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中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纣王为何要去女娲宫进香?

纣王去女娲宫进香,确实细思极恐。很像是一场针对截教和女娲的阴谋。

咱们先把纣王进香这件事捋一下,这样能方便大家发现其中的疑点。

纣王登基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全国上下一片祥和。可偏偏这一年,北海七十二路诸侯造反。托孤老臣,太师闻仲不得不离开朝歌,前去平叛。

闻仲刚离开不久,宰相商容就提议纣王去女娲宫进香。

纣王奇怪的问:“女娲是谁?有什么功德?我一个人王干嘛要去给她进香?”

商容说:“女娲是上古女神,有补天之功。咱们去祭拜她,她可保佑咱们四时康泰,国祚绵长。”

纣王这才答应去。

纣王进香之时,突然刮起一阵妖风,掀起幔帐,露出女娲真容。纣王见了女娲真容,色心大起,就提了一首求爱的小诗,亵渎了女娲娘娘。

商容看到这首诗后,觉得不妥,就提议擦去。但是纣王不干,说让子民一起欣赏。商容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

女娲娘娘回宫,看到这首诗后大怒,就想教训一下纣王。

但她算出,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不可轻易动他。于是召唤出轩辕坟三妖,祸乱纣王的江山。

这就是纣王进香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满是疑点和阴谋诡计的味道。

第一个疑点,纣王不知道女娲是谁。神魔世界的人间帝王,竟然不知道造人补天的女娲大神,这事怎看怎么都有些诡异。

第二个疑点,闻仲在朝中时,没人提议去给女娲进香。

第三个疑点,那阵妖风,竟然能吹动女娲大神的幔帐。女娲宫庄严肃穆,她的幔帐别说是风,恐怕就是一般的神仙也掀不起来吧?

第四个疑点,色心大起的纣王,怎么过后就把这事给忘记了,再也不去看他爱慕的女娲娘娘?

第五个疑点,商容是个连死都不怕的忠臣,他觉得纣王写的诗不妥,为什么不擦去呢?

把这五个疑点结合起来看,纣王这次进香,很像是有人设计,故意挑拨女娲对纣王出手。

因此我做出以下猜测—

纣王不知道女娲,闻仲在朝时没人提议给女娲上香。这很可能代表着女娲娘娘和通天教主不和。所以亲近截教的商朝皇室从不向女娲进香,更没人提女娲娘娘。所以纣王不知道女娲是谁。

有心人知道这一点,就操控了商容,让他提议纣王去给女娲进香。

纣王去后,就设计让纣王失态,亵渎女娲。

女娲造人补天,是人族的母亲。她被不孝子调戏,自然会怒不可遏,出手教训纣王。

如果女娲真的出手了,与她本就不和的截教必然维护纣王。

女娲娘娘和截教打起来,设计阴谋者就可坐收渔人之利。

如果女娲没有逆天而行,也可挑拨女娲仇视纣王,己方获得一个超强助力。

这个计划,成功了一半。女娲娘娘顾忌纣王的气运,没有强行出手,但她派出的轩辕坟三妖,让纣王失去了民心;后来女娲还借出了山河社稷图,助杨戬灭袁洪。

如果不是女娲这几次出手,哪怕成汤注定要被西周取代,姜子牙和阐教恐怕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至于设计这个阴谋的人,可能是昊天上帝,也有可能是西方教的准提和接引。毕竟,这两方才是封神最大的受益者。

《封神榜》中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纣王为何要去女娲宫进香?

呵呵,这个问题,我估计许仲琳他老人家自己都回答不了…

在《封神演义》的开篇,作者就皆尽辞藻形容了一下商朝的威武,恰逢女娲寿辰,老臣商容就建议纣王去女娲宫降香,纣王对于商容的提议还是表示疑惑的,他问女娲何德何能居然得让我这真龙天子亲自去祭拜,商容就说女娲当年补天救万民于水火,恰逢她的生日你不给买蛋糕也就算了,怎么也得过去表达一下感激,这样也可以为万民祈福啊。纣王心想此言有理,就下旨让人们准备一下,咱们去女娲宫降香去。

