另外还有一些罪犯家的女眷,这是主要来源。清代学者周亮工说:“女闾七百,皆寡妇也。”这是另一个来源。当时已婚妇女是没有财产权的,如果丈夫死了,又没有儿子,那是相当凄惨的事。所以妓院只是这一部分人的谋生手段,而不是开放。

四、从业人员的数量

《战国策》说的“女闾七百”,到底是多少人呢?有说700人的,有说700家的。齐桓公的时候,临淄大概有人口2万户。而女闾的作用是扩充军费,仅仅700人或700家哪能满足庞大军费的开销呢?当时,“闾”还有一个意思,二十五家为一闾。所以,女闾七百,应该是17500家,管仲要在全国城乡中的里巷胡同里,开设17500家妓院。这也是齐国军队强大的一个原因。

总之,青楼只是古代一个普通的产业,并不能说明古代人很开放。

古代青楼普遍,当时人是不是非常开放?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青楼属于高档妓院,我们可以把这归为服务业,带给消费者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因此青楼的普遍存在并不一定就代表古代开放,如果只是去听个歌,唱歌曲,就和开放挂钩显然是不准确的。

什么是青楼?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开创了中国官妓的先河,他招募了700多名妓女为齐国工作,在这之后一些贵族也开始养家妓,这一类的服务对象主要还是权贵阶层,最后才出现了私营妓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楼,并且最初青楼的服务对象,档次也不低。

单看青楼这个词,最开始指的是豪华精致的屋舍,后来也指高档妓院,本来就不是普通人消费的地方。在青楼中,有一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女子,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望族才有机会来见上一面,聊个天,听个曲啥的,而不是像我们理解中来放纵欲望的。

这些青楼女子,不是脸长得好看就符合标准了,通常要花费很大功夫来培训,要教她们书画,音律,舞蹈,在这一切都完成了才能来招待客人,因为成本很高,服务的客人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在其中工作的女子主要是艺妓(卖艺不卖身),当然也有两样都卖的。

古代有青楼,是否古人真的就很开放呢?

在很多朝代,虽然受到礼教束缚,但是相对还是比较开放的,反而是在元朝以后,社会风气倒还变得压抑了,举几个例子,《诗经》中我们就经常能看到对男女爱慕之情的描写;西汉建立之初,女性社会地位一直比较高;东汉末年曹操经常勾搭寡妇,这些时代没我想的那么保守。

不过也有一点要说明白,开放不等于乱,比如汉唐时期,相对的开放是建立在礼教的规范之内,像青楼这一类地方,本来就属于特殊的存在,满足一些人的欲望,让他们不会在正常的制度下胡乱生事,而正常的家庭中,大家闺秀,豪门子弟们还是得规规矩矩的生活。

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有青楼存在,就认为古代很开放,这种开放只是相对的,就像情绪的宣泄口一样,任何朝代都会有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青楼普遍,当时人是不是非常开放?

我是历史小学徒,下面,我尝试着从青楼的概念,不同时代青楼的发展和不同时代社会观念的开放程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尝试分析青楼文化背后的士大夫观念和社会经济土壤。

  • 一、青楼概念的历史溯源

“青楼”一词原是“青漆粉饰之楼”,指的是门阀贵族高达的楼宇和居所,与现在普遍意义上的娼妓无关。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青楼一词,出现在魏晋曹植的诗词作品中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直到唐代,“青楼”才开始与娼妓相关联,如李白《楼船观妓》中的“对舞青楼妓,双鬟白玉童”及李商隐的“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到了宋、元之后,“青楼”一词与现代的意义所差无几,成为烟花女子聚集所的代名词,与其意义相近的,还有平康、行院、北里、章台等等。

  • 二、不同朝代青楼的发展略论

青楼一词出现虽然在魏晋时期,但与青楼现代意义接近的娼妓出现的时期更为久远。古代广义的青楼女子是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人,狭义的娼妓是唐代以后才出现,泛指出卖肉体或才艺换取金钱的人。

早在夏商时期,在古人谴责夏桀荒淫误国的话语中,可以推断夏商时期已经兴起嗜好歌舞声色的风气,在天子、诸侯等贵族中圈养女乐,是青楼文化的雏形。进行春秋战国,齐国著名宰相管仲开始首创官办妓院,容纳了700名娼妓,此时的娼妓,除了通过美色和技艺娱人,还担负着人际交往和外交活动的作用,经常用来接待贵宾及庆典活动。

到了汉代,由于奴隶制度的影响,家妓开始盛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鼎盛状态,上层贵族官僚甚至把家妓的数量作为地位的象征。“宠臣群下,亦从风而靡;王侯将相,歌妓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竞相夸大,致有争夺,如恐不及,莫为禁令。”女妓身份卑微,只是其主人财富的附属品,主人可以对她们进行任意的买卖与杀戮。西晋权臣石崇就曾在一场宴会上,因客人不肯饮酒,一连杀害了十几个家妓。

