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韩,赵,魏,楚,燕,齐,秦,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秦国从弹丸之地,伐西戎占巴蜀,奋六世余烈最终一统天下,它的过去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奋斗史。
大秦立国西周时期,秦人颠沛流离,因功封地立国。西周时,秦人还没有秦的称呼。当时秦人首领秦非子奉命为周天子牧马,因为养马很好,周天子将秦地赐给秦非子。从此,秦人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领地。秦,也正式成为秦人的名族称号!
时间兜兜转转,来到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还打算废长立幼。结果被太子外公联合犬戎,攻破西周国都镐京。而后周平王继位,并且打算迁都。秦人这时候的领袖秦襄公,一路护送周平王。周平王感念其恩,准许秦立国并且许诺:“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随后秦人几代祖先及至秦穆公,率领秦军攻灭西戎十二国。终于,秦国百战不殆,拥有了自己的广袤大地。
秦•立国之地
变法图强秦国弱小,集天下之士,变法图强称霸天下!秦孝公继位秦王以后,他深感秦国与东部六国任然有很大的差距,于是颁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国商鞅因此入秦国,深受秦孝公喜爱。商鞅分封田地,实行户口制度,连坐制度,以及军功制度。使秦国逐渐从积贫积弱的局面,慢慢的强大起来!
而后两代君王,虽然杀死商鞅,但变法已经深入人心。秦国人人皆行商鞅之法,秦惠文王破诸侯国合纵连横之计谋。到秦武王时期,秦军攻破巴国,蜀国,纳川蜀之地。至此,秦国变法图强称霸天下!
秦•称霸天下
一统天下秦国自变法以来,积六世之功业,一统天下。秦国从秦孝公变法图强,一直到秦始皇嬴政,共六代君王。秦始皇集六世之力,任用李斯,王翦,李信,蒙恬诸人,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随后秦王嬴政自认为功高“三皇五帝”,取皇帝二字,史称秦始皇。其后颁布政令:撤分封立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纷乱局面。秦人,终于从颠沛流离的初始状态,奋十数代人之精力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
秦•一统天下秦人,从有封地到立国,再从变法图强到一统天下,经历了太多的热血与艰辛。秦人血与的悲歌,让我无法不对秦产生那种从心底里的敬佩。我相信,你们了解完这一切,也会深深的爱上~大秦帝国!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春秋战国韩,赵,魏,楚,燕,齐,秦,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作为一个对汉文化感到自豪的汉人,我个人对楚文化比较喜欢。
汉族的称谓来自于汉朝,这是一个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朝代。汉朝在制度上继承了秦朝,在文化上继承了楚文化,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一脉发展,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精神上,屈原也成了爱国主义的象征。这些,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制度怎么变化,都是能被国人肯定和认同的。
再看看被汉朝继承制度的秦国,他的制度在辛亥革命后已被抛弃,他留下的那些宏伟工程也一直存在着被批判的声音。
至于其他五国,我觉得影响没楚和秦那么大,所以我比较喜欢楚国,如果可以增加一国,可以再加上齐国。
春秋战国韩,赵,魏,楚,燕,齐,秦,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我比较喜欢秦国,因为秦国三百年时间里一步步从一个为周天子养马,通过几十代国君的不懈努力,商鞅改革、远交近攻、南征南越、北抗匈奴,实现了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
秦还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实行郡县制等等,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创新与杰出贡献。
秦国,能灭六国统一华夏,其实还做了很多伟大的事,后来的汉是在秦的基础了建立的,但是对秦的丰功伟绩做了很多污蔑性的记载、把秦好的方面继承下来,但是说成是汉的功劳,把秦始皇描画成暴君,这些都是不应该的。
大家记住秦的伟大吧。不用上长城,想到长城、想到兵马俑就应该想到秦的伟大!
春秋战国韩,赵,魏,楚,燕,齐,秦,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当然是秦国了。首先,我是陕西人,是赳赳老秦的后辈人!
第二:尽管老秦在七国时期,地处最不发达地区。可是我们的先人却有改革的思想和行动。经过几代人的奋发图强,终于成为七国之雄首!
第三:秦国当时很穷,也很闭塞。但是,老秦人思变,大胆引进人才,起用人才。在人才战略上得先得势!