到了女娲宫时纣王看见了女娲的圣像,他顿时对一尊雕像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感觉,于是春天荡漾,灵感迸发,随即题诗一首,诗的大意是女娲你好美我要娶你回去让你来侍奉我。商容看见这首情诗劝纣王赶紧擦了吧,让百姓看见影响多不好,纣王表示我就不擦,女娲这种姿色得让世人感觉到才行,这也是万民之福啊。百官也不敢多言,众人返程。

当女娲降临时看见这首情诗觉得她的神格受到了侮辱,于是决定对纣王进行制裁。从这里开始,许仲琳的逻辑就出现了问题,当女娲要对纣王发功时,却被殷郊和殷洪的红光所阻碍,女娲揉了揉眼睛,发现纣王还有二十八年气运,气数未尽自己也无法对其下手,于是十分不爽的放弃了行动。

那么问题来了,以女娲的水平,想制裁一个凡人还得考虑到他自身的气数?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只要一个人的气数未尽,就算头被砍了也死不了呢?

所以这样一来女娲当初要制裁纣王的“豪言壮语”未免太不缜密,身为大神的她居然会气到连这么重要的点都忘记?

或者说,女娲本身水平就很差…

接着往下看,女娲回宫时招来了轩辕坟三妖,让她们下界去祸害纣王。那么这里就有出现了问题,小说中的纣王本就好色嗜杀,就算三妖不来,纣王就不杀不嫖了?更有意思的是,三妖下界美其名曰祸乱君心,但她们究竟怎样祸乱的呢,呵呵,我想更多时候是和纣王欢愉在床榻之间吧。

妲己等人在宫中时长吃人,要报复纣王为什么不直接把他吃了或者吸干他的精气,非要耗尽纣王这二十八年气运。而女娲已经知道商朝仅有二十八年的存活时间,那么就算不放三妖下去,二十八后纣王也一定会完。

所以,读到这里不知道是作者的逻辑出了问题还是女娲出了问题。

后来我们知道,商纣大战其实就是在给截阐大战提供阵营,在三妖的手段下,不是封神榜上有名之人得以归位,或许以加速封神的角度去理解三妖作用的话比让她们祸乱君心更能站得住脚。

但无论如何,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开篇的一些列铺垫实在是牵强的很,所以封神的故事看似始于纣王YY女娲,实则这个原因丝毫没有说服力。

同样是古典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方面的处理就比《封神演义》高明的多。我们知道《水浒传》在开篇先是说了梁山108将都曾是伏魔之殿的妖星,由于洪信的倔强不小心把他们都放了出来,那么妖星在人间转世后定然要再次重逢。因此通过妖星互有感应的理论能解释不少事情,在这个大前提下,秦明全家被杀可以妥协、扈三娘全家被杀可以妥协,甚至因为天满星要和其他星宿聚合,让一个四五岁的孩童白白断送了性命,也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了。

文/逻辑文史游

《封神演义》固然精彩,但他确实和四大名著相比整体水平会有所差距。

《封神榜》中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纣王为何要去女娲宫进香?

纣王去女娲宫进香确实是《封神演义》中的一大蹊跷事。提议让纣王去女娲宫降香的是首相商容,从商容和纣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纣王及之前的帝王从来没有过到女娲宫降香的先例,否则纣王不可能不知道女娲是谁。

纣王是通过商容的介绍才知道女娲是上古之女神,福国庇民之正神,并详细介绍了女娲的事迹与功德。原本不想去的纣王听了商容的介绍就改变主意决定去女娲宫降香了。此一去正是漫江撤下钩和线,从此钓出是非来。

纣王的是非可就大了,原本是一次普通的降香结果酿成了大祸,不但自己遭遇了灭顶之灾而且连六百年成汤基业都被断送了,这次降香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纣王到了女娲庙降香之后就开始欣赏女娲宫这座建筑,谁成想竟然莫名其妙刮了一阵怪风,把帘子掀起来露出了女娲娘娘的圣像。

纣王一见女娲娘娘的圣立即骨酥筋麻被其美色所迷。色欲攻心之下诗兴大发在女娲宫墙壁上刻了一首激情洋溢的赞美诗: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这首诗前六句没毛病,全是溢美之词,唯独这最后两句变味了,拉低了全诗的格调,从原本是赞美诗变成了恶劣的淫诗。