宋代与唐代的青楼体制一脉相承,将娼妓分为官妓、营妓、市妓三类,其中官妓隶籍于教坊,市妓属州郡管辖。青楼的数量与规模较前均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营模式也更加丰富,拓展到杂剧俗乐、说唱、演出等。由于唐宋时期较为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甚至出现了像李师师、薛涛、鱼玄机、李冶这样具有才学的女妓诗人。

进入明代,朱元璋建国后,甚至在秦淮河畔设置妓院,并亲笔题词劝嫖,吸引富商消费以增加国家收入,但大多富商在家养私妓,而朝廷官员反而利用公款到里面吃喝玩乐。朱元璋一怒一下撤销了官办妓院,官办不受重视,私营妓院开始繁荣。

明时“淮河以北的济宁、临清等地,繁华丰阜,无异江南,临清最盛”。明代小说《金瓶梅》中就记载了临清的妓业之繁盛:“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

进入清代,清初还保留着前代的官妓,但到清中叶乾嘉时期,古老的官妓制度被消灭,私妓也受到法律禁止。但青楼发展由明转暗,私妓不断蔓延发展。清代文人就经常流连于花街柳巷,比如《海上花列传》的作者韩邦庆,《九尾龟》的作者张春帆等人。

  • 三、古代的社会开放程度

小学徒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开放程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秦时期。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个地域之间的文化也呈现了不同的面貌,总体来说,社会文化仍是较为自由开放的。当时青年男女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可以结伴前往山间河畔出游。春秋时期的治游之风在诸侯各国都非常行,甚至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固定幽会地点,比如燕国的祖泽、宋国的桑林和楚国的云梦,《诗经》中也有许多诗篇对爱情有着直接的描写,如《关雌》《漆消》、《野有死庸》等篇。

第二阶段是汉朝至宋朝。西汉以来,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作为大一统王国的统治思想的地位逐步确立巩固下来。封建礼法规定结婚需经过“纳采”、“问名”等“六礼”。春秋时期的冶游定情成为不受认可的婚姻形式。孟子曾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传统的儒家,虽然偏向保守节制,但并不否定人伦之道,甚至在一些正式的公开场合,也可以自由大方地谈论这方面的问题,如东汉时儒家大会公开讨论形成的经典著作《白虎通》,就有文章写道“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谍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阴阳夫妇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谍渎”之事即夫妻之事,也就是要对男子进行启蒙教育。

第三阶段是元朝至清朝。南宋末年,程朱理学在儒家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作为官方统治思想确立下来,从元朝至明清,都一直作为统治思想持续巩固。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作为最高的主宰,要求对君忠,对父孝,对友义,对夫贞,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要求妇女守节,死了丈夫也不能改嫁。

《宋史》中对为守节而死的女性大加赞扬“项氏,吉州吉水人。居永昌里,适同里孙氏。宣和七年,为里胥所逮,至中途欲侵凌之,项引刀自刺而死。郡以闻,诏赠孺人,旌表其庐。”

正是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明朝清朝的官办妓院远不如前代兴盛,至清朝中期甚至还以法律形式禁止了私妓,虽然效果不彰,但也显示了当时社会主导思想的宽容程度。

小结

由此可见,青楼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包容程度并不呈正相关关系,在汉代以前较为开放的环境中,青楼文化仍处于萌芽阶段,娼妓的定位也主要停留在女乐等广义概念上。而在明清时期,虽然受程朱理学影响,社会开放程度远不如前,官方对青楼行业的支持力度并不大,私妓等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由此可见,古代青楼的发展,并不能反映各时期的社会开放程度。

四、青楼文化发展反映的社会现象和观念

(一)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群体的精神世界

在青楼文化中,士妓交流是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古代青楼文化的不同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时期文人的精神世界。比如在唐代,科举开始打破门阀的限制,给了读书人阶级跃升的机会,文人和青楼娼妓的相遇,往往是文人在状元及第前的苦闷时期,文士中举时便是士妓交游结束之时,作品中往往透露出文人群体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和优越感。比如《游仙窟》、《李娃传》、《柳氏传》、《洛中举子》、《钱塘秀》等都是唐代表现青楼士妓交游的文化作品。

南宋后期理学兴旺,文人士子的心灵无法得到自由的释放,反映在青楼文化中,就是对大量恪守儒家伦理道德的妓女形象的塑造。如义倡、张赛赛、李师师等,借此宣扬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以求在理学束缚的高压下将狎妓行为合理化。