第四:最先启用法律制度,用法制代替人制。是最先信法、制法、用法的国家!
第五:秦人勇敢,吃苦耐劳。
春秋战国韩,赵,魏,楚,燕,齐,秦,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自然是最喜欢秦国。除了我是陕西人之外,还因为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同时在战国后期的秦国,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段真正“路不拾遗、贤不遗野”的时期。
一、秦国是有功之国,因功而封1. 秦先祖因功获姓。秦国能够追溯最早的先祖,是伯益。伯益因在“大禹治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被舜帝赐姓“嬴”,并被赐婚。
2. 秦先祖因功获封附庸国。众所周知,周王朝实行分封制。诸侯中如晋国、燕国、鲁国等均是姬姓贵族,而秦国则是因为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获得周孝王赐予封地,成为周的“附庸国”。
▲ 周平王东迁雒邑
3. 秦国因功获封诸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即位的周平王被迫“东迁雒邑”,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因功而封,使得“附庸国”终于变成正式的“诸侯”。
4. 秦穆公“三救晋国”。晋国内乱之际,秦穆公扶助晋公子夷吾即位为晋惠公,晋惠公背信弃义未实现“割让河西”的诺言;晋惠公四年,发生饥荒,秦穆公不计前嫌,为晋国运送大量粮食,然而第二年秦国饥荒,晋国居然以怨报德,趁机攻打秦国;晋惠公攻打秦国失败,反被秦军俘虏,秦穆公再一次以德报怨,释放晋惠公。
5. 秦穆公“秦晋之好”。晋惠公病逝,年弱的晋怀公即位,迫害伯父晋公子重耳。秦穆公扶助公子重耳即君位,是为晋文公。
总之,秦国最终强大,没有一寸土地是白得的;连获得姓“嬴”也是因为功劳,可见秦国的根底是实实在在的。
▲ 秦晋关系
二、秦国历史是仅有的一段激进昂扬、可歌可泣的历史秦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位卓越的君主。从周平王“东迁雒邑”开始,秦襄公、秦文公、秦宪公,连续三代明君为秦国奠定了“诸侯国”的基础;在春秋争霸的最剧烈的时期,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广纳贤士、锐意改革,很快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到战国中后期,尤其是从秦献公夺回君位开始,包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以及秦始皇等,连续8位君主都是明君,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古朴敦厚、忠勇团结的性格在新法的激发下,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秦国利用一代人的努力完成变法,收复河西,并从此开启了统一天下的序幕。
我们常说“守业更比创业难”,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是秦惠文王。在旧制和新法之间,秦惠文王毅然选择了后者。在26年的执政期间,他任用贤才,制定“东出”策略,不仅使新法全面贯彻,深入人心,更使得秦国领土扩大数倍,占据成都平原,从而拥有了真正统一天下的基础;同时,秦惠文王也为后代培养了大量人才,秦国后期涌现出的优秀人才中,秦惠文王培养的就占到一半左右。
▲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的秦国版图变化
随着继任君主秦武烈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的对新法、“东出”策略的继承,统一天下的目标开始一步步实现,夺取宜阳,吞并东周,夺取黔中,夺取上党等,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使得强大的赵国和楚国失去了“争雄”的可能,与此同时的“乐毅伐齐”使得齐国几乎灭国。到秦始皇时,已经不再是“战国争雄”的局面,而是全面压制的局面,只需要考虑先灭谁后灭谁的问题。
在秦献公之后上百年的战争中,秦国仅出现过两次投降事件,就是郑安平和王稽,两人均是范睢“睚眦必报”的后果。而秦国本土从无投降案例,将士英勇上阵,虽然可说是受到新法的鼓舞,但从过程上看,秦国“力争上游”的故事,要远远多于六国。
▲ 秦统一六国
三、秦国历史实现了多项跨越式的成就贯穿整个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有许多跨越式的成就就诞生在秦国。比如,“法”概念的实践。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尚且不是主流派别,主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尽管当时还有申不害变法、李俚变法,但更多地基于法家的“术”和“势”。直到商鞅变法,“法”的概念真正得到了实践,也正是从此,中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时代。