女娲娘娘回来后发现了这首诗,勃然大怒,作为神仙中的圣人何曾受过如此奇耻大辱。女娲娘娘盛怒之下架起五彩祥云就赶往朝歌去灭了纣王,走到半路上遇到纣王之子殷郊殷洪头上冲出的红光阻住云路。女娲娘娘掐指一算纣王竟然还有二十六年气运。

但是也不能这么轻易放过纣王,即便商朝还有二十六年气运也不能让纣王这么逍遥的度过。于是女娲娘娘从轩辕坟招来三妖,让它们化身美女托身宫院蛊惑君心配合武王伐纣灭掉商朝。

纣王惹得祸这还没完,竟然又牵扯出天上神仙们的大事件,那就是阐教十二金仙一千五百年杀劫,昊天上帝急缺人手,阐教截教矛盾重重等等。神仙们借助武王伐纣搞了一次封神大战解决了神仙们的问题。

从整个过程来看确实很有多迷雾重重般的疑点:

第一、商容为什么要怂恿纣王去女娲宫进香?商容作为两朝元老,他肯定知道商朝的帝王乃人间之人王,地位并不比昊天上帝低,因此商朝的历代帝王都没有去女娲宫降香的先例。既然如此,商容为什么突然提出要让纣王去女娲宫降香呢?这是一个巨大的疑点,难道是商容此人背后有什么玄机吗?从商容的表现来看他确实是一位忠臣,甚至不惜撞死在九间殿来死谏纣王改邪归正。

第二、女娲宫那阵怪风究竟是谁刮的?纣王听从了商容的建议决定去女娲宫降香。等降香仪式结束后,纣王没有立刻起驾回宫而是兴致勃勃参观起了女娲宫。就像是刻意安排好的一样,此时突然女娲宫刮了一阵怪风掀起了女娲娘娘塑像前的帷幔,女娲像的绝色容颜展现在纣王面前,纣王心醉神迷之下写了一首招来大祸的艳诗。那么问题来了,这阵怪风从何而来呢?好像早就预料到纣王一旦看到女娲圣象必然心生不轨一样。

第三、女娲娘娘为何发那么大火?女娲娘娘作为圣人应该具有高度的修养不至于像凡夫俗子一样动辄大怒。但是看女娲娘娘的表现似乎有反应过度之嫌。纣王写得那首诗虽有亵渎圣贤之意但也罪不至死,其实用别的方式来惩罚一下纣王也就可以了,女娲娘娘何需大动肝火非要灭掉成汤六百年基业呢?

这些疑点都是很难用常理解释清的,我觉得只能用天意来解释,遇到解释不清的问题一律归结为天意是《封神演义》神仙们的惯用伎俩。神仙们遇到了很多大事,他们就是不打算让纣王继续统治下去了,必须要在人间扶持一个代理人也就是武王来讨伐纣王才能实施封神大战来彻底解决神仙们遇到的难题。

纣王本身并不是昏君,但是他不是昏君的话武王伐纣就无从谈起。神仙们有办法,纣王不是昏君没关系可以想办法让纣王变成昏君,什么办法?那就是用轩辕坟三妖迷惑纣王的本性让他变得残暴不仁。神仙们的办法有太多了,只要他们想让商朝灭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条件可以让商朝灭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让商朝灭亡。商朝的灭亡就是神仙们创造条件的典范。

总之一句话,神仙是惹不起的!

《封神榜》中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纣王为何要去女娲宫进香?

《封神榜》确实有一个细思极恐的东西,就跟纣王进女娲宫有关。

我们知道在商纣王宠信美女妲已,干了很多缺心眼的事情,最后国家也亡了,自己也仆了。所以,商朝的灭亡,一半错误记在了妲已的身上。

历史上怎么说,咱先放在一边,单说封神演义里,妲已之死相当的黑。

因为妲已不是单纯的美女祸国,她其实是一个卧底,祸害商朝,不是为了自己快乐,是为了完成一位大神的任务。大神就是我们奉为人类始祖之一的女娲。

这个事情我们先理一理,一开始是女娲娘娘降临火云宫。结果在墙上看到了一首少儿不宜的诗: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这个诗就太赤果果啦,是商纣王看到女娲的雕像,一时起了色心,就写了这么一首诗来撩女神。

