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生产队是怎么分配粮食的?
生产队分配粮食远比现在所有的分配制都合理。而且还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有个原则叫“按劳分配加照顾”照顾。
生产队时期,生产队是怎么分配粮食的?
生产队时期打下来的粮食分配,先留足种子,再完成国家任务,后留储备粮,饲料粮,剩余粮食按照人七劳三进行分配,油料作物一律按人口分配,麦季造预分方案,年底造决分方案,方案造出来后要向公社审批,批不下来重造,不管那季造方案要把军工烈属,退伍军人,教师家属,困难户,赤脚医生家庭,需要吃照顾粮的户吃到全队口粮的平均数上下,差距不大,我经过我们这里是这样分配的,有些地方也可能不一样,但也跑不了大体。
生产队时期,生产队是怎么分配粮食的?
实际上是实行“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一般是人头(基本口粮)占70%,劳动工分占30%(各地、各时期可能不尽相同)。其初心应该是为了保障军烈属、孤寡老人、孤儿幼儿、重病患者等老弱病残、劳动力少的人员的基本生存权利。实际上也达到了这一目的,因此那时候就算没有一个劳动力的家庭,也不会没有一点粮食,不会由于没有劳动力就挨饿。
劳动是要根据劳动力强度、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评工分的,因为这涉及到切身利益,所以干部是需要坚持原则的,群众对于每个人的劳动表现也是有权利发表意见的。但是在干部组织管理能力薄弱的生产队,劳动积极性可能会受到挫伤,因为毕竟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党员,党员看支部”的,所以有一个坚强、无私的干部队伍很重要。但凡言及集体化,就是“吃大锅饭,劳动无定额,生产无责任”的,纯粹就是胡说八道。原因只会是管理上以及农民思想教育和觉悟上的问题。
生产队时期,生产队是怎么分配粮食的?
我曾于1969--1979年作为知青下乡务农十年。下面以我下乡那里分粮情况回答你的提问。
我们那里生产队是按国家规定给社员分配口粮的,标准为每口人360斤原粮(不分大人孩子)。上级规定生产队完成国家下达的公粮(农业税)、定购粮任务后,留够社员口粮、种子、饲料粮后的余粮,可按6:2:2的比例进行再分配,即百分之六十可分给社员(60%按工分分配,40%按人口分配),百分之二十作为生产队集体储备,百分之二十卖给国家。我去的地方,社员每年每人口粮都能分到550斤(原粮)以上。
知青都是成年人,不象社员家有小孩,吃粮可以大小均匀搭配,所以国家规定知青基本口粮为650斤,还可以参加粮食再分配。
社员家中养猪的,还可以按国家规定标准分到饲料粮。
社员的口粮以玉米为主(约占80%左右),其余为高粱、谷子、小麦和其它诸如黍子、豇豆、大豆、荞麦等。
完成公、购粮任务后,社员口粮不足360斤的,由国家返销给社员,补齐到360斤。
生产队时期,生产队是怎么分配粮食的?
我经历过那个年代,当时有句顺口溜:“人七劳三加照顾,早晚吃上平均数。”意思是社员口粮是按人占七,工分占三进行分,对无劳力的困难户,军、烈属、战残军人、残疾人等,都要照顾吃到全队社员的平均口粮。一般情况下先缴公粮,留足种子和储备粮,再分配口粮。人民公社是三级核算队为基础,一个村的各个生产队,都是单独核算,搞的好的生产队分粮分钱就多。
我所在的生产队是全村搞的最好的生产队,70年代初人均口粮,分小麦150多斤,玉米、谷子等粗粮300多斤,地瓜500多斤,(不包括自留田的粮食)。每个劳动日均在1元多。全村7个生产队每年共缴公粮30多万斤,集体有储备粮20多万斤,农民己解决了温饱问题。
生产队时期,生产队是怎么分配粮食的?
生产队时期,在我们地区,东北吉林省,生产队的粮食分配,都是按人口平均分配的,也就是说,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口粮分配数量有统一的标准,那个时候有一句口号,那就是“够不够,三百六”,每一个人每年可以分360斤粮食的,是不可以超标准分配的,这360斤粮食都是没有加工的毛粮。
当然,首先得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留足明年种地的种子,再留足喂牲畜的饲料粮,然后每一口人按360斤毛粮分配,当时生气队分到的粮食以谷子、高粱、玉米、还有糜子、豆类等小杂粮的,主粮是谷子,加工完了就是小米,这样下来之后,生产队打下的粮食也基本就分光了,如果还有剩余的话,那就入生产队的仓库了。
当年如果粮食减产歉收了,也要先完成国家的征购粮,留足种子和留足牲畜的饲料粮,然后再分配给每一口人的,如果达不到360斤的分配标准的话,那就要吃“返销粮”了,返销粮就是每一口人分配的粮食达不到360斤,经生产大队,人民公社查实核准,报县里粮食管理部门批准后,再去粮库买回来没有达到口粮标准的粮食,然后再分配给社员们,补足每一口人这一年360斤的粮食标准!
360斤毛粮,按出米率70%计算,是252斤,每人每天不到7两粮食的,所以,那个时候粮食是不够吃的,既使是种地的农民,也是要挨饿的,一般情况下,晚上都是喝稀饭的,还好,那个时候每家都有自留地,自留地种植的粮食或者土豆,虽然不能完全补充了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也是减轻了一定粮食不够吃困难的!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