商鞅变法实现了在法律层面,人人平等;这也是“人人平等”这一原则历史上首次被认可。在仍处于半奴隶社会的春秋战国,承认“人人平等”是一项超前的工作,但秦国却实现了,尤其是在对“太子嬴驷犯法”事件上,秦国实践了这一点。
▲ 秦国标准化生产
秦国最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值一提,然而在战国以前,没有谁会想到这一点。到秦国时,开始了标准化生产;从发掘出的秦箭、秦车、秦戈等器物上可以看出,秦国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使得生产迅速、配件通用、减少浪费、士兵熟悉速度更快等优点,是一种跨越式的生产模式。
四、秦国历史实现了“路不拾遗、贤不遗野”的场景
许多人乐意畅谈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太平盛世有着两大标准:第一,路不拾遗;第二,贤不遗野。中国古代有着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之治、明章之治等等,其中许多的“盛世”都是御用文人们的自我歌颂,最能接近“太平盛世”的,是昭宣之治和开元盛世。然而这两个盛世时间都不长。汉宣帝之后,汉元帝刘奭很快就败光家底,大权旁落;唐玄宗本人的两个年号“开元”“天宝”分别开启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
▲ 睡虎地秦简
然而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却真正实现了这两个标准,路不拾遗,贤不遗野。秦国的法治让老百姓对各种各样不检点的行为得到改善,同时,《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表明秦国法律也并非那么严酷。荀子曾在《强国篇》说道:
“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荀子连用了四个“古”,可以看出,至少在荀子眼里,秦国是“路不拾遗、贤不遗野”的太平盛世。
▲ 白起
秦法对耕、战或其他有功之人进行奖励,像秦国的白起、司马错、蒙骜等人,均是从行伍中提拔出来,尤其是白起,从伍长、什长、百夫长、千夫长等,一个不落,最后做到武安君。
同时,秦国对于东方士子保持礼贤下士的态度。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百里奚是最典型的人才任用;到战国中后期时,商鞅、公孙衍、张仪、甘茂、范睢、蔡泽、李斯等等,全是外来人才。因此说秦国“贤不遗野”一点也不过分。
春秋战国韩,赵,魏,楚,燕,齐,秦,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春秋五霸后,各国经过长期的互相攻伐和吞并,到战国时形成了韩、赵、魏、楚、燕、齐、秦等七个国家,称为“战国七雄”。七个国家中,我比较喜欢秦国,不仅因为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实现了华夏各民族的大融合,更重要的是秦国体现出来的那种坚持不懈、抗争到底的精神。
秦孝公时,国家积贫积弱,为了转变国家被动挨打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秦孝公大胆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变法后,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富足,军队战斗力大增,秦国一举收复了河西之地,各国不敢再小看秦国。
秦孝公死后,旧贵族势力联合起来逼迫秦惠文王车裂了商鞅,看到变法带来的实实际际的强盛成果,秦国仍旧坚持沿用了新法。秦惠王时期用张仪连横对付六国的合纵,用司马错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大大扩展了秦国版图。
秦武王时,拔宜阳,置三川,平蜀乱,任用甘茂、樗里疾为左右丞相,修筑河堤,发展生产,结盟魏国,联合越国制衡楚国。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最长,达56年之久,任用范睢为相、白起为将,六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长平之战几乎灭掉赵国,攻陷东周,灭亡了周朝。此时,秦国雄霸六国,再无敌手,扫除了东出的一切障碍。
秦始皇亲政后,铲除了嫪毐的后宫之乱,免除了权臣吕不韦的相权,任用李斯、尉缭、王翦等人,在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横扫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天下方为一统。
秦国能统一六国,不是凭一时的运气,而是在前期历任君王的基础上,沿用了强国强军的商鞅新法,积累了几代人的努力和心血,再加上君臣一心、互不猜疑,秦军将士以死效命,才完成了最终的大一统。
曾经被六国压缩于函谷关内,不敢露头;曾经割地于魏国,罢兵求和;曾经放下面子,结盟他国等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蒙受着巨大的耻辱,求变图强,暗暗发力,终于等到出头的那一天,爆发的力量不容小觑!
这是一种心底考验的坚持抗争,这是一种新时代的“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