撩女神的后果是严重的。

女娲回云后,越想越生气,就想:若不与他一个报应,不见我的灵感。

报应是什么,就是弄死商纣王,灭亡商朝,这个报应也太大了,女神生起气来,都是很毁天灭地的。而且还有一层意思,显示我的能力,说明什么?因为各种原因,人间已经不把女娲当回事了,公然调戏她。不露点手段,怎么制住毛里毛躁的人类。

那怎么灭呢?总不能女娲亲自上阵吧,于是,女娲叫来了三个妖精,一个千年狐狸精 ,一个九头雉鸡精,一个玉石琵琶精。给他们一个任务,注意,女娲说得很明白,是:隐其妖形,化身宫院,惑乱君心。

三个妖精就去了,狐狸精就是妲已女士了。

后面,事业成功,商朝倒闭,王八蛋老板商纣王带着小姨子跑到黄鹤楼上烧炭了。

说起来,这个事情已经结束,妲已顺利完成任务,应该奖赏啊。可是,女娲娘娘翻脸不认人。被雷震子这些正义联盟的人追杀,妲已跑到了女娲面前求救,结果上线根本不理会啊,女娲说:吾使你断送殷受天下,原是合上天气数,岂意你无端造业,残贼生灵,屠毒忠烈……今日你罪恶贯盈,理宜正法。

就此,把妲已给咔嚓了。

我擦,这太黑了吧,让人家妲已亡商家江山的,就是你女娲的命令啊。说什么残害忠良,拜托,你是让人家去亡一国之江山,当然要残害忠良啦。难不成要人家贤良淑德,外辅国政,内开枝叶?那商朝还能亡嘛,还不传个三四千年啊。

现在成功了,因为操作中有一些不太合乎人道的东西,你女娲一下就推得一干二净,还直接支持处死自己的手下。这里面是过河拆桥,鸟尽弓藏,除此之外,有没有杀人灭口的意思呢?

最后我们看一下史实,在历史上,商纣王还真的就是因为不敬神而被灭的。

我最近有一个专栏叫《中学大历史》,里面就有一段,现在发给大家看一下。

当周昌的儿子周武王伐纣之时,做了一篇动员令《牧誓》,这其中透露了商王朝在崩溃之前的困境。

今殷王纣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荅;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千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牧誓》并没有说谎,它的每一条指控都有实证,它只是领悟了一个关键:批判一个人,比说谎更高明的是掌握解释权。

惟妇言是用。

传说中,商纣王宠信一位叫妲已的女子,在小说《封神演义》里,这位妲已被描绘成狐狸精,大概商朝并没有树立建国后动物不能成精的修炼法则。

但商朝原本就是一个妇女参政的朝代。在殷墟里,出土了不少女贵族的墓葬。她们或是女将军,或是女官。而在甲骨文中同样有不少女性的记载。最为典型的便是妇好。

惟妇言是用,只不过是男权社会里才会被认为是错误。《牧誓》里并没有指明妇人到底提了什么建议,似乎已经默认,听妇人的话就是错的。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错误?昏弃厥肆祀,弗荅。

商纣王忽视了祖先的祭祀。这同样也没有说错。根据出土的甲骨文,我们发现到了商纣王时期,人祭变得越来越少,那种一次使用上百羌的大型祭祀几乎绝迹了。

商纣王时代并不是一个缺少奴隶的时代。商纣王频频用兵,史料中更是记载,他在牧野大战用了七十万的奴隶大军。

为什么他不再用这些奴隶去祭祀列祖列宗?

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

商纣王抛弃了血亲兄弟,反而任用四方逃亡的罪人。

这一点亦没有说错。史料记载,商纣王的确疏远了自己的兄长。

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微子是商纣王的兄长,不知道什么原因没能继承王位。司马迁认为,微子可能是庶出。微子跟商纣王提了提意见,不被采纳之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去了哪?后世的史学家、司马光说得直白。

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吴得伍员而克强楚,汉得陈平而诛项籍,魏得许攸而破袁绍。——司马光,《资治通鉴》

原来是被周招安了。也许,周昌的八卦推演里,就有关于拉扰微子的指示。

兄长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用。身位权力中心的人,天然的排斥竞争者,他们会倾向于提拔地位卑微的人,因为这些人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心腹。

这就是商纣王罪行的另一种解读。到底哪一种解读才是正确的?答案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