明代由于文化极权的实施,皇帝、贵族与宦官长期处于权利的中心,士大夫群体的地位大不如前,加上明中叶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士大夫的优越感渐渐丧失。同时,在以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的支撑下,很多失意文人往往选择在青楼中纵情声色,以暂时排解心中的郁闷。同样的,在清代中央集权制强化,大兴文字狱,落魄士子将青楼和女妓当作情感依托。由此讥讽现实,揭露社会黑暗。

(二)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

宋代和明代虽然是程朱理学主导的时期,但青楼规模却远胜前朝,这与当时经济状况的发展密不可分。北宋时期,市坊格局被打破,在历史上第一次发生了交子的纸币贸易形式,取消夜禁并出现了“夜市”,孕育出市民阶层这一新的群体。与女妓群体接触不再是达官贵人的特权,城市的大街小巷、瓦舍等娱乐场所都成为女妓兴起的平台。

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因素在中国东部沿海开始萌芽,加上政权腐朽伴生的管制放松,城市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物资充盈,商品繁荣,物欲的膨胀使社会奢侈之风日盛。

“嘉靖以来,浮华渐盛,竞相夸诩”,“由嘉靖中叶以抵于今,流风愈趋愈下,惯刃骄吝,互尚荒佚,以欢宴放饮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明代私妓的兴盛,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至清代,虽然正式禁止了娼妓行业,但此时西方国家已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商品经济与外来文化在悄然冲击着中国社会,也正因此,此时的女妓改变了过去佳人爱才子的传统,更加沾染上腐朽的金钱气息。

小结

青楼现象的兴衰,并不能直接反映古代社会特定时期所倡导的主流思想和开放程度,但其在青楼文化和行业的发展,却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从对青楼女子的形象可以折射出特定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从官妓、私妓等不同类别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

古代青楼普遍,当时人是不是非常开放?

虽然古代青楼非常普遍,但是古代的风气并不开放,相反当时的人相对保守。古代青楼普遍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青楼提供了男人谈情地方,更是才子的文艺场所,加上又是官家营生,与当时人是否开放并无关系!

1.谈情地方

古代女子从小就被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道德观念,束缚了女子谈情说爱的自由。

而古代男女结婚一般都是父母之命或媒妁之言,结婚后,男人真想和老婆谈情说爱,可惜自己老婆却不解风情。

古代家庭,一般男主外女主内,男主人经常外出赚钱,不但见多识广,而且对女子谈情的需求逐渐变多,于是青楼应运而生,适时为男人提供了谈情说爱的地方。

结果,古代男人口袋有点钱后,在家里无法满足谈情说爱需求,自然转向青楼。

2.文艺场所

古代青楼中,女子混的好都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谓花魁更是才色双绝,更是当时的明星,如鱼玄机、苏小小、李师师等人。

青楼拥有众多佳人,才子爱佳人,为此许多才子聚集青楼吟诗作对,青楼严然成了古代文艺场所。

正如唐朝的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古代众多名人流传下来的诗词中,有很多作品与青楼有关。

3.官家营生

其实,古代的青楼有一部分是官营的,当时官府对官营青楼实行“官给衣粮”,所以各地官妓只须为官府执役即可。

官府青楼的官妓大多都为消遣,当然也是增加收入的一个手段。毕竟妓作为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在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市场,可以创收。

古代青楼普遍,当时人是不是非常开放?

青楼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换言之,没有青楼,中国文化将会大减光芒。

《全唐诗》收录唐诗49403首,其中有关妓女的诗篇就有2000多首。 

古代妓女也大异于今天的“小姐”。

古代妓女艺重于色,名妓的要求是色艺双全。

今天的卖淫女仅只皮肉交易而已。

古代妓女文化修养极高。  

但是,尽管古代青楼和今天的暗娼大相径庭,但从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场所,

它是名副其实的“销金窟”,

古代人逛青楼和现代人吸烟喝酒一样,他们也是去寻找高于健康和生命的“感觉”。

当然,古代妓院也并不都是“艺术剧院”,

在古代妓院一般都有等级。高级妓院称之为“青楼”。

所谓“对舞青楼妓,又鬟白玉童”(李白)

青楼上的妓女,一般是艺妓。

中档妓院称为“酒楼”,提供的服务一般是陪酒。

低档妓院称为“瓦舍”是政府经营的廉价娼馆。

从古代妓院的等级可以看出,青楼这样高级的妓院不是任谁都可以来的。

青楼有太多的艺术气息蕴籍其中,

姑举几首妓女诗词。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 

 一一苏小小 

 芙蓉月下鱼戏,带蚨天边雀声。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一一鱼玄机  

与之相反,古代良家妇女提倡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还有陆游的表妹唐婉,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

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风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

陆游二十岁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遂命陆游休了唐婉。

冒辟疆找到了董小宛,

钱谦益娶来了柳如是,

于是青楼就成为了传统文人们的情感避风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