但这篇檄文将商纣王的困境暴露无疑。

身处鹿台的商纣王并非不明白这一点。

历史上的很多亡国之君并非昏庸之辈,甚至他们的才干高于常人。只是他们身处的时代正是帝国的末期。越来越庞大的既得利益阶级吞噬着社会的新生力量,守旧的力量拒绝一切变更。渐渐地,帝国失去了活力。当这种顽疾到达一定程度,任何的个人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

崇祯如此,商纣王亦是如此。

他想将俘虏来的奴隶投入到生产当中,但习惯于使用人牲的贵族不会答应。

他想提拔更多的人,但垄断了权力的贵族同样不会答应。

西边的羌人暗藏危机,东边的夷人群起为乱,国内的贵族日益不满。

而这背后,还隐藏着商朝最为激烈的斗争:王权跟神权。

根据甲骨的统计,殷墟早期(武丁时期),用人牲数为5418人,不计数247次,到了中期为1950,不计数189次。而在晚期,纣王跟他父亲帝乙时,减为75人,不计数29次。

世俗的王终于厌倦了上帝无休止的人牲索取(尽管这原本就不是上帝索要的),他们开始减少给神的供祭。

而神权阶层当然不会轻易放弃原有的待遇。

还记得那位射天的武乙吗?

他将血盛在囊内,仰而射之,命曰射天。

一向用人牲祭祀上帝的商王竟然向上天射出了利箭。在商王的眼里,上帝终于不再高高在上,是可以搏斗并且弓射的对象。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史记·殷本纪》

这当然是对商朝神权的挑战,而他的结局也颇具戏剧性。

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史记·殷本纪》

这其中最为惊人的是,河渭是周的领地。当时的周人首领季历是否跟商的神权阶层有过秘密联系,在神权阶层的授意下,暗杀了这位仰面射天的商王?

你看,商王的罪行之一,就是不敬神嘛。

欢迎大家关注我,在今日头条搜索我的专栏《中学大历史》,观看后面的内容。

《封神榜》中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纣王为何要去女娲宫进香?

商朝之前天庭还没有统一,当时天庭有截教、阐教(道教)、释教(佛教),女娲娘娘为了统一天庭,治理人间,需要发动一场统一战争,而战争需要借口,故纣王成为这场战争的导火线。

纣王是人间的最后一位人皇,地位极高,天生神武,截教弟子辅助纣王治国;女娲中意阐教统治天庭,释教辅助天庭,故女娲娘娘让纣王来给自己上香,并亵渎她;因此发动了灭纣扶周的封神大战。

此战的结果是天庭得到统一,人间的商朝被周朝取代,阐教与周朝分别成了天庭与人间的统治者。

史载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可手格猛兽;智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也就是说人皇纣王是一位能文能武,能说会道的全能型国王,治国治军能力十分突出。

《封神榜》中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纣王为何要去女娲宫进香?

帝辛继位后为了维护商朝的统治,曾派兵东征西逃,对于反他的的势力,不轮是商朝王族,还是诸侯,帝辛都残酷处死。

帝辛嗜好喝酒,特别宠爱妖姬妲己,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

他横征暴敛,让商朝国库里的钱堆得满满的,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又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帝辛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还亵渎女娲娘娘,最终众叛亲离,周武王率八百诸侯击灭了商纣王。在这场战争中,截教协助商朝,阐教辅助周朝;牧野之战即是人间大战,又是神族互战,这跟西方的特洛伊之战类似。

女娲娘娘是上古正神,她创造了人类,还在共工撞到不周山后用七彩石补天,对于天界与人界都是元始大神。

商朝十分流行祭祀,而且是人祭,他们将人惨酷处死,然后向天神祭祀,以求得天神们的保佑。

截教门人弟子多为兽禽异物修炼得道而化形,因此他们需要人类的祭祀;阐教则是人类修炼成仙的,或者妖修炼成仙的,他们只需要人类的信仰力,而不需要人类的身体。女娲娘娘痛恨商朝的人祭制度,因为她的子民被当成牲畜用于祭祀;而截教支持商朝,故女娲娘娘需要消灭截教、消灭商朝。

封神前的殷商和纣王

封神之前的商朝极其强盛,朝内武有闻仲、黄飞虎等人,文有比干、商容等人,后宫贤德,朝外四大诸侯领八百诸侯镇守四方,多为忠心耿耿之辈,纣王本人也算的上是治国有方,安安稳稳的做了七年贤明的纣王,正常来看,国祚还能绵延数百年,然而这一切从纣王进香女娲宫而变得面目全非。

“臣商容待罪宰相,执掌朝纲,有事不敢不奏。明日乃三月十五日,女娲娘娘圣诞之辰,请陛下驾临女娲宫降香。”王曰:“女娲有何功德,朕轻万乘而往降香?”商容奏曰:“女娲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圣德。那时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乃采五色石,炼之以补青天,故有功于百姓。黎庶立禋祀以报之。今朝歌祀此福神,则四时康泰,国祚绵长,风调雨顺,灾害潜消。此福国庇民之正神,陛下当往行香。”王曰:“准卿奏章。”

纣王登基七年,北海七十二路诸侯叛乱,闻仲领兵前去镇压,恰逢三月十五女娲娘娘的生辰,首相商容进言纣王进香女娲,有意思的是堂堂君王竟不知女娲何许人也,有着怎样的功德,有何资格让君王进香。能以第三子的身份获得各大朝臣支持而登基的纣王绝非不学无术之辈,而在商容陈述了女娲的功德之后,纣王欣然而往,这也能从侧面看出纣王也非妄自尊大之辈,也不是听不得忠言之人。

女娲宫进香

君王正看行宫景,一阵狂风透胆寒。纣王正看此宫殿宇齐整,楼阁丰隆,忽一阵狂风,卷起幔帐,现出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真是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古语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纣王一见,神魂飘荡,陡起淫心。——《封神演义》节选。

只见首相商容启奏曰:“女娲乃上古之正神,朝歌之福主。老臣请驾拈香,祈求福德,使万民乐业,雨顺风调,兵火宁息。今陛下作诗亵渎圣明,毫无虔敬之诚,是获罪于神圣,非天子巡幸祈请之礼。愿主公以水洗之。恐天下百姓观见,传言圣上无有德政耳。”王曰:“朕看女娲之容有绝世之姿,因作诗以赞美之,岂有他意?卿毋多言。况孤乃万乘之尊,留与万姓观之,可见娘娘美貌绝世,亦见孤之遗笔耳。”言罢回朝。

君王正看行宫景,一阵狂风透胆寒。这就很有意思的了,好好的看景却起了一阵透胆寒的狂风,好巧不巧的风又吹开了幔帐,漏出了女娲的圣像,又好巧不巧的纣王看到了圣像后就起了淫心,起了淫心便罢,还非得题一首亵渎女娲的诗,题诗便罢,首相商容进言纣王此行为之错误,而前脚听言进香的纣王这一次却是拒绝了商容的建言,这哪里是狂风透胆寒了,这就是一阵妖风壮色胆了,而自此后,纣王便像换了一个人,变成了荒淫无道的灭国昏君,借用元芳的一句经典台词:此事必有蹊跷。

封神由来

话说昆仑山玉虚宫掌阐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门下十二弟子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故此闭宫止讲;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布雨兴云、善恶之神。此时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将相之福,恰逢其数,非是偶然。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间必有名世者”,正此之故。——《封神演义》节选。

短短一段话透露了三个信息,一是阐教弟子杀罚临身,神仙杀劫起;二是天庭封神;三是人间朝代更替。神仙杀劫1500年一次,未斩三尸的修仙之人都在劫难中,昊天立天庭却无人管理,正好借着神仙杀劫封神招纳部下,而人间就是战场。

姜子牙三十二岁上昆仑山修仙,七十二岁下山,而在姜子牙上山之前三教就定下了封神榜,四十年前是纣王的爷爷在位期间,也就是说至少纣王的爷爷在位之时,三教和昊天上帝就定下了人间更替之事,周室必兴,商朝必灭,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局,棋局之下的人都是棋子。

棋局之中的纣王

神仙下棋,非同凡响。前文讲到纣王并不知道女娲是何人,又有何功德,而女娲年年有生辰,偏偏纣王登基七年却从来都没去祭拜过,提的一首好诗的纣王也不是不学无术之辈,商容又言女娲是上古正神,朝歌福主,而书中的商容又是绝代忠义的臣子,一切的一切都过于蹊跷,想要事情符合逻辑,只能说是有神在做局,抹掉了女娲的存在。

封神万事俱备,只差一个无道昏君来开启棋局。故事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有神仙抹去了女娲的存在,等待时机合适之时,以君王亵渎女娲为由,将三教之外的女娲给牵扯了进来,而闻仲离朝之时正是棋局开始之时,妖风入体的纣王无人压制,题诗正巧被女娲看见,此后兴周灭商,名正言顺。

幕后的黑手

整个封神的故事是由阐教门人犯杀戒引起,被昊天抓住机会封神。三教之中,老君无为而治,地位超然,阐教门人较少,最为注重名声以及根脚,截教信奉有教无类,门徒众多。元始天尊为庇护门人,将三教门人全都牵扯进来,而后又从老君入手,摘得主事封神之事的大权。然三教之后,还有女娲超然于外,且截教门下多为妖类,而女娲执掌招妖幡,是天下妖族之首,依据《封神演义》可以推测,阐教神仙隐世不出,截教在商朝登堂入室,而后抹去女娲在商朝王庭的影响力,等待时机,以商王引得女娲不快,不但顺利的将棋局之外的女娲引入棋中,还能将女娲拉拢到阐教这边,斩断了截教的天然外援,而后阐教应劫的金仙下山,寻找替代自己应劫之人,整个封神的过程虽然十二金仙意外的在九曲黄河阵中遭难,但最后都顺利脱劫,除了被西方教捡了个便宜,阐教可谓是毫发无损的大胜。

周以礼乐治天下,这是最符合元始天尊的阐教理念的,整个《封神演义》,都是元始天尊主导的一场大戏,所有的人与神都在局中,而纣王就是其中最无辜的一个倒霉鬼,一局棋,一阵风,毁了名声,葬了天下。

总结:纣王去女娲宫进香,是命中注定的,也是被设计好的。最终商汤六百年的江山被周朝取代,天庭也归于一统,玉皇大帝成为天庭之主。

《封神榜》中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纣王为何要去女娲宫进香?

仔细看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第一章的有一个细节在仔细回味后一直有点让人迷惑不解,那就是纣王为何要去女娲宫进香?为何会神智大乱做出得罪女娲娘娘之举?女娲娘娘的举动是否合理?是否有人在暗中算计?

纣王是封神之战的关键人物,进香可以说是封神之战的引子

众所周知,封神之战开启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昊天初掌天庭,众多神职空缺,急需人员补充。昊天看中了元始天尊门下的“十二仙首”,但元始天尊护犊子,不愿意给,但又得给昊天一个答复;二是天地量劫即将来临,尤其是十二金仙更是杀劫临身,只有搅乱局势,才能可能在混乱中渡过杀劫,保全自身;三是修行界混乱不堪,正好借此进行整顿。

恰逢帝乙之三子寿王成为新任商王,暴虐无道,殷商气数将尽,西周取而代之是必然之势,正好借这个机会来一场对决,对修行界来一场整顿,就像原著中所说的那样:“根行深厚者入仙道,稍次者入神道,浅薄者入轮回之道”

封神之战,本质上只是对修行界各大势力的一次实力再分配。西方教崛起又不可阻挡,通天教主的截教一家独大也不符合天道的初衷,于是纣王就不幸的成为了整个封神之战的爆发的导火索。

纣王原本名叫寿王,是第二十七任商王帝乙的第三位儿子。寿王能够击败两位兄长微子启、微子衍成为王位的继承人,想必是有自己的过人之处的。帝乙是一位有道的明君,既然选择了传幼不传长,在他看来显然寿王是适合当商王,可以延续殷商的国祚。纣王在继承了王位后,去女娲宫进香之前所做所为并无太多可以指摘之处,殷商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更趋强盛。而一直这样显然不是符合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初衷的,这样下来封神之战的开启理由不够充分啊!所以针对他们的一场阴谋开展就顺理成章。

关于纣王进香的几大疑惑

神话传说中是玄鸟化商,可以说玄鸟是殷商的象征,是他们真正敬奉的神灵。除了殷商的象征玄鸟,最重要的就是祭祀祖先,除此之外历代商王鲜少敬其他神灵。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丞相商容提出去女娲宫进香时,纣王才会疑惑不已,发出了女娲娘娘有何功德,要本王去传神于她的疑问。

天子问当驾官:“有奏章出班,无事朝散。”言未毕,只见右班中一人出班,俯伏金阶,高擎牙笏,山呼称臣:“臣商容待罪宰相,执掌朝纲,有事不敢不奏。明日乃三月十五日,女娲娘娘圣诞之辰,请陛下驾临女娲宫降香。”王曰:“女娲有何功德,朕轻万乘而往降香?”商容奏曰:“女娲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圣德。那时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乃采五色石,炼之以补青天,故有功于百姓。黎庶立禋祀以报之。今朝歌祀此福神,则四时康泰,国祚绵长,风调雨顺,灾害潜消。此福国庇民之正神,陛下当往行香。”王曰:“准卿奏章。”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章 纣王女娲宫进香

如果真是单纯的进香,那么传神完毕后再回转朝歌,可以说什么事都没有。然而事情显然不会如此简单。进香正顺利的进行时,纣王突然得见女娲娘娘真容,然后莫名其妙的就脑子一抽,题下了那首亵渎之诗,惹得女娲娘娘大怒。这其中最为诡异的就是吹开帷幕的那阵大风。

纣王正看此宫殿宇齐整,楼阁丰隆,忽一阵狂风,卷起幔帐,现出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真是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

这一阵风吹的时机恰到好处,而纣王的脑袋发昏也是诡异莫名,女娲娘娘的反应也是让人疑惑不已。圣人的修为被人间的凡人轻易的激怒,被封神榜上有名的纣王两子殷郊、殷洪所激起的两道红光就阻住,掐指一算,殷商还有二十八年气运,只得无奈回返。

既然殷商还有二十八年可存,这点时间对圣人来说弹指间就过,实在没必要还要派轩辕坟三妖下去迷惑纣王,反正二十八年一过,纣王的殷商就会亡,作为亡国之君,下场能有多好?又何必甘毁圣人清誉去做多此一举之事?

谁是纣王进香的幕后暗算者?

纣王进香的举动,在我看来显然是一场暗中筹划好的举动,因为只有这样,封神之战才会顺利的进行。我们根据谁得益谁就是推动者的原则,来推测一下谁才是幕后的策划者。女娲娘娘作为圣人之一,岂是一般人可以算计于她的?能够将她也纳入局中算计于她的,显然是与她有同等修为的圣人。

元始天尊

首先从封神之战的结局来看,元始天尊虽然是封神之战的策划者,甚至封神榜都是由三清来确定好,由元始天尊的弟子姜子牙来执掌并推动实施。但最后的结果是元始天尊的阐教也有不少人牺牲,十二金仙中有慈航道人、俱留孙、普贤真人、文殊广法天尊四人,再加上合作伙伴燃灯道人等五人投奔了西方教。阐教完全没落下好。作为圣人显然具备推算之能,知道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等利益受损者不会是策划的人。

昊天虽然也是最大的利益者之一,但他的初衷也只是想要元始天尊座下的“十二仙首”,事情整大是元始天尊等人决定的,昊天并不算是最大的利益者。

封神之战,西方教才是最大的得益者。从元始天尊的阐教得到了三大士、燃灯等人,从截教收得了随侍七仙中几位,在万仙阵中收得三千红尘客,如果不是在收服龟灵圣母的时候被一群蚊子将十二品功德金莲吸去了三品,又过于贪得无厌索取太多导致天道不满,否则西方教会立马兴起,压过东方诸教。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西方教的两位圣人才是最大的嫌疑者。

接引和准提

西方教二圣接引和准提,两人一向时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接引作为教主,一向擅长经营自己的形象,也趋向于保守。这点从借东方青莲宝色旗给阐教中人,以破番天印时,接引态度犹豫就可以看出来。准提最为擅长的就是算计和搅混水。封神之战对西方教的崛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所以以准提激进的性格,加上其他圣人的默认和背后推波助澜,准提出手以有心算无心,算计一番女娲娘娘是有极大可能的。

事实上《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之所以会在开篇第一章这样写,也未尝不是受了真实历史上武王伐纣时的理由所影响。武王伐纣,提出的口号中有三条:不敬鬼神、听妇人言、不任用亲族。而上香得罪女娲娘娘,派妲己去祸国,也是基于历史描述的再创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